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据位于燕山南部迁安盆地蚕姑庙村和余家洼村具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支持的埋藏泥炭剖面的孢粉分析资料,揭示了迁安盆地5 000 a BP以来自然植被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在4 600~3 100 a BP期间,迁安盆地曾经生长着以栎为主的落叶阔叶林,至3 100 a BP以后,森林中阔叶树成分显著下降,喜凉耐干的松树比例增加,1 600 a BP后,迁安盆地人类农耕活动进一步加剧,森林遭受到大规模的破坏.孢粉分析资料揭示迁安盆地人类栽培板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 600 a BP左右,种植水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00 a BP左右.  相似文献   

2.
依据位于燕山南部迁安盆地蚕姑庙村和余家洼村具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支持的埋藏泥炭剖面的孢粉分析资源,揭示了迁安盆地5000a BP以来自然植被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在4600~3100a BP期间,迁安盆地曾经生长着以栎为主的落叶阔叶林,至3100a BP以后,森林中阔叶树成分显下降,喜凉耐干的松树比例增加,1600a BP后,迁安盆地人类农耕活动进一步加剧,森林遭受到大规模的破坏,孢粉分析资料揭示迁安盆地人类栽培板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00a BP左右,种植水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00a BP左右。  相似文献   

3.
 依据河北省卢龙县闫深港4.6m厚的冲积物剖面,揭示了较高时间分辨率的孢粉分析,参照现代冲积物孢粉与植被的对应关系,探讨了距今11000年以来饮马河流域植被的时空变化。11000~9000aBP的森林覆盖率约10%,9000~7000aBP约30%~40%,7000~4000aBP约20%~40%,3000~2500aBP约10%~20%。在9000aBP左右出现了云杉、冷杉花粉的高峰值,表明饮马河流域曾出现垂直植被带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A.Gupta 《古生物学报》2002,41(4):517-523
根据从印度库茂恩(Kumaun)喜马拉雅纳尼塔尔(Naini Tal)温带地区获得的85cm钻井的孢粉资料,恢复了1720+/-130年以来晚全新世古植被演变史,并推测了当地的古气候,当前孢粉资料说明了该地区当时发育有栎树混交林和波动的温暖润气候,孢粉组合序列的初始阶段,森林距沉积盆地较远,但是,由于气候变得更加温暖潮湿,森林也很快茂密起来,约1200年前,因气候恶化,森林变得稀疏,而在约124年前,气候再次转好,麦类及其他作物花粉资料证明农耕活动大约开始于1460年前左右。  相似文献   

5.
长白山拥有亚洲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温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由于近年来无火事件发生而积累了大量可燃物,火灾隐患逐年增加,重建古火历史找出火事件发生规律有助于现代火灾的有效防控。本文以长白山区孤山屯泥炭剖面的68个样品为研究载体,选取炭屑作为主要指标反演了长白山全新世以来的火事件演化历史;并结合前人利用孢粉、植硅体等代用指标重建的古环境、古气候特征,分析了火事件的成因机制。在11 686-10 883 cal aBP、7 336-2 624 cal aBP、2 624-1 189 cal aBP,炭屑浓度较高,古火事件发生频繁,强度较大;在10 883-7 336 cal aBP、1 189 cal aBP至今,炭屑浓度较低,古火事件发生频率较小,强度相对较弱。气候和植被对于火事件的影响贯穿了整个全新世时期,火事件多发生在寒冷干燥气候时期且以区域性火事件为主;近千年以来,人类活动与火山喷发对火事件的影响显著,局域性火事件比例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高原东南部森林草原过渡带位于中国东部季风气候尾闾区 ,是全球变化研究的关键区域。这一地区降水量存在着明显的东南至西北 (SE_NW)梯度。在现代植被和表土花粉分析的基础上 ,建立了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过渡带孢粉_降水量转换函数。将研究区森林草原过渡带内 3个湖泊沉积剖面的孢粉分析结果代入转换函数 ,定量恢复了这一地区全新世降水量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 :3个剖面全新世以来降水量变化的过程存在明显的差异 ,北部的好鲁库剖面在 110 0aBP以前一直呈减弱的趋势 ,而南部的碌轴湾剖面和小牛场剖面降水量在分别在 780 0 - 6 2 0 0aBP和 72 0 0 - 5 0 0 0aBP出现降水量的峰值 ,作者推断这种时空差异性与西南季风的影响、地形条件的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7.
 火是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因子。本文通过北京房山东甘池15000aB.P.沉积物的炭屑、孢粉及烧失量(LOI)的分析,试图讨论北京地区15000aB.P以来火发生的可能性,提出火与植被中某些成分的相互关系及影响火发生的一些因素,同时结合考古和历史地理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引起火灾的情形和程度。  相似文献   

8.
火是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因子。本文通过北京房山东甘池15000aB.P.沉积物的炭屑、孢粉及烧失量(LOI)的分析,试图讨论北京地区15000aB.P以来火发生的可能性,提出火与植被中某些成分的相互关系及影响火发生的一些因素,同时结合考古和历史地理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引起火灾的情形和程度。  相似文献   

9.
对青藏高原东北部若尔盖高原湿地唐克泥炭剖面TK1采样点按10cm间距作孢粉分析,依据主要孢粉类型的百分比关系,以及加速器质谱(AMS)14C测年数据,将剖面孢粉组合大致分为上下两个带。在下带,莎草科均在65%—75%之间变化,表明了相当稳定的气候条件。结合若尔盖表土孢粉数据和唐克泥炭剖面孢粉数据,首次定量重建了唐克7940cal.aBP以来的古气候变化规律:7940—6420cal.aBP,年均温0.72—1.48℃,年降水量650.34—662.29mm;6420—3790cal.aBP,年均温0.56—1.62℃,年降水量647.79—662.34mm;3790—1580cal.aBP,年均温0.54—1.65℃,年降水量647.40—657.71mm;1580cal.aBP至现在,年均温1.45—1.73℃,年降水量661.86—666.41mm。相应于气候变化,沼泽发育也依次经历了4个时期变化,即沼泽化过程发展期—沼泽大发展期—沼泽发育波动期—沼泽再度大发展期。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浑善达克沙地5 000年以来的植被演化过程, 我们对内蒙古正蓝旗境内高西马格湖人工挖掘2.0 m深的剖面进行了较高时间分辨率的孢粉分析,并参考孢粉组合与植被之间的对应关系,得出: 该期的植被和气候演化大致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阶段 I(约5 010~4 040 aBP),孢粉组合  相似文献   

11.
成都平原4 000aBP以来的孢粉记录与环境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都平原晚全新世以来沉积的泥质层发现丰富的孢粉。根据孢粉成分组合特征和生态类型可划分出5个孢粉组合带,结合剖面上6个14^C测年数据,提出在过去的4000a研究区植被类型及气候环境经历了5个阶段的变化:3800-3600aBP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气候暖偏湿;3600-3400aBP为含常绿树种的落叶阔叶林,气候温暖湿润;3400-2600aBP为草/湿地,气温下降,环境更潮湿;2600-900aBP为落叶阔叶林,温度又开始逐渐回升,气候温和偏湿;900-300aBP再次变为草/湿地,偏干冷的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12.
在新疆艾比湖小叶桦湿地取得深度190 cm的地层剖面,结合具有较高时间分辨率的孢粉数据和AMS 14C测年揭示出该研究区3900年以来植被和环境演变的动态.在3420-3940 cal.aBP期间,该区为以藜科和蒿属植物为主的荒漠景观;2830-3420 cal.aBP时段,局域的优势种变为沼泽蕨,周围仍是以藜科和蒿属...  相似文献   

13.
太湖平原西北部全新世以来植被与环境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太湖平原西北部卜弋桥Zk01孔上部8m地层孢粉资料显示该地区自全新世以来植被与气候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11000—9500cal.aB.P.,地带性植被为壳斗科为主的亚热带常绿落叶针阔混交林。森林成分以栎属(Quercus)、青冈属(Cyclobalanopsis)、栗属(Castanea)、栲属(Castanopsis)/石栎属(Lithocarpus)和松属(Pinus)为主,同时混生有少量的枫香属(Liquidambar)、冬青属(Ilex)、水青冈属(Fagus)、桦属(Betula)、榆属(Ulmus)等乔灌木。本阶段孢粉浓度较高,气候较温暖湿润,为早全新世升温期;2)9500—3900cal.aB.P.,植被演替为中亚热带性质的常绿阔叶林。此阶段特别是8000cal.aB.P.以来,植被以青冈属为主的常绿分子获得大发展为特点。当时森林繁茂,气候暖湿且较为稳定,对应于中全新世大暖期(适宜期);3)3900cal.aB.P.以来,森林植被表现为次生性质的亚热带针阔混交林。青冈属、栎属骤减,松属、禾本科(Poaceae)及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含量明显增升。本阶段孢粉浓度减为最低,据研究区周边的孢粉资料推测此时期气候温凉湿润。本阶段晚期森林植被受到人类的干扰,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农作物如禾本科(35—45μm)、十字花科和菊科等花粉类型含量持续增多,表明研究区自全新世晚期以来出现了明显的人类活动的迹象。Zk01钻孔点位处古河道,磁化率和粒度证据揭示了研究点沉积环境全新世早期为河流相,水动力较强,中期水动力条件显著增强,晚期减弱。最后,结合孢粉资料和沉积环境简述了植被变化与沉积环境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4.
松辽盆地白垩纪古气候研究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松辽盆地是中国东北一大型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盆地内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煤炭资源。通过对大量孢粉资料的统计、分析和研究,建立了松辽盆地白垩纪各组段的孢粉植被类型、气温带类型及干湿度类型,并结合岩性资料,对各时期的古气候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松辽盆地白垩纪沉积时期曾发生过四次古气候阶跃事件的结论,认为构造运动、火山喷发事件和碳旋回是控制盆地古气候演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化石硅藻新指标在西藏昂仁湖环境演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化石硅藻属组合和属系数两个新指标对西藏南部昂仁湖 (2 9°18′N ,87°11′E)剖面硅藻记录进行解析 ,得出该地区在 110 0 0— 6 0 0 0aBP间经历了寒冷期 (110 95— 9970aBP)→温和期 (9970— 9870aBP)→升温期(9870— 9770aBP)→凉干期 (9770— 8740aBP)→超高温期 (8740— 85 90aBP)→高温期 (85 90 - 5 970aBP)的演变序列。同时发现在寒冷期存在增温 (10 710aBP)和降温 (10 430aBP)波动 ;凉干期 880 0— 876 0aBP附近存在强低温事件 ;超高温期中的最高温出现在 86 80aBP附近 ;在高温期 80 0 0— 792 0aBP和 7170— 70 90aBP两个小时段分别存在增降温波动。在 6 430aBP附近存在明显的旱化现象。同时发现在研究时期除了存在 10 0 0年的气候变化周期外还存在 15 0— 2 0 0年左右的气候转型期。昂仁湖发育则至少经历了缓慢扩张 (110 0 0— 8740aBP)→快速扩张 (8740— 85 90aBP)→缓慢退缩 (85 90— 5 970aBP) 3个大阶段。也因此验证化石硅藻属组合和属系数两个新指标至少在富含硅藻的封闭湖盆环境演变研究中的有效性和便捷性  相似文献   

16.
干旱区石羊河流域河水孢粉组合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石羊河流域初春和仲夏两季不同地点 ,洪水期、平水期 30个河水样孢粉分析显示 ,没有人类影响的情况下 ,河水样孢粉组合是由河流上游径流区的植物孢粉和采样点附近植被孢粉组成的 ,前者在孢粉组合中至少占30 %~ 6 0 %。河水搬运孢粉的能力非常强 ,可长距离、大量地搬运孢粉。孢粉组合中河水贡献孢粉的含量较高 ,如 :云杉属 (PiceaDietr.)花粉河水的贡献率在中下游可达 16 .5 %和 7.7%。采样时间、地点影响河水的孢粉组合和浓度 ,洪水期是孢粉搬运的主要时期。河水经过水库后 ,其中孢粉绝大多数沉积在水库中。  相似文献   

17.
江苏苏州绰墩遗址孢粉记录与太湖地区的古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瑞虎 《古生物学报》2005,44(2):314-321
根据绰墩遗址考古资料和孢粉分析,认为古遗址中的孢粉组合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太湖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兴衰与该区地势、气候、海平面变化以及太湖碟形湖盆体系的发育有密切关系,绰墩遗址中之所以形成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其较高的地势有关。  相似文献   

18.
松辽盆地白晋纪古气候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松辽盆地是中国东北一大型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盆地内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煤炭资源,通过对大量孢粉资料的统计、分析和研究,建立了松辽盆地白垩纪各组段的孢粉植被类型,曙带类型及干湿度类型,并结合岩性资料,对各时期的古气候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松辽盆地白垩纪沉积时期曾发生过四次古气候结论,认为构造运动、火山喷发事件和碳旋回是控制盆地古气候演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巢湖地区的孢粉研究多集中于化石孢粉, 相对缺少现代孢粉研究的支持。选取巢湖地区苔藓表土样品及湖泊表层底泥样品共49个进行孢粉分析, 探讨现代花粉与植被分布及人类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 花粉组合与当地植被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 可以反映出当地的植被状况, 松属、栗属、落叶栎类、榆科、朴属、柳属、枫杨属、蔷薇科、十字花科、蒿属、紫菀属、禾本科(≤37 μm)、藜科和眼子菜属为花粉主要类型。现代花粉和钻孔花粉的匹配度较高, 可以为反演古植被古气候提供科学依据。花粉图谱和聚类分析将所有的采样点划分为4个土地利用类型。主成分分析相对划分出3个不同程度的人类活动影响区域: (1) 农田区—人类活动影响最强烈的区域; (2) 公园绿地区—人类活动影响较强的区域; (3) 次生林和湖心区—人类活动影响较弱的区域。巢湖地区十字花科花粉含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区分人类活动的强弱, 有较强的指示作用。此外, 由于大规模开发、人工栽培以及次生林生长等因素均可能对花粉含量产生较大影响, 结合钻孔孢粉分析推测近1000年来巢湖地区松属、十字花科和谷物类禾本科花粉大量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极有可能是人为因素而非自然因素。  相似文献   

20.
半干旱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孢粉指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半干旱区是季风气候影响的边缘地区,气候波动性明显,文明的演化表现为农牧业交替,而当前的土地利用则表现为农牧交错.用孢粉学证据复原这一地区复杂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历史的前提是区分不同孢粉类群的指示意义,并提出在景观和区域尺度上复原植被演化历史的模式.本文通过中国半干旱区不同地点沉积剖面的对比分析,结合表土花粉和现代植被地理研究,从孢粉来源的角度对以上科学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桦属、蔷薇科、石竹科和白刺属的花粉最能反映降水量和湿度变化;云杉和冷杉属花粉是温度变化的良好指示体;藜科、蒿属、菊科等的花粉含量与气候和人类活动均有密切的关系;禾本科植物的峰值,在低人为干扰和高人为干扰的情况下都有出现,其花粉含量较多地反映了人类活动的影响;车前属植物主要出现在低湿地点,低的车前属花粉含量(5%以内)在半干旱区对气候干湿变化的指示意义更明显;高的榛属花粉含量(10%以上)更多地指示森林破坏之后的灌丛化.2)藜科植物常在干涸湖泊周边形成盐化草甸,可以导致沉积物中藜科花粉含量的富集.3)地形条件导致了森林-草原交错带林草植被的镶嵌分布,森林一般分布在陡阴坡,由于温度升高导致蒸发加强,区域气候变暖湿可能使得阴坡更湿而阳坡更旱,从而出现更喜湿的乔木与更耐旱的草本植物共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