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重症监护治疗与早期(24 h内)再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0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中山市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并进行重症监护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相关资料,记录术后早期发生再出血情况,比较其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术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出血量、术前收缩压、术后收缩压、镇静时间、插管时间、有无使用止血药、血压波动、血压差、有无镇痛情况,分析术后早期再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65例患者,其中术后早期再出血患者44例,未再出血患者421例,再出血发生率为9.46%(44/465)。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早期再出血患者的术后收缩压、有无镇痛、血压差、血压波动与未再出血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再出血患者的年龄、性别及术前GCS评分、出血量、术前收缩压、镇静时间、插管时间、有无使用止血药与未再出血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血压波动大是术后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手术前后血压差大、术后使用镇痛治疗是其保护因素。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血压波动、手术前后血压差及术后镇痛治疗均是早期再出血的影响因素,合理降压及镇痛治疗可减少脑出血术后早期再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时机小骨窗微创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炎症因子、预后及血清血管生成素-1(Ang-1)、内皮素(ET)、血管升压素(AV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30例HICH患者,根据手术时机的不同分为早期组(n=64,发病6~24 h内进行手术)和超早期组(n=66,发病6 h内进行手术),对比两组围术期指标、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预后、血清Ang-1、ET、AVP水平、改良Barthel指数(B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超早期组住院时间短于早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早期组(P<0.05),两组血肿清除率、手术时间对比无差异(P>0.05)。术后7 d,早期组、超早期组IL-6、TNF-α、hs-CRP、Ang-1、ET、AVP、NIHSS评分均较术前下降,且超早期组低于早期组(P<0.05)。术后7 d,早期组、超早期组BI评分较术前升高,且超早期组高于早期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超早期组生存率高于早期组(P<0.05)。结论:对HICH患者发病6 h内进行小骨窗微创血肿清除术,可有效减轻手术创伤,改善脑组织缺血状态,促进生活自理能力和神经功能的恢复,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改善患者预后,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分析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影响预后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的相关性,以及各因素对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2年7月间接受治疗的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147例,其中男:86例,女:61例;年龄60.83岁,平均(69.6±5.7)岁;高血压病程8-23年,平均(9.7±1.6)年。分析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入院就诊时的临床表现、患者的意识状态、出血位置及出血量、语言功能障碍、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以及患者的预后转归等因素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后,总有效率为67.7%;在诸多预后因素中:意识状态、出血量、出血位置,以及是否破入脑室等因素与预后具有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的预后与意识状态、出血量、出血位置相关,根据临床症状对脑出血患者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对脑出血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辅助下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的疗效,并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2022年6月期间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收治的204例HIC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n=81,接受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和B组(n=123,接受神经导航辅助下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对比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1年,观察接受神经导航辅助下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患者术后1年的预后不良发生率,根据不同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预后良好组。收集HICH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B组术中出血量少于A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A组,血肿清除率高于A组(P<0.05)。B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A组(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神经导航辅助下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患者预后不良与年龄、高血压病程、出血量、术前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肺部感染、血肿清除率、中线偏移、脑脊液循环通畅时间、发病至手术时间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组织扩张器辅助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为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08例,其中应用组织扩张器辅助神经内镜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52例作为研究组,应用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5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出血量、血肿清除率、手术时间、术后再出血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研究组手术出血量、术后再出血率均低于对照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消化道出血、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GOS评分分布优于术后3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研究组GOS评分分布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组织扩张器辅助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术中出血量,其血肿清除率也更高,且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分析颅内压监测辅助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颅脑损伤患者效果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自2019年1月至2023年3月接诊的135例拟接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监测方式不同,分为常规组和监测组;其中常规组予以标准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监测组予以颅内压监测下控制性减压结合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颅内压、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术后90 d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计算两组的预后良好率,使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监测组术后即刻及术后12h的颅内压均小于常规组(P<0.05);监测组术后24 h、48 h的GCS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监测组术中低血压、急性脑膨出、颅内血肿、脑血管痉挛和非计划性再次手术的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P<0.05);经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入院GCS评分、脑疝、改良CT图像评分均是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颅内压监测辅助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颅脑损伤患者的效果显著,可以有效降低颅内压、减少并发症发生和改善预后,但预后受年龄、入院GCS评分、脑疝、改良CT图像评分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苏斌  郭桂平 《生物磁学》2009,(13):2540-2542
目的:分析高血压脑出血三种外科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118例采用不同术式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效果用ADL分级评价,预后良好59例,预后不良38例,死亡21例。三种不同手术方式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和手术时机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早期康复护理对肠内营养治疗的高血压颅内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 年1 月~2012 年10 月间入 院诊治的高血压颅内出血并应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患者120 例,随机分为实验组(60 例)和对照组(60 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 理办法,实验组在其基础上应用早期康复护理,随访1 年后观察两组患者预后的生活质量情况、GCS(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以 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随访1 年后,实验组的生活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GCS 评分无差异, 护理干预后实验组的GCS 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在肺部感染、下肢静脉血栓、肩手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例数均 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高血压颅内出血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昏迷程度、 预防并发症,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研究全身麻醉联合椎旁神经阻滞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的应用效果,探讨其对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和炎 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021年在我院接受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的患者100例,根据其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50例)和研究组(50例),对照组给予全身麻醉,研究组给予全身麻醉联合椎旁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用量、术后疼痛情况、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研究组患者舒芬太尼用量和瑞芬太尼用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6、12、24和48小时疼痛评分均较对照组患者低(P<0.05);两组患者术前MMSE评分无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6、12、24和48小时MMSE评分均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患者术前血清CRP和IL-6水平无显著差异,但研究组患者术后24小时血清CRP和IL-6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身麻醉联合椎旁神经阻滞用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可有效减少手术中麻醉药物用量,术后镇痛效果更好,对患者认知功能损伤更低,并且术后炎症更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早期康复护理对肠内营养治疗的高血压颅内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0月间入院诊治的高血压颅内出血并应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办法,实验组在其基础上应用早期康复护理,随访1年后观察两组患者预后的生活质量情况、GCS(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随访1年后,实验组的生活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GCS评分无差异,护理干预后实验组的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在肺部感染、下肢静脉血栓、肩手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例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高血压颅内出血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昏迷程度、预防并发症,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手术中出现迟发性硬膜外血肿(DEDH)的原因及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手术过程中DEDH发生的原因、现象,治疗过程、结果及预后等临床资料。结果:10例DEDH发生于伤后72h以内、手术减压后,6例伴有颅骨骨折,3例伴静脉窦损伤。7例术前甘露醇用量超过500ml,经手术清除和保守治疗,死亡1例。结论:颅骨骨折和颅内静脉窦损伤是DEDH发生的病理基础,减压手术和甘露醇强力脱水治疗是其发生的促进因素,GCS评分和血肿持续时间与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的的危险因素,以探究各类因素与脑外伤患者预后的关联,为今后的临床治疗及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我院2009年6月-2012年9月收治的217例脑外伤患者进行回顾分析,按照其是否出现精神障碍分为精神障碍组及非精神障碍组,对比其临床资料,将存在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的的危险因素。结果:217例脑外伤患者共出现162例精神障碍,精神障碍发病率74.7%;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可见,颅内血肿、脑干损伤、脑叶损伤范围、GCS评分及EPQ评分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GCS评分s8分及EPQ评分≥30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是影响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GCS评分s8分及EPQ评分≥30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是影响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在患者接受常规脑外伤治疗后进行环境护理、日常生活护理及心理护理,改善其不稳定情绪,并对其意识状态进行密切监测,必要时可预防性使用抗精神病药物,以降低患者精神障碍患病率,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分析常规开颅手术和脑室镜治疗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2年1月到2013年10月,我科急诊收治的硬膜下血肿病例共63例。其中脑室镜组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龄(33.2±9.4)岁;常规开颅组35例,男23例,女12例,年龄30.2±9.4岁。常规开颅组采用传统的大骨瓣开颅术清除颅内血肿,另一组采用脑室镜微创技术清除颅内血肿。结果:脑室镜组和常规开颅组的术前GCS评分分别为4.2±0.7、4.6±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7天脑室镜GCS评分明显升高,和常规开颅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3、7天,脑室镜组的血糖水平明显比常规开颅组下降的速度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室镜组头皮切口长度、骨窗大小明显比常规开颅组要小,血肿清除率大,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室镜治疗硬膜下血肿,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后患者恢复速度快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颅脑外伤患者中P53等位基因与基因型的频率分布,探讨其与脑损伤预后的关联性,为脑损伤患者预后提供部分参数依据。方法:选择各型颅脑损伤患者141例,正常对照者144人,患者按GCS格拉斯哥评分法进行分类;采用PCR基因型检测法检测P53等位基因,基因计数法计算等位基因频率;统计学分析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在脑外伤组与正常对照组、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的频率分布的差异,并综合分析患者年龄、性别、GCS以及P53各等位基因等因素对脑外伤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在颅脑外伤患者和正常对照者中P53等位基因和基因型的频率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等位基因Arg相对于Pro的OR为1.140,基因型Arg/Pro、Arg/Arg相对于Pro/Pro的OR分别为0.890和1.170。在重型脑外伤患者(3≤GCS≤8分)86例中,预后良好31例,预后不良55例,基因型对预后不良的影响:非Pro/Pro相对于Pro/Pro的OR为0.417,非Arg/Pro相对于Arg/Pro的OR为0.419,非Arg/Arg相对于Arg/Arg的OR为3.667。在所有脑外伤患者中,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的患者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GCS、P53等位基因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重型颅脑患者中,基因型Arg/Arg有增加预后不良的风险;脑外伤预后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无关联,与GCS、P53基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析该疾病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120例老年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的机械通气后的病死率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病死率为29.17%,经回归分析后,病死率与心力衰竭、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失衡、肝功能衰竭以及呼吸衰竭等因素有关(P〈0.05);而与循环衰竭、胃肠损害(消化道出血异常)以及气胸等因素无关(P〉0.05);影响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包括:高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II)、高急性生理学评分(APS)、低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以及低白蛋白水平。结论:老年重症肺炎患者机械通气后,能够引起心力衰竭等症状,影响患者短期预后情况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出血后再次出血与血压控制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按照研究条件严格遴选2006年1月.2010年12月间,我科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共计221例,依据其血压控制水平,将其分为〈140/80mmHg,140/80mmHg.160/100mmHg两个组别,分别总结两组发生再出血的病例数,对其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卡方检验),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个组中,患者年龄、性别、GCS评分、出血部位、首次出血量、血肿密度、血肿形状等因素完全匹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血压控制水平与再出血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血压控制水平〈140/80mmHg时,再出血的发生率为15.64%,明显低于140/80mmHg-160/100mmHg组的27.17%;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后,患者血压水平控制在正常血压范围内,有望降低患者发生再次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激性高血糖与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早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358例,根据入院时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及既往有无糖尿病史分为血糖正常组(96例)、应激性高血糖组(107例)及糖尿病组(155例),记录和比较各组入院时的血糖、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平均出血量及入院后30 d时各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的差异。结果:糖尿病组入院时血糖水平、平均出血量、重型患者所占比率、脑出血破入脑室、颅内再出血、颅内感染、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及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GOS分级植物状态或死亡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应激性高血糖组(P0.05),GOS分级良好率低于应激性高血糖组(P0.05);而应激性高血糖组入院时血糖水平、平均出血量、重型患者所占比率、脑出血破入脑室、颅内再出血发生率、GOS分级植物状态或死亡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P0.05)。结论: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入院时应激性高血糖与患者的病情显著相关,可加重急性脑出血的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软通道微创手术方式治疗小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高血压脑出血25例分成软通道微创血肿清除组(n=14)和侧脑室引流组(n=11)。以治疗后28天SSS和死亡率作为判断疗效的标准,比较两组的疗效。2组患者在入院时和入院后7 d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入院时和入院后14d及28d行(斯勘的纳维亚卒中量表,Scandinavianstroke scale,SSS)评分。结果:治疗组手术后SSS评分14d(t=3.65 P〈0.01)及30d(t=4.01,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软通道微创血肿清除术疗效优于单纯侧脑室引流术,其作为治疗小脑出血的微创治疗技术总体上是安全、有效的,明显降低了患者死亡率,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