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南范县三叠纪轮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记述的轮藻化石,采自河南范县地区三叠系钻孔岩样中,共3属10种,其中3新种,1未定种。中三叠统聊城组含轮藻化石2属7种,下三叠统和尚沟组产轮藻2属4种。这些轮藻化石的发现,为华北地区井下早第三纪沙河街组之下,二叠系石盒子群之上广泛发育厚达2000余米的红色砂泥岩地层的划分对比与地质时代的确定提供了宝贵的古生物依据。  相似文献   

2.
宁夏中宁一板齿犀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7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宁夏野外队与宁夏区测队三分队的部分同志在宁夏中宁干河沟鹰崖采集到一些晚第三纪哺乳动物化石。化石产自一套夹有少量细砾的灰绿、黄色的砂岩层中。采集中有一个相当完整的板齿犀头骨,一枚可能属于三趾马的掌骨及一些碎骨片。板齿犀化石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完整的板齿犀头骨。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邢台发现鸵鸟蛋化石1963年11月,华北铁路局工程局实验室在河北省邢台白马河地区内,发现了两个极为完整的鸵鸟蛋化石。其中的一个已送到了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进行鉴定。此蛋化石由于发现地点之地质情况,目前还不甚了解,故难以确定其时代和层位,但经有关人员鉴定认为是安氏鸵鸟蛋(Struthio anders-  相似文献   

4.
悬铃木科现有一属11种,主要分布于北美南部,在巴尔干半岛、喜马拉雅地区和中南半岛北部也有分布;其大化石有20余种,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晚白垩世至晚第三纪地层中均有发现,但以晚白垩世和早第三纪的种类较多.现代悬铃木的叶片及已知的叶化石通常10-20厘米长.笔者在新疆阿勒泰古新世(距今6000万年)粉砂岩地层中采到的悬铃木叶化石也只有15厘米左右,但有一个叶化石保存长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西藏科考队1974—1976年在西藏地区的昂仁县的日喀则群和东嘎地区的秋乌组、冈底斯山门士组(门士下组)及野马沟组(门士上组)、南木林县的乌龙组等处采集的植物化石,对晚白垩纪以来西藏地区植物区系的发展、与邻近地区的相互关系以及晚白垩纪—老第三纪初的植被和气候、新第三纪的植被和气候进行了讨论。在西藏发现可靠的桉属化石,联系该属化石在北半球的广泛分布及其他有花植物的相似分布特征,说明晚白垩—老第三纪初亚洲大陆和澳洲有连接的可能性。而新第三纪的植被和我国云南地区新第三纪的植被极相似,反映那时该区同属于一植物区系省。  相似文献   

6.
徐州附近发现上新世和更新世大量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一、两年来,江苏徐州地区铜山、睢宁县贫下中农,在普及大寨县、广开地下磷肥支援农业增产过程中,发现了大量化石。根据地区古生物化石调查组邀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同志,到现场初步清理的化石标本不完全统计,除少数软体动物、爬行类、鸟类外,大量的是哺乳类动物化石。计有5目(翼手目、食肉目、长鼻目、奇蹄目、偶蹄目)、10科(亚科)、20多个属种和若干未定属种,按其性质,可以划分为晚第三纪上新世和第四纪更新世两个哺乳动物群。  相似文献   

7.
内蒙千里山地区中、上渐新统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在这篇文章中,根据所发现的脊椎动物化石和岩性,将内蒙伊克昭盟千里山地区陆相第三纪地层分为四部分。并建立了两个组:上部上渐新统伊克布拉格组和中部中渐新统乌兰布拉格组。后者被分为上、下两段。在亚洲,一直未能发现完整的,具有丰富脊椎动物化石的中、晚渐新世地层的剖面。千里山地区渐新统连续剖面的发现,对亚洲中、晚渐新世地层的层序的建立和对比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西昆仑地区志留系温泉沟群的疑源类和几丁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昆仑地区处于中亚腹地的高寒缺氧地带,区域地质研究程度较低。下志留统温泉沟群中-下部轻变质的碎屑岩中一直未发现可靠的化石证据。最近,在温泉沟地区志留纪地层中发现较丰富的Leiosphaeridia,Flo-risphaeridium,Conochitina,Ancyrochitina,Desmochitina,Eisenackitina,Rhabdochitina,Cyathochitina,Lag-enochitina和?Eremochitina属等疑源类和几丁虫化石分子,为温泉沟群中-下部轻变质碎屑岩的时代确定提供了重要的微体化石方面依据。  相似文献   

9.
记述了甘肃玉门上二叠统西大沟组上部恐头兽类Anteosauridae科一新属新种——玉门中华猎兽(Sinophoneus yumenensis gen.et sp.nov.),该化石与俄罗斯伊舍夫地区Ⅱ带的Titanophoneus处于同一进化水平,其时代应为晚二叠世早期.这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原始肉食anteosaurid恐头兽类头骨化石,甘肃西部成为继俄罗斯、南非之后该类原始似哺乳爬行动物化石的又一重要产地.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武家村发现的第四纪哺乳类,海、陆相软体类化石,以及地层中所含的植物孢粉和岩性特征,把该地区第四纪地层初步划分为全新统、晚更新统、中更新统(陆相沉积)和早更新统(海相沉积)。  相似文献   

11.
始新世晚期的哺乳类化石层位是我国发现化石种类最丰富、研究工作做得最多的早第三纪脊椎动物化石层位之一,而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产晚始新世哺乳类化石的地层,是我国除内蒙二连地区外在这方面研究最早和发现化石最多的一个地区。但是,有关这一地区主要含化石的地层和化石地点的资料,大多比较零散,而且有一些错漏之处,需要补充、修订和从地层及生物群方面进行归纳。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目的是:(1)河南卢氏盆地始新统卢氏组剖面的描述、化石地点与发现的脊椎动物属、种名单及其动物群性质的讨论。(2)关于河南、山西间黄河岸边“垣曲盆地”始新世、渐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地点的分布、层位和时代方面的修订和补充资料。(3)河南济源的晚始新世哺乳类化石地点述要。  相似文献   

12.
文章描述产自辽宁省北票市姜家沟中侏罗统海房沟组的叩甲化石1新属1新种,Sinolithomerus dolini gen.etsp.nov.,归入原槽缝叩甲亚科(Protagrypninae)。叩甲科化石最早发现于早侏罗世,侏罗纪是叩甲昆虫演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在中侏罗世至晚侏罗世早期产生明显的辐射演化。晚侏罗世以前叩甲化石目前很少报道,而笔者最近几年在内蒙古道虎沟中侏罗统九龙山组发现了大量叩甲化石。因此,海房沟组叩甲化石的发现,对叩甲早期多样性、古地理分布以及地层对比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从新疆哈密地区石城子北剖面7件样品获得分异度较高、有机质壁显著炭化保存的疑源类化石,根据其形态特征,共鉴定出14个形态属和15个形态种(其中8个未定种,3个比较种)。结合国内外古生代晚泥盆世已知疑源类组合进行比较,清楚表明当前获得的疑源类组合代表了晚泥盆世海洋微体浮游植物群面貌。我国涉及晚古生代疑源类生物地层的调查研究相对薄弱,而有关晚泥盆世疑源类化石的发现和报道更为匮乏,当前疑源类化石的发现,填补和丰富了新疆乃至国内晚泥盆世疑源类化石研究资料。该发现佐证了关于卡拉麦里洋在早石炭世闭合的认识;作为基础食物链的海洋微体浮游植物是重要成烃生物,晚泥盆世疑源类的保存预示研究区域具有石油、天然气勘察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记述了甘肃玉门上二叠统西大沟组上部恐头兽类Anteosauridae科一新属新种-玉门中华猎兽(Sinophoneusyumenensisgen.etsp.nov)该化石与俄罗斯伊舍夫地区Ⅱ带的Titanophoneus处于同一进化水平,其时代应为晚二叠世早期,这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原始肉食anteosaurid恐头兽类头骨化石,甘肃西部在继俄罗斯,南非之后该类原始似哺乳爬行动物化石的又一重要产地。  相似文献   

15.
文章描述产自辽宁省北票市姜家沟中侏罗统海房沟组的叩甲化石1新属1新种,Sinolithomerus dolini gen.et sp.nov.,归入原槽缝叩甲亚科(Protagrypninae)。叩甲科化石最早发现于早侏罗世,侏罗纪是叩甲昆虫演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在中侏罗世至晚侏罗世早期产生明显的辐射演化。晚侏罗世以前叩甲化石目前很少报道,而笔者最近几年在内蒙古道虎沟中侏罗统九龙山组发现了大量叩甲化石。因此,海房沟组叩甲化石的发现,对叩甲早期多样性、古地理分布以及地层对比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记述石龙子类 Scincomorpha 蜥蜴的—新属,甘肃拟贝氏蜥 Mimobefklesisaurus gansuensis gen. et sp. nov. 化石发现于甘肃省肃北县马宗山区晚侏罗世的赤金堡群.这是石龙子类化石在我国的第一次发现,也是目前所发现的这类动物在亚洲的最早的代表.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记载了1982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在对横断山北段综合考察中,于四川省西部理塘县晚始新世热鲁组中所采集的8科10属的化石植物。根据植物群的组合及其它们对应的现代植物地理分布,对该地区的古植被、古地理、古气候以及南北两半球植物区系的相互关系作了初步讨论。并对桉属(Eucalyptus)的起源和迁移作了推测。在晚始新世时,四川西部理塘地区分布着以桉属为主的常绿阔叶林,有少数落叶阔叶树种分布。气候干热。海拔高度不超过1000米。桉属植物化石在西藏和四川西部始新世地层中相继发现,说明在早第三纪,南北两半球有过密切的联系。桉属很可能起源于北半球,从亚洲经马来西亚到达大洋洲,发展成为新的分布中心。  相似文献   

18.
笔者观察了甘肃西部玉门含油区原油样品中分离出的孢子花粉24属26种(型),提出了原油孢粉集合的概念。本文在孢粉学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本油区的油源岩。本区第三纪石油中发现的孢子花粉可以分为石化程度迥然不同的两类。石化较深的一类主要有枣形莎草蕨孢、奇异金毛狗孢、微小单槽粉和本内苏铁粉;石化较浅的一类包括松、云杉、麻黄、眼子菜、百合、榆、藜、睡莲、山嵛草、小扁豆、白刺、柽柳、蓍、蒿、一枝黄花、鬼针草等属以及禾本科和莎草科的花粉。第三纪原油中的这些孢于花粉是来自早白垩世沉积和来自第三纪沉积的孢子花粉的集合。下新民堡群黑色页岩中所产的早白垩世孢子花粉在第三纪石油中的出现是石油运移所造成的结果,反映着早白垩世沉积可能是本区的油源岩。早白垩世石油中分离出的孢子花粉仅有枣形莎草蕨孢、微小单槽粉、本内苏铁粉和皱球粉等,第三纪孢子花粉完全缺乏。这说明油源岩和贮油岩都应属于产化石的下新民堡群。此外,在贮于志留纪变质岩裂隙中的石油内也有一些单槽粉和皱球粉,它们可能也是在油气运移过程中被油气从下新民堡群带来的。总之,根据原油中发现的孢子花粉来判断,本区油源岩应为早白垩世下新民堡群黑色页岩。  相似文献   

19.
滇西早泥盆世大瓣鱼科(Macropetalichthyidae)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正> 泥盆纪的大瓣鱼化石目前除在南美和非洲尚未发现外,在全球其他各洲分布甚为广泛.它的分布时代可由早泥盆世延续到晚泥盆世.据统计目前发现的该科化石已达12个属.我国目前发现的大瓣鱼科化石共有5个属种,分布于华南的下、中泥盆统,主要发现于下泥盆统.  相似文献   

20.
山西沁县Potamochoerus属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篇报告描述和讨论了Potamochoerus属的一新种。材料是1957年山西沁县王来达同志在该地区采集后寄交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确切的产地和层位皆不知。 Potamochoerus属隶属于偶蹄目猪亚科,地理及地史分布较广。它的现生种在非洲尚有生存,化石在亚洲的上新统和更新统、非洲的更新统以及欧洲的上新统等地层中都有过发现。我国过去曾在山西保德上新世地层中发现过这属的化石。这次沁县发现的新种,时代可能较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