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G显带方法,分析了17名重度吸烟者的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骨髓和外周血细胞的180和172个核型;16名健康吸烟者和20名健康非吸烟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367和336个核型。详细记载了畸变的类型和断点,不仅发现吸烟能引起很高的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畸变,而且看到畸变的染色体片段和断点主要涉及1、2、3、9和11号染色体的某些区域,如1q,3p14—pter,11q13等。许多染色体断裂部位与目前已知的、并描绘在染色体模式图上的癌基因,染色体脆性部位和个体瘤细胞中发现的染色体重排的断点(癌断点)的位置重合或接近,本工作对3组人染色体畸变率和重排类型的分析,发现SCLC患者几乎都是对香烟烟雾作用敏感的个体。  相似文献   

2.
一例涉及六条染色体有三个易位的畸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一例极为罕见的、涉及六条染色体有三个易位的染色体结构畸变。患者为10个月龄的幼儿,智力明显低下。取外周血淋巴细胞作G显带染色体标本,核型分析60个中期细胞的结果,每个核型均具有涉及2、3;6、15;7、14号六条染色体的三个易位,其核型按国际体制可表示为46,XY,t(2;3)(q37;q25),t(6;15)(q13;p11),t(7;14)(q11;q13)。  相似文献   

3.
肺癌是全世界癌症死亡中的一个主要的原因。除吸烟外,一些肺癌患者的发病与氡气污染相关。该研究采用包括染色体分选、正向和反向染色体涂色技术,分析了两株肺腺癌细胞系A549和GLC-82的核型特征。A549和GLC-82细胞系都属于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但诱因不同,后者来源于一个长期生活在氡气污染环境肺癌病人的癌组织。染色体涂色结果表明,这两株肺癌细胞系发生了复杂的染色体重排。在A549和 GLC-82细胞系中,除正常染色体拷贝数变化外,还分别存在13条和24条畸变染色体。约一半的畸变染色体是通过非相互易位形成的,其余的畸变染色体则是通过一些正常染色体的片段缺失或重复而产生的。尽管这两株肺癌细胞系都没有共同的畸变染色体, 但它们似共享两个染色体易位断裂点:HSA8q24和12q14。  相似文献   

4.
13q14断裂重排与非小细胞肺癌转移潜能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昀  杨焕杰  金焰  李慧敏  傅松滨 《遗传》2005,27(4):531-534
肿瘤转移的细胞经常存在染色体数目异常和结构畸变,在多种有转移潜能的肿瘤细胞中都涉及到13q14的异常。以往研究表明在同一组织来源但转移潜能不同的肺腺癌细胞系AGZY83-a和Anip973中存在13q14的断裂重排。采用mRNA差异展示技术(mRNA DD)分析这一对细胞系得到的差异表达基因BRI基因位于13q14。为了进一步分析肺癌细胞的转移潜能与13q14断裂重排间的关系,采用13q涂染探针对具有不同转移潜能的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PAa、SPC-1-A和95D中期分裂相进行G显带后的荧光原位杂交分析。结果发现在3个肺癌细胞系中有多种13号染色体长臂的结构异常,其中此3个细胞系均涉及13q32-33的频发断裂。但是低转移肺癌细胞系PAa、SPC-1-A均未涉及13q14的断裂,而高转移肺癌细胞系95D的两种细胞克隆均可见13q14的断裂。提示13q14断裂点与肺癌细胞的转移能力有一定的相关性,两者之间的遗传学意义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利用人9号和14号染色体特异探针,对深低温冻存和长期传代的黑叶猴细胞株染色体畸变进行了分析.确定在长期冻存和传代过程中,一些黑叶猴细胞在No.12和No.17染色体之间发生了易位,一条 No.17染色体发生断裂,断裂点在17q13,断裂片段17q13-17qter易位到一条 No.12染色体长臂末端,形成一条小的中着丝粒的和一条具较长长臂的衍生染色体即 der(17) 和 der(12).结果表明,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用人染色体特异探针不仅能检测出人类染色体畸变,也能有效地检测灵长类动物染色体畸变.  相似文献   

6.
染色体末端微小结构异常的分子细胞遗传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谭跃球  李麓芸  卢光琇 《遗传学报》2002,29(9):753-756,T001
为检出易于被忽略的染色体末端微小结构异常,为生育提供指导,选取特异性7号全染色体探针,X染色体长臂探针和7q亚端粒(7q36→qter)探针,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zation,FISH)结合G显带技术分析2个病例,其中病例1有不良妊娠史并疑有末端微小易位,病例2在G显带水平已发现为X和7号染色体易位的卵巢早衰患者,结果表明,FISH确诊病例1为染色体末端的隐匿易位,病例2的易位断点得到精确定位,它不在7q36而在7q末端。应用特异性染色体探针及亚端粒探针,通过FISH技术可以确诊染色体末端区域的微小结构异常,在临床遗传学中有广泛的应用,是遗传咨询和生育指导的有效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14-3-3σ基因甲基化在鼻咽癌发病中的作用,以75例鼻咽癌活检组织和25例正常鼻咽黏膜活检组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 (MSP)检测14-3-3σ基因甲基化状态,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RT-PCR)检测 14-3-3σ 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14-3-3σ蛋白质表达.结果发现,鼻咽癌组织14-3-3σ基因完全甲基化、不完全甲基化和未甲基化的例数分别为4例、59例和12例,正常鼻咽黏膜组织不完全甲基化和未甲基化的例数分别为7例和18例,鼻咽癌14-3-3σ基因甲基化频率显著高于正常鼻咽黏膜组织(84% vs 28%,χ2=28,P < 0.05).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14-3-3σ基因完全甲基化的组织样本无14-3-3σ表达,不完全甲基化的组织样本14-3-3σ表达显著降低,14-3-3σ基因甲基化与鼻咽癌淋巴结转移及鼻咽癌临床分期正相关. 研究结果表明,鼻咽癌组织14-3-3σ基因存在高频甲基化,14-3-3σ基因甲基化导致14-3-3σ表达降低或缺失,14-3-3σ表达水平与鼻咽癌淋巴结转移及其临床分期相关.  相似文献   

8.
用C—带技术识别小麦21对染色体及染色体结构变异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钟少斌  徐杰 《遗传学报》1989,16(6):415-419
用C-带技术分析了普通小麦中国春、84001-1-33和扬麦3号的根尖染色体,结果如下:(1)除1A外,普通小麦的所有染色体均可显示出稳定的区分性带型;(2)以中国春小麦为标准建立了C-带核型;(3)对照中国春的C-带核型,发现84001-1-33的5B,7B染色体发生了相互易位,形成了重组染色体——5BS/7BS和7BL/5BL;(4)扬麦3号的1B,4B染色体与中国春明显不同,从带型上看有可能扬麦3号的1B和4B的长臂之间发生了相互交换,交换的区段包括1B,4B长臂的大部分。  相似文献   

9.
对一株生长迅速、AFP阳性的大鼠肝癌(BERH-2)细胞的染色体进行了研究, 其染色体为非整倍体,众数为72。核型分析显示出各组染色体增加不一。B组、D组增加较多,A组、C组增加较少,以致A组、C组染色体在整个细胞染色体的组间比例显著下降,破坏了原来固有的细胞内染色体组间的平衡关系。BERH-2肝癌细胞中存在着一条外形巨大、具有中部着丝点的异常染色体,由于其外形异常、出现频率高,故认其为BERH-2肝癌细胞的标记染色体。G-带分析表明,此类标记染色体为4号染色体长臂部份在4q22处断裂易位到7号染色体而成,即t(4;7)(7_(qter)→7_(cen)::4_(cen)::4q22→4_(qter))。  相似文献   

10.
人体鼻咽癌上皮细胞株的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内外对鼻咽癌细胞的染色体进行了研究。Utsumi和Yoshida观察了一例短期培养的鼻咽癌类淋巴母细胞株,其染色体属亚二倍体。Jarvis等检查7例鼻咽癌类淋巴母细胞株,其中5株二倍体,两株四倍体。Trumper等用在无胸腺小鼠体内建立的鼻咽癌移植瘤作染色体观察,发现染色体属亚四倍体者,有较多的畸变。而染色体为二倍体者,仅有少数畸变,但未说明畸变类型,也未发现任何特殊的标记染色体。  相似文献   

11.
准噶尔雅罗鱼染色体核型及带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肾细胞作材料,采用秋水仙素-低渗-空气干燥法、Ag-NORs、C-带和G-带显带技术对准噶尔雅罗鱼(Leuciscus merzbacheri)染色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准噶尔雅罗鱼2n=50,核型组成为18m+14sm+6st+12t,NF=82,没有异型性染色体分化。(2)Ag-NORs的数目在不同的细胞中表现出多态性,数目为1~2个,出现1个Ag-NORs的频率最低(10%),出现2个的频率最高(70%);Ag-NORs主要出现在m1对和m4对同源染色体上;未发现有Ag-NORs联合的现象。(3)准噶尔雅罗鱼的染色体均呈现C-带阳性,可分为着丝粒C-带和端粒C-带。(4)同源染色体上G-带带纹基本一致,其带纹在每对染色体上的数目及分布具有明显特征性。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通过使用比较基因组杂交的方法,研究肝癌中的非随机染色体畸变,旨在为肝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资料。本研究收集了我院在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10例肝癌患者,采集其肝癌标本。使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法(CGH)对所有肝癌标本的非随机染色体畸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有肝癌标本均出现了非随机染色体畸变,即4q区域、16q区域、8p区域和17p区域的缺失变化。同时在1q区域、8q区域、17q区域以及6p区域出现了扩增变化。本研究初步得出结论,在肝癌出现后,其非随机区域会出现染色体畸变,这些情况的出现可对肝癌进行较好诊断,同时也可指导对肝癌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应用C带技术,研究了汉族56人和海南岛黎族19人1、9、16、Y染色体中结构异染色质的多态性。汉黎两族1、9、16和Y染色体的C带正常类型分为3、2、2、3类。1、9、16、Y染色体C带大小及位置改变的变体发生频率,两个民族基本一致,无显著性差异。性别间比较,也无显著差异。汉黎两族共75人,染色体C带变体总数为115个,其中1号染色体51个,9号34个,16号7个,Y13个;1号染色体部分倒位5个,9号部分倒位5个。两族1、9、16号同源染色体C带多态分布的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  相似文献   

14.
采用染色体显带方法对我国首次建成的低分化鼻咽癌上皮细胞株进行了细胞遗传学研究。细胞株的染色体数变异在87—107之间,众数为104—103。所有细胞均有为数众多的结构异常的染色体,且其中恒定的或反复出现的占绝大多数。在这些异常染色体中,有两个巨大的亚中着丝点染色体,其结构与以往见于类淋巴细胞株者不同;另三个标记染色体iso8q,t(?;3q)及一个较小的近端着丝点染色体与先前见于高分化鼻咽癌上皮细胞株者相同。结合研究结果,讨论了鼻咽癌的特异性标记染色体问题。  相似文献   

15.
江豚分带核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锡然  陈宜峰 《兽类学报》1989,9(4):281-284
本文首次报道了一头雌性江豚的分带核型(C-带、G-带及银染色)。结果表明,江豚异染色质主要分布于染色体的两臂上,其中最大的中间异染色质位于No.7q的近心区,其他中间异染色质分布于No.6q,No.15q,No.16q,No.17q和No.18q上,除此,No.8p,No.9p,No.10p,No.13p,No.15p和No.16p,呈现端部异染色质。G-分带,使每条染色体得到较好的鉴别与配对,并且C-带深染的部位恰是G-带浅染的部位,但并非所有浅染G-带都同深染C-带一一对应。银染观察发现,阳性结果仅出现于一对小的近中着丝粒染色体的短臂上(No.14p)。文章还结合文献,对江豚的核型特点及其保守性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6.
陈增建  禹宏 《遗传学报》1989,16(4):251-255
利用C-带和N-带分别及连续处理技术对提莫菲维小麦(Triticum timopheevi Zhuk.)的染色体带型及异染色质的类型与分布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提莫菲维小麦的4A染色体以及G-染色体组带型丰富,并具有明显的端带,其异染色质是多样化的。4G和6G为随体染色体,随体显带明显。在提莫菲维小麦的染色体中异染色质类型有:(1)只有C~ N~ 型(4A、4G、6G和7G染色体);(2)只有C~ N~-型(1A、5A、6A和7A染色体);(3)C~ N~ 和C~ N~-型(2A、3A、1G、2G、3G和5G染色体)。在C-带和N-带连续处理中,N-带异染色质的消失部位在1G、2G、3G和5G染色体的端部,3A染色体的着丝点附近以及染色体1A、2A、5A、6A和7A的着丝点附近及端部。本文还讨论了C-带和N-带异染色质的异同以及端部异染色质在G染色体组进化中的可能作用。  相似文献   

17.
小麦品种小偃6号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李万隆  李振声 《遗传学报》1990,17(6):430-437
本文报道了小麦品种小偃6号的染色体结构变异。小偃6号及其亲缘品种与中国春小麦杂交,杂种F_1染色体配对资料表明:小偃6号及其父本小偃96与中国春在染色体结构上有很大差异。八倍体小偃麦小偃693与小偃6号和小偃96杂种F_1减数分裂中期出现19″+2′′′+5′的染色体构型,说明小偃6号和小偃96至少含有两个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片段。将小偃6号与中国春双端体系列杂交,杂种F_1中1AL、2AS、5AS、6AS和7BS端着丝点染色体配对频率极显著地低于(中国春×小偃6号)F_1的平均染色体臂配对频率(90.1%),从而将小偃6号中的异源片段局限于这5个染色体臂内;同时发现:1AL、2DS、4DS、6AL及3B(t″s+t′L)端体中的端着丝点染色体参与了杂种F_1中多价体的形成,或与此有关,故认为小偃6号与中国春至少有两个相互易位的差异,涉及到染色体1A、2D、3B、4D和6A。文章还对小偃6号异源易位的起源和鉴定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一成骨不全家系的COL1A1基因突变检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成骨不全(Osteogenesisimperfecta,OI)是一种由于Ⅰ型胶原形成障碍,导致骨脆性增强为主要症状的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骨质脆弱、蓝巩膜、耳聋和中等程度的关节畸形等症状。成骨不全 基因分别定位于17q21.31 q22和7q22.1,其致病基因分别为COL1A1和COL1A2。对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 成骨不全家系进行连锁分析,在COL1A1遗传位点发现紧密连锁(LOD=9.31;θ=.00)。突变检测发现在 COL1A1基因第26内含子5′端剪接位点处存在一由GT转换为AT的致病突变,该突变引起的异常剪接是导致成 骨不全的致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若干种病毒性疾病患者的染色体脆裂性,初步探讨了染色体脆裂性的特点及其作为检测生物诱变因子更为敏感的指标的可能性。实验结果表明,MEM-FA中培养的细胞染色体自发畸变率显著高于完全培养基(MEM)。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染色体畸变率在两种培养基中有显著差异。流行性腮腺炎、水痘和麻疹组同对照相比没有明显差异。在MEM-FA中培养的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位点,以3p14最为多见。在不同季节染色体畸变率和3p14部位断裂频率上下波动。  相似文献   

20.
孙仲平  王占斌  徐香玲  李集临 《遗传学报》2004,31(11):1268-1274
将中国春-黑麦(1R-7R)二体附加系与中国春-2C(Aegilops cylindrica)二体附加系杂交,获得F1,对F1体细胞染色体进行C分带鉴定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的观察与分析,发现减数分裂行为异常。对自交获得的430株F2进行单株染色体C分带和荧光原位分子杂交鉴定,检测到易位、缺失、等臂染色体、双着丝点染色体等染色体畸变类型。此外还检测到2C与小麦2A、2B、2D染色体的二体或单体自发代换系。杂交F。染色体畸变的规律与频率如下:研究共得到含黑麦染色体的变异22株,变异频率为5,1%。其中含黑麦染色体的易位系为10株,占2,3%;缺失12株,占2.79%;黑麦的等臂染色体3株,占O.7%。易位染色体既有含小麦着丝点的(大部分),也含有黑麦着丝点的(仅1例)。黑麦的染色体畸变中,发生于不同同祖群的频率不同,1R为5个,2R为3个;3R为1个;4R为3个;5R为6个;6R为4个。易位多为端部易位。共鉴定出小麦的缺失系54株,其中A基因组有27个,占6.27%;B基因组有20个,占4,65%;D基因组有7个,占1.66%。对杀配子染色体对小麦及黑麦不同同祖群染色体作用的差异性及作用特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