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山东莒南发现纳玛象化石1996年春,山东省莒南县坪上三村砖场取土时发现象类化石,从一处奥陶纪白云质灰岩陡坎下古代河塘内出土了纳玛象的两枚臼齿和部分头骨碎片,并有几段门齿化石。化石埋藏在灰绿色砂质粘土中,地层地质年代为晚更新统。莒南县博物馆庄虔玉馆长等...  相似文献   

2.
<正> 1992年6月24日,山东省诸城市针织厂工人杨旭光发现一窝恐龙蛋化石,后报知诸城市博物馆到现场进行清理调查。化石点位于市区南2公里处,三里庄水库东岸的断崖上。产化石层为砖红色砂泥岩,上覆互相叠压的紫红色砾岩和红色砂砾岩,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倾角22°。化石距地表3.5米,距水面0.5米,汛期时没入水中。整窝蛋化石共有6个,二个保存基本完整,一个钝端缺失,另外三个只留有清晰的蛋痕窝。蛋呈半圆放射形排列,单层,每两个并列紧靠在一起为一组,组与组之间呈50°锐角,最近处相距6.5厘米。蛋的钝端向半圆的中心,尖端向外。经初步鉴定,蛋化石属于长形蛋科(Elongaiooli-  相似文献   

3.
2002年3月,山东省日照市在修筑同三高速公路时,于东港区日照街道黄家河大桥工地挖掘出1枚象臼齿化石。这是首次在日照市范围发现象化石。该象臼齿齿冠面轮廓近长圆形,保留齿板9个,咀嚼面9个,后边若干齿板未保存。齿板频率6。从咀嚼面上看,前4个齿板已磨蚀呈长条形,第5、6两个齿板已磨蚀呈“·—·”形,第7、8、9三个齿板呈“……”形。釉质层2mm,后边具强烈褶皱,第2、3、4三个齿板中央后面有中尖突。咀嚼面中部微凹,约比两边下陷1·5mm。保留齿板长155mm,宽79mm(第3脊),重2900g。在挖掘现场,还有3片散落的齿板,尚难断定是否来自上述臼齿。现…  相似文献   

4.
香港爱国人士林勇德、叶奇思先生用巨金远从欧洲购回两个猛码象门齿化石。该标本收藏在广东省博物馆,现已对外展出。象是现代地球上最大的陆生脊推动物,也是当代世界上较为稀有和孤立的一支动物。现在只有亚洲象和非洲象两个幸存的种群,分别生活在亚洲和非洲的热带地区。但是在那漫长的地质岁月里,它们种群繁  相似文献   

5.
<正> 地处苏鲁交界的山东省苍山县,自1984年以来有四个乡镇相继出土了一些象类化石.该县东部和南部地势平坦,大部分是黑色土壤,具有"黑土湖"之称.象类化石就出自黑土层之下的黄砂层中.这些象类化石的出土情况为:1984年5月长城乡长屯村李如海同志,在村南挖井,在距地表1.7米深处黄砂层中出土了一个象类下颌具完整的下臼齿.1985年5月神山乡青竹山前冷相一同志,在村东挖井,在距地表2米深处黄砂层中出土一个完整的象类下颌骨,上面保留四个臼齿.1986年春仲  相似文献   

6.
<正> 山东省冶金建设工程处一九八六年十月,在淄博市张店区,侯庄铁矿矿井掘进施工中,于棕红色含砾砂质粘土中,发现一具古动物化石的骨架,由于条件所限,只挖掘出骨架的很少一部分:包括一对不完整的下颌,一枚右上门齿和四枚上颊齿.经鉴定,它们应归为布氏犀.在整理鉴定过程中,还发现了三趾马的半颗上牙.由于山东晚中新世地层过去报道的极少,这里予以简要的记述:  相似文献   

7.
1977年在西伯利亚冰川发现四万年前的幼猛犸象。标本保存得很好。 据安德列·卡皮查教授说:该象是在七个月龄时,  相似文献   

8.
山东沂水发现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地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1984年春,临沂地区文管会和沂水县文管站由笔者组成普查小组,在沂水县调查了一些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地点,现将调查的收获简报如下.蒋庄小张山化石地点  相似文献   

9.
<正> 一九八六年初,当地民工为修建平邑红石岭大桥,在第六号桥墩的位置,距地表深六米的粘土层中发现一块完整的大下颌骨化石,其上带有两颗大臼齿.经鉴定该化石为真象亚科平额象(Elepas planifrons)下颌骨.化石产在浚河中游的河床冲积物中.在河床下面有七米厚的第四纪松散冲积物,最底部有一米厚的砂砾石层,其上为  相似文献   

10.
徐淑彬 《人类学学报》1986,5(4):398-399
1981年9月16日,沂源县图书馆文物普查小组在土门公社骑子鞍山附近进行旧石器考古调查时,由土门公社建筑队徐希贵等同志提供线索,在骑子鞍山东麓发现一处富含哺乳动物化石的红色土堆积。9月17日至18日由笔者和杨雷、柴向荣做了两天清理,于18日发现一件人类头顶骨化石。连同此间在该地点采集的人类头骨碎片可以复原成一个不太完整的头盖骨。采集和发掘到的人类化石计有头顶骨一件,两块眶上圆枕,部分额骨、枕骨。均石化,呈土黄色。从两件眶上圆枕的粗壮程度以及颜色看,可能代表两个个体。据初步观察,右侧眶上圆枕发育,外侧向后下延伸,同额鳞之间存在眶上沟。额骨低平,中央有明显的矢状脊。从残存的部分冠状缝和人字缝看,均已愈合。头盖骨化石上保留的一  相似文献   

11.
山东首次发现晚始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地点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本文报道了鲁西曲阜董庄、泗水拓沟间黄庄一带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描述了含哺乳动物化石的地层,建立了黄庄组.依据所产化石对黄庄组的时代进行了讨论,认为是晚始新世.  相似文献   

12.
1980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扎来诺尔矿务局司机王志东在东露天矿掘煤时,在距地表近四十米的古河床中发现一具保存完整的猛犸象骨架化石,实测身长8米,身高5米,尺骨1.12米,枕骨1.03米,门齿长3.05米。经初步鉴定为真猛犸象。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猛犸象骨架,它比1973年在黑龙江省肇沅县三站发现的松花江猛犸象大得多。  相似文献   

13.
旋齿鲨化石在中国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1962年浙江博物馆魏丰同志寄来我所一块齿化石,系采自浙江长兴县上二迭统上部的长兴灰岩中。据我们观察,属于旋齿鲨科。旋齿鲨类的研究,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在北美、欧洲、澳洲西部、亚洲都有过发现。有关这类化石的论文已发表了将近二百篇,其中包括很有影响的卡尔宾斯基关于旋齿鲨(Helicoprion)的专著(1899)。本世纪前半期的古鱼类学家中很多人都研究过这类化石,共描述了11个属,约包括30个种,对这类化石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作了详细研究,对这类化石在动物身体上的部位以及它们的系统位置、分类、演化过程等也都作过一  相似文献   

14.
河马是非洲、欧洲和亚洲南部新生界上部(上新统中、上部到全新统)地层中一类比较常见和分布较广的化石哺乳类。我国境内过去始终未找到过这一类的动物化石,虽然从河马类的地史和地理分布上看,在我国南方(特别是云南),由于动物群的性质和亚洲南部的十分近似,完全可能有这类动物的化石存在。  相似文献   

15.
鲈形目少鳞鳜属(Coreoperca)化石在中国的首次发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记述的山东少鳞鳜(新种)(Coreoperca shandongensis sp.nov)是该属化石在我国的首次发现,标本产自山东山旺早中新世晚期山旺组纹层状硅藻页岩之上的含硅藻泥页岩中。山东少鳞鳜的发现,说明原始鳜类在中新世已发生分化,在中新世时期的中国大陆和日本列岛均已相当繁盛。少鳞鳜属可能并非起源于朝鲜和日本一带,之后扩散到中国,而是中新世广布于东亚的鱼类,这进一步支持了关于中国东部和日本列岛新生代晚期同属一个鱼类区系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一、挡道石原为珍宝100多年 ,美国著名地质学家、古生物学祖师爷之一———华可特先生和夫人骑马行走在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落基山区的小道上。突然见一块大石横在道上挡住了去路 ,他于是下马观看。原来石上布满了稀罕完美的中寒武世三叶虫等化石 ,有的甚至全无硬部件的软躯体化石如鳃曳动物也栩栩如生。后来经过他带领妻子、儿女发掘 ,终于揭示了世界著名的“布尔吉斯页岩动物群” ,提供给人们5亿多年前古生物的珍贵信息。后来人们在本世纪70—80年代进一步发掘就不那么容易轻松了 ,带着干粮 ,住着帐蓬 ,喝着雪水 ,像“劳改犯…  相似文献   

17.
记述的山东少鳞鳜(新种)(Coreopercashandongensissp.nov)是该属化石在我国的首次发现,标本产自山东山旺早中新世晚期山旺组纹层状硅藻页岩之上的含硅藻泥页岩中,山东少鳞鳜的发现,说明原始鳜类在中新世已发生分化,在中新世期的中国大陆和日本列岛均已相当繁盛,少鳞鳜属可能并非起源于朝鲜和日本一带,之后扩散到中国,而中新世广布于东亚的鱼类,这进一步支持了关于中国东部和日本列岛新生代  相似文献   

18.
解浩  解超男 《化石》2022,(3):2-9
<正>我国地大物博,拥有丰富的古生物化石资源,它们的形成年代上自前寒武纪、下至第四纪,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种类众多的恐龙化石了。截至到2022年4月,来自中国古动物馆的统计数据,我国根据骨骼化石命名的恐龙共计338种(包括无效种),而且这个数字还保持每年10种的高速增长。此外,我国还发现命名了60余种恐龙足迹化石和70余种恐龙蛋化石。不过,关于恐龙属种数目和无效种的认定,不同学者观点有所不同;这里选用的数字以及下文中提到的属种问题仅为本文作者依据可掌握的资料而提出的个人观点。  相似文献   

19.
等刺虫(Isoxys)是寒武纪海洋中一类分布广泛的双瓣壳节肢动物,在北美、欧洲、澳大利亚、西伯利亚及中国均有发现,但延续时间并不长,目前已经描述了16个已命名的种以及一些未定种化石。等刺虫在我国扬子地台云南滇东地区、贵州凯里、湖北长阳等地寒武系第二、第三统均有发现。文中报道的等刺虫发现于山东省临沂市刘庄镇馒头组顶部,没有保存软体部分,被命名为一个新种Isoxys shandongensis Wang and Huang sp.nov.。同时,对美国寒武系Spence页岩保存的未定名等刺虫软体部分特征进行修订,并进行形态比较。等刺虫的新发现对探讨这类常见的寒武纪节肢动物的演化、分布和多样性均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现存狒狒类(Papionin)生活于非洲(如Papio和Theropithoan)、亚洲(如Macaca)和北非(M.sylvanas)。在上新世和更新世,Theropithecus经历了从非洲到亚洲的扩散过程,在印度发现了类似化石。这次在云南中甸金沙江附近发现的下更新世狒狒化石(Papio)证明,如同亚洲猕猴和现代人类祖先一样,非洲狒狒类(Papio和Theropithecus)在同一时期从非洲扩散到亚洲。所不同的是它们没有像猕猴和人类一样生存下来。这次化石的发现对于研究以下生物学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1)探讨旧大陆猴类在上新—更新世从非洲到亚洲的扩散过程;2)研究不同旧大陆猴类的进化和环境适应性;3)为现代人类祖先在非洲—亚大陆的扩散研究提供证据;4)由于化石产地包括有人类祖先和其他动物的化石,因此,狒狒在亚洲的生态适应研究将为探讨人类在同一时期的生态适应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