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解澳门大潭山垃圾填埋场的景观恢复情况,采用样方法调查分析了群落的种类组成、垂直结构、区系成分、群落外貌等特征,并对景观恢复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1200 m2样地中共有维管植物83种,区系成分以泛热带分布属占优势(38.98%),群落外貌主要由草质、单叶和小型叶的小、中高位芽植物所决定。植物群落现状的各指标与自然群落相似,说明自然恢复良好。同时,提出了垃圾填埋场景观恢复的优选物种和改造建议。建议对垃圾填埋场的景观恢复应分期进行,在不同的演替阶段进行适当的人工干预,以加速景观恢复并获得更好的景观效果。  相似文献   

2.
为加强对澳门华润楠(Machilus chinensis)的保育工作,对最古老的1株华润楠和群落优势种绒毛润楠(M.velutina)进行物候监测,并采用样地调查法对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和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3月为华润楠新叶生长盛期,3月中下旬为花期,果期由4月持续到9月;4—5月为绒毛润楠展叶盛期,10—12月为花期,12月至翌年3月为果期。2 000 m²的样地中共记录到维管植物104种,隶属于48科82属。种子植物区系以热带分布为主,占总区系成分的87.01%。乔木层的华润楠虽然只有1株高大古树,但其以18.97%的重要值排在所有树种中的第4位,灌木层的华润楠(平均高度20 cm以下的幼苗)以37.06%的重要值排第2位,绒毛润楠为乔木层和灌木层明显的优势树种。群落垂直结构的物种多样性格局表现为:物种丰富度指数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藤本层;均匀度指数为藤本层>草本层>乔木层>灌木层;多样性指数DH''最高的均为草本层,最低的均为灌木层。因此,该群落属于亚热带性质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相对丰富,华润楠古树生长正常,但种群不稳定,应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3.
澳门湿地浮游植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7年7月、10月和2008年1月, 对澳门的湿地——筷子基湾、白鹭林、莲花大桥滩涂和南湾湖的浮游植物群落特征进行了调查。3次采样共检测到76种(属), 其中, 蓝藻门藻类13种(属), 绿藻门30种(属), 硅藻门25种(属), 甲藻门2种, 裸藻门4种, 金藻门和隐藻门各1种(属)。浮游植物丰度的最高值出现在莲花大桥, 为3 922.33×104 cells·L-1; 最小值出现在南湾湖, 为1.58×104 cells·L-1。浮游植物主要是由蓝藻、绿藻、裸藻和硅藻组成。2008年1月硅藻的含量最高, 而2007年7月蓝藻的含量最高。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值均指示出: 筷子基湾2008年1月、莲花大桥2007年7月和10月污染最严重, 其他属于中度污染或无污染。透明度对澳门湿地浮游植物的影响较大, 与绿藻(r=0.683, p<0.05)、甲藻(r=0.715, p<0.05)、金藻(r=0.707, p<0.05)和隐藻(r=0.701, p<0.05)都存在较高的正相关关系。硅藻与pH值存在较强的负相关关系(r=–0.674, p<0.05), 与总氮(r=0.895, p<0.05)、总磷(r=0.920, p<0.05)和正磷酸(r=0.668, p<0.05)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极端气候事件对植物的影响,对澳门九澳山海滨群落10种植物2012-2017年盛花期物候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植物的盛花期一般在3-9月,其中有4种植物为5月。2013和2016年早春澳门的极端强降水使植物的盛花期出现了明显的提前或者推迟。9种植物的盛花期与盛花期前0~2个月和上一年的秋冬季的月均温度或月降水存在显著相关性。温度和降水对植物盛花期的影响差异不大,但晚花植物对降水更加敏感。这为澳门和邻近岛屿的生态恢复和园林树种选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北京城区花粉致敏植物种类、分布及物候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解北京城区花粉致敏植物的种类、分布格局和物候特征,结合文献调研及专家访问,对北京5环以内的花粉致敏植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北京城区五环内共有致敏花粉植物19科32属99种,其中北京本地种52种,占总数的52.5%,国内其他地区引进种和国外引进种各占总数的26.3%和21.2%;2)北京城区32属花粉致敏植物以北温带成分为主,占40.6%,其次是世界性分布与泛热带分布;3)公园内的花粉致敏植物种数最多,行道树种中花粉致敏植物的比例最高.北京城区各功能区中花粉强致敏草本的盖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是城市废弃地>体育中心及机关单位>道路绿地>公园>居民区>学校>广场;4)北京城区木本花粉致敏植物的花期主要集中在3—4月,草本在7—9月.  相似文献   

6.
植物物候与气候研究进展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4  
植物物候及其变化是多个环境因子综合影响的结果,其中气候是最重要、最活跃的环境因子。主要从气候环境角度分析了植物物候与气候以及气候变化间的相互关系,概述了国内外有关植物物候及物候模拟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表明,温度是影响物候变化最重要的因子;同时,水分成为胁迫因子时对物候的影响也十分重要。近50a左右,世界范围内的植物物候呈现出了春季物候提前,秋季物候推迟或略有推迟的特征,从而导致了多数植物生长季节的延长,并成为全球物候变化的趋势。全球气候变暖改变了植物开始和结束生长的日期,其中冬季、春季气温的升高使植物的春季物候提前是植物生长季延长的主要原因。目前对物候学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探讨物候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而模型模拟是定量研究气候变化与植物物候之间关系的重要方式,国内外已经开发出多种物候模型来分析气候驱动与物候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另外遥感资料的应用也为物候模型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物候机理研究、物候与气候关系以及物候模型研究将是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叶变色盛期是植物生长季结束时的重要物候指标。为探究澳门地区气候因子对植物叶变色盛期的影响,利用3个固定物候监测样地2012-2018年的物候资料和气象数据,对5种野生植物叶变色盛期的年际变化及其对前期各种气候因子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物种叶变色盛期不同,集中在12月的有山乌桕(Sapium discolor)、野漆(Toxicodendron succedaneum)和天料木(Homalium cochinchinenense),假苹婆(Sterculia lanceolata)的叶变色盛期在5月,秤星树(Ilex asprella)集中在1月。不同样地共有种叶变色盛期不同,大潭山样地秤星树的叶变色盛期显著早于九澳山样地,松山样地假苹婆的叶变色盛期显著早于大潭山样地。叶变色盛期与春夏季温度的变化呈正相关,与秋冬季的呈负相关。叶变色盛期与冬、春季降水量的变化呈正相关,与夏、秋季的呈负相关。相对湿度与植物的叶变色盛期亦有显著相关性。温度是影响这5种植物叶变色盛期最主要的气候因子。  相似文献   

8.
本文立足于对深圳市城区几大公园的园林植物调查和统计,对主要园林树种的抽梢展叶期、生长期、落叶期、开花期、结果期、果熟期等物候指标进行观察记录,确定植物物候特征,并分析其对植被景观的影响,对植被景观改造以及树种的选择提供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9.
民勤荒漠区植物物候型特征及其与气温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民勤荒漠区34年的物候观测资料进行了物候型分析。结果表明:植物的萌动期有2种物候型,展叶期和开花期各有4种物候型,果熟期有2种物候型,1974年以来,当地年平均气温和2、3、6月月平均气温有较显著的增温趋势,与此同时,植物的春季物候期亦有明显的提前趋势,低温-短日照-早萌动物候型的芽膨大期34年提前了9.7 d;从萌动期→展叶期→开花期→果熟期,物候期的提前幅度逐渐减小;物候期提前主要与当月气温升高有关;萌动期2种物候型和展叶期4种物候型是植物对春季气温和秋末冬初气温适应性的分异,开花期4种物候型和果熟期2种物候型是植物花期多样性和果熟期多样性对当地干旱环境适应性的反应。  相似文献   

10.
青海湖北岸植物群落与环境因素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对青海湖北岸18个群落的术方调查和环境因子原始数据,用主分量分析排序技术和回归模型,定量分析湖滨原植物群落在空间地下上的分布格局,以及群落结构特征和环境梯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植物群落的类型分布主要决定于环境中的土壤中水分 含量及土壤全分含量。  相似文献   

11.
采用群落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澳门九澳山海滨经人工抚育后恢复的植物群落特征。通过对其群落种类组成及多样性、空间结构和优势种年龄结构分析表明:1200 m2样地内共有维管束植物44科76属82种;藤本及中、小、矮高位芽植物占优势(86.59%),而大高位芽植物缺乏;群落优势种为豺皮樟(Litsea rotundifolia var.oblongifoli)、亮叶柃(Eurya nitida)、鸭脚木(Schefflera heptaphylla)和假苹婆(Sterculia lanceolata),均为增长型种群;九澳山海滨经人工抚育后恢复的植物群落植株高度较低。九澳山海滨土壤为赤红壤,其植被恢复策略可为赤红壤海滨的植被生态恢复提供参考。为促进海滨地带性植被的建设,我们还选择出海滨适生乡土树种29种,构建了多层次多树种的空间结构,并建议在九澳山海滨现有植被群落的基础上适当引种乔木树种、增加草本层植物种类。  相似文献   

12.
澳门青洲山翻白叶树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样方调查结果,对澳门青洲山翻白叶树(Pterospermum heterophyllum)群落的种类组成、外貌、结构特征与动态及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1 600 m2样地中,有维管束植物47种,隶属于29科44属;对乔木层和灌木层主要物种的重要值以及频度分析结果显示,该群落是以翻白叶树为主的单优种群落,群落种类组成多样性和水平分布不均匀,其外貌终年常绿;对优势种种群的年龄结构分析显示,该种群处于增长状态;(2)整个群落的物种丰富度Margalef指数为13.72,Shannon-Wiener指数为1.15,Simpson指数为0.875,均匀度指数为0.34,该群落的层次格局为:灌木层>藤本层>乔木层>草本层;(3) 与其他5个不同类型地区森林群的物种多样性比较结果显示,澳门翻白叶树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明显低于其他5个森林群落.  相似文献   

13.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引种植物物候特征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迁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前期的植物引种研究呵为迁地保护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通过对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内不同来源的引种植物和本地植物的4个物候期(萌叶期、落叶期、开花期和果熟期)分布格局及其气候影响因子进行对比,阐明引种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对策。结果表明,引种植物比本地植物萌叶生长盛期更长,但对低温和干旱更加敏感的引种植物,在旱季其落叶比例明显高于本地植物,而3、4月由于气温的回升,使引种植物和本地植物在雨季之前就进入了萌叶盛期。而在繁殖物候方面,由于受气候因子影响较小,引种植物和本地植物的开花期和果熟期格局季节性表现都不明显。且规律性不强。总体上,各来源地的引种植物能根据环境的改变形成相应的生长与繁殖适应对策,可较好地适应西双版纳的环境。  相似文献   

14.
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特征对亚微米颗粒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群落是构成城市绿地的基本单元之一,也是绿地发挥空气颗粒物调节功能的基础。亚微米级颗粒物,即PM1颗粒物对大气能见度、环境质量与人体健康等均存在严重的负面危害。为探究城市绿地植物群落对亚微米颗粒物水平的调节机制,本研究基于实地测量,针对不同类型植物群落内PM1颗粒物水平的差异,以及群落冠层结构对PM1浓度的影响开展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群落对亚微米颗粒物具有一定的减滞效果。8种常见群落类型中,针阔-乔草型群落减滞PM1颗粒物的能力最优,阔叶-乔灌草群落次之,针叶-灌草型群落最弱,但不同类型植物群落内部的PM1浓度差异并不显著。植物群落的冠层结构同PM1颗粒物间存在明显的非线性响应关系,部分冠层指标存在关键的拐点阈值。当冠层郁闭度大于75%,疏透度小于55%左右时,植物群落减滞PM1颗粒物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
采用样方调查法对澳门青洲山白楸(Mallotus paniculatus)+假苹婆(Sterculia lanceolata)+破布叶(Microcos paniculata)群落的种类组成、外貌、结构特征、区系和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700m2样方中有维管植物70种,隶属于42科65属,其中热带性分布属占90.32%,群落属于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类型。群落外貌常绿,生活型以藤本高位芽为主(占22.86%)。群落的物种丰富度Magarlef指数为8.78,Shannon-Wienner指数为2.22,Simpson指数为0.98,均匀度Pielou指数为0.52。群落各层次的丰富度、Simpson指数以及Shannon-Wienner指数均表现为下木层〉乔木层〉藤本植物〉草本层,均匀度表现为藤本植物〉乔木层〉下木层〉草本层,表明下木层中组成的种类较乔木层多,优势树种较乔木层明显。  相似文献   

16.
澳门红树林植物组成及种群分布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梁华 《生态科学》1998,17(1):25-31
调查工作于1992年4月~1994年9月在路环及凼仔红树林区内进行.路环红树林面积约7.115hm2,凼仔红树林面积约57.205hm2.在两地区的海滩中,红树林植物计有4科4种,分属于红树科(Rhizophoraceae)、紫金牛科(Myroinaceae)、马鞭草科(Verbenaceae)和爵床科(Acanthaceae).海岸半红树植物计有15科27种.利用样带法研究澳门红树林种群的分布格局,除秋茄为随机分布外,桐花树、白骨壤及老鼠勒均趋于集群的分布格局.结合数据分析8个研究区域种群生态位序列,只有凼仔红树林研究区最具有显著的生态位序列.  相似文献   

17.
湖南三道坑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鹅掌楸群落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5个物种多样性指数对湖南三道坑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鹅掌楸(Liriodendronchinense(Hemsl.)Sarg.)群落进行物种多样性测定,并分析了群落的种类组成、外貌、演替等。结果表明(:1)群落垂直结构明显,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共有维管束植物76种,隶属48科57属。群落生活型谱以高位芽植物占优势(68.42%),与其它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相似。(2)群落的物种多样性高,灌木层的各项物种多样性指数均高于乔木层和草本层。整个群落的丰富度高达76;Simpson指数D为0.9516,接近Dmax;Shannon-Wiener指数H为3.3247;基于Simpson指数的均匀度指数JS为0.5843,而基于Shannon-Wiener指数的均匀度指数JSW为0.8826。(3)从鹅掌楸种群的生势衰退和数量削减以及幼龄个体的贫乏来看,目前这个群落已处于发育过程的衰老阶段。  相似文献   

18.
植物群落的演替理论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演替是植被动态的中心问题.与演替有关的理论有接力植物区系学说、初始植物区系学说、促进忍耐和抑制学说、生活史对策演替学说、资源比率学说、Odum-Margelef生态系统发展理论、McMahon系统概念模型、变化镶嵌体稳态学说、演替的尺度等级系统观点. 文章论述了演替的分类、演替的进程、演替机制、顶极群落与非平衡态、植物群落的线性与线性系统、演替的细胞学和遗传学特征、演替与进化、演替的研究方法等.  相似文献   

19.
Preventing invasion by exotic species is one of the key goals of restoration, and community assembly theory provides testable predictions about native community attributes that will best resist invasion. For instance, resource availability and biotic interactions may represent “filters” that limit the success of potential invaders. Communities are predicted to resist invasion when they contain native species that are functionally similar to potential invaders; where phenology may be a key functional trait. Nutrient reduction is another common strategy for reducing invasion following native species restoration, because soil nitrogen (N) enrichment often facilitates invasion. Here, we focus on restoring the herbaceous community associated with coastal sage scrub vegetation in Southern California; these communities are often highly invaded, especially by exotic annual grasses that are notoriously challenging for restoration. We created experimental plant communities composed of the same 20 native species, but manipulated functional group abundance (according to growth form, phenology, and N‐fixation capacity) and soil N availability. We fertilized to increase N, and added carbon to reduce N via microbial N immobilization. We found that N reduction decreased exotic cover, and the most successful seed mix for reducing exotic abundance varied depending on the invader functional type. For instance, exotic annual grasses were least abundant when the native community was dominated by early active forbs, which matched the phenology of the exotic annual grasses. Our findings show that nutrient availability and the timing of biotic interactions are key filters that can be manipulated in restoration to prevent invasion and maximize native species recove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