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幼平 《人类学学报》2003,22(2):175-176
20世纪的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走过了 80年的历程。从 2 0世纪 2 0年代的起步一直到世纪交替之际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及其前身“新生代研究室”、“古脊椎动物研究室”等 ,一直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与研究的中心。经过几代学者辛勤工作 ,发掘了大量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发现数量众多重要的远古人类文化遗存 ,撰写了大量的研究报告、论文与专著 ,为追溯我们祖先遥远的过去 ,探索远古人类与旧石器时代文化在中国大陆的演化历程 ,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高星博士与侯亚梅博士主编的这部新书 ,就是这个研究机构几代旧石器考…  相似文献   

2.
如何面对"全"耐药的细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抗生素的发现是20世纪最辉煌的现代医药成果。20世纪,40—70年代被称为抗生素的“黄金时代”。由于抗生素的临床应用,许多曾被认为是致命的感染性疾病得到了治愈,从而显著提高了人类的预期寿命。20世纪60年代末,某些医学权威冲动地宣称,感染性疾病已成为历史。但今天,在抗生素临床应用半个世纪以后,  相似文献   

3.
19世纪中叶—20世纪60年代,生态学将生物和环境视为一个整体,一些风景园林理论和实践蕴含了这一思想;20世纪60—70年代,一些学者将生态学的“平衡态范式”引入风景园林学科,形成以自然优先和科学实证为特征的生态决定论思想;20世纪80—90年代,生态学发生以复杂性为特征的范式转变,规划设计开始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重视景观动态格局以及科学与艺术的结合;20世纪末出现了将生态作为复杂系统的隐喻的趋势,生态都市主义思想和实践应运而生。今天风景园林中的生态思想是多层次的,并综合体现在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异龙湖沉积物岩芯(YLH-1)样品有机碳、氮及其稳定同位素、C/N值测定,结合人类活动的阶段性特征,分析了近百年来异龙湖沉积物有机质的来源,探讨受人类活动影响下湖泊的生态环境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异龙湖沉积物中有机质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分别为-25.9‰~-22.5‰和0.5‰~4.7‰,C/N值16.4~20.4,表明异龙湖有机质主要受大型水生植物影响,而藻类和陆源有机质贡献较小。δ13C逐渐偏负的过程反映了异龙湖富营养化加剧的过程,可能与藻类吸收有机质降解产生的CO2有关,而δ15N的变化则与流域内工业污染物、农业化肥和大气氮沉降有关。异龙湖的生态环境变化可以分为3个阶段: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初期,湖泊初级生产力较低,水质好,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小;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至20世纪90年代,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强,湖泊生产力迅速提高,富营养化程度加剧,水质恶化,藻类大量繁殖; 20世纪90年代之后,湖泊处于高生产力水平,湖泊富营养化严重。因此,未来管理部门要重视人类活动对湖泊生态环境影响,加强湖泊生态环境治...  相似文献   

5.
正今天,南极和南大洋的原始美与其巨大的自然资源储藏已经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南大洋每年为人类"埋葬"大量的二氧化碳,以及近两百年来人类对其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和影响。人类对南极和南大洋的开发已经有200多年历史:从18世纪起至20世纪中期,人类为获取南极海豹的毛皮和脂肪捕杀了95%以上的海豹;20世纪初至20世纪60年代,为了满足对南极鲸类脂肪和骨的需要,人类对南大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供西藏普若岗日冰芯高分辨率的孢粉记录,证实普若岗日冰帽15世纪以来植被主要经历由寒冷干旱荒漠草原向寒冷潮湿的草甸草原和温暖干旱草原发展的演替过程.在大约550年来植被与生态环境变化中,明显出现AD1500-1515年(7 500-7 300cm)、ADl565-1575年(7 200-7 000cm)以及AD1635-1640年(6 300-6 200cm)期间是当地土壤和空气较为湿润的时期,发育草甸草原植被.在AD1770-1800年(4 700-4 200cm)、AD1815-1825年(4 000-3 800cm)、AD1850-1865(3 400-3 200cm)以及ADl 980年(500cm)以后是气温升高时期,气候温暖干燥,干旱草原植被逐渐扩大.冰芯记录的草原和草甸植被中主要植物花粉的百分含量与高原中部历年夏季温度呈正相关,推算最近150年内在19世纪70、9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曾出现高于现今当地气温约1.9℃的高温期,而在19世纪60、80年代和20世纪初,20世纪50和60-70年代是相对寒冷的时期.过去100年中20世纪晚期的渐暖现象尤其明显,与整个青藏高原年平均温度显著相关,也与青藏高原记录的冰川缩小较一致.  相似文献   

7.
EST—SSRs是一种基于基因表达序列有关基因功能的“真质”标记,其多态性直接反映了基因的多样性。本研究采用37对小麦EST—SSRs引物检测了42份我国不同年代小麦选育品种相关基因位点多样性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基于表达序列设计的小麦EST—SSRs引物具有较好的扩增效果,其中37对引物共检测到134个位点,绝大多数引物有2~5个等位变异;在相似系数为0.9的水平上这些引物可将除燕大1817和旱选3号外的40份材料区分开来;供试的42份小麦选育品种的基因多样性从20世纪60年代以前到90年代呈递增趋势,但不同年代的增幅不同:20世纪60~80年代增长最快,80年代至90年代增长十分缓慢;同时,材料间相似系数变化呈下降趋势,60年代以前的选育品种相似性最高,70年代最低,70年代以后至90年代略有增加,但远低于60年代以前,这与引人大量的外来品种的育种策略有关。  相似文献   

8.
科学界对“生物圈2号”褒贬不一,但这一尝试的最重要意义是使人类知道,大自然系统难以被人工完全模拟。海洋馆尝试为海洋生物提供一个人工环境,可以类比为“海洋2号”。它告诉人们:大海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人类对它的认识永远是冰山一角。这对走入21世纪开发海洋的人类,是一个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科学界对“生物圈2号”褒贬不一,但这一尝试的最重要意义是使人类知道,大自然系统难以被人工完全模拟。海洋馆尝试为海洋生物提供一个人工环境,可以类比为“海洋2号”。它告诉人们:大海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人类对它的认识永远是冰山一角。这对走入21世纪开发海洋的人类,是一个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酸雨的生态影响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杜宇国  单运峰 《生态学杂志》1992,11(6):51-54,57
酸雨在国外被称为“空中死神”,是当代国际性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它的危害范围是不分国界、洲界的,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地进行研究,并关注着它的发展。酸雨,科学的称谓应为酸沉降物,包括干、湿沉降物。人类早在19世纪中叶就发现了“酸雨”,但当时并未引起重视,直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酸雨的污染及生态影响的日益扩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植物化学生态学前沿领域   总被引:42,自引:10,他引:32  
植物和其它有机体通过次生物质为媒介的化学作用关系近年引入注目,其中植物的诱导化学防御,植物的化学通讯,植物次生物质和进化的关系,植物与人类的化学关系和海洋植物化学生态学是21世纪植物化学生态学值得关注的前沿领域。植物化学生态学前沿领域的进展将为实现21世纪的持续,发展是在生态安全条件下提高农业产量并达到对病虫草害的有效控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益生菌增强机体免疫和抗肿瘤作用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益生菌(probiotics)是指对人和动植物机体有益的菌。很早以前人类就已经发现,益生菌对人体有重要的有益的影响。1905年,俄国微生物学家发现,高加索地区居民长寿者较多的原因,是由于食用了含有大量乳酸菌的酸奶。20世纪20年代后期,逐渐能用在肠道内生存的嗜酸乳杆菌生产酸奶。20世纪60年代,由于厌氧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技术的改进,人们逐渐对益生菌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并且随着研究的进行,  相似文献   

13.
吴家睿 《生命科学》2023,(6):701-703
<正>20世纪90年代初启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让科技界和政府充分认识到,承载人类遗传信息的基因组序列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我国具有独特而丰富的人类遗传资源优势,不仅拥有数量众多的少数民族,而且还广泛分布着高原生态环境等特定地区人群以及疾病核心家系等重要遗传家系。著名的遗传学家谈家桢先生为此于1997年7月致信中央政府,呼吁“保护我国人类基因资源,积极参与跨世纪的基因争夺战;制定政策,营造环境”。  相似文献   

14.
农大雄 《蛇志》2017,(2):232-233
<正>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基本病理改变是冠状动脉血供明显减少甚至中断,最终导致部分心肌组织出现严重的缺血、缺氧性病变~([1])。20世纪60年代以前,AMI死亡率高达30%;20世纪70年代经积极治疗心肌梗死并发症,死亡率下降至15%;20世纪80年代实施溶栓治疗后,死亡率下降至5%左右。及早开通AMI相关闭塞血管,恢复血运重建,挽救濒死的心肌细胞,防止心肌梗死面积扩大,可明显提高患者存活率~([2,3])。而目前溶栓治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  相似文献   

15.
吉永华 《生命科学》2005,17(3):193-195
20世纪90年代初,自美国率先提出并实施“脑的十年”国家科技发展的宏伟蓝图,随即欧共体成立了“欧洲脑的十年”委员会,日本也全面启动了庞大的“脑科学时代”国家科研计划,标志着人类推进文明社会的塑造和活力科技的发展已步入到探索脑奥秘的时代引领特征。扼要诠释脑科学的内涵——这一新时代重大科学前沿探索项目的战略目标:阐明智力与思维的脑机制“理解脑”;延缓衰老和治疗神经性和精神性疾病“保护脑”;发展脑风格的人工智能和神经计算系统“创造脑”。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神经科学发展中10项诺贝尔奖成就简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神经科学 (Neuroscience)一词开始出现于 2 0世纪 60年代 ,泛指与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关的知识和研究 ,也称“脑科学”。人类对脑的了解落后于对其它器官的了解 ,这主要是由于神经系统 ,尤其是神经系统高级中枢———脑的结构的高度复杂性 (上千亿个神经细胞按不同层次组合 ) ,和功能的高度复杂性 (下至简单的反射活动 ,上至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人类对自身脑的了解走过的漫长道路中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复习这一过程有助于了解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 ,对推动未来科学的发展当有所助益。但必须指出 ,…  相似文献   

17.
苏庆溥 《化石》2023,(3):44-46
<正>萨拉乌苏遗址是我国乃至东亚地区发现最早的具有明确地层关系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活动遗址,1922-1923年,法国学者桑志华和德日进发现并发掘了萨拉乌苏遗址,出土了约200件旧石器,并发现了一件人类牙齿化石,它是20世纪20年代“亚洲迄今已知的第一件旧石器时代人类遗骸”的始现之地,这一古人类学领域开天辟地的发现,揭开了在当时欧洲人视角中的遥远而神秘的亚洲——人类起源的序幕,从而吸引着一个世纪以来众多中外地质地理和考古学家陆续涉足该地开展考察与探索,也遂将“萨拉乌苏”一名广传博引,历经百年不衰,在国内外享以盛名。  相似文献   

18.
组织蛋白酶及其抑制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组织蛋白酶是半胱氨酸蛋白酶家族的主要成员,在生物界已发现20余种,人体中主要存在11种,它们与人类肿瘤、骨质疏松、关节炎等多种重大疾病密切相关,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类靶标蛋白酶。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种组织蛋白酶的晶体结构陆续明确,有关其研究进展较快。本文以人类组织蛋白酶为重点,主要介绍近15年来组织蛋白酶结构、功能和抑制剂研究方面的一些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19.
牡蛎(Crassostrea virginica)被称为“海洋牛奶”,有望成为21世纪人类重要的蛋白质供应源,其产业化养殖和开发已遍及全球。我国每年牡蛎的产量居世界首位,约占我国海洋水产养殖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已成为沿海地带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20.
1911年Peyton Rous发现禽肉瘤病毒,从而建立了肿瘤病毒学这一学科领域。20世纪30年代,Richard发现哺乳动物肿瘤病毒,60年代发现第一个人类肿瘤病毒--EB病毒,随后相继鉴定出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乳头状瘤病毒(HPV)。肿瘤病毒的深入研究带动了癌基因概念的确立和抑癌基因功能的发现,促进癌症疫苗的研究,后者可以抑制病毒的传染性并降低肿瘤的发病率。20世纪80-90年代发现了人T细胞白血病Ⅰ型病毒(HTLV-1),丙型肝炎病毒(HVC)及卡波西肉瘤病毒(KSHV)。目前已知6种病毒(EBV、HBV、HPV、HTLV-1、HCV、KSHV)引起世界范围10%-15%的癌症,因此,病毒不仅是许多人类癌症的病原体,还可以作为揭示人类恶性肿瘤发病机制的研究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