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新鲜粪便pH和涂片检查小儿肠道菌群失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肠道菌群失调患者新鲜腹泻标本细菌学、pH和细菌球杆比的变化,寻求肠道菌群失调的快速诊断方法。方法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我院门诊及住院患儿因菌群失调(细菌学培养证实)致腹泻共118例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为同期保健科健康体检的小儿共80例。均采集新鲜粪便(10 min内)进行细菌学培养接种、pH检测及涂片做革兰染色镜检计数标本中球菌杆菌的比例。结果(1)118例菌群失调患者腹泻标本细菌学培养大肠埃希菌消失或减少42例(35.6%),肠道条件致病菌优势生长49例(41.5%),真菌27例(22.9%)。(2)肠道菌群失调患儿粪便pH分布在6-8之间,pH≥7者92例(78.0%);对照组粪便pH值分布在5-6.5之间,pH≤5.5者68例(85.0%),统计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171.57,P<0.005)。(3)标本涂片镜检查细菌球杆比,菌群失调组为3/7-8/2,球菌≥40%者106例(89.8%);对照组标本细菌球杆比1/9-3/7,球菌≥40%者无1例,两者统计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181.47,P<0.005)。结论腹泻患儿新鲜粪便细菌学、pH值和细菌球杆比的变化有助于肠道菌群失调的诊断,以pH≥7、细菌球杆比大于3/7诊断肠道菌群失调简单、快速、准确、价廉,适合临床基层实验室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粪便直接涂片快速诊断菌群失调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们建立了粪便直接涂片法快速诊断菌群失调症,经500例实验结果与菌群分析比较,两者结果基本一致。本法具有简便,快速,不需要特殊条件的优点,适合于基层临床实验室推厂应用。  相似文献   

3.
粪便涂片检查对婴幼儿秋季腹泻肠道微生态失调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们于97年8月至98年11月应用粪便涂片染色法对我院住院的秋季腹泻患儿30例做了革兰阳性球菌与革兰阴性杆菌之比的检查,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病例选择:1997年8月至1998年11月我院收住院的秋季腹泻30例。男21例,女11例,年龄3月~1岁16例,~3岁14例,平均年龄1.2岁,病程1~...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肠球菌致小儿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的临床特点,为预防和治疗医院肠道菌群失调提供依据。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住院的肠球菌致腹泻的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52例肠球菌致小儿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患儿多发于婴幼儿(占86.5%);感染的肠球菌以屎肠球菌居多(占67.3%);所有患者均使用过抗菌药物,主要是第3代头孢菌素和复合抗生素,累计使用种类多,且多为联合用药。结论肠球菌致小儿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主要危险因素是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临床医生应重视早期病原学检查,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注重对粪便标本中条件致病菌的分离和鉴定,及时分析腹泻原因,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双歧杆菌预防化疗后肠道菌群失调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双歧杆菌对乳腺癌患者由于化疗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的预防作用。2010年在我科住院的98例乳腺癌患者,在第一周期化疗后有48例出现肠道菌群失调,发生率为48.9%;在3周后的第二周期化疗前1d予患者口服双歧杆菌(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一次4片,一日2次),直至化疗后2周,肠道菌群失调例数减少到32例,发生率为32.7%。在前后两周期化疗期间监测血常规,粪便菌群失调检查。治疗周期出现菌群失调比例32.7%明显低于对照周期48.9%(P〈0.05),双歧杆菌对乳腺癌患者化疗导致胃肠菌群失调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定量检测40只小鼠新鲜大便中的优势菌群。依次为类杆菌、乳杆菌、大肠杆菌和肠球菌。作者用抗生素抑制小鼠肠道正常菌群,再以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这些小鼠,加重了肠道菌群失调,小鼠失去定值抗力。然后将鼠粪制剂,丽珠肠乐进行分组调整,并以抗生素 伤寒沙门氏菌不治疗作阴性对照组;肉汤+鼠伤寒沙门氏菌不治疗作对照组,连续观察一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PCR-DGGE技术结合活菌计数评价抗生素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方法 SPF级BALB/c雌性小鼠连续4 d灌胃头孢曲松溶液125 mg/ml,0.4 ml/d,运用基于细菌16S DNA的PCR-DGGE技术结合活菌计数分析小鼠肠道菌群变化.结果 活菌计数结果与PCR-DGGE图谱显示,头孢曲松处理3 d后小鼠肠道菌群出现严重失调.结论 PCR-DGGE技术可直观而灵敏地显示抗生素处理过程中肠道菌群的动态变化,适用于评价抗生素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8.
老年顽固性肠道菌群失调诊治的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总结8例老年人并感染患者,用广谱抗生素治疗后,引起了严重的肠道菌群失调,即抗生素相关性肠炎。本文病例是相关性肠炎中最严重的一种———菌交替症,肠菌群被白色念珠菌、艰难梭菌、绿脓杆菌所代替,为一种严重医院内感染。8例老年患者均有严重的慢性病(心、脑...  相似文献   

9.
放射性肠炎(radiation enteritis,RE)是经放射治疗腹部和盆腔恶性肿瘤后所产生的肠道放射性损伤,因放射治疗的广泛应用,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肠道微生物在宿主肠道内构建了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对机体正常生理状态的维持至关重要。放射线通过诱发肠道炎性反应,破坏肠道屏障功能,引起紧密连接受损,黏液分泌和菌群代谢产物异常,促进和加重放射性肠损伤。总之,RE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极其复杂,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在RE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就肠道菌群失调促进RE发生机制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肠道菌群失调与肠道通透性及血清内毒素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肠道菌群中具有代表性的细菌共8种进行培养.研究对象为健康成人(A组)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B组)各30例,计数两组肠道菌群中8种细菌的数量,检测所有被研究者的血清内毒素、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及TNF-α的浓度,比较两组细菌数量和血清指标的变化,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与A组比较,B组双歧杆菌、乳杆菌和拟杆菌的菌落数显著减少(P<0.01或P<0.05),而肠球菌、肠杆菌的菌落数则有显著增加(P<0.01或P<0.05);酵母真菌、葡萄球菌、梭菌菌落数没有发生显著改变(P>0.05);血清内毒素、DAO、D-乳酸、TNF-α水平显著增高(P<0.01);相关分析显示肠杆菌与内毒素、DAO、D-乳酸相关(r=0.644,P<0.001;r=0.415,P=0.023;r =0.383,P=0.037);血清内毒素和DAO、D-乳酸、TNF-α显著相关(r=0.485,P=0.007;r=0.477,P=0.008;r=0.490,P=0.006);TNF-α则与DAO、D-乳酸相关(r=0.426,P =0.019;r =0.440,P=0.015).结论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肠道通透性增高及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肠杆菌的过度生长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及肠道通透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12.
The role of intestinal flora in the production of anorexigenic substance was investigated. Proteus mirabilis (P. mirabilis) and Escherichia coli (E. coli) were found to produce an anorexigenic substance, while Enterococcus faecalis (E. faecalis, type 1 and 2) and Staphylococcus intermedius (S. intermedius) did not. The anorexigenic substance was purified and was detected as, a single though broad band by sodium dodecyl sulfate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SDS-PAGE). The specific activity of the final form of the purified substance was 120 units/mg carbohydrate. The substance contained no protein residue and appeared to be a lipopolysaccharide. The evidence that intestinal flora produces an anorexigenic substance leads to an interesting assumption that the intestinal flora may be responsible for regulating food intake.  相似文献   

13.
培养基初始pH值对木聚糖酶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洪枫  陈琳 《工业微生物》1999,29(4):15-18
本文探讨了培养基三种初始pH值对木聚糖酶合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培养基初始pH值对木聚糖酶的合成有重大影响,低pH有利于提高木聚糖酶活力。在碳源为7g/L条件下,初始pH值为4.0时合成的木聚糖酶活力高达32.87IU/ml,酶产率和得率分别为6574.0IU/L·d和4695.7IU/g木聚糖。酶活力和酶产率是初始PH5.0的1.7倍,分别是初始PH6.0的3.8倍和2.3倍。进一步研究表明,  相似文献   

14.
电气石对海水pH值的调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化学全分析、XRD分析、原子力显微镜等方法对内蒙古产黑色电气石进行测试表征,并研究了该电气石对海水pH值的影响,探讨了电气石用量、海水盐度、初始pH值等因素对pH调控的影响.结果表明,电气石能够调节初始pH值为3和10的海水pH值分别至7.9和8.1;电气石对低盐度海水pH调控速率大于高盐度海水,处理120 min后初始pH均为5,盐度为5、10、15、20、35的海水pH分别增加了3.2、3.16、3.06、2.99、2.85;电气石对海水电导率基本无影响.本研究为将电气石应用于调控水产养殖水体pH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5.
16.
由大量微生物构成的复杂微生物群落栖息在人体的肠道内,这些微生物统称作肠道菌群。肠道菌群在人体的消化吸收、免疫、生物拮抗、抗肿瘤等各项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的许多研究提示,肠道内复杂的微生物群落和人体的免疫系统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免疫系统发挥正常的功能及建立免疫的稳态与肠道菌群的作用密不可分。研究表明肠道菌群能阻止致病微生物入侵从而影响肠道免疫系统,同时还能影响全身免疫系统,在人体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与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和大肠埃希菌的临床相关性。方法 选择2008年4月至2016年4月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病房收治的单纯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67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来院体检结果正常者65例为对照组。分别收集观察组患者治疗前1天、治疗第3天和治疗1周后3个不同时间节点的粪便标本,同时收集对照组的粪便标本,通过FISH实验检测粪便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含量差异,同时通过16SrRNA/DNA荧光定量PCR技术进一步明确观察组患者3个时期肠道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和乳杆菌与对照组的数量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1天双歧杆菌值为6.2%±0.56%,治疗第3天为4.3%±0.34%,治疗1周后为8.7%±0.56%,对照组双歧杆菌值为9.4%±0.98%。观察组患者治疗前1天乳杆菌值为5.4%±0.86%,治疗第3天为4.9%±0.24%,治疗1周后为6.1%±0.72%,对照组乳杆菌值为8.3%±0.51%。治疗前1天与治疗1周后,观察组患者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6SrRNA/DNA荧光定量PCR检测表明,观察组患者在3个治疗时期中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和大肠埃希菌数量的对数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在治疗第3天较低,1周后有所回升;大肠埃希菌数量在治疗第3天亦较低, 但1周后没有明显回升。结论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肠道菌群数量与健康人相比有所下降,肠道乳杆菌、大肠埃希菌和双歧杆菌失调可能影响其发病和转归。  相似文献   

18.
报道了在高碱性pH下,紫膜中细菌视紫红质(BR)表面结构变化的直观信息.紫外可见光谱实验发现,当pH上升到12.6,BR分子上的生色团视黄醛脱落,分子完全变性;原子力显微镜实验观测到在此pH下,紫膜片层的晶格结构瓦解,BR分子在紫膜上无规则聚集,同时出现非特征“岛屿”结构和特征“岛屿”结构.  相似文献   

19.
粉刺侧孢霉产木质素过氧化物酶酶活性与pH值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了粉刺侧孢霉 (Phanerochaetechrysosporium)在以微晶纤维素为C源时 ,木素过氧化酶与 pH值的关系 .试验采用 37~ 39°C下液体振荡培养 ,藜芦醇为产酶诱导剂 ,测试不同起始 pH值所得木素过氧化物酶活性 .结果表明 ,起始 pH值 6.0所得酶活最高达 0 .1 2 6U·ml- 1 ,说明以微晶纤维素代替葡萄糖为C源 ,其最佳 pH值相对较高 .菌丝球直径与酶活呈正相关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