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Peason Ⅲ型曲线拟合菜蚜种群空间分布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沈佐锐  管致和 《生态学报》1985,5(4):364-372
为寻求某些研究r-对策昆虫种群在其生境空间的概率分布的方法,我们用Pesson Ⅲ型曲线(简称P-Ⅲ分布)拟合了菜蚜种群的9批抽样数据,它们是1981年在菜蚜种群发生期的不同日期抽取于北京郊区的秋白菜田间。 我们可以通过MTLK方案将P-Ⅲ分布用于拟含9批样本中经过初步判断具有可拟性的3批数据: M——初值估计采用矩法,即以矩法估计P-Ⅲ分布的三个基本参数:平均数Ex,离势系数Cv和偏差系数Cs,做为下面将要进行的适线法之初始值。 T——P-Ⅲ分布的累积概率值p是由数表给出,具体做法是由给定的Cs值和抽样数据x的标准化变量φ值在数表中查得p值。 L——以适线法实现良好的拟合,该法是在计算机上通过一项最优化技术,即在Cv-Cs直角坐标系中产生一组正三角形(简称GRT法),以自动得到拟合的良好结果。 K——对拟合优度采用柯尔莫哥洛夫检验。 拟合结果,3批样本中有两批可理论地拟合。该P-Ⅲ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为f(x)=βα/г(α)(x-b)~(α-1)*exp(-β*(x-b)),(b≤x<∞)其中b=Ex*(1-2*Cv/Cs),α=4/Cs~2,β=2/(Ex*Cv*Cs),经过拟合后,b、α和β的取值便更加适合了。 本文得出的结论是: 1.连续型概率分布可以被用来拟合某些r-对策昆虫种群的田间抽样数据,这是与传统的方法不同的。这里所谓传统的方法是指用于拟合k-对策昆  相似文献   

2.
杂交试验是一项费时费钱的工作,因此在进行试验之前如能进行严密的设计,给出试验所需的样本大小是十分必要的,统计学中常见的估计样本容理的公式不宜应用于杂交试验,本文分两种情况给出了杂交试验中样本容量的估计公式,据此估计出的样本容量安排杂交试验,可在满足试验者要求的条件下,使试验的总成本最低或使试畜的总头数最少。  相似文献   

3.
敖长林  周领  焦扬  王世雪 《生态学报》2016,36(3):854-862
双边界二分式条件价值评估法是当前广泛应用于评估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价值的陈述偏好法。为了研究双边界二分式CVM中,不同分布中初始投标值数量及样本容量对WTP的影响,应用蒙特卡洛模拟和支付意愿函数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用概率分位数设计投标值,分别选择数据来源不同的Weibull分布和对数Logistic分布,动态模拟不同初始投标值数量和样本容量对WTP期望值产生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对不同的WTP概率分布,初始投标值数量和样本容量对WTP的影响趋势是一致的,当初始投标值数量和样本容量分别大于5和500时,初始投标值数量和样本容量的增加,对WTP估计值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小。研究结果表明,在二分式CVM研究中,当以WTP期望为代表值时,其初始投标值数量和样本容量至少为5和500。研究结论为二分式CVM问卷设计中投标值数量及样本容量的设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管致和  王树 《昆虫学报》1965,(3):309-312
白菜孤丁(芜菁花叶)是京、津秋菜上的重要病毒病害,以蚜虫为主要传毒介体。以白菜为寄主的桃蚜(Myzus persicae(Sulz))和菜缢管蚜(Hyadaphis erysimi pseudobrassicae(Davi))(=Rhopalosiphum pseudobrassicae Davis)都能传毒(裘维蕃1957,Kennedy 1962)。由于芜菁花叶病毒是口针系病毒(即“非持久性”病毒)(Kennedy 1962),蚜虫的得毒与传  相似文献   

5.
蚜虫是我国各地玉米植株上的重要刺吸类害虫。为了进一步阐述该虫的发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在转基因抗性玉米上的空间分布,本文在田间系统调查蚜虫种群动态的基础上,使用多元回归分析法、Iwao回归分析法和5种常用指标参数法,探明了玉米田蚜虫发生与环境因素之间相关的数学模型,以及在常规玉米和抗性玉米植株上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江苏扬州地区两类不同玉米植株上发生的蚜虫以玉米蚜为主,玉米蚜虫的发生与当日最低气温关系最密切;玉米蚜虫在玉米植株上部的分布数量可达70%~80%,其全株玉米上的蚜量(y)与玉米植株上部1/3上的蚜量(x)关系为y=1.33x;玉米蚜虫在植株上的分布为聚集分布,其聚集由自身特性和环境因素共同确定。本研究为开展转基因玉米田蚜虫的测报防控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三种麦蚜在温度梯度中活动行为的临界高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罡  马春森 《生态学报》2007,27(6):2449-2459
利用自制的温度梯度产生装置,研究了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和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在寄主植物叶片温度梯度上栖息、爬行和取食时的躲避临界高温。温度梯度内,麦蚜在小于等于温度T的温度区域内的累积栖息分布量占温度梯度场内蚜虫栖息总量的百分比Pa=90%时,则把T记为栖息躲避临界高温。将蚜虫在温度梯度内从低温端向高温端爬行的过程中,受到热刺激后调转运动方向时的温度定义为蚜虫爬行时的躲避临界高温。将蚜虫在温度逐渐升高的叶片上取食时拔出口针开始挣扎逃跑时的温度定义为蚜虫取食时的躲避临界高温。为研究麦蚜栖息和爬行时的躲避临界高温,在盛有水的搪瓷托盘一端下方置一盏白炽灯加热水温,在漂浮于水面的小麦叶片上产生了叶片温度梯度,用照相机记录蚜虫在温度梯度内栖息时的分布状态。为研究麦蚜取食时的躲避临界高温,在盛有水的塑料培养皿的下方设置一盏白炽灯用于加热水温,在漂浮于水面的小麦叶片上产生逐渐升高的温度。两个装置的温度设置均可通过调节白炽灯泡顶端与托盘或培养皿底部的距离来控制,用红外测温仪测量叶片上的温度。试验明确了3种麦蚜的栖息躲避临界高温,在26-43℃的叶片温度梯度内,禾谷缢管蚜、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成蚜累积栖息分布达90%的临界高温分别为30.2、28.8℃和27.3℃,用Sigmoidal函数模型描述了麦蚜在温度梯度内的累积分布百分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测定了3种麦蚜爬行和取食时的躲避临界高温,禾谷缢管蚜、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爬行时的躲避临界高温分别为42.0、39.1℃和38.5℃;取食时的躲避临界高温分别为39.3、40.2℃和39.0℃。试验表明,3种蚜虫中禾谷缢管蚜较耐高温。讨论了温度梯度本身的设置、湿度控制、供试蚜虫种群的不同对麦蚜在温度梯度内行为可能造成的影响,并指出在温度梯度中,研究麦蚜若蚜蜕皮、成蚜生殖及有翅蚜和无翅蚜对适宜温度的选择将是今后继续开展的工作内容。本研究的结果为提高麦蚜田间调查取样及预测预报的准确度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今后开展其它昆虫对环境高温的行为对策研究提供方法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物种分布模型被广泛应用于生态学、生物地理学及保护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由于难于取样或标本记录不完善等原因, 真正能够用于模型预测的物种分布数据非常有限。因此, 有必要搞清楚样本容量和物种特征对模型模拟准确度的影响, 为确定以物种特征为区分条件的最小样本容量奠定基础。为了探讨应用BIOCLIM模型预测中国特有植物种的效果, 以12个落叶栎树种为例, 从不同的样本容量和生态特征两方面研究其对BIOCLIM模型模拟准确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BIOCLIM模型模拟准确度随样本容量的增加在初期几乎呈直线增加趋势至样本容量达到25, 随后渐变平缓至样本容量为75~100时达到最大值。此外, 生态幅窄和环境特化物种比生态幅宽和对环境耐受性强的物种更容易获得较高的准确度。结果说明, BIOCLIM可有效地用于样本数量较小的狭域型物种分布预测。  相似文献   

8.
蚜虫是我国各地玉米植株上的重要刺吸类害虫。为了进一步阐述该虫的发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在转基因抗性玉米上的空间分布,本文在田间系统调查蚜虫种群动态的基础上,使用多元回归分析法、Iwao回归分析法和5种常用指标参数法,探明了玉米田蚜虫发生与环境因素之间相关的数学模型,以及在常规玉米和抗性玉米植株上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江苏扬州地区两类不同玉米植株上发生的蚜虫以玉米蚜为主,玉米蚜虫的发生与当日最低气温关系最密切;玉米蚜虫在玉米植株上部的分布数量可达70%~80%,其全株玉米上的蚜量(y)与玉米植株上部1/3上的蚜量(x)关系为y=1.33x;玉米蚜虫在植株上的分布为聚集分布,其聚集由自身特性和环境因素共同确定。本研究为开展转基因玉米田蚜虫的测报防控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甘蓝和白菜上桃蚜种群的空间格局及其时序动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刘树生  汪信庚 《昆虫学报》1996,39(2):158-165
1999-1992年在杭州郊区菜区连续调查了10茬结球甘蓝、19茬白菜上桃蚜Myzus Persicae种群的分布图式。利用这些数据计算出多项空间聚集指标,分析了各项指标与密度的相关性,然后选择受密度影响较小的负二项分布的K值,描述了种群的空间格局及其时序动态。两类蔬菜上桃蚜种群全年呈聚集分布;但聚集强度变化有明显的季节规律。一年中5月和11月前后有两个明显的扩散高峰;在蚜虫迁离本田的6~7月和重新迁入本田的9-10月前后则有两个聚集高峰。在一季作物上的聚集强度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因季节而异,春夏季为高一低一高,秋冬季从高往低呈持续下降,而冬春季则呈上下随机波动趋势,文中最后对桃蚜种群空间图式及其时序动态特征的成因,尤其是气温和植株营养条件变化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1991年4月—7月在河北省北京农业大学曲周试验站的棉花地进行苗期棉蚜(Aphisgossypii)的田间抽样调查,共收集到24组抽样数据。用泰勒幂法则对数据进行拟合,得到棉花苗期棉蚜为聚集分布。利用每样方(株)虫口不超过数阈值T(分别为0,1,2…9,10,15,20,30)头蚜虫的植株比例(PT)与种群密度(m,头/株)的关系,拟合经验关系式ln(m)=a十bln[-ln(PT)],通过对不同数阈值T的回归决定系数(r2)、种群的回归估计方差(Var(m))和抽样精度(用d估计)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蚜虫在数阈值T为15时,回归估计方差最小,回归决定系数和d值最大,因而T=15为该蚜虫的理想数阈值;而小的T值尤其是T为O时,由于产生太大的回归估计方差,很小的回归决定系数和d值即抽样的精度极低,因而不宜在实际中应用于棉蚜的二项式抽样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