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田民  李慧珠 《动物学报》1989,35(4):436-437
体外形成的动合子能否感染蚊媒并继续在蚊体内发育是评价体外形成动合子发育成熟的重要指标。它关系到动合子-卵囊阶段的体外培养和整个蚊期疟原虫的培养。由于体外形成动合子的培养物中含有大量各阶段的疟原虫,对检验体外形成动合子的生物活性造成一定的困难。为此我们对约氏疟原虫动合子进行培养和分离,并检测了体外形成动合子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瑞士杂种和C_(57)BL/6 Jax纯种小鼠为疟原虫的脊椎动物宿主,以斯氏按蚊为疟原虫的无脊椎动物宿主,较详细系统地定时定量地评价了标准抗疟药伯氨喹啉对约氏鼠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 yoelii By265)配子体和孢子体作闲。  相似文献   

3.
继伦杜和克利柯-肯特力柯(Landau and Killick-kendrick)报道了用斯氏按蚊感染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 yoelii即P. yoelii yoelii)成功后,韦利(Wery)、陈佩惠等先后较详细地报道了该虫在斯氏按蚊(Anopheles stephensi)体内发育过程。自70年代起,国内外相继用约氏疟原虫-斯氏按蚊系统作为筛选和评价疟疾病因性预防和根治药的动物模型,但在抗疟药物的试验中,需要斯氏按蚊对疟原虫有高而稳定的感染率。为此,作者等于1977  相似文献   

4.
为预防疟疾,开展疟原虫生物学、免疫学等方面的研究,从而设想建立疟原虫蚊期(配子生殖、孢子增殖)的体外培养系统。有关鼠疟原虫蚊期配子生殖的体外培养,国内外曾有不少的报道。近年来,国内曾用多种培养基对离体培养鼠动合子进行了初步观察;同时又在鼠疟动合子的形成和离体培养方法上进行了研究;国外学者罗萨利斯-龙奎尔(Rosales-Ronquillo)等在使用含斯氏按蚊细胞原代培养物的Eagle MEM.培养基和鲦鱼上皮细胞系Eagle MEM培养基对离体培养伯氏疟原虫的动合子进行了活体观察;斯皮尔(Speer)也使用了含该种蚊细胞的Eagle MEM培基进行鼠疟  相似文献   

5.
Wistar大鼠对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yoeliiyoelii子孢子较为敏感,是研究约氏疟原虫红外期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王兴相等,1985)。但有关该动物的一些生理因素对子孢子入侵和红外期的发育影响所知甚少。本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观察了鼠龄、性别和脾脏对于孢子入侵和红外期发育的影响,以便更好地利用该鼠疟模型进行红外期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材料和方法约氏疟原虫BY265株每周血传一次,每5周蚊传一次,保种于昆明株小鼠体内。斯氏按蚊(An.stephensi)成蚊羽化后3天用于吸血感染,感染后置于24±1℃、RH80±10%温室内饲养,第14天按Pachecoetal(1979)…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约氏疟原虫配子体在小鼠外周血中自然消长规律以及血传代数、接种剂量、无性体寄生率对配子体消长曲线水平的影响。 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 yoelii)是兰多(Landau)等1965年自中非共和国红树鼠(Thamnomys rutilans)体内分离获得。与伯氏疟原虫(P. berghei berghei)相比,具有毒力低、孢子增殖要求的温度不苛刻、囊合子和组织裂殖体大、裂殖体含的裂殖子数目多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离体培养的鼠疟原虫配子体到动合子的发育过程。 鼠疟原虫配子的发生是由嗜锇小体趋向配子体表面开始。雌配子体从红细胞中逸出后,嗜锇小体消失。雄配子体微管形成和鞭毛轴丝集合是从红细胞中逸出前出现的。合子转变为动合子由致密内膜及膜下微管形成时开始,继之形成顶端复合物,随着突起增大,表膜复合物逐渐向后延伸,最后包绕整个虫体,即完成动合子的发育。疟原虫生活史第一次核分裂可能发生在动合子形成期间。本文证实了离体培养的动合子与蚊体内发育的动合子结构相同。  相似文献   

8.
大劣按蚊(Anopheles dirus)是一种重要的虫媒,尤其是对疟原虫的传播流行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东南亚地区和我国疟疾的重要传播媒介。黄复生等研究发现,对人疟原虫敏感的大劣按蚊可以通过卵囊黑化包被反应,阻断对鼠疟原虫——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的传播。因此,大劣按蚊约氏疟原虫是研究昆虫先天性免疫和蚊与疟原虫相互关系的理想模型。我室对大劣按蚊已开展了系列的研究。为能更加深入地开展对大劣按蚊的研究,尤其是对其传疟相关蛋白的研究,本研究拟对大劣按蚊的血淋巴进行初步的分析,提供一些基本知识和数据,为今后更深入地开展大劣按蚊的蛋白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探讨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17XL)Pys48核酸疫苗免疫BALB/c小鼠的特异性抗体产生特点及其效应。将Pys48核酸疫苗肌肉内注射免疫BALB/c小鼠,并以空质粒注射组作为对照,3次免疫后通过P.y17XL攻击小鼠;采用ELISA检测免疫后小鼠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水平;通过P.y17XL感染小鼠,取其感染后第3天含有配子体的血液进行体外培养,观察合子、动合子的形成数量。ELISA结果显示疫苗免疫组小鼠血清特异性抗体滴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合子、动合子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Pys48核酸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免疫小鼠后可以建立起有效的传播阻断效应。  相似文献   

10.
制备抗PbPH单克隆抗体(mAb),检测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PbPH的表达特点和传播阻断能力。主要通过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WB)和间接免疫荧光法(Indirect immunofluoscent assay, IFA),确定PbPH的表达阶段以及抗PbPH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1×10~6个P.berghei感染雌性BALB/c小鼠3 d后,尾静脉收集感染小鼠的血液,与鼠源的抗PbPH单克隆抗体/PBS对照,按照不同的稀释倍数(1?5、1?10、1?50)进行混合培养,观察15 min后,伯氏疟原虫配子体出丝中心数及24 h后动合子形成数的变化。WB和IFA检测抗PbPH单克隆抗体可以识别雌雄配子体、雄配子、雌配子/合子、retort和动合子的表面抗原。体外传播阻断实验中,与PBS对照组相比,在加入不同浓度(1?5、1?10)的抗PbPH单克隆抗体培养后,配子体出丝中心数分别减少了41.7%、3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合子形成数分别减少了45.1%、1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PbPH单克隆抗体可以有效阻断体外配子体出丝中心和动合子的形成,从而影响伯氏疟原虫在蚊体内的进一步发育和继续传播。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国内对鸡疟、猴疟在蚊体内的发育进行了较详细的观察(北京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组,1978;陈佩惠等,1979),国外也有类似的报告(Bano,1959;Garnham,1966;Yoeli,1965;Yoeli和Most,1960)。1968年Yoeli和Upmanis及Alger相继报告了对鼠疟原虫(P. berghei)配子体到动合子的离体培养以来,国内外学者陆续作了许多工作(Rosales-Ronquillo和Silverman,1974;Rosales-Ronquillo等,1974;Weiss和Venderberg,  相似文献   

12.
李全贞  王兴相 《动物学报》1989,35(4):442-443
人类的疟疾流行史表明,处于饥饿或营养不良状态下的人群,其疟疾发病率较低,临床症状较轻,动物实验证明,疟原虫红内期的发育对宿主饲料营养成份的依赖性非常明显。但宿主营养状态对子孢子侵入和红外期发育的影响尚未见有报道。本文观察了大鼠在营养不良条件下对约氏疟原虫子孢子侵入及红外期发育的影响。 将感染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yoelii)BY265 后14天的斯氏按蚊一批,剪去腹部,研磨,用  相似文献   

13.
比较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与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再次感染模型特异性抗体产生的差异,追溯相应虫体抗原的表达特点.建立约氏疟原虫与伯氏疟原虫再次感染鼠疟模型,ELISA检测特异性抗体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血清中优势抗体反应特点;检测两种虫株的MSP-1重组...  相似文献   

14.
传播阻断疫苗(transmission-blocking vaccines,TBVs)可以有效地阻断疟原虫从蚊媒向人的传播,是控制疟疾流行的关键,但目前的TBVs候选抗原十分有限,迫切需要寻找有效的候选抗原。动合子分泌蛋白7(putative secreted ookinete protein 7,PSOP7)在疟原虫有性生殖阶段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对伯氏疟原虫抗原PSOP7(Pb PSOP7)进行简要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应用原核表达系统高效表达纯化了截短的重组Pb PSOP7蛋白(r Pb PSOP7),免疫BALB/c小鼠后,获得小鼠高滴度多克隆抗体。经Western Blot方法证实该多克隆抗体可识别疟原虫抗原。间接免疫荧光实验显示,Pb PSOP7主要表达于疟原虫的合子与动合子表面。这些特点符合TBVs的基本设计理念,为确认和证实Pb PSOP7蛋白具有疟疾TBVs候选抗原的潜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Tim-1分子表达在T细胞和调节性B细胞表面,具有促进Th2应答的作用。为探讨Tim-1分子在抗疟疾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利用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感染鼠疟模型研究了Tim-1分子表达与小鼠感染结局和免疫应答模式的关系。结果显示,BALB/c小鼠对P.yoelii易感,在感染后6~7 d全部死亡,感染后第3、5天脾内细胞因子IFN-γmRNA水平明显低于对P.yoelii抵抗的DBA2小鼠,而脾IL-10 mRNA水平显著高于DBA2小鼠。BALB/c小鼠脾内Tim-1+T、B细胞百分比在感染后第3、5天显著升高,而DBA2小鼠感染前后脾内Tim-1+T、B细胞百分比没有显著变化。结果提示,Tim-1分子参与抗P.yoelii免疫应答的调节,可能与易感鼠产生高水平Th2型细胞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16.
鼠疟原虫(Murine malaria parasites),自1948年首次发现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ghei)以来,相继发现了许多新种(株),且在疟疾寄生虫学、免疫学、遗传学和疟疾化疗等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已成为现代疟疾实验研究的重要模型之一。我国已从国外引进了伯氏原虫、约氏原虫(Plasmodium yoelii)和少数抗药性系株。随着国际学术交往和实验研究的发展,必将有更多的鼠疟原虫引进。因此熟悉鼠疟原虫生物学特性,掌握其分类鉴定方法,对于疟疾学、寄生虫学以及有关科研教学人员越来越显得必要。  相似文献   

17.
分离和研究疟疾感染蚊的差异表达基因 ,对阐明媒介与疟原虫之间相互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尤为重要。利用已建立的斯氏按蚊感染约氏疟原虫的差减cDNA库的进行表达筛选 ,发现表达增高基因中有一个编码与黑腹果蝇泛素羧端水解酶高度同源蛋白的序列。相似性比较显示该编码序列在氨基酸水平与已知的冈比亚按蚊EST序列对应部位的同源性为 89% ,与果蝇和人类的同源性均为 63%。模拟Northern印迹的表达动态分析提示 ,感染后至少 1~ 7天内该基因在蚊体内的表达显著增高 ,与疟原虫发育动合子穿越蚊中肠壁和子孢子从卵囊向蚊眼涎腺移行等关键阶段相一致。目前对有关蚊天然免疫系统激活的泛素途径所知甚少 ,现有结果提示该基因与疟原虫感染相关 ,它的克隆和表达分析有可能推测其在疟原虫感染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分离和研究疟疾感染蚊的差异表达基因,对阐明媒介与疟原虫之间相互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尤为重要,利用已建立的斯氏按蚊感染约氏疟原虫的差减cDNA库的进行表达筛选,发现表达增高基因中有一个编码与黑腹果蝇泛素羧端水解酶高度同源蛋白的序列,相似性比较显示该编码序列在氨基酸水平与已知的冈比亚按蚊EST序列对应部位的同源性为89%,与果蝇和人类的同源性均为63%,模拟Northern印迹的表达动态分析提示,感染后至少1-7天内该基因在蚊体内的表达显增高,与疟原虫发育动合子穿越蚊中肠壁和子孢子从卵囊蚊眼涎腺移行等关键阶段相一致。目前对有关蚊天然免疫系统激活的泛素途径所知甚少,现有结果提示该基因与疟原虫感染相关,它的克隆和表达分析有可能推测其在疟原虫感染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国外自60年代中期起重视疟疾病因性预防研究工作。但报道的多是伯氏疟原虫-斯氏按蚊系统方面的资料。约氏疟原虫1965年被发现、1974年被用于疟疾病因性预防药物筛选研究,关于各品系小鼠对约氏疟原  相似文献   

20.
伯氏疟原虫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实验动物疟原虫种株,因此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十分重要。本文观察了该原虫红内期发育周期的同步性和规律性,并比较了在近交系BALB/C小鼠和远交系昆明小鼠体内的发育情况。一、材料与方法(一)动物:近交系BALB/C小鼠和远交系昆明小鼠各三只,15~20克,本校实验动物部提供。(二)虫种: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NK株,由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提供,经本实验室血传转种和冰冻保存一年左右。(三)动物接种:按Tosta(1980)的方法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原虫,取Percoll浓度为60%与65%交界层细胞(成熟滋养体占全部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