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4%异丙威·阿维菌素乳油对甜菜夜蛾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该混剂药后3天、7天和10天校正防治效果优于异丙威和阿维菌素乳油两个单剂。该混剂用量为50 g/667 m2,药后3天、7天和10天的校正防效分别为82.38%、87.49%和88.90%;用量为37.5 g/667 m2,防效分别为78.21%、83.97%和85.24%。35%丙溴磷·阿维菌素乳油对甜菜夜蛾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其对甜菜夜蛾速效性和持效性均佳。该混剂用量为50 g/667 m2,药后3天、7天和10天其校正防效分别为86.15%、91.37%和91.32%;用量为37.5 g/667 m2,防效分别为80.73%、87.40%和88.39%。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氰氟虫腙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幼虫的毒力水平和田间防治效果,为科学使用氰氟虫腙防治草地贪夜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饲料混毒法在室内测定了氰氟虫腙与4种常用杀虫剂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虱螨脲和茚虫威对草地贪夜蛾3和6龄幼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及LC90值,以及LC90浓度的这些杀虫剂对3龄幼虫的致死中时(medium lethal time, LT50)值。采用人工喷雾方法测定了玉米田中22%氰氟虫腙悬浮剂(6.6 g/667 m2)、22%氰氟虫腙悬浮剂(17.6 g/667 m2)、5.7%甲维盐水分散剂(1 g/667 m2)和150 g/L茚虫威悬浮剂(2 g/667 m2)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防效。【结果】室内生测结果显示,供试的5种杀虫剂中氰氟虫腙对草地贪夜蛾3和6龄幼虫均具有较高的毒力,其LC50值分别为2.64和4.3...  相似文献   

3.
秋冬季叶施N、Fe提高假俭草草坪抗寒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过渡性气候地区的假俭草草坪,宜在最低气温为12℃时(11月中、下旬)叶施Fe,最佳施用浓度为:单施Fe为0.6L/m2,N+Fe为4g/m2 N+0.6L/m2Fe。秋冬季叶施Fe、N+Fe可提高草体内抗寒指标性物质的含量,叶施0.6L/m2 Fe或4g/m2 N+0.6L/m2 Fe,可使草坪草体内脯氨酸、可溶性糖类含量及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分别提高25%、310%、180%和41%、182%、160%。叶施N+Fe处理的效果比单独施Fe的效果更好,施后草坪枯黄期比对照组推迟6~8d,半致死温度降低3~4℃。  相似文献   

4.
檀笑  屈艳芬 《生态科学》2006,25(5):450-453
某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年产汽车铝合金轮毂200万只,每天产生酸性废水80m3、碱性废水524m3、含锌含铜废水181m3、含铬废水48m3和含镍废水40m3,生产废水总产生量为873m3·d-1。废水总镍、总锌、总铬、总铜、pH、氟化物和COD的变化范围分别是5.34~18.72mg·L-1、50.11~97.63mg·L-1、2.66~16.21mg·L-1、1.50~11.36mg·L-1、5.2~8.4、5.0~17.4mg·L-1、80.9~161.9mg·L-1。铝合金轮毂生产废水处理系统设计水量为1052m3·d-1,每个处理周期的运行时间为20h,系统运行稳定,连续30d出水均能达到广东省地方标准《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时段二级标准。  相似文献   

5.
高寒草地碳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是认识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乃至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气候变化的关键之一。利用2021年8月上旬地面调查数据与同期高分6号遥感数据建立回归关系,在反演研究区植被地上、地下生物量碳密度和0—40cm土壤层有机碳密度基础上,估算了黄河源园区高寒草地有机碳储量,并通过路径分析探讨了土壤理化性质对碳密度的影响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2021年黄河源园区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0—40cm土壤层碳密度分别为37.65g/m2、1305.28g/m2、4769.11g/m2;总碳储量为100.44Tg(1Tg=1012g),植被层和土壤层碳储量分别分为22.06Tg、78.38Tg,占总碳密度的21.96%、78.04%。(2)黄河源园区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两种草地类型地上生物量碳密度分别为41.27g/m2、30.76g/m2;地下生物量碳密度分别为1661.41g/m2、618.74g/m2;0...  相似文献   

6.
采用样线法研究了人为干扰对大兴安岭呼中林区粗木质残体(Coarse woody debris, CWD)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未受人为干扰的呼中自然保护区中CWD变化范围集中在5.92~43.53 m3·hm-2, 受到人为干扰的呼中林区中CWD变化范围集中在12.70~47.59 m3·hm-2之间。人为干扰对混交林和针叶林的CWD储量影响显著, 而对阔叶林CWD储量影响不显著。人为干扰增加了混交林CWD储量, 减少了针叶林CWD储量, 同时减少了枯立木的数量, 增加了高度腐烂的CWD的比例。对兴安落叶松各林型的分析表明, 人为干扰条件下CWD储量(8.20~25.60 m3·hm-2)是未受干扰条件下CWD储量(18.70~36.99 m3·hm-2)的1/4~1/3。为促使采伐后的森林能维持原始林粗木质残体的结构特征, 建议保留采伐剩余物以维持一定储量的CWD。  相似文献   

7.
【目的】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cobNPV是一种重要的昆虫病原微生物,可侵染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和灰茶尺蠖Ectropisgrisescens2种宿主。为探明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的田间应用技术,对影响防效的3个因子喷施方式、剂量和虫龄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植保无人机和人工喷施2种喷施方式,比较茶核·苏云菌悬浮剂(1×104 PIB·2 000 IU/μL)防治灰茶尺蠖的效果;设置75、150和375 mL/667 m23种剂量,比较茶核·苏云菌悬浮剂对灰茶尺蠖的防治效果;并比较其对灰茶尺蠖1龄、2龄和3龄不同虫龄的防治效果。【结果】在相同剂量下,用植保无人机和人工喷施病毒制剂对灰茶尺蠖的总防效分别为69.0%和67.6%,两者无显著差异;在75、150和375 mL/667 m23种剂量,比较茶核·苏云菌悬浮剂对灰茶尺蠖的防治效果;并比较其对灰茶尺蠖1龄、2龄和3龄不同虫龄的防治效果。【结果】在相同剂量下,用植保无人机和人工喷施病毒制剂对灰茶尺蠖的总防效分别为69.0%和67.6%,两者无显著差异;在75、150和375 mL/667 m2 3种剂量下病毒制剂对灰茶尺蠖的防效差异显著,其中375 mL/667 m2 3种剂量下病毒制剂对灰茶尺蠖的防效差异显著,其中375 mL/667 m2剂量下的防效最高,150 mL/667 m2剂量下的防效最高,150 mL/667 m2其次,150 mL/667 m2其次,150 mL/667 m2和375 mL/667 m2和375 mL/667 m2剂量对灰茶尺蠖的总防效均在90%以上;病毒制剂对灰茶尺蠖1龄、2龄和3龄幼虫的防效分别为93.3%、78.7%和67.8%,对1龄幼虫的防效显著高于3龄。【结论】茶核·苏云菌悬浮剂防治灰茶尺蠖可选用植保无人机喷施,剂量可选用150-375 mL/667 m2剂量对灰茶尺蠖的总防效均在90%以上;病毒制剂对灰茶尺蠖1龄、2龄和3龄幼虫的防效分别为93.3%、78.7%和67.8%,对1龄幼虫的防效显著高于3龄。【结论】茶核·苏云菌悬浮剂防治灰茶尺蠖可选用植保无人机喷施,剂量可选用150-375 mL/667 m2,以1龄幼虫期喷施防效为最佳。  相似文献   

8.
在等灌水量和施氮量下,探索小麦-玉米一年两熟轮作区玉米秸秆还田后冬小麦生育期微喷灌水氮一体化模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2016—2018年通过2年田间大区试验,在生育期设6种微喷灌水氮一体化模式,其中,灌水设W1(越冬水+拔节水+灌浆水,各灌600 m3·hm-2)、W2(越冬水+返青水+拔节水+灌浆水,各灌450 m3·hm-2)和W3(越冬水、拔节水各灌600 m3·hm-2,返青水、灌浆水各灌300 m3·hm-2)3种模式;施氮设N1(基施氮60%+随拔节水追氮40%)和N2(基施氮60%+随拔节水追氮30%+随灌浆水追氮10%)2种模式,以W1下不施肥为对照(CK),共7个处理,调查群体动态、灌浆期干物质积累转移和成熟期养分积累规律。结果表明: 1)越冬水灌水量由450 m3·hm-2增至600 m3·hm-2,有利于越冬期植株总茎数和成穗数的增加而增产,灌返青水拔节期总茎数增加,对成穗数影响较小;拔节期施氮越多,单株茎数增加越多,但成穗数降低。2)生育期灌4水(W2和W3),配合拔节期和灌浆期分次水氮一体化(N2),有利于灌浆期总干物质积累、穗粒数和千粒重增加而增产。3)灌4水处理比灌3水处理生育期耗水量和氮、磷、钾素吸收量增加,水肥利用效率提高。灌4水处理(W2和W3)中N2的生育期耗水量低于N1,氮、磷、钾素吸收量高于N1,灌水和氮磷钾利用率显著提高,以W3N2效果最好。因此,W3N2处理,即玉米秸秆还田后播种冬小麦,微喷灌生育期灌4水,越冬水和拔节水灌水量增加到600 m3·hm-2,配合拔节水和灌浆水追施氮肥,使冬小麦成穗数和千粒重增加而增产,且水肥利用效率最高,是山西南部冬小麦微喷灌水肥一体化高产高效最佳水氮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9.
我国亚热带森林生物量估算研究常基于400~900 m2的小面积样地,但到底多大面积样地才较为适宜却鲜有探究。该文以浙江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三个1 hm2样地亚热带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利用生物量回归方程估算木本植物(胸径≥1 cm)的地上生物量,分析地上生物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利用移动窗口法探讨三个次生林地上生物量估算的适宜样地面积。结果表明:(1)三个次生林木本植物的地上生物量分别为63.75 Mg·hm-2(大岩前)、84.70 Mg·hm-2(八通岭)和128.20 Mg·hm-2(屁股窟),地上生物量集中分配在个体数量较少的大径级个体;屁股窟次生林的地上生物量空间变异程度高于大岩前和八通岭次生林。(2)利用移动窗口法确定的三个次生林木本植物地上生物量估算的适宜样地面积分别为2025 m2(大岩前)、2500 m2(八通岭)和3600 m2(屁股窟),森林地上生物量越高且空间变异程度越高,所需调查的样地面积越大。该研究结果可为我国亚热带森林地上生物量估算的样地面积设置提供证据,并为该区域森林生物量与碳储量的估算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0.
正交试验结果表明,珍珠豆型花生新品种湛油55和湛油41,在小畦盖膜栽培条件下分别具有极显著和显著的增产效应;施用12g/m2 N和70g/m2 CaO比施用6g/m2 N和35g/m2 CaO极显著地增产;施用12g/m2 K2O却比6g/m2 K2O显著减产;而施用6g/m2与3g/m2 P2O5,花生植株性状及产量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密度、种植方式和品种对夏玉米群体发育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在豫北高产灌区的生产条件下,以郑单958和浚单20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密度和种植方式对夏玉米群体发育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和种植方式对两个品种的株高、茎粗、穗位、叶面积指数(LAI)、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量、穗部性状、籽粒产量和经济系数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郑单958在宽窄行种植方式和90000株/hm2的密度下产量最高,达到14236.97kg/hm2,浚单20在宽窄行种植方式和82500株/hm2的密度下产量最高,达到13333.51kg/hm2。  相似文献   

12.
王玉正 《生态学报》1999,19(3):388-392
1993 ̄1996年以系统控制为基本技术原理,研究了豆田11种可控因素对大豆银纹夜蛾,天敌和产量的综合效应,结果表明,对银纹夜蛾影响大的因素是种植方式,微肥,播期和钾素;对天敌影响最大的是种植方式;对大豆产量影响大的是种植方式;播期,品种和微肥。  相似文献   

13.
种植密度对夏玉米产量和源库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Liu W  Lü P  Su K  Yang JS  Zhang JW  Dong ST  Liu P  Sun QQ 《应用生态学报》2010,21(7):1737-1743
以高产玉米品种郑单958(ZD958)和登海661(DH661)为试验材料,在4个不同区域(山东农业大学、汶口、兖州和莱州)设置22500、45000、67500、90000和112500株.hm-25个种植密度,研究了种植密度对夏玉米产量及源库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品种在112500株.hm-2密度条件下玉米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最高,分别为19132和36965kg.hm-2,与22500和67500株.hm-2密度相比,籽粒产量分别增加了72%和48%,生物产量分别增加了152%和112%.两品种单株叶面积、最大花丝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随密度增大而减小,但叶面积指数随密度增大而显著提高.收获指数与粒叶比随密度增大而显著减小,当密度超过67500株.hm-2时差异不显著,表明高密度条件下玉米通过增加群体库来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4.
2001-2003年在北京进行了2个年度的冬小麦小量播种秋播试验.2001-2002年,在22.5kg/hm2播量中,参试品种DS 1号的最好产量是5589.0kg/hm2.2002-2003年度,在22.5kg/hm2播量处理中,京411、鲁麦21、晋麦73、DS 1号的产量分别达到8537.7、7403.7、7353.75和6836.25kg/hm2.试验中,旗叶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阻力、CO2传导度和叶肉细胞CO2浓度表明植株的生理功能较旺盛.硝酸还原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较高,表明植株代谢活动较强.在产量构成因素中,这些品种的单株穗数较多.  相似文献   

15.
以冬小麦小偃22为试验材料,研究3种栽培模式(常规栽培、覆草栽培、地膜覆盖)和3种施氮水平(施纯氮0、120和240 kg/hm2)下旗叶衰老与活性氧代谢特性.结果表明,与常规栽培(CK)相比较,覆草栽培条件下叶绿素含量始终较高(P<0.05),叶片衰老速度缓慢,代谢强度旺盛,有利于籽粒灌浆和光合产物的积累,产量显著增加(P<0.05).在灌浆前期,地膜覆盖条件下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P<0.05),叶片保护性酶活性(POD、CAT)提高,膜脂过氧化程度低;但在灌浆后期,叶绿素含量急剧下降,叶片衰老速度加快,膜脂过氧化程度加剧,产量仍显著增加(P<0.05).施用氮肥在一定范围内可提高旗叶叶绿素含量和保护性酶活性(POD、CAT),降低膜脂过氧化程度;施氮量为120 kg/hm2时,冬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最高,叶片衰老迟缓,代谢强度降低缓慢,膜脂过氧化程度低,有利于小麦后期生长和籽粒灌浆,在3种栽培模式下产量均最高.  相似文献   

16.
以辽棉19号和美棉33B为材料,于2008年在东北特早熟棉区设置不同的棉花种植密度(每公顷75000、97500、120000株)和施氮量(0、240、480 kg·hm-2),研究了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东北特早熟棉区棉花生物量、氮素累积特征和氮素累积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两个品种的棉花生物量和氮素累积量随棉花生育进程的动态变化均符合Logistic模型;种植密度和施氮量显著影响棉花氮素累积动态特征以及棉花产量和品质;氮素的快速累积起始日较生物量早13 d左右.在种植密度为每公顷97500株、240 kg·hm-2施氮量处理下,两个品种棉花的生物量和氮素动态累积模型的特征参数最为协调,皮棉产量最高,纤维品质最优,氮素利用效率最高.在东北特早熟棉区,较早的生物量和氮素快速累积及较高的累积速率有利于棉花较高产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以辽棉19号和美棉33B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施氮量(0、240、480 kg ·hm-2)和不同种植密度(75000、97500、120000 plants·hm-2)对东北特早熟棉区棉花棉铃生物量和氮素累积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 棉花单铃、棉籽和纤维的生物量及其氮素累积随棉花生育进程的动态变化均符合“S”型曲线,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可以显著影响棉铃各部分生物量和氮素累积的动态特征,以及棉花产量与品质;在施氮量240 kg·hm-2和种植密度97500 plants·hm-2处理下,单铃、棉籽和纤维的生物量均达到最大,生物量和氮素累积的快速累积起始时间和终止时间较早但持续时间较短,生物量快速累积速率最大,生物量和氮素在铃壳中的分配系数最低,在棉籽和纤维中分配系数最高.  相似文献   

18.
冬小麦种植模式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齐林  陈雨海  周勋波  刘岩  高会军 《生态学报》2011,31(7):1888-1895
在同一种植密度下,设3种种植模式,包括25 cm等行距平作、"20+40"大小行平作和"20+40"沟播。研究了冬小麦沟播和平作种植对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20+40"沟播产量显著高于平作;叶片相对含水量(RWC)、水势(Ψw)和叶片水平水分利用效率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呈整体下降趋势,其中,沟播处理RWCΨw和叶片水平水分利用效率的平均值均显著高于等行距和"20+40"平作处理;另外,"20+40"沟播还能明显提高冬小麦田土壤贮水量,减少总耗水量,从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灌水增加了冬小麦产量和叶片相对含水量等各水分指标,降低了水分利用效率,减小了各种植模式间差异。"20+40"沟播在灌水135 mm条件下既保障产量又较等行距节水25%。由此表明,冬小麦"20+40"沟播可改善叶片水分状况,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增加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19.
在黄陵南塬,研究了在自然降水条件下,采用以增施肥料为主的旱作技术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实产与降水量呈正相关,且施肥量越高,产量越高;(2)麦田土壤水分利用率和水分生产效率都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3)施肥量的大小影响着冬小麦植物学性状;(4)五年试验示范表明,以处理3标准配施肥料(厩肥30000kg/hm2,纯氮226.2kg/hm2和P2O5172.5kg/hm2),最经济,最可行。  相似文献   

20.
1993-1996年作者研究了豆田16种可控因素对夏大豆病虫害、天敌和产量的综合效应。根据既控病虫增产又保护生态的原则,综合评价了可控因素,提出了夏大豆病早了优控制策略:同穴(4:1式)或间作(9:2式),鲁豆4,6月10日前后播种、1800g/hm^2微肥拦种,N45kg/hm^2,P2O560kg/hm^2,K20150kg/hm^2,有机肥22500kg/hm^2,甲拦磷0.36%拌种,多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