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监护及护理经验。方法对本院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时进行心电监护,对出现的心律失常者进行对症处理。结果本组80例患者中出现心律失常55例,其中室性心律失常48例,临床治愈45例;出现心室颤动7例,4例及时电复律转为窦性心律,3例抢救无效死亡。本组心律失常均发生在心肌梗死后1周内,尤其是发病24小时内,出现最多。结论心律失常是心肌梗死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也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持续心电监护对患者心律失常的及时发现、明确诊断、指导抢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针对目前心电监护设备微型化、实时性、高采样率、存储量大等实际需求,采用了一种基于最新的SOPC(System On a Programmable Chip)技术的心电检测系统的设计。将DSP和MCU的功能集成在一块FPGA上,在FPGA内部实现多路心电信号的并行处理,由SD卡记录较长时间的连续心电信号,并实现心电信号的实时分析和心律失常的预警等扩展功能。  相似文献   

3.
耐高温消毒GKFpH电极和DO(溶解氧 )电极是我所科技项目成果产品 ,pH电极曾获得“七五”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广泛应用于制药、生化制品、味精、食品发酵、石油、血制品、化工等行业的在线检测 ,能适时掌握生产过程中pH、DO参数的变化 ,是提高产品质量、产量的重要手段。pH电极和二次仪表经上海技术监督局和化工部化工专用仪器仪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随机检测 ,结果表明 ,该产品性能指标和产品质量优良。通过几代申东人的奋斗 ,目前产品质量更尽善尽美。主要技术指标 :1 .pH电极 测量范围 :pH1~ 1 2灭菌温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和心电监护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全部病例均符合WHO规定的AMI诊断标准,治疗均给予尿激酶(UK)100U~150万U,加生理盐水100ml,静脉点滴,30min滴完。同时给予心电监护,以期能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各种心律失常。结果本组72例中,均无牙齿出血、消化道出血及出血性脑卒中等并发症的发生,1例出现静脉穿刺部位皮肤瘀斑;所有患者均好转出院。结论静脉溶栓治疗和心电监护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可靠,值得在基层医院使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转基因作物的大规模商业化种植以及转基因研发技术的不断发展,抗病、抗虫、耐除草剂、抗逆境和高产优质等转基因产品越来越多,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转基因产品给人们带来便利和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安全性问题的争议。为加强对转基因产品的管理,发展转基因产品成分检测技术尤为重要。目前,转基因产品的检测技术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基于外源核酸的检测技术,主要包括定性PCR技术、定量PCR技术、等温扩增技术和基因芯片技术等;二是基于外源蛋白的检测技术,主要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技术、Western blot检测技术和试纸条技术等。每种检测技术都有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在实际检测过程中,应根据检测的需要并结合转基因产品的类型和特点,选择最有效的检测技术或组合来满足检测的目的。就两类方法中主要检测技术的原理、优缺点和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概述,并就转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旨在促进我国转基因检测技术更好地适应当前转基因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乌头碱中毒致室性心律失常是为了提高对室性心律失常的诊疗水平.方法:36例乌头碱中毒患者入院,立即洗胃,心电监护.根据心电图情况及时纠正心律紊乱,选用利多卡因、硫酸镁、氯化钾静滴及电除颤抢救.结果:36例患者有效30例,显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44%,乌头碱中毒时间与治疗早搏消失时间的疗效比较P值<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乌头碱中毒所致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关键:及早药物及电复律,可提高其治愈率.  相似文献   

7.
智舌快速鉴定水产品多种致病性弧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研究能很好显示被检测液态食品样品综合信息的电子舌是否也能很好的显示致病性弧菌液体培养物的综合信息,籍此探讨一类致病性弧菌的快速鉴定鉴别新技术。【方法】基于多频脉冲伏安法的智舌,结合主成分分析,对源自水产品的11种致病性弧菌进行区分鉴定研究,得到最佳电极阵列和频率段组合。【结果】结果显示,区分致病性弧菌效果好的电极和频率段分别是:钛电极的100Hz、银电极的100Hz和钨电极的1Hz、10Hz。钨电极的1Hz频率段能够独立的把11种致病性弧菌在同一张主成分得分图上区分开;钛电极的100Hz、银电极的100Hz和钨电极的10Hz两两组合也能把11种致病性弧菌主成分得分图上区分开。【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智舌伏安法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区分致病性弧菌是可行的,具有很大的持续研究价值,有望发展成一类很有发展优势的快速鉴定致病性弧菌乃至延伸至其他致病菌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8.
阵列生物传感器技术作为一种高通量、快速、选择性高和集成化的分析技术,已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和药物筛选、环境分析,食品分析,临床诊断等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阵列生物传感器主要有阵列光学生物传感器和阵列电化学生物传感器.阵列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是将生物分子识别物质如酶、抗原/抗体、DNA等固定在阵列电极上,以阵列中每根电极产生的电化学信号作为检测信号的电化学分析器件.阵列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以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选择性好、易于微型化和集成化以及仪器价格低廉等特点受到了研究工作者的极大关注.本文简单介绍了阵列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原理和特点,重点评述了2005年以来阵列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单组份检测和多组份同时检测两方面的研究进展,简单讨论了阵列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基于碳基电极的电化学传感器检测铅离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金属铅离子在空气、水、土壤和食物中普遍存在而且含量越来越高。铅离子具有较大的毒性,对人体的健康有很大的危害。近年来发展了很多检测铅离子的方法,其中以碳基为基底电极的电化学传感器由于具有简单、快速、灵敏等优点而备受青睐。从复合电极修饰材料的角度,综述了基于无机材料、有机材料和功能核酸等复合电极在检测铅离子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碳基电极的发展历程、构建及铅离子的检测方法,对基于碳基电极的铅离子电化学传感器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心脏起搏器是治疗心率徐缓和严重心律失常的主要手段之一,疗效显著,目前世界各国已广泛使用,受到普遍重视。1958年第一个心脏起搏器入人体。心脏起搏技术是工程技术和心脏电生理相结合、生物医学工程在临床应用中最成功、但又在进一步发展的技术。特别是近20年来,从工程技术方面讲,由于微电子和微处理技术的进一步应用。软件代替某些软件传感某些生理参数异构成闭环电路,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电极等应用,使心脏起搏技术更合乎生理要求,心脏起搏的适应症更扩大,除治疗心脏传导系统障碍引起的心动过缓外,还有心动过速、埋杆式自动除颤等更多类型起搏器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心律失常(Arrhythmia)患者诊断中常规心电图(ECG)和动态心电图(DCG)两种诊断方式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CHD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使用ECG和DCG两种方式进行诊断,判断2种方法冠心病检测阳性率、心律失常检出率的情况。结果:动态组检测的阳性率为63.10%(53例),常规组为58.33%(49例),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项心律失常指标中房性/室上性早搏早发、方式传导阻滞等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5项检出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的诊断时采用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阳性率和心律失常检出率方面均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起搏器术后新发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于沈阳军区总医院首次植入永久起搏器的107例患者,男性50例,平均年龄65.0±11.9岁,术前通过追问病史及相关检查均排除房性心律失常(房颤、房扑、房速),术后平均随访3.9年,观察新发房性心律失常情况。按术后是否出现房性心律失常,将患者分为新发房性心律失常组和无房性心律失常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心脏超声结果的变化、心室起搏比例、起搏部位及起搏模式,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起搏器术后发生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结果:新发房性心律失常组26例(24.3%),其中房颤17例(15.9%),房扑2例(1.9%),房速7例(6.5%);无房性心律失常组81例。与无房性心律失常组比较,新发房性心律失常组左房内径明显增加(P=0.040)、二尖瓣返流程度较重(P=0.032)及左室射血分数明显下降(P=0.001),心室起搏百分比(VP%)显著升高(P=0.017)。心尖部起搏患者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间隔部起搏(33.3%vs 16.9%,P<0.05),双腔起搏组患者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单腔起搏器组(18.7%vs 37.5%,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新发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高比例的心室起搏(P=0.006)、VVI(R)起搏模式(P=0.014)及右心室起搏电极导线植于心尖部(P=0.024)显著相关。结论:起搏模式、心室起搏百分比、起搏部位是起搏器术后发生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心律失常特别是室性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心源性猝死,已经成为临床上常见和重点问题。多种原因可能诱发心律失常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瓣膜病,肥厚性心肌病等心脏源性病变,很多代谢性物质改变也可能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概率。近年发现活性氧可能是诱发各种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因素,活性氧不仅参与重要离子通道和转运受体的调控,同时本身也作为一个重要的第二信来调节一些关键酶的活性如:蛋白激酶A(PKA),蛋白激酶C(PKC),钙离子依赖性蛋白激酶II(CaMKII)。最近有研究发现长期的活性氧代谢紊乱可能引起细胞遗传物质如miRNA的改变,引起长期的心律失常如房颤。本文主要对活性氧导致心律失常的可能机制做一总结,为心律失常的防治提供一些可能潜在方向。  相似文献   

14.
结核分枝杆菌体外培养生长缓慢的特性和耐多药性给传统的实验室检测和药物敏感试验带来很多麻烦,从而给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增加困难,随着现代实验技术的发展,分子生物学技术,色谱技术以及计算机等技术在该菌中的研究和应用已显示出极大的优势,不仅能够快速鉴定到其种和株的水平,还能够提供快速的药敏试验的结果和考核抗结核治疗的效果,并可进行耐药基因的分析及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为人类最终控制并战胜结核病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耐高温消毒GKFpH电极和DO(溶解氧)电极是我所科技项目成果产品,pH电极曾获得“七五”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广泛应用于制药、生化制品、味精、食品发酵、石油、血制品、化工等行业的在线检测,能适时掌握生产过程中pH、DO参数的变化,是提高产品质量、产量的重要手段。pH电极和二次仪表经上海技术监督局和化工部化工专用仪器仪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随机检测,结果表明,该产品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记录线虫神经细胞单个突触囊泡的释放.方法:碳纤电极安培测量法已经被证明足够灵敏来检测单个囊泡的量子化释放.本实验就是采用的碳纤电极安培测量法在原代培养的线虫NSM神经细胞上检测单个囊泡的量子化释放.结果:使用实验室自制的低噪声检测优化的碳纤维电极,能在不同的时间记录到尖刺样的瞬变电流.结论:用碳纤维电极检测单个突触囊泡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数字PCR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定量分析技术。该技术结果判定不依赖于扩增曲线的循环阈值(Ct),不受扩增效率的影响,具有很好的准确度和重现性,并且可以实现绝对定量分析。数字PCR已经在功能核酸检测、鉴定等研究领域显示出巨大的技术优势和应用前景。在对数字PCR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定量方法介绍的基础上,对该技术在功能核酸检测的主要应用领域进行综述,并对数字PCR在功能核酸检测领域中的研究前景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心外膜电位标测是一种重要的心脏电生理研究方法,特别适用于房颤等复杂心律失常电生理机制的研究。128道心外膜电位标测系统由柔性电极、放大器、数据采集卡以及相应的软件组成,可用于心外膜实时标测。通过对标测结果的分析可以确定心律失常的起源部位和传导路径,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酶电极是由传感器和酶膜(或其它形式)组成的一种生物传感器,它通过酶催化反应作用,由传感器检测底物到产物转化或其他变化来进行测定,因此具有专一性好,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等特点。自本世纪六十年代,Updike和Hicks首先提出酶电极这一概念以来,酶电极的研究发展十分迅速,许多成果已被应用于临床、发酵及食品工业、环境保护等领域。氨基酸,可通过氨基酸脱羧酶的作用,由瓦氏呼吸计检测生成的二氧化碳的量而定量测定。1976年,Tong和Rechnitz首先报道了应用赖氨酸脱羧酶电极测定赖氨酸。其后,White和Guilbault及Tran等人分别对之进行了改进;最近,谷氨酸脱羧酶电极的研究也有报道。  相似文献   

20.
心室纤维性颤动是一种最严重的异位心律失常,它往往是导致心脏病患者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室颤的治疗,电除颤的疗效最为肯定。电除颤又可分为体外除颤和体内除颤二种,其中体内除颤比体外除颤所需的能量小得多,只需25~60焦耳就够了。目前国外已有自动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AICD)问世。这种除颤器是利用一根放置在心内的导管电极和心外膜电极作为放电脉冲的刺激电极,同时它们又是室颤讯号的接收电极,一旦室颤发生,且持续时间超过5~10秒种,被AICD感知后,除颤器就通过电极向心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