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实验在75只家兔上进行。以玻璃微电极记录丘脑束旁核痛放电,以电脉冲(5次/s、0.2ms、8—10V)通过双极同心电极刺激尾核头部,结果表明刺激尾核对束旁核痛放电既产生抑制效应(34/38),也产生易化效应(4/38)。抑制有两种表现方式:1.改变诱发放电的型式,2.跟随着单个刺激脉冲出现对痛放电的短暂压抑。静脉注射纳洛酮或阿托品可以阻断尾核刺激所引起的第一种抑制效应,提示尾核内阿片肽能系统和胆碱能系统活动参与对束旁核痛觉信号活动的调制。本文也观察到尾核刺激可诱发束旁核神经元出现每分钟约6次的周期性锋形电位串。  相似文献   

2.
佟振清  陈水村 《生理学报》1988,40(6):586-591
实验记录大鼠丘脑束旁核躯体-内脏会聚(PfSV)神经元伤害性放电。观察刺激尾核(Cd)对 PfSV 神经元放电的影响。(1)Cd 对刺激内脏大神经诱发 PfSV 神经元伤害性放电有抑制作用(n=19)。(2)Cd 对刺激腓浅神经和内脏大神经诱发同一 PfSV 神经元伤害性放电均有抑制作用(n=11)。结果提示,躯体和内脏痛觉信息可会聚到丘脑束旁核同一神经元,Cd 可能不仅能抑制躯体痛也能抑制内脏痛。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3H]-2脱氧葡萄糖定量放射自显影方法,研究了电刺激大鼠尾核头部镇痛时中枢神经系统有关结构的葡萄糖代谢率变化。结果表明,痛刺激后,皮层躯体感觉Ⅰ,Ⅱ区、扣带回皮质、丘脑束旁核、丘脑中央中核、丘脑腹后核、尾核、外侧缰核、外侧隔核、中缝背核及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等结等的葡萄糖代谢率均明显升高(P<0.05)。电刺激大鼠尾核头部后,中缝大核及延髓旁巨细胞网状外侧核的葡萄糖代谢率显著升高,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和中缝背核的葡萄糖代谢率亦有升高趋势。电刺激大鼠尾核头部可部份降低痛刺激引起的有关结构葡萄糖代谢率升高(如皮层躯体感觉Ⅰ、Ⅱ区、扣带回皮质、丘脑束旁核、丘脑中央中核、丘脑腹后核、外侧隔核及外侧缰核等)。上述结果提示,电刺激大鼠尾核头部镇痛时抑制了与痛感觉有关的结构,同时激活了与镇痛有关的结构。中缝大核、中缝背核、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及延髓旁巨细胞网状外侧核等结构是实现尾核镇痛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刺激兔尾核对扣带回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在52只家兔上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尾核头部的刺激可以影响44%的扣带回前部神经元的自发放电活动,绝大部分表现为自发放电的抑制。刺激尾核头部同样可以抑制由于伤害性刺激而引起的扣带回神经元的放电反应。这种放电受抑制的程度,在一定的范围内和尾核的刺激强度及刺激频率成直线回归关系(γ=0.978及γ=0.886)。实验中观察了尾核不同区域的刺激对扣带回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效应。所得结果与最近有关尾核不同部位对痛觉具有不同影响的报道十分相近。文中讨论了尾核与扣带回前部这种联系在针刺镇痛过程中可能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乙酰胆碱(ACh)对大鼠尾核痛反应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探讨尾核在痛觉调制过程中与胆碱能系统的关系,为痛觉调节的中枢机制和镇痛治疗提供新的依据。方法:应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的电生理学方法记录大鼠尾核内神经元放电,观察尾核内分别注入Ach、毛果芸香碱、阿托品、生理盐水等药物后痛反应神经元的放电表现,即痛兴奋神经元(PENs)的频率净增值(NIV)、潜伏期和痛抑制神经元(PINs)的NIV、抑制时程(ID)的改变。结果:大鼠尾核内注射ACh可以减少刺激坐骨神经诱发的尾核内痛相关神经元PENs的NIV,延长潜伏期,增加PINs的NIV,减少ID。尾核内注射毛果芸香碱后,产生和ACh类似的作用,而注射M受体阻断剂阿托品后则表现相反的效应。结论:外源性ACh能够调节大鼠尾核痛反应神经元的电活动,具有减弱痛觉在大鼠尾核中的传递作用,表现出镇痛效应,且可能主要与毒蕈碱受体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6.
我们曾经观察到刺激家兔尾核头背部,对丘脑束旁核痛单位放电活动有调制作用。本文进一步通过刺激大鼠尾核头部(Cd)不同区域对同一丘脑束旁核痛兴奋(PfPE)或痛抑制(PfPI)单位放电的影响,探讨Cd不同区域的镇痛作用,为临床人脑尾核内埋藏刺激电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缰核与生殖神经内分泌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电生理学方法记录细胞外放电。结果:①本实验观察到动情前期及动情间期大鼠缰核(habenular nucleus,Hb) 的神经元对阴道、宫颈刺激(vaginocervicalstimulation,VC刺激) 发生两种反应。一类神经元对VC 刺激发生放电频率增快或持续时间延长的反应,即VCE 神经元,另一类神经元则对VC刺激发生放电频率降低或暂时终止的反应,即VCI神经元。动情前期大鼠的VCE及VCI神经元多呈周期性放电;②本实验还发现,大鼠Hb 中对VC刺激发生反应的性相关神经元中多数为非特异性反应型神经元,即对VC刺激和夹尾等其它刺激发生兴奋或抑制反应,少数为特异反应型神经元,即只对VC 刺激发生反应。结论:①提示这两种神经元可能与神经分泌活动有关; ②特异反应型神经元的存在表明,Hb 可以接受VC刺激的传入信息,并对其发生反应。VC刺激可能通过影响Hb 神经元的活动,从而影响生殖神经内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8.
在44只大白鼠上,通过两根玻璃微电极同时引导丘脑束旁核和尾核神经元的放电,观察伤害性刺激作用于坐骨神经和电针“足三里”对两个神经元放电的影响。实验共记录到81对两个神经元的同时放电,其中包括26对痛兴奋、3对痛抑制、28对痛兴奋和痛抑制、24对其他组合类型的神经元放电。实验结果表明:1.从大白鼠尾核可同时记录到痛兴奋和痛抑制两种神经元的电活动,未见痛兴奋和痛抑制神经元的放电型式相互转换。2.同一伤害性刺激可同时引起丘脑束旁核和尾核中的两个痛兴奋神经元兴奋、两个痛抑制神经元抑制、或一个痛兴奋神经元兴奋和另一个痛抑制神经元的抑制。3.电针“足三里”可同时使丘脑束旁核和尾核的痛兴奋神经元兴奋减弱或痛抑制神经元抑制反应减弱(抑制解除)。本工作证明,伤害性刺激可同时影响丘脑束旁核和尾核中痛兴奋和痛抑制神经元的单位放电变化,而电针“足三里”又同时对两核团中痛兴奋和痛抑制神经元的活动具有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工作在氨基甲酸乙酯麻醉、断双侧颈迷走神经、肌松、人工呼吸的家兔上,观察了长短串电脉冲刺激面神经核背内侧区(DMNF)对孤束核腹外侧亚核(VLNTS)呼吸相关神经元(RRU)的影响。实验结果:当电刺激 DMNF 时,吸气性神经元(64.4%)放电频率增加,放电时程延长,并以递增性吸气神经元被兴奋的数量最多。呼气性神经元(35%)表现为放电停止和放电频率减少,以递减性呼气神经元被抑制的数量最多。左右两侧 VLNTS 呼吸相关神经元对电刺激 DMNF 的反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提示:DMNF 兴奋可以易化 VLNTS 吸气性神经元,抑制呼气性神经元。两者之间的功能及结构联系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大鼠中缝大核(NRM)神经元的单位放电。共记录277个细胞,NRM 神经元自发放电频率大都在每秒0.5—20次之间,平均为6.41 Hz。其中221个神经元被电刺激尾所激活,35个被抑制,21个无明显变化。NRM 神经元对躯体刺激的反应类型与自发放电的特征有关,兴奋型神经元的自发放电频率较低((?)=4.96Hz),而抑制性神经元的自发放电频率较高((?)=15.03 Hz)。在24例兴奋型神经元中,刺激尾核头部能够激活大多数 NRM 神经元的自发放电和抑制其伤害感受性反应。导水管周围灰质微量注射纳洛酮(2.5ug/0.5μl,n=15)。能够明显阻断刺激尾核头部激活 NRM 神经元自发放电和抑制伤害感受性反应的效应。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肉食动物和大白鼠的脚内核,相当于灵长类的内侧苍白球(Nagy et al.1978;Fox and Schmitz 1944);它们的细胞形态、传入及传出均相同。早期以及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工作者,虽然在研究其他核团的投射时,联系到一些本核团的传入,但是尚缺乏对本核团传人的系统研究。本实验即是应用辣根过氧化物酶的逆行传递法来研究大白鼠脚内核的传入性联系。  相似文献   

12.
黄彰海  孙文颖 《生理学报》1986,38(6):589-596
本文在 79只清醒麻痹大鼠身上,用玻璃微电极记录丘脑束旁核痛兴奋(PfPE)和痛抑制(PfPI)单位的放电及其对刺激下丘脑背内侧核(DMH)的反应,并观察切割脊髓背外侧束的效应。主要结果如下:(1)刺激DMH使PfPE 单位的自发放电及痛放电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使PfPI 单位的自发放电增多,并解除伤害性刺激引起的抑制效应;(2)刺激DMH引起PfPE 单位的抑制效应,在切割脊髓背外侧束后仍然出现。上述结果提示:DMH 对丘脑束旁核在处理痛觉信息上具有调制作用,这种调制作用可能不通过脑干下行性抑制系统完成,而主要是通过脊髓上联系抑制丘脑束旁核神经元对痛传入的反应。  相似文献   

13.
用PRV和NPY免疫荧光双标记法研究了大鼠孤束核中NPY样神经元对咽肌运动神经元的调控。PRV注射大鼠咽肌后,在孤束核的中介亚核和中间亚核中可见许多PRV和NPY双标记细胞。首次证明了大鼠孤束核中的NPY样神经元和咽肌运动神经元的联系。推测NPY可能对咽肌运动的精确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14.
大鼠尾壳核头部生长抑素mRNA的区域性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尾壳核 (CP)头部背内侧区、背外侧区、腹内侧区和腹外侧区生长抑素 (SOM )mRNA阳性神经元分布特点。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方法。结果 CP头部不同区域SOMmRNA阳性神经元的密度存在差异 ,腹内侧区SOMmRNA阳性神经元的密度明显高于其他区 (P <0 0 1)。结论 CP头部不同区域的SOMmRNA阳性神经元密度存在差异 ,这可能是CP头部不同区域机能差异的形态学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5.
GABA能神经元在鸽峡核中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研究了r-氨基丁酸(GABA)阳性神经元在家鸽(Columba livia)峡核中的分布特点.实验结果表明,GABA阳性神经元在峡核大细胞部(Imc)呈均匀分布.约占细胞总数的41%,而在峡核小细胞部(Ipc)GABA阳性神经元仅位于核嘴内侧部.  相似文献   

16.
涡鞭毛虫(甲藻)类(Dinoflagellate)由于其细胞周期的任何时候核中都含有致密的染色体结构,且其化学组成上缺乏通常真核生物所含的几种组蛋白组份,因而在进化上具有独特的地位。1971年Dodge首次发现波罗底海多甲藻(Peridinium balticum)含有两种不同类型的核,其中大核为涡鞭毛虫类所固有的核,小核却属于真核类型。以后别人又陆续有所发现,但迄今含有两种类型的核的涡鞭毛虫已报道的还是不多的。除上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观察了脑室注射乙酰胆碱(ACh)对丘脑束旁核(Pf)痛兴奋神经元(PEN)和痛抑制神经元(PIN)电活动的影响,并与吗啡的作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脑内ACh增加可使PEN放电潜伏期延长,频率降低,持续时程缩短;可使PIN的完全抑制时程缩短。腹腔注射吗啡与ACh的作用相似。M胆碱受体阻断剂阿托品能阻断ACh对PEN和PIN的作用,但不影响吗啡对PEN和PIN的作用。说明吗啡镇痛不是通过胆碱能转递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已知脑室注射硫化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对吗啡镇痛效应(用辐射热甩尾反应的潜伏期作测痛指标)有对抗作用。本工作研究了脑室注射CCK-8对吗啡引起的大鼠丘脑两侧束旁核痛反应神经元同时电变化的影响。结果如下:(1)腹腔注射吗啡(10mg/kg)可抑制痛兴奋神经元(PEN)和加强痛抑制神经元(PIN)的电活动。(2)脑室注射CCK-8(15ng/15μl)能对抗吗啡引起PEN放电的抑制作用和PIN电活动的加强作用。无硫CCK-8对吗啡的效应没有对抗作用。(3)注射CCK-8可同时对抗吗啡对束旁核中一个PEN的抑制作用和一个PIN的加强作用。上述结果与甩尾阈测痛的结果一致,即CCK-8对吗啡引起的镇痛效应有明显的对抗作用。  相似文献   

19.
家鸽圆核和峡核的免疫细胞化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组织化学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发现,位于家鸽间脑的圆核(N.Rt)含有大约60%的ChAT免疫阳性神经元,而中脑峡核大细胞部(Imc)所有细胞呈ChAT免疫阳性反应。  相似文献   

20.
实验采用多管微电泳记录神经元胞外放电技术,观察地塞米松(Dex)、去甲肾上腺素(NA)及神经肽Y(NPY)对孤束核(NTS)压力感受反射性神经元的作用,以及将这些神经元用Dex预处理后对NA/NPY反应的变化。向NTS内38个压力感受神经元微电泳Dex后,压力感受兴奋性神经元主要表现为抑制(8/19),压力感受抑制性神经元则主要表现为兴奋(9/19)。而电泳NA或NPY,压力感受兴奋性神经性元以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