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是机体自身产生了针对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蛋白质的抗体,造成神经冲动的传递功能障碍从而导致肌肉无力、易疲劳的现象。根据血清中产生的抗体和临床表型,重症肌无力患者可分为不同的亚类,其发病机制受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本综述系统地总结了重症肌无力的亚组分类及最新的相关遗传学研究基础,重点论述了该病的易感基因、家族性重症肌无力及重症肌无力的表观遗传学研究,从而为疾病的预防、治疗以及相关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邢万金  莫日根 《遗传》2015,37(1):98-108
在孟德尔遗传学中显性与隐性描述一对等位基因在杂合体时的功能关系,把在表型上看出效果的等位基因称为显性等位基因,看不出效果的称为隐性等位基因,并由此提出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开创了遗传学这一学科。这样的描述最初是逻辑推理的需要,但对于研究生命结构与功能关系的实验性科学而言,必须在细胞与大分子实体上找到显性与隐性的生物学基础。在遗传学教学中,如何用现代分子遗传学知识诠释经典的显性和隐性概念是教师经常面临的释疑问题。笔者认为要理解等位基因显性和隐性的实质,必须了解等位基因的差异及其产物RNA或蛋白质在细胞中的具体作用。不同等位基因的蛋白质或者RNA产物在细胞内的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所起的作用不同,赋予了在细胞、组织或器官水平上能够区分观测到的表型差异,即显性或者隐性。文章根据基因结构的变异、基因调控的差异、基因产物的类型与作用等在细胞与分子水平上分别举例探讨了等位基因显性与隐性的分子实质及其变化,以期在遗传学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对基因的变异和功能有更全面、更具体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利用复杂网络的方法来探索序列特征因素对蛋白质结构的影响。由于蛋白质的序列对结构具有重要且复杂的影响,因此将蛋白质的结构以及序列特征之间的关系模拟成一个复杂系统,通过利用互相关系数、标准化互信息和传递熵等方法来建立以序列特征为节点的加权网络,进而利用网络中心性的方法来分析不同蛋白质结构类型对应加权网络的中心性分布的差异,探索不同结构类型蛋白质的序列特征差异。发现不同的蛋白质结构类型对应的序列特征网络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文章将针对每一种结构类型的网络中心性分布,以及不同结构类型之间的共性与差异进行详细地讨论。研究结果对蛋白质序列与结构之间关系的研究,特别是结构分类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急性湿疹是一种难治的临床常见皮肤病,患病者可出现水疱、皮肤糜烂渗出等症状,严重者可致皮肤坏死或溃疡进而泛发全身。近年来急性湿疹的发病趋势和复发率都不断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中医药作为一种治疗急性湿疹的有效手段,其历史悠久,临床疗效显著,在降低急性湿疹的化学治疗副作用、防止病情反复发作方面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本文通过对近年来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将有关湿疹的中医文献资料,加以归纳总结,从急性湿疹的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急性湿疹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摘要:采用杂交方法对虹鳉(Poecilia reticulate)透明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了研究。从F1自交和回交后代的表型分析,该性状由1对等位基因控制,呈隐性遗传,其遗传特征符合孟德尔基因分离定律。采用体视镜观察比较不同表型虹鳉体表色素细胞的差异,并应用石蜡切片和电镜技术对不同表型鱼的皮肤、腹膜等结构进行研究,结果显...  相似文献   

6.
肿瘤异质性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特征,表现为同一种恶性肿瘤不同患者个体之间或者同一患者体内不同部位肿瘤细胞间从基因型到表型上存在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表现为不同的遗传背景、不同的病理类型、不同的分化状态、不同的基因突变谱和转录组、蛋白质组表达谱等,体现了恶性肿瘤在演进过程中的高度复杂性和多样性.肿瘤异质性给肿瘤的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一直是肿瘤发生发展机制研究领域重要的科学问题.本文综述了肿瘤异质性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可能的形成机制,并对"精准医学"时代如何针对肿瘤异质性设计更为有效的个性化治疗方案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7.
"表型=基因型+环境"是遗传学中比较抽象的理论,以这一理论为基础,对遗传学实验内容进行了改革。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性状——皮肤含水量,该性状因个体基因型不同而不同,并受空气湿度和人为保湿护肤的影响。实验包括保湿护肤品制作、皮肤含水量测试、实验结果统计分析3个阶段,整个过程都由学生自主完成,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切身体验表型、基因型、环境的关系,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8.
蛋白质折叠类型分类方法及分类数据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琴  仁文科  刘岳  徐海松  乔辉 《生物信息学》2010,8(3):245-247,253
蛋白质折叠规律研究是生命科学重大前沿课题,折叠分类是蛋白质折叠研究的基础。目前的蛋白质折叠类型分类基本上靠专家完成,不同的库分类并不相同,迫切需要一个建立在统一原理基础上的蛋白质折叠类型数据库。本文以ASTRAL-1.65数据库中序列同源性在25%以下、分辨率小于2.5的蛋白为基础,通过对蛋白质空间结构的观察及折叠类型特征的分析,提出以蛋白质折叠核心为中心、以蛋白质结构拓扑不变性为原则、以蛋白质折叠核心的规则结构片段组成、连接和空间排布为依据的蛋白质折叠类型分类方法,建立了低相似度蛋白质折叠分类数据库——LIFCA,包含259种蛋白质折叠类型。数据库的建立,将为进一步的蛋白质折叠建模及数据挖掘、蛋白质折叠识别、蛋白质折叠结构进化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人类的肤色是在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最近在人类复杂性状基因定位中,统计学和遗传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使得肤色相关基因有可能利用这些方法来甄别。而且,有了Photovolt ColorWalk色度计等便携的新式光谱反射系数测量工具,研究者可以方便准确地测量大量人群的皮肤反射系数作为遗传学研究用的人类表型性状。我们衣物Photovolt ColorWark测试了372人的一个汉族群体和274人的一个藏族群体的上臂内侧不受阳光照射的皮肤反射系数,以建立反射系数测量的基准数据。我们调查了年龄、性别、居住地纬度、种族等不同因素对皮肤反射系数的影响,也调查了皮肤反射系数的正态分布。在这些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皮肤反射系数遗传学研究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草鱼线粒体型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生化遗传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颜勤  罗琛 《动物学报》2004,50(3):389-394
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是一种对生物细胞保护至关重要、在进化上比较保守的酶。因此 ,超氧化物歧化酶作为分子钟或分子标记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进化研究、群体遗传结构分析以及品系鉴定。但鱼类SOD的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特性都尚未进行过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为使这一重要的分子标记能更好地应用于鱼类遗传育种、种质资源保护以及进化研究 ,本实验采用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胶垂直电泳法 ,研究了草鱼线粒体型超氧化物歧化酶 (fm SOD)的同功酶形式 ,生化遗传表型、亚基组成以及金属类型。实验结果表明 ,草鱼fm SOD有三种不同的同功酶形式 ;按从正极到负极的排列分别命名为fm SOD 1 ,fm SOD 2 ,fm SOD 3。这三种不同的fm SOD在草鱼群体中可构成 3种不同的生化遗传学表型 :表型 1个体只含有迁移率最快的fm SOD 1同功酶 ;表型3个体只含有迁移率最慢的fm SOD 3同功酶 ;而表型 2个体中含有所有三种不同形式的同功酶。在野生草鱼群体中 ,存在所有三种表现型 ;而在基因纯合型的雌核发育草鱼群体中只检测到表型 1和表型 3。野生草鱼群体中三种表现型的个体数之比符合一对等位基因分离的 1∶2∶1孟德尔遗传分离比例。由这些实验结果得出以下结论 :(1 )草鱼fm SOD是由细胞核DNA上的基因所编码而不是由线粒体DNA上的基因所编码的  相似文献   

11.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一种以左心室肥厚为突出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发病率为1/500~1/200。目前已发现超过30个基因的1500种突变与该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致病基因变异连同修饰基因多态性、环境因素等影响因素发挥作用,使得疾病表型极具异质性,临床表现上从无任何症状到心源性猝死均可发生,病理表型主要包括心肌细胞肥大、排列紊乱及纤维化、心肌缺血等。近年来,许多研究致力于探究HCM基因型对表型的影响,并基于遗传背景对HCM的治疗方法进行研发。本文以HCM基因型–表型的关联为重点,从HCM的致病基因、关联影响因素和最新治疗手段等多方面综述了HCM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研究HCM的发生发展及治疗方向提供遗传学方面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遗传性/特发性牙龈纤维瘤病(hereditary gingival fibromatosis,HGF)是一种罕见的以牙龈组织弥漫性、渐进性增生为主要特征的良性病变。其临床表型,组织学特点,发病机制,遗传方式均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其临床特征,遗传学特点及发病原因均较复杂。本文就遗传性/特发性牙龈纤维瘤病的临床表现、组织学特点、发病机制、诊断标准、治疗等方面的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皮肤瘢痕的治疗是临床难题,近年开展的干细胞移植为皮肤瘢痕的治疗开辟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为评估干细胞对皮肤瘢痕的治疗作用,探索皮肤疤痕的有效治疗方法,本文对干细胞对皮肤瘢痕的治疗作用进行了综述。已报道的临床多种干细胞治疗皮肤疤痕,均取得了较为肯定的治疗效果,但从整体水平观察,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积极开展不同种类干细胞对不同种类皮肤瘢痕类型的治疗效果,给药途径、干细胞浓度、剂量和安全性等多中心系统的规范研究,及治疗机制的深入探讨,将有力促进干细胞治疗皮肤瘢痕的广泛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非梗阻性无精子症(non-obstructive azoospermia,NOA)是导致男性不育的重要原因,影响着约0.6%的男性或10%的不育男性.NOA是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具有高度遗传异质性和表型异质性的复杂疾病,其中遗传学病因包括染色体异常、Y染色体微缺失、基因突变以及表观遗传修饰等.目前临床上针对NOA患者的遗传学检测,还仅限于结合附睾和睾丸穿刺活检的核型分析及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而且一直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案.因此,深入解析NOA的具体分子机理,对阐明NOA的病因、提高男性不育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综述将从NOA的遗传学基础、NOA的病理特征、临床诊断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转基因动物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基因动物研究的基础:1.经典遗传学:揭示了遗传基因的染色体几何位点与生物表型性状的形式对应关系。生物个体体现为物种内全套基因不同等位基因的组合。2.分子遗传学:阐明了基因到性状是核酸到蛋白的信息流调控过程,即操作结构模型和中心法则的研究范畴。3.结构遗传学:基因组结构(遗传语法)、功能(发育调控)与演变(物种进化)过程构成物种进化与发育自组织的结构遗传学基础。进化是基因组的信息化增长结构化分层、  相似文献   

16.
EB病毒属于人类疱疹病毒Ⅳ型,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病原体,可以导致多种疾病。有效的EBV诊断对治疗选择和治疗监测有指导意义。目前实验室用于检测EB病毒的方法主要是血清学方法和核酸检测方法,血清学方法对于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诊断有着重要意义,但是不能监测疾病的发展与转归。核酸检测方法可以直观地反映病毒的存在,灵敏度高。不同的检测方法和标本类型都有着不同的临床意义和适用范围,因此对这些方法进行正确的选择非常重要。这篇综述介绍了目前常见的EB病毒检测方法的进展,详述了各种技术的优缺点,为临床选择适合的检测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衰老及其衰老相关疾病已成为影响生活质量的关键问题。近年来,研究发现干细胞具有抑制炎症、调节免疫反应、预防细胞凋亡、替换和促进受损部位修复等功能。但证据表明,干细胞治疗的效果主要来自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外泌体是由内吞膜衍生而来的纳米级囊泡,包含脂质、蛋白质、核酸和代谢产物等活性物质,是细胞与细胞间通讯的主要参与者。外泌体可以将生物活性物质转移至靶细胞,从而引起靶细胞的表型改变,进而调节器官的修复和再生。表型改变包括防止受体细胞凋亡、诱导靶细胞增殖、刺激免疫调节反应、减小靶细胞氧化应激以及增强氧供应。本文简述了外泌体的生物发生、分泌以及信号传导过程,并重点讨论了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中,不同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对皮肤衰老和衰老相关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骨关节炎、骨质疏松、阿尔兹海默症)的影响。尽管干细胞外泌体的临床应用仍然存在问题,但它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前景仍然值得探索,这对于延缓衰老和治疗衰老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种新型眼皮肤白化病——OCA4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洪义  段红蕾  郑辉 《遗传》2006,28(9):1149-1152
眼皮肤白化病(OCA)在遗传学上是一组由不同基因的突变导致的具有相同或相似临床症状的遗传病。根据涉及基因的不同, OCA进一步分为4型, 即眼皮肤白化病Ⅰ~Ⅳ型(OCA1~OCA4)。OCA4为近年新发现的一种眼皮肤白化病类型, 首报病例是一名土尔其后裔。与小鼠uw基因同源的MATP基因突变导致OCA4表型的发生。MATP 基因定位于5p13.3, 由7个外显子和6个内含子构成, MATP基因在转录水平上受黑素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调控, 编码由530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膜相关转运蛋白。迄今, 至少已报道了18种MATP基因病理性突变和8种DNA多态性变异。  相似文献   

19.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运动障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PD可由LRRK2基因的突变引起.总结了LRRK2功能研究的最新成果,分为分子遗传学、表达分布和亚细胞定位、突变体的功能、蛋白质化学、蛋白质动力学、相互作用蛋白和底物、信号传导途径、与突起和突触囊泡蛋白的关系、结构分析、病理和临床特征等10个方面进行论述.指出已有的研究初步阐明了LRRK2突变导致PD的发病机制,提出了治疗PD的新策略,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东乡野生稻遗传因子转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研究了东乡野生稻群中一个变种的表型特征,生态特性,并从数量性状和细胞遗传学的角度研究了东乡野生稻作为父本与不同遗传背景的7个籼型栽培品种的遗传重组,及优质早籼90-2的育成,重点探索了该变种的有用基因向栽培稻的转移及育种价值。结果表明,该类型具有育种价值的遗传因子能转移到栽培品种中去,并使栽培品种的一些目标性状得到改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