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土壤-植物系统复合污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42,自引:7,他引:42
土壤-植物系统复合污染研究是污染生态学的科学前沿,对于农业环境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复合污染概念的由来及其内涵的发展、土壤-植物系统可能发生的复合污染类型及其研究进展、土壤-植物系统复合污染所导致的生态效应及其定量表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概述,提出了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病原微生物也是复合污染的重要类型.指出了多种污染物交互行为、次生产物及其老化、分子毒理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是今后土壤-植物系统复合污染的研究重点.同时对复合污染的研究方法以及结果的应用进行了展望,为土壤污染的预警防治与修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4.
福建红树林植物丛枝菌根侵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5月和12月,对福建沿海3个红树林生长区(洛阳江、九龙江口、漳江口)的红树林植物丛枝菌根(AM)侵染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红树林生长区中6种植物根内均发现AMF侵染结构,其中桐花树、秋茄、鱼藤和芦苇的丛枝为Arum(疆南星)型;(2)6种植物的丛枝菌根侵染率差异较大,老鼠簕的侵染率最高,鱼藤最低;(3)桐花树和秋茄的丛枝菌根侵染率呈显著差异,而其在不同生长区之间无差异;(4)桐花树和秋茄的丛枝菌根侵染率在不同时间呈显著差异,而钝草的丛枝菌根侵染率在不同时间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物同时侵染昆虫寄主时,病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偏利、偏害、中性及竞争等类型,寄生群体的病症可呈多种形式.根据单种病菌的重叠侵染原理,建立了多种病原物混合侵染时以温度、病原接种量、虫龄及湿度为因子的昆虫流行病模型.由模型可计算寄生群体中不同病原物的致病比率,及寄主群体的总发病率,给出了模型的参数求解算法,以及病原物相互作用类型的判定准则.这类模型可用于多种病原物混合侵染的昆虫流行病预测,也可作为多种病原物混合施用防治害虫的最优化模型. 相似文献
6.
植物抗病毒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病毒病是农作物的主要病害之一.目前已知的植物病毒有32组700多种,几乎在各类作物上都有发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为此人们多方探索,但目前仍缺乏直接有效的方法,主要还是依靠一些间接的手段,如用农药控制传播病毒的昆虫,保护植物免受病毒侵染。但该方法所用药剂价格较高,使用费时费工,易造成环境污染。另一种方法是通过组培脱毒法获得无毒种植材料.但成本高,工作量大;特别是由于病毒田间再侵染,使得无毒材料“旧病复发”。因此防止植物病毒的根本途径归根到底依赖于培育抗病品种。但传统的抗病毒育种存在着许多限制… 相似文献
7.
白蚁作为古老的社会性昆虫,在其生活史内易受到多种病原物的潜在威胁。本文主要根据白蚁的生理免疫及其社会性行为,如白蚁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以及相互清理等利他性行为,对其抵抗病原物侵染和扩散的个体生理免疫和群体行为防御策略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白蚁免疫策略的研究提供必要的信息。目前已从白蚁额腺和胸腺中分离到具抗菌活性的分泌物,且已明确白蚁能产生termicin、spinigerin等抗菌肽和转铁蛋白、溶菌酶等抗菌蛋白,抗菌肽的理化性质已得到初步研究。此外,白蚁的社会性行为( 如相互清理、交哺等) 能有效降低白蚁被病原物侵染的几率。运用RNA干扰等分子生物学方法证明利用病原微生物防治白蚁具有广阔的前景,但需要我们对白蚁抗菌肽的进化、各种抗菌肽和抗菌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各种生理免疫策略与群体内的社会性行为之间的联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9.
丛枝菌根真菌在生态系统和植物生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对其生理生态功能的研究备受关注,但主要集中在丛枝菌根真菌对植物促生作用方面。植物的菌根侵染特征是表征真菌与植物共生紧密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评价植物生态适应性的关键指标,然而针对我国植物丛枝菌根发育特征及其分布特点的系统性研究尚属空白。【目的】探究我国植物丛枝菌根真菌的侵染特征,及其在不同生态系统和气候区域中的分布规律,为推动丛枝菌根研究的发展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利用全球植物菌根数据库“FungalRoot”和605篇中文文献的植物菌根侵染特征数据,并补充生态系统、气候区域、植物类型和植物生长年限等共47 700组数据,建立了中国植物丛枝菌根侵染信息数据库,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研究。【结果】我国植物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在0-55%占69.7%,55%-100%占30.3%,绝大多数植物丛枝菌根真菌侵染强度、菌丝丰度、泡囊丰度和丛枝丰度均分布在40.0%以下。丛枝菌根共生形态中,A型占比最大,为56.3%。农田、荒漠、草地生态系统的植物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相近,分别为51.8%、51.6%、51.8%,而森林生态系统的侵染率较低,为40.4%。荒漠生态系统植物的丛枝菌根真菌侵染强度、菌丝丰度、泡囊丰度和丛枝丰度最高,分别达到46.0%、47.1%、37.2%和31.2%。根据气候区域,植物的侵染水平由高到低排序为暖温带(53.3%)>热带(50.0%)>中温带(45.2%)>亚热带(42.2%)。草本植物的侵染水平高于木本植物,多年生植物高于一年生植物。木本植物中,灌木的侵染率水平最高,为46.3%,其次是乔木和藤本植物,均为43.9%。草本植物在侵染强度和菌丝丰度上高于木本植物,分别为30.2%和32.5%,而木本植物在泡囊和丛枝丰度方面具有优势,分别为19.5%和23.4%。我国丛枝菌根植物中,被子植物占据绝大多数,共有110科,占比达到90.2%,蕨类、裸子、石松门植物较少。【结论】我国大部分植物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在55%以下,侵染特征等指标分布在40.0%以下;同时,不同生态系统、气候区域、植物类型和生长年限均会对侵染特征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外来植物成功入侵与菌根共生体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丛枝菌根真菌(AMF)侵染率是反映其侵染植物情况的重要指标,影响侵染率的因素很多,但是入侵植物与本地植物互作对AMF侵染率的影响目前还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以外来入侵植物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和本地植物狗尾草Setaria viridis、黄香草木犀Melilotus officinalis、藜Chenopodium album为研究对象,设置入侵植物单种处理、本地植物单种处理、每种入侵植物分别与本地植物两两混种处理以及每种入侵植物同时与所有本地植物混种处理,观察测定不同处理下入侵植物与本地植物根系丛枝、泡囊、菌丝及总侵染率,比较研究本地植物种类变化对入侵植物和本地植物根系AMF侵染率的影响,以及3种入侵菊科植物对本地植物AMF侵染率的影响规律是否一致。结果表明,与入侵植物单种相比,除豚草与藜、豚草同时与3种本地植物混种两个处理中,豚草根系的AMF菌丝及总侵染率显著增加外,其余所有处理中入侵植物总侵染率均无显著差异;与狗尾草或黄香草木犀单种相比,每种入侵植物同时与所有本地植物混种处理中,本地植物狗尾草和黄香草木犀根系上的AMF菌丝及总侵染率均显著降低,即随本地植物种类数目的增加,对本地植物根系的菌丝及总侵染率存在显著抑制作用,而对入侵植物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12.
植物抗细菌基因工程策略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与病原物互作分子水平的研究进展极大地促进了转基因技术在植物保护方面的应用。人们提出了多种植物抗细菌基因工程策略 ,包括利用非植物来源的抗菌蛋白 (肽 )、抑制病菌的致病 (毒性 )因子、增强植物自身的抗性、诱使细胞程序死亡。综述了应用不同策略所取得的进展 ,并分析了抗细菌基因工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抗植物病毒病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及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抗植物病毒病基因工程的研究进馋·介绍了转弱毒株整长cDNA路线,利用病毒CP基因,卫星RNA,反义RNA,Ribozyme技术,病毒非结构蛋白基因,DI分子以及诱导性蛋白合成终止法等非常规抗病毒战略,并对各条路线的优劣作了评估。 相似文献
14.
植物对病害的防御系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植物表现出对病害的抗性。这一点已早为育种家所利用,培育出许多抗病的作物品种。在研究植物和病原相互关系的过程中,人们发现植物中存在一种为病原所诱导的抗病机制。即在病原侵染的诱发下,植物产生一系列拮抗的物质,以阻止病害的传播和病原微生物的进 相似文献
15.
16.
禾谷多粘菌( Polymyxa graminis )侵染及传毒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工气候箱内,以小麦为寄 主建立了专性寄生禾谷多粘菌(Polymyxa graminis)的侵染体系,graminis能够快速大量繁殖,生活史缩短为13 ̄15d。简化了单孢子堆分离以及病根表面消毒等分离纯化方法,对接种的菌源材料、寄主苗龄、温度、pH值及营养液成分等影响因素进行了测定,优化完善了P.graminis的砂培条件。建立了针对小麦黄花叶病毒(whea4t yellow mosaic v 相似文献
17.
壳聚糖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及诱发植物抗病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综述了壳聚糖在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诱导植物抗病性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壳聚糖对植物氨同化关键酶具有明显的生理调节功能,可以提高植物同化NH4 的能力,有利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与积累,改善植物的营养品质及园艺性状;并能迅速激发植物的防卫反应,启动植物的防御系统,有效地提高植物的抗病性。同时通过壳聚糖结合蛋白的分离、纯化及其生化特性的研究为进一步确定壳聚糖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植物抗病相关启动子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启动子是调控基因表达的重要顺式元件。植物抗病相关启动子的调控特性研究、分离及其应用对于提高植物抗病性极其关键。本文综述了植物基因启动子的基本结构、克隆方法,着重介绍了组成型、组织特异型、天然与人工合成的病原诱导型启动子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植物抗病基因工程中的应用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展望了植物抗病相关启动子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20.
类黄酮化合物在植物胁迫反应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植物胁迫发生时,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在植物器官中积累红色与紫色类黄酮化合物。文章讨论了类黄酮化合物在植物胁迫保护中作用,如类黄酮化合物在抗植物UV—B辐射、抗病性以及铝毒害耐性等多方面的作用,也讨论了植物受胁迫时类黄酮积累的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