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龙骨蛏蚌的再描述(真瓣鳃目:蚌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厄德 (Heude, 1875—1886) 曾记载过长江中游地区的龙骨长足蚌 (Micetopus carinatus Heude),但是所依据的标本仅是半个左壳,而且描述简单——“背部有龙骨皱褶,后缘圆、压扁”,并认为是化石标本。自此以后未见过任何报道。1986年我们在鄱阳湖地区吴城镇修河采集到一批龙骨蛏蚌标本,并在吴城镇菜市场见到有活的龙骨蛏蚌出售。现将该种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湘江长沙段的双壳类软体动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报道了湘江长沙段双壳类软体动物的调查结果,计有双壳类24种及3亚种(其中椭圆背角无齿蚌和橄榄蛏蚌为湖南省新记录种),分别隶属于双壳纲3科17属,其中主要是蚌科珠蚌亚科的种类。并对它们的种类组成、区系、分布、种群大小及栖息环境进行了分析,叙述了优势种的经济价值及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不同生境蚶形无齿蚌的形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凤月  欧阳珊 《四川动物》2004,23(4):322-324,F003
对不同生境下蚶形无齿蚌壳的形态、育儿囊的类型和结构以及钩介幼虫等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生境下,蚶形无齿蚌个体大小有很大差异,壳具有高度的可塑性;育儿囊由两片外鳃构成,为外鳃类的同生型,钩介幼虫在育儿囊内呈散乱状态存在;在小同区域,钩介幼虫的大小不同,但其壳高与壳长的比例却是一致的,且不同生境钩介幼虫的超微结构相同,均为有钩型。  相似文献   

4.
温度和pH对橄榄蚶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酶学分析方法,测定了温度和pH对橄榄蚶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和pH显著影响橄榄蚶蛋白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活力;蛋白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60℃、40℃和30℃~40℃,最适pH分别为3.6、5.2和6.0。橄榄蚶3种消化酶活性大小为淀粉酶>蛋白酶>纤维素酶。  相似文献   

5.
pH和氨氮对橄榄蚶耐受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pH和氨氮对橄榄蚶稚贝和成贝存活和耐受力的影响.结果表明:pH显著影响橄榄蚶稚贝和成贝的成活率,橄榄蚶稚贝适宜pH范闱为7.9~9.4,pH为8.5时存活最好,橄榄蚶成贝的适宜pH范围为5.2~9.4.氨氮浓度和毒性试验时间的相互作用显著影响橄榄蚶稚贝和成贝的成活率,氨氮浓度越高,其毒性越强.稚贝48 h、96 h的半致死浓度(TLm)为58.6 mg·L-1、50.0 mg·L-1,安全浓度(SC)为5.9 mg·L-1、5.0 mg·L-1、成贝48 h、96 h的TLm为618.7 mg·L-1、556.9 mg·L-1、SC为61.9 mg·L-1、55.7 mg·L-1.  相似文献   

6.
橄榄蚶软体部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测定了橄榄蚶(EsteUarca olivacea)软体部的基本生化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的含量.结果表明,橄榄蚶软体部含水量为81.36%,粗蛋白、粗脂肪、总糖和灰分分别占软体部干重的63.64%、10.95%、13.55%和8.97%.橄榄蚶软体部含有18种氨基酸,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呈味氨基酸分别占软体部干重的54.83%、19.80%和27.54%,总氨基酸占软体部蛋白质的86.13%,必需氨基酸和呈味氨基酸分别占氨基酸总量的36.11%和56.52%.橄榄蚶的限制性氨基酸为蛋氨酸+胱氨酸和色氨酸.橄榄蚶软体部含28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U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及"w-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w-3PUFA)分别占脂肪酸的41.31%、23.06%、18.25%和10.54%,DHA和EPA分别占脂肪酸的2.82%和4.59%.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丽蚌及其经济意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一.前言蚌系常见的软体动物,它生活在各种不同的淡水水域内——江,河,湖泊或池塘。具有很大的经济意义。无论是它体外的一对石灰质的贝壳,或是壳内的肉体皆可被人类所利用。其中以丽蚌的贝壳质量最佳,壳质坚厚,皎白闪亮,用来制造钮卸,在国际上享有特别的声誉。特别是近世纪来,人工培养珍珠事业的发展,丽蚌的贝壳是作为珠核的主要原料。近几年来,每年都  相似文献   

8.
中国蚌科线粒体16S rRNA序列变异及系统发育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首次测定了中国淡水贝类———蚌科 (Unionidae) 1 3个属代表种类的线粒体 1 6SrRNA部分序列。用Clustal X排序软件进行 1 6SrRNA序列的对位排列 ,序列总长度为 30 5— 32 0bp。通过Mega 2 0软件对所得线粒体 1 6SrRNA片段序列进行比较 ,共发现 1 0 8个碱基存在变异 ,其中包括 77个简约信息位点 ,并用“Pairwisedistance”计算了各属间的相对遗传距离。以贻贝为外类群 ,采用Mega 2 0软件中的“Neighbore Joining”法得到惟一一个分子系统树 ,系统树各分支的置信度由“Bootstrap”1 0 0 0循环检验。结果表明 :分布于中国的蚌科形成三个明显的类群 ,第一个类群 ,包括帆蚌属、蛏蚌属、丽蚌属和尖锄蚌属 ;第二个类群 ,由矛蚌属、扭蚌属、裂脊蚌属、鳞皮蚌属、尖嵴蚌属、楔蚌属和珠蚌属组成 ;第三个类群只包括无齿蚌和冠蚌两个属。由此可以看出 ,它们有可能分别隶属于三个不同的亚科 ,即小方蚌亚科 (帆蚌属、蛏蚌属、丽蚌属和尖锄蚌属 )、无齿蚌亚科 (无齿蚌属和冠蚌属 )和珠蚌亚科 (矛蚌属、扭蚌属、裂脊蚌属、鳞皮蚌属、尖嵴蚌属、楔蚌属和珠蚌属 ) ,由此证明小方蚌亚科在中国的存在 ,并且 ,对几个属的分类位置作了调整。其中鳞皮蚌属和蛏蚌属原来属于无齿蚌亚科 ,根据线粒体 1 6SrRNA的结果 ,前者应该放  相似文献   

9.
在人工培育条件下,对大竹蛏(Solen grandis)胚胎发生及稚贝发育进行显微观察,探究大竹蛏胚胎及幼虫发育规律。结果表明,大竹蛏胚胎及幼虫发育过程为:受精卵、卵裂、囊胚期、原肠期、担轮幼虫、D形幼虫、稚贝。在水温为22.4℃时,受精后20~24h发育成D形幼虫,5~7d变态为稚贝,38d稚贝贝壳已具备成贝形态,壳长壳高比为2.60。从受精卵到附着所需积温为3088.79~5005.19℃?h。稚贝先形成出水管后形成进水管,最终形成“一管双孔”。壳长与壳高关系式为  相似文献   

10.
背瘤丽蚌稚蚌的生长与发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显微技术连续观察了背瘤丽蚌(Lamprotula leai)稚蚌发育、行为、生长和壳型变化等重要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刚脱落的稚蚌平均壳长208.5μm,在水温23.9~32.8℃条件下,经过75 d生长发育,进入幼蚌阶段,此时幼蚌平均壳长10.12 mm。壳长(L)、壳高(H)与日龄(t)的关系分别为L=0.220 4 e0.051 2t(R2=0.993 5)和H=0.227 7 e0.041 8t(R2=0.994 2),壳高(H)与壳长(L)的关系为H=0.781 5 L0.814(R2=0.998 1)。以稚蚌行为特征变化为依据,将背瘤丽蚌稚蚌发育划分为爬行期和埋栖期,再以稚蚌壳形状变化为依据,将爬行期稚蚌发育分为稚蚌脱落期、背部平直期、壳顶突出期,反映了背瘤丽蚌稚蚌生长与发育过程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圆顶珠蚌、鱼尾楔蚌、中国尖嵴蚌、卵形尖嵴蚌育儿囊的特点和钩介幼虫的形态。应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四种蚌的钩介幼虫形态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四种蚌的育儿囊均为外鳃类的同生型,钩介幼虫为有钩型,幼虫的大小、形状、壳表面、壳钩、棘刺、幼虫丝、感觉毛等在不同种之间存在着差异。文中对这些特征在分类上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浙江乐清湾泥蚶的繁殖习性和生长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乐清湾泥蚶雌雄异体,在外形上难以区别,成熟时性腺包被整个内脏团,雌性性腺呈红色或桔黄色,雄性性腺呈乳白色,无性变现象。一般2龄性成熟,但在条件较好的蓄水塘中养殖的泥蚶也有1龄性成熟的现象。自然繁殖期为6月上旬至8月下旬。卵生,体外受精。产卵量大,一颗壳长为2~3em的亲蚶可产卵200—300万颗。乐清湾泥蚶终身生长,但生长速度较慢,且受水温、饵料、潮区、底质和养殖密度等因素影响,一般2年或3年方能达到商品规格。壳长生长前期快,后期慢;体重生长前期慢,后期快。壳长L(mm)与体重W(g)符合W=0.0004L^2.9949(R^2=0.9964)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掌握三角帆蚌幼蚌贝壳形态及体重的生长规律,采用模型拟合的方法研究了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幼蚌一个生长周期内4个贝壳性状形态及体重性状的生长规律。结果显示,三角帆蚌幼蚌的贝壳形态与体重的增长过程均遵循Logistic生长模型。运用Levenberg-Marquardt迭代法估计出生长模型中的3个生长参数,得到在观测周期内各性状的生长极限值分别为,壳长9.216 cm、壳高4.985 cm、壳宽2.212 cm、全高8.262 cm、体重75.240 g;各性状的快速生长区间分别为壳长2.211 ~ 5.181月龄、壳高2.107 ~ 5.363月龄、壳宽2.712 ~ 5.470月龄、全高2.294 ~ 5.026月龄、体重4.247 ~ 8.065月龄,可见体重具有明显的生长延缓现象。各性状的瞬时增长率曲线均呈钟型,先增大到达生长拐点后又逐渐减小;瞬时增长加速度曲线为倒S型曲线,有最高和最低点;相对增长率在养殖初期最大,然后随着生长逐渐下降。上述结果可为三角帆蚌的养殖生态及选择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蚌科钩介幼虫比较形态学研究 I.四个种幼虫的形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本文报道圆顶珠蚌,鱼尾楔蚌,中国尖嵴蚌,卵形脊嵴蚌育儿囊的特点和钩介幼虫的形态,应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四种蚌的钩介幼虫形态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四种蚌的育儿囊均为外鳃类的同生型,钩介幼虫为有钩型幼虫的大小,形状,壳表面,壳钩,棘刺,幼虫丝,感觉毛等在不同种之间存在着差异,文中对这些特征在分类上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大竹蛏胚胎发生及稚贝发育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工培育条件下,对大竹蛏(Solen grandis)胚胎发生及稚贝发育进行显微观察,探究大竹蛏胚胎及幼虫发育规律。结果表明,大竹蛏胚胎及幼虫发育过程为:受精卵、卵裂、囊胚期、原肠期、担轮幼虫、D形幼虫、稚贝。在日平均水温为22.4℃时,受精后20~24 h发育成D形幼虫,5~7 d变态为稚贝,38 d稚贝已具备成贝形态,壳长壳高比为2.60。从受精卵到附着所需积温为3 088.79~5 005.19℃.h。稚贝先形成出水管,后形成进水管,最终形成"一管双孔"。壳长与壳高关系式为y=150.37e0.002 7 x,x为壳高(μm),y为壳长(μm),R2=0.985 5,P0.01;壳长与日龄关系式为y=143.38e0.091 6 x,x为日龄(d),y为壳长(μm),R2=0.979 5,P0.01;壳高与日龄关系式为y=33.979 x-15.450,x为日龄(d),y为壳高(μm),R2=0.987 3,P0.01。  相似文献   

16.
珠蚌科六种蚌的钩介幼虫形态比较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本文观察了背角无齿蚌、沼纹冠蚌、剑状矛蚌、圆顶珠蚌、刻裂丽蚌和洞穴丽蚌等6种蚌的育儿囊类型;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和研究了幼虫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前4种蚌的育儿囊属外鳃类的同生型,后2种的育儿囊属外鳃类的四生型;6种幼虫均为钩介幼虫,其中前4种为有钩型,后2种为无钩型;6种幼虫的大小、形态有别,并证明种间幼虫的壳钧和壳饰的亚显微形态显然有异。本文还就6种蚌在Simpson分类系统中的地位与按它们的育儿囊和钩介幼虫类型得到的归类进行比较。结果表明,Simpson对6种蚌中3种的分类与归类不妥。本文为研究我国淡水贝类的分类提供一条新的途径,并为建立珠蚌类的自然分类系统积累资料。  相似文献   

17.
作者于1981年8月进行四川省贝类资源调查时,在蒲江支流采到尖嵴蚌属一新种——四川尖峭蚌 Acuticosta sichuonica sp.nov.该种壳小,壳长26.5mm,壳高14.5mm,壳宽10.1mm;外形星卵圆形;前背缘短而低下,后背缘平直,与腹缘近于平行;壳面从壳顶至壳中部有五条似同心状的凹槽,最下一条较长,粗大。  相似文献   

18.
新疆天山、准噶尔地区石炭纪海扇类新材料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新疆天山和准噶尔地区石炭纪地层比较发育,双壳类化石也相当丰富。新疆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多年来在野外工作中积累了许多双壳类化石材料,经初步鉴定有古栉齿类、裂齿蛤类、小花蛤类、海扇类、古满月蛤类、并齿蚶类和蛏海螂类等,其中不少属种在我国为首次发现,待  相似文献   

19.
钩介幼虫壳表面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扫描电镜技术研究了鱼尾楔蚌和圆顶珠蚌钩介幼虫的形态特征,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种蚌的钩介幼虫均为有钩型,幼虫的大小、形态、壳表面、壳钩、棘刺等存在着差异、对这些特征在分类学上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橄榄(Canarium album)是我省特产亚热带果树。其果风味独特,既可鲜食,又是蜜饯加工的重要原料。近年来,橄榄果实供不应求。为了提高榄橄产量,我们对橄榄花粉萌发条件及如何提高花粉萌发率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提高橄榄座果率,达到丰产稳产提供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