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陕西汉中地区黑熊的现状,分布及保护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1-1993年,作者在陕西省汉中林区采用三阶抽样设计调查并询访群众,求算每个所选择的最小样本单位(三级区)的方差,推算黑熊整体数量。根据黑熊数量将该地林区划分为3个密度区级:高密度区(0.03头/km ̄2以上),秦岭中山区;中密度区(0.01-0.029头/km ̄2),巴山中山区;低密度区(0.01头/km ̄2以下),秦巴低山丘陵区。全区有黑熊312头,平均密度0.035/km ̄2,遍布10县166个乡。分析了各地黑熊数量多寡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述了陕西汉中地区勉县等地的上新世哺乳动物化石,计12属13种,其中有三个新种: Mimomys hanzhongicus sp. nov., Sinomastodon hanjiangensis sp. nov., Stegolophodon xixitngensis sp. nov..这些化石的发现改变了长期以来认为汉中地区新生代沉积仅属第四纪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陕西汉中地区蝗虫种类及区系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宏杰  霍科科 《昆虫知识》2005,42(5):562-565
汉中地区的蝗总科昆虫有5科33属51种,锥头蝗科Pyrgomorphidae1属2种,斑腿蝗科Catantopidae9属19种,网翅蝗科Arcypteridae5属12种,斑翅蝗科Oedipodidae12属13种,剑角蝗科Acrididae5属5种。汉中地区蝗总科的昆虫以东洋界为主,共23种,占45.1%,其次为汉中地区特有种类10种,占19.6%,古北界和两界共有种类均为9种,均占17.6%。物种数量在各县区分布不均匀。  相似文献   

4.
汉中地区汉水流域水生维管植物种类及地理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桦  王东 《西北植物学报》2002,22(6):1445-1450
经野外调查,采集标本与鉴定分析,汉中地区汉水流域共有水生维管植物69种,包括蕨类植物3种,种子植物66种,分别隶属于32科48属。其中挺水植物41种,浮水及浮叶植物11种,沉水植物17种。66种种子植物分别隶属于46属,有7种地理分布类型,其中以世界分布类型成分居多,共21属,占本地区水生种子植物总属数的45.7%;热带分布类型成分13属,占28.3%,温带分布类型12属,占26.0%。调查分析发现8种6该区域的新分布种,即:竹叶眼子菜,南方眼子菜,小茨藻,大茨藻,水毛花,穗花狐尾藻,有梗石龙尾的狸藻;新记录属4个,即:茨藻属,狐尾藻属,石龙尾属和狸藻属;新记录科2个,即;茨藻科和小二仙草科。  相似文献   

5.
汉中地区种子植物区系自然分布有中国特有属48属,隶属于33科,包括裸子植物1属,被子植物47属,其中单种属24属,少种属18属,多种属6属,从其生活习性上看,木本习性有25属,草本习性的有23属。本文主要分析了汉中地区分布的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的地理分布及特点,分析结果表明:其特点主要为显著的温带性质,众多的特有属和丰富的珍稀濒危物种,在地理分布上与华中,西南地区联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生态环境因子的分析,对油橄榄在原产地和汉中地区引种的气温、降雨量(特别是降雨季节分配)和日照及土壤条件的分析研究表明:旱季灌溉和雨季排水,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调正pH值及施钙、磷、硼等来补充某些生态因子的不足,并需选择适应我国气候条件的品种,才是引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2013年通过对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地区朱鹮Nipponia nippon调查,发现在城固、西乡、留坝、南郑、佛坪和洋县,朱鹮筑巢25个,其中城固10个巢,繁殖12只雏鸟,西乡10个巢,繁殖21只雏鸟,留坝1个巢,繁殖3只雏鸟,洋县4个巢,繁殖3只雏鸟。游荡期发现朱鹮66只,分布于城固、西乡、留坝、南郑、汉台和洋县6县区。因此,建议建立保护区周边地区朱鹮保护点,林业部门提供朱鹮专项保护经费并积极开展朱鹮的保护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8.
陕西缓步动物二新纪录种记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汉屏  王立志 《四川动物》2007,26(3):620-621
记述了陕西省2个缓步动物新纪录种,它们是毕氏假棘影熊虫Pseudechiniscus facettalis(异缓步纲,棘影科)和介小生熊虫Minibiotus intermedius(真缓步纲,高生熊虫科)。  相似文献   

9.
汉中有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陕西洋县朱自然保护区和陕西省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过调查,3个自然保护区共有蝗虫39种,隶属5科27属,其中锥头蝗科Pyrgomorphidae仅1属1种,斑腿蝗科Catantopidae8属16种,网翅蝗科Arcyperidae5属9种,斑翅蝗科Oedipodidae9属9种,剑角蝗科Acrididae4属4种。3个自然保护区中,斑腿蝗科物种和属的多样性较为丰富。3个自然保护区的蝗虫区系组成包括东洋区种类17种、古北区7种、两区共有种8种和秦巴山区特有种7种。秦巴山区特有种的相对数量比较多(179%),这反映出汉中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0.
对陕西汉中典型天坑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并在系统收集天坑周边生物多样性研究成果与资料的基础上,对该区维管植物多样性区系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汉中天坑群区域有被子植物940种,裸子植物20种,蕨类植物73种。该区植物区系以温带成分为主,兼具热带成分,展示了明显的由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特点,且区系具有一定的古老性。天坑群已发现30种珍稀濒危植物,是现存珍稀濒危植物的“避难所”。该研究对探究天坑群地区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天坑生物多样性的保育以及恢复重建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位于汉水左岸一级支流金水河第四级阶地的金水河口遗址是汉水流域发现较早的一处旧石器遗址。2014年6月~2015年2月,为了配合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南水北调西线“引汉济渭”项目的实施,我们对金水流域金水镇附近的3个旧石器遗址进行了正式发掘,金水河口遗址即为其中之一。该遗址发掘面积370m2,出土不同类型石制品1210件。研究显示在金水河口遗址生活的古人类主要选取附近河滩砾石为原料进行剥片及工具加工。石制品的岩性以石英和石英岩为主,硅质灰岩次之,并少量使用了石英砂岩和花岗岩原料。古人类主要使用锤击法剥片。遗址中石核的利用效率较低,近半数石片有直接使用的痕迹。加工工具的毛坯以石片为主。工具类型除了刮削器、凹缺器、石锥等小型工具之外,还有砍砸器、手镐、重型刮削器等重型工具。遗址中碎屑数量很少。石制品组合以刮削器等小型工具为主,也包含少量重型工具。相较于汉中盆地已发现的遗址,金水河口遗址的文化面貌与洛南盆地中更新世的龙牙洞遗址更相似,但是重型工具的比例更高。由于遗址堆积物已超出了钾长石红外后释光测年法(post-IR IRSL)的测年范畴,目前只能给出遗址的埋藏时间下限,即埋藏石制品地层的年代不晚于150 ka。作为汉中盆地有明确测年的中更新世晚期遗址,金水河口遗址为我们系统了解汉江支流金水河流域和秦岭地区的石器工业特点、遗址地层堆积及年代等提供了新的、丰富的材料。  相似文献   

12.
汉中盆地梁山龙岗寺遗址地处秦岭南麓汉水上游,是我国发现较早的一处旧石器地点群。龙岗寺遗址第3地点位于汉江右岸第四级阶地之上。2014年2~6月,为了配合国家大遗址保护和龙岗寺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从根本上廓清龙岗寺旧石器遗存的石器工业面貌,我们对该地点进行了正式发掘,发掘面积36m2,出土不同类型的石制品4441件。龙岗寺第3地点石制品原料为来自于遗址附近河流阶地及河漫滩中的砾石,以石英为主,火成岩次之,石英岩、细砂岩和燧石等偶有使用。锤击法为主要剥片方法,存在少量砸击技术产品。石制品尺寸以小型为主。工具类型主要是以石片为毛坯加工而成的刮削器,有少量的尖状器和雕刻器。石器加工方向多为正向或反向。从出土石制品的情形看,龙岗寺第3地点石制品的面貌更接近于更新世期间华北地区常见的小型石片和修理小石片工具为主体的石器工业类型,这与以往对汉中盆地旧石器工业面貌为华南砾石石器传统的认识有较大的差距。遗址相关的地层年代学研究工作表明,龙岗寺第3地点埋藏石制品的地层堆积形成于距今120~70万年间,属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早期阶段。龙岗寺遗址第3地点及其出土的石制品为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汉中盆地旧石器遗址群的地层埋藏状况、遗址年代和石器工业内涵提供了比较丰富的材料。  相似文献   

13.
实验动物和公园动物中SARS病原来源调查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SARS冠状病毒的动物来源。方法 用冠状病毒通用引物的反转录巢式PCR方法对采集的动物呼吸道分泌物或咽拭子标本进行检测 ,用血清学方法 (EIASA)对动物血清进行检测 ,确定阳性的初筛动物。结果 分别从各实验动物猴、犬饲养场、广州动物园共采集拭子标本 84份 ,包括的动物品种有猴、犬、小灵猫、果子狸、狒狒、巨蜥、滑鼠蛇、巴西龟、孔雀、鸭子、鸽子等 ,PCR方法检测 ,未检出SARS冠状病毒 ;另抽取 16个单位 3 73只小鼠和 9个单位 198只大鼠的血清 ,用ELISA方法检查 ,有 52只鼠检出鼠冠状病毒抗体。实验动物SARS冠状病毒的追溯研究是从根本上防治SARS病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14.
鉴定畜禽重要生产性状形成的关键遗传因子,揭示其产生的分子遗传机制,对动物新品种的培育及特色遗传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高通量分析技术诞生前,标记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连锁分析和候选基因分析法作为鉴定畜禽生产性状QTL和主效基因主要方法,但由于其技术局限性,性状因果基因鉴定的效率并不高。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P)开启了以大数据为特征的生命科学研究的序幕,在HGP完成后的20余年间,快速发展的高通量分析技术使人们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发生了巨大改变。本综述就近年来被广泛用于畜禽重要性状的候选基因定位的方法与技术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七种汉中稻米品质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汉中产 7种籼粘类稻谷为材料 ,分别对其样品中的蛋白质、矿质元素、直链淀粉、胶稠度、糊化温度、氨基酸等含量进行了测定 ,并将检测结果与国家标准及农业部标准进行了对照分析。结果表明 :胜泰和Y97-8品质基本达到国标规定籼粘类一级标准 ,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洋县范坝旧石器地点位于秦岭南麓汉江上游的汉中盆地汉江左岸支流溢水河右岸第二级阶地上。为配合西安-成都高铁项目建设,2016年对该地点进行发掘,揭露面积171 m2,出土不同类型的石制品784件。范坝地点加工石制品的原料为遗址附近河流及河漫滩中的石英、石英岩、细砂岩、火成岩和燧石等砾石材料。硬锤打击法是主要的剥片方法,另外还有部分砸击法标本。石制品类型包括石锤、石核、石片、经过二次加工修理的石器、断块、碎屑及备料,石器组合中既存在尺寸较小的轻型刮削器,也有砍砸器、石球和重型刮削器等大型器物。遗址地层初步的光释光测年结果表明,汉江及其北部支流——溢水河第二级阶地上覆的堆积物形成时间为距今22~2.5万年之间,旧石器遗存的埋藏年代约为距今18~2.5万年的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