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椰心叶甲的耐寒力测定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肖广江  曾玲  李庆  陆永跃 《昆虫知识》2006,43(4):527-530
测定椰心叶甲Brontispalongissima(Gestro)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各虫态中过冷却点值以卵和蛹最低,分别为-9.8℃和-9.0℃,成虫较高,雌、雄成虫分别为-5.9℃和-5.5℃;幼虫的过冷却点最高,平均为-4.5℃。结冰点由高到低依次为2龄幼虫、5龄幼虫、4龄幼虫、1龄幼虫、3龄幼虫、雄成虫、雌成虫、蛹和卵,分别为-0.3,-0.8,-1.1,-1.3,-1.3,-2.4,-2.7,-5.4和-5.5℃。综合分析认为,蛹、卵的耐寒能力最强。根据广东地区常年平均气温分析了在自然条件下该虫各虫态越冬情况,但由于生物学特性的限制,越冬虫态主要是成虫、蛹。  相似文献   

2.
上海地区红棕象甲的耐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棕象甲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 (Olivier)是我国危害棕榈科植物的重要入侵害虫, 为探明其越冬抗寒性, 利用过冷却点测定仪测定了红棕象甲上海种群不同虫态的过冷却点, 在低温箱内测定了该虫不同虫态的耐寒性, 然后结合田间越冬模拟试验、气象资料和寄主分布情况, 初步确定了红棕象甲在我国的越冬北界。结果表明: 红棕象甲过冷却点随虫态的发育程度的升高而下降, 卵、1龄幼虫、5龄幼虫、9龄幼虫和成虫的平均过冷却点分别为-5.92, -6.42, -7.19, -7.43和-11.84℃, 过冷却点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 卵>幼虫>成虫。在6, 24, 48和72 h 4个时间处理下, 各虫态在低温与存活率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的logistic回归, 半致死温度(Ltemp50)均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上升, 不同虫态在处理72 h 后, 卵、1龄幼虫、5龄幼虫、9龄幼虫和成虫之间的Ltemp50分别为1.61, -1.67, -2.39, -2.40和-0.40℃, 各虫态耐寒性由弱到强的顺序依次为: 卵<成虫<幼虫。红棕象甲不同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与其耐寒性并不完全相关, 幼虫和成虫均可能是该虫的越冬虫态。连续两年的田间模拟越冬试验表明, 在上海地区, 红棕象甲的幼虫和成虫的越冬存活率均在60%以上, 说明红棕象甲在上海地区是可以越冬的。根据这些结果, 结合寄主分布情况, 初步将红棕象甲在我国的越冬北界定于北纬35°附近, 即1月份0℃等温线左右。  相似文献   

3.
泰安地区松阿扁叶蜂越冬幼虫抗寒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松阿扁叶蜂越是松树的重要食叶害虫之一。其幼虫在松林土壤中越冬,越冬幼虫的抗寒能力影响翌年的种群密度和危害程度。用NTC-TD热敏电阻 数字电表法研究了越冬幼虫的过冷却能力并调查了越冬场所、龄期、死亡率等。结果表明:越冬幼虫的过冷却点随外界温度的高低而变化。4、5、6龄越冬幼虫平均过冷却点依次由越冬初期的-19.3℃-、20.3℃-、21.6℃降至越冬期的-22.5℃-、24.8℃-、23.1℃,冰点依次由越冬初期的-12.8℃-、12.9℃-、12.1℃降至越冬期的-14.1℃、-16.8℃-、15.3℃。从越冬期进入早春出蛰期后,随着温度的回升,过冷却点也随之升高。调查林间越冬幼虫龄期表明,4龄、5龄、6龄皆有,以5龄为最多,占53%;越冬幼虫以山坡中部和顶部土壤瘠薄处虫口密度较小,分别占28.6%和29.3%,山坡基部土层较厚处密度较大,占42.1%;越冬幼虫在树冠内的分布,以南部方位最多(27.0%),东部方位(26.3%)和西部方位(25.6%)略少,北部方位最少(21.1%);调查幼虫死亡因子,以真菌感染致死最多,占总死亡数的42.4%,细菌和其它因子分别为28%和29.7%。  相似文献   

4.
沙葱萤叶甲的过冷却能力与抗寒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浩  周晓榕  庞保平  常静 《昆虫学报》2014,57(2):212-217
【目的】沙葱萤叶甲Galeruca daurica Joannis于2009年开始在内蒙古草原暴发成灾, 发生地区不断扩大, 危害日趋严重, 严重影响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低温是影响昆虫生长发育和存活的关键因子, 而昆虫对低温的耐受性决定了其越冬存活率。了解沙葱萤叶甲的过冷却点及抗寒能力有助于预测其分布范围及种群数量动态。【方法】采用热电偶法, 在室内测定了沙葱萤叶甲各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 比较了幼虫在不同低温条件下(-6~-14℃)暴露2 h及在-5℃低温条件下暴露不同时间(0.5~8 d)的存活率。【结果】沙葱萤叶甲不同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存在显著差异, 从低到高依次为卵(-29.8℃)、 1龄幼虫(-14.6℃)、 2龄幼虫(-13.3℃)、 蛹(-12.1℃)、 3龄幼虫(-10.2℃)和成虫(-9.0℃); 越冬卵12月和1月的过冷却点最低, 2月的过冷却点最高。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和处理时间的延长, 幼虫的存活率降低。1, 2和3龄幼虫在-5℃下的半致死时间(Ltime50)分别为3.84, 3.80和2.28 d, 低温处理2 h后半致死温度(Ltemp50)分别为-10.1, -9.1和-8.5℃, 高于其过冷却点。【结论】说明沙葱萤叶甲幼虫为不耐寒冷型(chill-intolerant)。  相似文献   

5.
桔小实蝇不同发育阶段过冷却点的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侯柏华  张润杰 《昆虫学报》2007,50(6):638-643
对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不同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同一虫期个体间的过冷却点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异,但均服从正态分布。不同虫期的过冷却点差异显著,其中蛹的过冷却点最低(-12.2℃~-15.0℃)。老熟幼虫的过冷却点为-8.1℃。成虫的过冷却点最低值为7日龄雄虫(-10.5℃)和雌虫(-10.1℃),最高值为60日龄雄虫(-5.9℃)和雌虫(-6.4℃),但同一发育时期的雌、雄成虫之间的过冷却点没有差异。测定结果提示蛹期最有可能是该虫在温带地区越冬的虫态。  相似文献   

6.
甜菜夜蛾抗寒与越冬能力研究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江幸福  罗礼智  李克斌  赵廷昌  胡毅 《生态学报》2001,21(10):1575-1582
研究了甜菜夜蛾不同虫态的过冷却点、耐低温能力、可能的越冬虫态及其越冬能力,并结合气象资料的分析,初步确定了我国甜菜夜蛾的越冬北界.甜菜夜蛾3~5龄幼虫的过冷却点较高,分别为-11.17℃、-11.96℃和-10.50℃(平均-11.21℃),预蛹期次之,为-12.47℃,蛹期最低,平均为-17.16℃.在5℃、0℃、-10℃和-5℃条件下,甜菜夜蛾各种虫态的LT50、LT90和LT99.9均随温度的降低而缩短,尽管不同虫态的耐低温能力有很大的差别.其耐低温能力由弱至强的排列顺序依次为卵<成虫<幼虫<蛹.这些结果表明,蛹是甜菜夜蛾的四个虫态中耐低温能力最强的,因而是最可能的越冬虫态.但由于蛹在0℃条件下的LT99.9为38.06d,表明甜菜夜蛾在冬季0℃以下的温度超过38d的地区不能越冬.另外,连续两年冬春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蛹在北京西郊越冬死亡率均为100%,说明甜菜夜蛾在北京地区不能越冬.根据这些结果并结合我国气温的变化规律,初步将我国甜菜夜蛾的越冬北界定于北纬38°左右,即1月份-4℃等温线左右.  相似文献   

7.
红脂大小蠹 Dendroctonus valens LeConte (Red turpentine beetle,RTB)是近年来在中国爆发的入侵生物,在我国主要以老熟幼虫在油松伐桩和立木的根部越冬.室内测定昆虫的过冷却点(SCP)和短时间致死低温(LLT)是评价昆虫耐寒能力的重要方法.实验结果显示,红脂大小蠹越冬幼虫的平均过冷却点为一11.98±2.55℃,是一种耐冰冻的昆虫.红脂大小蠹的过冷却点在不同地理分布区的种群问有明显差异,老熟幼虫的过冷却点明显低于低龄幼虫,在越冬前和越冬后的幼虫问没有明显差异.红脂大小蠹幼虫在冬季至少町以忍受-23.5℃的大气温度安全越冬.从2001年开始引入我国的云杉大小蠹的捕食者大唼蜡甲(Rhizophagus grandis cyll.)幼虫的过冷却点为-18.05±2.76℃,低于红脂大小蠹所有虫态的过冷却点,说明比红脂大小蠹有更强的耐寒能力.  相似文献   

8.
《环境昆虫学报》2014,(5):860-864
为了明确烟草潜叶蛾的抗寒能力,对烟草潜叶蛾三龄幼虫、四龄幼虫、蛹的过冷却点进行了测定,并初步明确了不同龄期、不同寄主植物、冷驯化等因素对其过冷却点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龄期下过冷却点由低到高排列顺序为蛹、三龄幼虫、四龄幼虫,其中蛹的过冷却点显著低于三龄、四龄幼虫的过冷却点。以烟草和马铃薯为寄主的蛹和四龄幼虫的过冷却点没有显著差异。经过冷驯化处理的四龄幼虫过冷却点低于未经冷驯化的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经过冷驯化的蛹的过冷却点高于对照组。本研究有助于了解烟草潜叶蛾的抗寒性及其越冬分布区域。  相似文献   

9.
桉树枝瘿姬小蜂的耐寒性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桉树枝瘿姬小蜂Leptocybe invasa Fisher&LaSalle是一种新入侵的检疫性有害生物,为了明确其对极端低温的耐受性,以了解其适生范围,测定了桉树枝瘿姬小蜂幼虫、蛹、成虫及不同地区、不同寄主条件下雌雄成虫以及广东、广西、海南3省6地越冬幼虫12—3月的过冷却点和冰点。结果表明,不同虫态的过冷却点和冰点由低到高顺序为:蛹<幼虫<成虫。蛹的过冷却点和冰点分别为(-24.93±0.10)℃、(-22.81±0.14)℃,成虫的过冷却点和冰点为(-20.93±0.24)℃和(-17.33±0.27)℃。随着纬度的升高,桉树枝瘿姬小蜂的过冷却点和冰点都呈现降低的趋势。海南地区不同寄主桉树枝瘿姬小蜂过冷却点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为:湛-201<小叶桉<广林9号。在12—3月,桉树枝瘿姬小蜂的越冬幼虫过冷却点和冰点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以广东广州地区1月份的越冬幼虫过冷却点和冰点为最低,其数值分别为(-25.44±0.17)℃和(-24.04±0.21)℃,个体过冷却点的最低值为-26.9℃。由实验结果可知,桉树枝瘿姬小蜂蛹和幼虫的耐寒力最强,以幼虫和蛹越冬。地区、寄主、温度对其耐寒力均有显著的影响,而且其有向现疫区以北的区域扩散的潜能。  相似文献   

10.
重阳木锦斑蛾越冬幼虫的耐寒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重阳木锦斑蛾Histia rhodope是为害重阳木Bischofia polycarpa的重要害虫之一。本研究旨在了解重阳木锦斑蛾幼虫的抗寒能力,并为探讨抗寒机理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越冬期的不同阶段(2017年11月7日、2017年12月7日、2018年1月5日、2018年2月4日和2018年3月5日)分别采集室外重阳木锦斑蛾越冬幼虫,对其体重、过冷却点、结冰点、含水量、脂肪、总糖和总蛋白质含量进行测定。【结果】重阳木锦斑蛾幼虫的过冷却点在越冬期不同月份有显著差异,与环境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最低值出现在1月份,为-15.26℃,最高值出现在3月份,为-13.30℃;结冰点变化趋势与过冷却点一致;体重和脂肪含量在越冬期间逐渐下降,与过冷却点无相关性(P>0.05);过冷却能力随着虫体游离水含量的升高而降低,随其降低而升高,而结合水含量的变化趋势恰好相反;总糖含量在11月最高,为14.95 μg/mg,显著高于3月份的5.07 μg/mg;总蛋白质含量在越冬期间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1月份含量最高,为23.66 μg/mg,显著高于11月份的含量(16.69 μg/mg)。【结论】重阳木锦斑蛾幼虫的耐寒性在越冬期间随气温的降低逐渐增强,随气温的回升又逐渐减弱;蛋白质可能是该虫重要的耐寒物质。  相似文献   

11.
12.
A study of four species of Erysiphaceae (Uncinula salicis, Podosphaera leucotricha, Erysiphe cichoracearum, and Microsphaera diffusa) revealed that the binucleate stages of the ascocarp are initiated in a similar manner to those of Diporotheca rhizophila Gordon & Shaw. The “appendages” developing on immature ascocarps are considered to be receptive hyphae. Appendages characteristic of mature ascocarps are produced much later. Lysis of certain centrum cells occurs, and asci are initiated from some of the remaining binucleate centrum cells. Resorption of centrum cells by the asci is supported by this investigation, corroborating Björling's earlier studies on Erysiphe graminis.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