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著名微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一级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魏曦同志因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不幸于1989年5月20日上午8时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魏曦教授1903年12月25日出生于湖南省岳阳市。湖南湘雅医学院毕业,届入上海医学院,1933年  相似文献   

2.
我国著名微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一级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魏曦同志因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不幸于l989年5月20日上午8时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相似文献   

3.
试谈人体正常菌群问题的辩证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者按]自从1950年魏曦与康白二位作者发现抗生素(青霉素与链霉素)治疗1例鼠咬热患者引起的二重感染或菌群失调的学术论文发表以后,在国内曾掀起了对正常菌群与菌群失调问题的研究热潮,到60年初期,微生物学与临床学有关专家都对这个问题给与了极大的关注.在当时有许多知名专家都在呼吁要展开对抗生素引起的菌群失调进行研究.最著名的微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上海第二医学院教授余之在<解放日报>,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学部委员)谢少文在<光明日报>,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教授(原大连医学院教授)、中科院院士(学部委员)魏曦在<中华医学杂志>分别著文论述微生态学的重要性.为了了解这段历史,本刊特将余之教授在<解放日报>1965年6月25日发表的文章摘要发表如下,作为微生态学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自从 195 0年魏曦与康白二位作者发现抗生素 (青霉素与链霉素 )治疗 1例鼠咬热患者引起的二重感染或菌群失调的学术论文发表以后 ,在国内曾掀起了对正常菌群与菌群失调问题的研究热潮 ,到 6 0年初期 ,微生物学与临床学有关专家都对这个问题给与了极大的关注。在当时有许多知名专家都在呼吁要展开对抗生素引起的菌群失调进行研究。最著名的微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部委员 )、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上海第二医学院教授余之氵贺在《解放日报》,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 (学部委员 )谢少文在《光明日报》,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教授 (原大连医学院教授 )、中科院院士 (学部委员 )魏曦在《中华医学杂志》分别著文论述微生态学的重要性。为了了解这段历史 ,本刊特将余之氵贺教授在《解放日报》196 5年 6月 2 5日发表的文章摘要发表如下 ,作为微生态学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汪美先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家、医学教育家,第四军医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的奠基人。他1915年1月出生于浙江省衢县。1936年毕业于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随后到日本庆应大学医学部深造。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毅然回国。1938年任中央卫生署西北防疫处鉴定检验部主任,兼任甘肃学院医学专修科细菌学传染病学讲师。1940年任国立江苏医学院副教授,兼任附属医院检验科主任。1944年任西北  相似文献   

6.
青宁生 《微生物学报》2008,48(3):I0001-I0002
魏曦,字东升,1903年12月25日出生于湖南岳阳一个小职员家庭,父亲任职于邮政局.1914~1921年他在家乡湖滨中学读书,毕业后考入长沙湘雅医学院,学习两年后曾参加北伐军,任第四集团军警卫团三等军医.后退出军队,在长沙广雅中学任教.1928年入设立在上海的中央大学医学院(1932年独立为上海医学院)学习,1933年毕业,获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7.
第四届全国干扰素学术会议于一九八三年十二月二十日至二十三日在广州召开。这次会议是中国微生物学会根据上届会议建议,通过广东省微生物学会委托广州医学院举办的。会议由中国微生物学会、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广东省微生物学会医学组和广州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共同主持。出席会议共107名代表,来自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74个单位,(正式代表  相似文献   

8.
为了贯彻落实全国科学大会的精神,大力开展学术活动,促进学科的发展,赶超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水平,中国微生物学会于今年4月1日,在北京召开了在京理事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有理事长余(泇贝),副理事长高尚荫、魏曦。秘书长相望年,副秘书长方纲。常务理事、理事(按姓氏笔划为序):王祖农、刘秉阳、朱既明、辛钧、陈正仁、胡祥璧、张宪武、秦含章、黄祯祥、谢少文、谢毓晋。  相似文献   

9.
我校作为全军惟一一所培养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专业人才的军事院校,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教学上具有丰富的经验。作者结合所在教研室的教学经验,针对目前《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相应的解决方法进行了探讨和总结。  相似文献   

10.
<正>A 流行病学和细菌学 a.O I霍乱弧菌 霍乱在人群中的传播形式需要结合最有效的流行病学技术和环境卫生微生物学做更细致的研究。这些研究应统一方法,要可能是防治霍乱最有效的特殊措施。 需要同时进行流行病学、微生物学和社会学的研究以便统一的确定霍乱的地方流行,在外环境中的持久性和季节性。 继续监测O I霍乱弧菌对抗菌素的耐药性,在自然界搜索含R因子菌株的规划须加速进行  相似文献   

11.
《生理通讯》2004,23(3):73-74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始建于1937年,中国近代生理学奠基人之一、名生理学家侯宗濂教授从上世纪50年代初就任生理教研室主任。在历届主任的努力下,教研室一贯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加强学科建设,吸纳和培养优秀人才,形成了一支可观的学科梯  相似文献   

12.
由中国微生物学会病毒学专业委员会举办、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学研究所、天津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和天津第二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共同筹办的首届全国病毒学学术会议于1986年7月15~19日在天津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来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和军队系统,以及香港地区的225个单位,近500人。这次会议共收到论文490余篇,包括医学病毒、兽医病毒、植物病毒、昆虫病毒及噬菌体,内容涉及诊断、防治和基础三部分,会议规模之大、专业之全面、系统,还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展现了我国近几年来在病毒学领域中所取得的成绩。  相似文献   

13.
《微生物学通报》2006,33(1):6-6,11
中国微生物学会代表团应美国微生物学会邀请,于2005年11月11日在桂林漓江大瀑布酒店举行了正式会谈,同时还出席了第六届伤寒及其它沙门菌病国际学术年会。中国微生物学会代表团有徐建国副理事长、肖昌松秘书长、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主任东秀珠研究员和张霆副秘书长,美国微生物学  相似文献   

14.
1引言 微生态学与微生物学仅一字之差,简言之都是研究微生物与生命的关系,前者研究非致病微生物群,后者研究致病微生物.微生态学尚未列入必修课也未列入选修课,足见人们对它的不认识.然而,它很可能成为揭示生命奥秘的极重要课程,是太平盛世的中国人欣开了生命科研新一页的主导学科.已有人和院校对它重视和研究.大连医科大学魏曦院士(已故)、康白教授等奠定和发展了我国微生态学,在国内外有很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受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托,中国微生物学会组成有代表性的微生物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承担微生物学名词审定工作。委员会由主任王大耜,副主任焦瑞身、秦含章,以及24名委员组成,分设病毒学、细菌学、真菌学、应用微生物学、普通微生物学5个专业审定组,收选本专业常用的基本词。经过委员会近3年时间努力工作,先后召开数次审定会议,在广泛征求全国有关专  相似文献   

16.
受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托,中国微生物学会组成有代表性的微生物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承担微生物学名词审定工作。委员会由主任王大耜,副主任焦瑞身、秦含章,以及24名委员组成,分设病毒学、细菌学、真菌学、应用微生物学、普通微生物学5个专业审定组,收选本专业常用的基本词。经过委员会近3年时间努力工作,先后召开数次审定会议,在广泛征求全国有关专  相似文献   

17.
冯兰洲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寄生虫学家,医学昆虫专家。1903年生于山东省临朐县。曾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寄生物学系主任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院寄生虫学系主任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所长,兼中国医科大学寄生虫学教研组主任教授等职,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学部委员,曾获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三等奖。 冯教授在山东齐鲁大学医学院求学期间,  相似文献   

18.
微生态学是一门新的学科,中国微生态学的发展起步很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魏曦教授就已经认识到了抗生素应用引起的菌群失调。因此,魏曦教授指出:"光辉的抗生素来临之日,应注意其所带来的引起正常菌群的菌群失调的阴影。"这就是在当时中国或国际上对微生态学研究的初级阶  相似文献   

19.
更正     
董艳, 吴媚. 不同检测策略在预测非小细胞肺癌的PD1/PD-L1抑制剂临床疗效中的应用[J].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19, 35(2):131-139.该文通讯作者单位(131页)“湖北省中医药大学检验学院 临床微生物教研室”更正为“湖北中医药大学检验学院 临床微生物学教研室”。  相似文献   

20.
病原生物学教研室前身是医学微生物学教研室,成立于1958年,于2000年与人体寄生虫学合并为病原生物学,现为学院重点学科。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现有专职教师11名,其中正教授、副教授5人,讲师3人,其中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者8人;实 验技术人员5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2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