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河口潮间带沉积物细菌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霞  李思琦  尚天微  江雪艳  甄毓 《生态学报》2021,41(21):8496-8506
选取黄河口潮间带有植被覆盖和无植被覆盖两个区域采集柱状沉积物,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有无植被覆盖沉积物中的细菌群落特征和功能差异,探究影响潮间带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显示,细菌丰度在有植被区域大于无植被区域。沉积物中细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在有植被区域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在无植被区域其最高值出现在沉积物中层(14-16 cm)。两个区域在门分类水平上以变形菌(Proteobacteria)、绿弯菌(Chloroflexi)、放线菌(Actinobacteria)和酸杆菌(Acidobacteria)为主;属分类水平上的优势类群为芽孢杆菌(Bacillus)、苍白杆菌(Ochrobactrum)、拟无枝菌酸菌(Amycolatopsis)和鞘脂单胞菌(Sphingomonas)等。相关性分析发现盐度和亚硝酸盐浓度对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影响显著。功能预测分析表明,有植被区域沉积物细菌在氨基酸代谢、膜运输和碳水化合物代谢方面功能活跃,而无植被区域细菌则在核酸复制和修复、能量代谢过程方面更为活跃。  相似文献   

2.
对嵊泗列岛岩相潮间带底栖生物群落的研究表明,受盐度及海岸开敞度影响,该列岛岩相潮间带生活着低盐性、广盐性及高盐性3种类型群落.多毛类数量,从西部到东部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软体动物密度和生物量顺序分别为SS4>HL3>SJ2>DY1和DY1>SJ2>HL3>SS4;甲壳动物分别为DY1>SJ2>HL3>SS4和SS4>HL3>SJ2>DY1;藻类生物量顺序为HL3>SS4>SJ2>DY1.垂直分布上,多毛类数量,断面DY1及SJ2为中湖区>低潮区>高潮区,断面HL3及SS4为低潮区>中潮区>高潮区;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和藻类生物量顺序均为中潮区>低潮区>高潮区.藻类生物量一般以春秋季最高,夏季较低;底栖动物生物量,DY1以夏秋季生物量较大,冬季最小,SJ2、HL3分别以春秋生物量最大,SJ2以冬季最小,HL3以春季最小.  相似文献   

3.
长山列岛南部三岛岩相潮间带群落多样性格局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长山列岛南部南长山、北长山和大黑山岛屿岩相潮间带群落种类组成的调查表明,3岛屿岩礁潮间带的群落结构差异不大,表现在决定群落结构和外貌的前5位优势种群及其优势度序列基本相同;而砾石潮间带的群落结构存在一定差异,表现在北长山群落中优势种群及其优势度序列显著地区别于南长山和大黑山,但后二者趋同-3岛屿岩礁潮间带的景观和群落外貌与结构由东方小藤壶(Chthamalus chal-lengeri)、牡蛎(Ostrea spp.)、大型藻类和短滨螺(Littorina breuicula)控制,砾石潮间带则由东方小藤壶、大型藻类和平背蜞(Gaetice depressus)决定.群落多样性由物种丰富度(R)、均匀度(J)和多样性(HB、Hlv、DR、DIv)衡量,3岛屿岩礁潮间带群落的各种多样性指数呈现一致性,群落多样性以北长山最高,大黑山最低;而砾石潮间带群落的各种多样性指数存在一定差异,南长山高于北长山和大黑山,北长山潮间带群落中物种分布的均匀度最高,南长山和大黑山趋同.比较3岛屿两种基质潮间带的群落多样性发现,砾石潮间带高于岩礁潮间带。  相似文献   

4.
用Shannon-Wiever多样性指数、Pielous种类均匀度、Margalef种类丰度、McNaushton优势度4个测定群落种类多样性指标进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嵊泗列岛从近岸到外海.H’(S)、J、d值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而D值则有逐渐减小的趋势;各断面多样性指数H’(S)以春、秋季较高,J值则基本上以春、冬季稍高,d值则随断面的不同有差异,D值基本上以夏、秋季为高用Whiftaker和Fairbanks群落系数计算公式及Bray-Curtis群落相似性指数进行群落相似性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嵊泗列岛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可聚为两大类型,从结构上看.近外海底栖动物群落为近岸及外海群落的过渡类型.  相似文献   

5.
厦门潮间带春季鸟类群落的生态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厦门岛位于台湾海峡西部,北纬24°20′,东经118°4′左右,属典型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08℃,年降雨量约1100mm。厦门岛三面隔海与大陆相邻,一面潮向外海;潮汐是规则的半日潮,同时具有日潮不等的特征,潮间带每日两次暴露于空气中[5]。厦门鸟类区系及生态分布情况,曾有几位国外学者做过零星考察[2,7],但未有系统专门报道。关于潮间带鸟类群落研究的国内报道也尚不多见,仅有陆健健等对东海北部的行鸟鹬群落做过研究[4]。我们于3~5月间对厦门潮间带鸟类进行了调查,目的在于初步了解厦门不同地区潮间带的鸟类种类组成和数量状况,探…  相似文献   

6.
用Shannon-Wiever多样性指数、Pielous种类均匀度、Margalef种类丰度、McNaushton优势度4个测定群落种类多样性指标进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嵊泗列岛从近岸到外海.H'(S)、J、d值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而D值则有逐渐减小的趋势;各断面多样性指数H'(S)以春、秋季较高,J值则基本上以春、冬季稍高,d值则随断面的不同有差异,D值基本上以夏、秋季为高用Whiftaker和Fairbanks群落系数计算公式及Bray-Curtis群落相似性指数进行群落相似性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嵊泗列岛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可聚为两大类型,从结构上看.近外海底栖动物群落为近岸及外海群落的过渡类型.  相似文献   

7.
厦门港潮间带蛇尾类动物群落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长江河口潮间带鱼类群落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张衡  朱国平 《应用生态学报》2009,20(10):2519-2526
根据2006年3-11月每月在长江口4个潮间带站点的36网次鱼类采样数据,分析了该水域鱼类群落组成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本次调查采获鱼类55种,隶属20科,其中,鲤科鱼类最多,有18种,占总种数的32.7%,虾虎鱼科其次,有8种,占14.5%,石首鱼科4种,占7.3%;调查水域潮间带鱼类群落可分为口内淡水区鱼类群落和河口咸淡水区鱼类群落2组,河口咸淡水区鱼类的物种多样性比口内淡水区略低,其中,口内淡水区以油似鳊和鳊等淡水鱼类为优势种,河口咸水区以斑尾刺虾虎鱼、鲻和棘头梅童等咸淡水鱼类为优势种;二组间鱼类种类组成的平均相异性为80.75%,23种鱼类对平均相异性的累积贡献率>90%,主要贡献来自油鲻、斑尾刺虾虎鱼、棘头梅童鱼、似鳊、红狼牙虾虎鱼、鲫、鳊和长蛇鮈等;春季的研究区鱼类群落丰度与夏、秋两季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而夏、秋两季间的差异相对较小.就单组鱼类群落丰度而言,水温对其季节变化的影响较盐度大,而盐度对整个河口鱼类群落的影响较水温大.  相似文献   

9.
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潮间带鱼类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了解鱼类对潮间带水域的利用,2010年5月、8月、11月在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潮间带水域进行了插网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出现28种鱼类,隶属于10目16科,鲤形目种类最多,其次为鲈形目;群落优势种为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es)、鮻(Liza haematocheila)和窄体舌鳎(Cynoglossus gracilis);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潮间带鱼类群落可以分为河口定居鱼类、海洋偶见鱼类、降海洄游鱼类、溯河洄游鱼类、海洋洄游鱼类和淡水鱼类6种生态类群,其中河口定居鱼类和海洋洄游鱼类占据明显优势。对调查水域鱼类群落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秋季和春夏季差异显著,鮻、中国花鲈、斑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是对季节差异贡献最大的3种鱼类。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夏季鱼类群落主要受到海洋洄游鱼类的影响,而秋季主要受到河口定居鱼类的影响,这2种鱼类的幼鱼在不同季节利用潮间带水域索饵肥育可能是造成季节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烟台潮间带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和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丛建国 《生态学报》1998,18(1):56-62
每年1次连续7a夏季对烟台海滨沓间带的沙滩、泥沙滩、泥沙砾石滩及海港码头(岩石、泥沙底质)5种生境的无脊椎动物群落进行定时、定点取样调查。经鉴定共有无脊椎动物128种。经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测定,主要优势种为东方小藤壶Chthamalus challengeri、短滨螺Littoriina brevicula、异白樱蛤Macoma incongrus、托氏昌螺Umbonium th  相似文献   

11.
浙南岛屿岩相潮间带石鳖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了浙南岛屿岩相潮间带石鳖的群落结构。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s种类均匀度(J)、Margalef种类丰度(d)、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I)4个测定群落种类多样性指标进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水平变化,H′值为北麂的关帝山最大、七星岛最小,J值为洞头的鸽尾礁最大、七星岛最小,d值为南麂的马祖岙口和北麂的海利相对较大、北麂的筲箕屿最小,I值为七星岛最大、洞头的鸽尾礁最小;垂直变化,潮区由高到低,H′、J和d值呈逐渐增大的趋势,I值中潮区开始则逐渐变小;季节变化,H′、J、d值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I值则相反。用Bray-Curtis群落相似性系数聚类分析,浙南岛屿潮间带石鳖群落可聚为两大类型。温度、潮汐、海岸开敞度、浪击度和空间异质性是影响石鳖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报导了北麂列岛岩相潮问带贻贝类的群落结构。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Pielous种类均匀度(J)、Margalef种类丰度(d)、McNunghton优势度(D)4个测定群落种类多样性指标进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北麂列岛岩相潮间带贻贝类群落结构简单。  相似文献   

13.
胶州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生态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潮间带是沿岸带位于最大高潮水面到最小低潮水面之间的区域,处于陆海过渡带,生物资源非常丰富,也是受各种理化环境因子以及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区域。我国近年来对各地不同类型的潮间带进行了一些生态调查研究,包括对胶州湾也进行了数次生态调查,如劭晓阳等(2001)研究了浙江省岛  相似文献   

14.
三亚岩相潮间带底栖海藻群落结构及其季节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三亚潮间带大型海藻生态现状,布设6条岩相断面,于2008年1—11月进行了四季野外的调查,并使用物种多样性指数与聚类分析研究了潮间带大型海藻四季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变化。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藻类130种,隶属于4门75属,其中红藻门41属67种、褐藻门16属31种、绿藻门15属29种、蓝藻门3属3种。潮间带海藻种类数季节变化不大,并呈低潮带>中潮带>高潮带的垂直分布特征,且中低潮带有共同分布种,夏季尤为普遍。潮间带海藻夏冬两季平均生物量高于春秋两季,但并无显著差异。优势种季节变化明显:春季有波利团扇藻Padina boryana、日本仙菜Ceramium japonicum、半叶马尾藻Sargassum hemiphyllum、海柏Polyopes polyideoides,夏季有波状软凹藻Chondrophycus undulates、冠叶马尾藻Sargassum cristaefolium、宽扁叉节藻Amphiroa dilatata、石花菜Gelidium amansii,秋季有冠叶马尾藻、波状软凹藻、叶状铁钉菜Ishige foliacea,冬季有瓦氏马尾藻Sargassum vachellianum、苔状鸭毛藻Symphyocladia marchantioides、珊瑚藻Corallina officinalis、波利团扇藻、日本仙菜。群落多样性冬高夏低:Shannon多样性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最大值出现在冬季,Shannon多样性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最低值出现在夏季。区域底栖藻类以暖水性热带-亚热带种为主,其次为温水性的暖温带种类,基本符合南海南区暖水区系特点。研究表明,尽管三亚潮间带底栖海藻种类数与生物量上并无显著的季节差异,但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均显示出一定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15.
于2006年9月和2007年7月在中街山列岛4个有居民海岛岩相潮间带设立8个断面,对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34种,其中腔肠动物1种,环节动物3种,甲壳动物10种,软体动物20种。优势种有日本笠藤壶(Tetraclita japonica)、紫贻贝(Mytilus edulis)和节蝾螺(Turb articulatus)等4种。以季节和站位为因子对多样性指数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只有夏、秋季丰富度指数(P=0.028)存在显著差异,其他指数的方差分析没有显著差异(P>0.05)。3个潮带4个岛屿共12个站位的聚类分析和MDS标序分析表明,12个群落可分为3组(Ⅰ、Ⅱ和Ⅲ组)。大型底栖动物ABC曲线分析表明底栖动物群落尚未受到干扰。  相似文献   

16.
2013年8月、2013年10月、2014年1月和2014年4月分别在洛阳河口潮间带选取5种生境(红树林区Q1,Q2,Q3;光滩Q4,林缘光滩Q5)开展调查,以探讨不同生境间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群差异和影响因素。调查共获得甲壳动物18科35种,优势种和重要种有弧边招潮(Uca arcuata)、薄片蜾蠃蜚(Sinocorophium lamellatum)、宁波泥蟹(Ilyoplax ningpoensis)和秀丽长方蟹(Metaplax elegans),以穴居型植食者为主;不同生境间优势种存在明显变化,游泳型甲壳动物主要出现在生境Q1、Q2和Q3。洛阳江红树林生境Q1、Q2、Q3底栖甲壳动物物种多样性和功能群复杂性高于林缘光滩和光滩生境,而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则相反。通过对5种不同生境的物种数、生物量、密度、功能群、物种多样性指数进行生境-季节间双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不同生境间与季节间甲壳动物物种数、栖息密度、功能群、均匀度指数与多样性指数存在显著差异;生物量在生境间差异不显著,丰富度指数在季节间差异不显著;生境Q1、Q2和Q3差异不显著。而底栖甲壳动物群落相似性和非度量多维度标序(n MDS)分析表明林缘光滩Q5的甲壳动物群落结构与Q1、Q2、Q3的相似度高,与光滩生境相似度较低,这可能是因为红树林、林缘光滩、光滩三者生境的复杂程度、食物丰富程度和食物来源存在差异有关。综合分析表明生境复杂程度与季节是影响洛阳河口潮间带大型底栖甲壳动物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湄洲湾潮间带底栖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了了解福建省湄洲湾潮间带底栖生物的物种多样性、数量时空分布及群落结构现状,2005年11月和2006年4月在湄洲湾潮间带选择了灵川(Mch1)、苏厝(Mch2)、郭厝(Mch3)、东吴(Mch4)和东桥(Mch5)5条断面进行了调查。共鉴定潮间带底栖生物225种,其中多毛类、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占总种数的88.00%,三者构成潮间带底栖生物的主要类群。断面间比较,东桥断面种数较多,苏厝断面较少。季节比较,春季各断面种类较秋季多。平均生物量22.91g/m2,以软体动物居第一位,甲壳动物居第二位;平均栖息密度为388个/m2,以多毛类居第一位,软体动物居第二位。生物量以中潮区>低潮区>高潮区;栖息密度以低潮区>中潮区>高潮区。调查结果显示湄洲湾潮间带底栖生物物种多样性较高,群落结构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8.
为了评价大亚湾核电站冷却水排出的余热对海湾生态系和海洋环境的影响,受法国电力公司(EDF)委托,自1986年12月至1989年9月,对大亚湾海域进行了海洋生态调查。内容包括水文、水化、地质、地貌和海洋生物等十多个项目。本文着重分析大亚湾核电站附近水域岩相潮间带生物群落结构的特点,旨在确定核电站投产前该水域潮间带生物群落的背景数据,为该湾海洋环境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嵊泗海岛不同底质潮间带春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格局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于2006年9月(秋季)和2007年4月(春季)对嵊泗海岛的不同底质潮间带断面设立的8个取样站采集的调查资料,采用ABC曲线方法和大型多元统计分析软件PRIMER5对嵊泗海岛大型底栖动物进行Bray-Curtis相似性聚类分析和非度量MDS标序,研究群落结构格局以及用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均匀度和物种丰富度指数分析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种类组成,并对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调查获得嵊泗海岛的不同底质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130种,其中多毛类31种,软体动物57种,节肢动物32种,棘皮动物4种,其它类6种。春、秋季嵊泗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H′)(F1,13=0.10,P=0.75)、物种丰富度(D)(F1,13=0.66,P=0.43)和均匀度指数(J)(F1,13=0.33,P=0.58)均无显著差异;不同底质嵊泗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H′)(F1,13=14.28,P<0.01)、物种丰富度(D)(F1,13=14.07,P<0.01)存在显著差异,而均匀度指数(J)(F1,13=1.62,P=0.23)无显著差异。群落结构聚类分析和MDS标序表明,8个取样站的群落可分为3组(Ⅰ、Ⅱ和Ⅲ组)。根据所调查嵊泗海岛潮间带的丰度和生物量资料做的ABC曲线分析表明,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了中等程度的污染或者扰动。  相似文献   

20.
根据自然生物群落学的原理,通过分析企业群落的形态和机能特征、群落演替和生命周期等规律,证明了企业群落也是自然生物群落。从而提出了“企业群落学是研究企业群落形态结构和功能、群落内部、群落之间、群落与宏观经济系统以及群落与其他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生态关系的学科”这一新的概念。企业群落学是自然科学——生物群落学向社会科学的拓展,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原理相互融合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