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生动物(Protozoa)属于真核生物(Eu-karyota)的单细胞动物,身体微小,但功能俱全,能执行多细胞动物包括生殖作用的各种生理功能。它们分布很广泛,海洋、淡水、潮湿的土壤、动植物的体内都有,这种广泛的分布和它们的生殖方式多样性有密切联系。近年来不少人利用原生动物取材容易、培养方便、繁殖快等优点作为实验材料,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如前人曾在贝尾棘虫(Stylonychiamytilus)的无性生殖中进行细胞质的切割实验,研究了细胞的核质关系,又如对其接合生殖的研究中,发现贝尾棘虫在接合生殖期间核对形  相似文献   

2.
旺盛的细胞核、质间的物质运输(nuclear-cytoplasmic transport)是真核细胞代谢的基础.核质运输不仅将蛋白质运到目的地,还能通过在特定时间、地点结合靶分子,改变其在胞内的局部浓度,调控诸如有丝分裂等重要细胞活动.tRNA是细胞中最重要的大分子之一,合成于细胞核,在细胞质中参加蛋白质翻译.一直以来,学术界认为tRNA只是蛋白质合成的参与者,tRNA核质运输是tRNA跨越核膜进入细胞质是单向主动运输过程.然而,最近的研究成果在颠覆传统观念,tRNA不但能被转运出核,还能被逆向转运入核.2008年,新概念“tRNA核质动态分布”(tRNA nuclear-cytoplasmic dynamics)被提出,取代tRNA核质运输,描述tRNA在细胞核、质间的流动.在酿酒酵母中tRNA核质动态分布可以调控蛋白质翻译,锁定细胞周期.此领域内的最新研究正在改变着教科书中有关tRNA的传统论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拟建立一种方便快捷、经济有效的细胞核质分离鉴定方法。方法:本研究从DNA水平进行核质分离鉴定,选择GAPDH、ND1分别作为细胞核和细胞质标志基因,并根据GAPDH及ND1序列保守区设计引物,基于荧光定量PCR方法定性检测核质分离的效果。随后将本鉴定方法应用于其他种类细胞(BEAS-2B细胞、GT1-7细胞)及组织(小鼠心脏、肝脏、大脑)的核质分离鉴定。结果:在293T细胞应用该鉴定方法鉴定核质分离效果,结果显示:GAPDH、ND1在核组、质组中的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核标志基因GAPDH在细胞核中的比例达到了95%以上,质标志基因ND1在细胞质中的比例也达到了90%左右,这与从RNA水平及蛋白水平鉴定核质分离的结果一致。在其他种类的细胞(BEAS-2B细胞、GT1-7细胞)及组织(小鼠心脏、肝脏、大脑)应用该方法结果显示:细胞核组分中质标志基因ND1含量比293T细胞的有所增加,但仍可以实现核质分离鉴定。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核质分离质控方法可以实现从DNA水平进行核质分离的鉴定,该方法更加经济、快捷。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旨在探究linc00324在侵袭能力不同的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作为乳腺癌诊断与预后判断的标志物的可能性。本研究首先通过核质分离得到MDA-MB-231细胞核中和细胞质中RNA,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探究linc00324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的表达情况;其次提取了侵袭能力不同的MCF-7和MDA-MB-231两种细胞中的RNA,逆转录后进行荧光定量PCR,探究linc00324在两种细胞中的表达量。分析结果表明,linc00324主要表达于细胞质中,并且在侵袭能力较强的MDA-MB-231细胞中表达量较低,在侵袭能力较低的MCF-7细胞中表达量较高。本研究结果提示linc00324可能与乳腺癌发展和乳腺癌细胞侵袭转移存在关系,可作为乳腺癌预后判断的潜在标志物。  相似文献   

5.
染色体微切割和微克隆已成为复杂基因组研究的有效途径,但是操作过程中的核外DNA的污染一直是令人担心的问题.通过研究植物染色体微切割(微分离)和微切割的染色体DNA 扩增过程中细胞质DNA的污染问题,表明目前常用的植物染色体微切割过程中,细胞质DNA的污染几乎难以避免,并提出了一个改进的降低细胞质DNA污染的方法,对如何控制细胞质DNA的污染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大头金蝇(hrysomyia megacephala)和肥须亚麻蝇(Parasarcophaga crassipalpis)精细胞发育过程中细胞核的变态过程.精细胞从球形细胞演变为线形精子,核要经历四个时期,即:球核期,细胞为球形,核亦为球形,核膜与一般体细胞核无异;棒核期,核拉长如棒,顶体形成,核膜孔聚集于一侧;染色质凝聚期,染色质与核质分开,经过一系列变化,再凝聚成致密的块状,多余核质从核孔聚集处开口排出核外;成熟期,核变成一团电子密度极大的腊肠形.精细胞抛弃绝大部分细胞质和多余的结构,变成线形精子.以上演变过程两种蝇类完全相似,但在染色质凝聚期的变化中差异却很大:大头金蝇凝聚程序为:细纤维—粗纤维—块状—致密团;肥须亚麻蝇则为:蚁蚕状—纵列薄片状—厚片状—块伙—致密团.  相似文献   

7.
牵牛属生殖细胞和精细胞中细胞器DNA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DAPI荧光技术观察了大花牵牛( Pharbitis lim bata Lindl.)和圆叶牵牛(P. purpurea(L.) Voight)生殖细胞的细胞质DNA及其在精细胞形成过程中的动态。牵牛属这两个种的生殖细胞均为细长形,具有大量细胞器DNA。刚形成的一对精细胞大多数一端钝,另一端呈尾状。较后期的精细胞多呈凸透镜状。生殖细胞分裂形成的一对精细胞多是同型的,也有的表现为异型。精细胞的核多偏于细胞的一端。在细胞质中有大量细胞器DNA分布。精细胞中的细胞器DNA 荧光点在大小及荧光强度上有所不同,可能代表线粒体和质体这两种不同的细胞器DNA。大花牵牛与圆叶牵牛之间,无论是生殖细胞或精细胞在细胞形状和细胞质DNA 分布状况上基本相似。一个明显的差异是,后者的细胞质DNA 荧光点体积较小和荧光弱。研究表明,精细胞存在具有DNA 的细胞器,为牵牛花细胞质具有双亲遗传或父系遗传的潜能提供了细胞学证据。本文还对研究的两个种的精细胞存在同型和异型的现象,以及精细胞在核质比率上的特点与质体双亲遗传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郭晓雨  刘俊  汪天 《西北植物学报》2015,35(7):1488-1496
植物为了抵御病原菌的侵染而进化出一套独特的先天免疫系统,它主要通过定位在细胞膜或细胞质上的受体介导并激活下游抗病基因表达而实现,但在这些信号传递过程中,细胞质的信号向核传递需要核质运输相关元件的参与。虽然目前只有个别核质运输的信号元件被证实参与了植物的先天免疫信号传递过程,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核质运输是连接抗病基因表达和信号识别受体的一个主要方式。研究发现,病原菌的效应因子也可以利用植物核质运输机制侵入到宿主细胞核内,调控敏感基因的表达,干扰植物的免疫反应。该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植物的核质运输机制、各层次免疫反应需要核质运输作用、核质运输相关蛋白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等方面对核质运输参与植物先天免疫反应研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指出该领域未来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向。  相似文献   

9.
近十年来由于细胞松弛素B(Cyto-chalasin B,以下简称CB)引起细胞群体去核的方法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为细胞核与质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实验手段。为详尽地了解CB处理细胞所获的核体和胞质体的特性,以便利用其进行核质关系方面的研究,我们利用显微与电镜放射自显影技术对CB处理所获各类核体作了RNA代谢的研究。核体(Karyoplast)是外面包被着细胞质膜并带有不同量胞质的细胞核,核体本身就是研究细胞核与质相互关系的好材料。通过对核体的研究,可从中探讨大分  相似文献   

10.
高等植物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RuBPCase)是由8个大亚基和8个小亚基组成的复合体。大亚基由叶绿体基因组编码合成,小亚基由核基因编码合成。因此它是研究细胞质遗传和核质关系的一个理想的遗传标记物。我们曾用RuBPCase作了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  相似文献   

11.
利用华南普通野生稻和栽培稻杂交选育三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属于我国南方分布的普通野生稻(Oryza sativa L.f.spontanea)的红芒野生稻和藤桥野生稻作母本,与栽培稻不同品种作父本杂交和连续回交,进行核代换,培育出了相应的雄性不育系。并已获得相应的恢复系。在选育三系的过程中证明我国南方的普通野生稻在细胞质的生理和遗传特性上存在着不同类型,对三系选育有不同的利用价值。 从有关的遗传学及细胞学研究说明这种雄性不育性不是一种简单的遗传特性,而是牵涉到一系列遗传、生理特性的异常,有着复杂的遗传基础。不育性和恢复性表现出类似于数量性状的遗传行为。作者认为雄性不育性是参加核代换亲本的遗传基础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远缘核质不亲和性的表现。当远缘的核质结合时产生雄性不育,而近缘的核质结合时造成花粉育性的恢复,因此三系配套与亲本亲缘的远近密切相关,从而批判了旧的三系理论及其所设想的育种方法。  相似文献   

12.
(细胞生物学)(A卷)一、是非题(每题1分,共20分,答错扣1分,不答不扣分) 1.溶酶体在动物、植物、原生动物和细菌中均有存在。(是,否) 2.干细胞是一类未分化的,能够无限分裂增殖的细胞。(是,否) 3.在核质相互关系中,细胞质决定着细胞的类型,细胞核中的基因组决定着细胞的基因型。(是,否)  相似文献   

13.
“细胞质遗传”部分(一课)的内容在“生物的遗传”一节中所占比重很小,但它却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除了细胞质遗传本身的教学内涵,如概念、其特征、产生原因等外,我们更要时时记住生物学的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启发学生探索求新的精神。细胞是一个整体,正如生物是一个整体一样,核质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说与生物和它的环境的关系也是相似的。目前遗传学、细胞生物学正在进行有关的研究,对遗传学上过去认识不足或有争异的问题正在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用松胞素B(简称CB)诱导细胞去核的技术已被许多学者应用于细胞内大分子代谢及其调控过程的核质关系研究中(Colonne et al.,1980;Premveer et al.,1980;White et al., 1982)。我们在对CB诱导的去核产物的研究基础上(何大澄等1982),对核体内RNA的合成进行了研究,表明核体合成RNA的能力与核体贴壁和所带质膜的完整性以及胞质量多少有关(戎宪辉等1984)。此外,我们还研究了两种小RNA病毒和痘病毒的核酸在胞质体内的复制,证明它们的复制可以不依赖细胞核  相似文献   

15.
鼠猪异种细胞核移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核质关系是细胞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细胞核移植技术是研究发育中核质关系的重要手段。尽管最近哺乳动物的细胞核移植取得了重大突破 (Wilmut等 ,1997;Wakayama等 ,1998) ,但这些成功实验是在种内进行的 ,而异种间核移植的研究报道较少 (McGrath等 ,1986 ;Wolfe等 ,1992 ;梅祺等 ,1993)。最近 ,陈大元等( 1999)报道将大熊猫的子宫上皮细胞、骨骼肌细胞和乳腺上皮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去核的兔卵母细胞后 ,分别有9 9%、6 8%和 11 7%的重构卵发育到囊胚。Dominko等( 1999)把绵羊、猪、猴或大…  相似文献   

16.
小麦异源细胞质遗传效应及其利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春光  吴郁文  张翠兰  张炎 《遗传》1999,21(5):57-61
小麦亚族(Triticinae)的细胞质遗传学研究始于日本学者Kihara于1940年发表的论文《论种间杂交不育性的胞质效应人之后,小麦及其亲缘属植物的细胞质遗传变异及其在小麦品种改良中的利用一直在积极探索之中。目前,日本、中国、美国和保加利亚等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较为活跃。已有研究结果〔‘-‘)初步显示出其在利用杂种优势(包括核质杂种优势和细胞质雄性不育杂种优势)、导人外源基因、拓展遗传资源和革新常规育种技术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在遗传进化和遗传规律的探讨以及揭示核基因系统和细胞质基因系统的表达调控关系…  相似文献   

17.
荧光漂白恢复(FPR)技术已发展成为定量测定细胞膜分子的流动性的方法之一。本文着重介绍了FPR技术应用于测定细胞膜中和细胞质内分子的运动,这些测定将有助于研究活细胞中膜分子的运动方式、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8.
染色体微切割和微克隆已成为复杂基因组研究的有效途径。但是操作过程中的核外DNA的污染一直是令人担心的问题,通过研究植物染色体微切割(微分离)和微切割的染色体DNA扩增过程中细胞质DNA的污染问题,表明目前常用的植物染色体微切割过程中,细胞质DNA的污染几乎难以避免,并提出了一个改进的降低细胞质DNA污染的方法。对如何控制细胞质DNA的污染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
用光镜和电镜技术研究了HL-60细胞在诱导分化过程中的显微与亚显微结构变化,10~(-6)M的维A酸处理6天,细胞按粒系途径定向分化,其核质比例降低,核浓缩、分叶,核仁减少或消失。经RA处理的细胞在电镜下出现下列明显的变化:细胞核浓缩和分叶,异染色质区域增加,约46%细胞显示出类似成熟粒细胞核的亚显微形态特征,胞质中嗜天青颗粒减少,特异颗粒显著增加,两种颗粒的比率发生明显变化;细胞质中微管、微丝的量增加;多聚和单个分散的游离核糖体减少,有些??细胞胞质空泡化;出现主要以微丝为筑架的大型钝形伪足和不规则的表面突起。上述这些变化似可作为HL-60细胞形态分化的标志。维A酸诱导HL-60细胞形态分化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关系。1.4%DMSO对HL-60细胞分化的诱导作用类似于10~(-6)MRA,而等剂量的(10~(-6)M)R Ⅰ、RⅡ其作用弱于RA。  相似文献   

20.
细胞核质互作是形成真核生物细胞的必经步骤,细胞核质基因组在遗传方式、突变率、倍数、重组、有效群体数等方面存在根本差异,这些差异必然与生态和进化过程互作,影响和参与维持核质基因组的协同进化.本文从生态与进化过程深度阐述了形成核质互作的理论和实际研究进展,包括核质基因连锁不平衡的进化理论、核质互作效应检测、核质互作的分子证据、核质基因渐渗与遗传谱系的差异、核质不亲和与物种形成等.理论和实际结果显示,基本进化动力(突变、选择、漂变及迁移)可不同程度地改变核质互作效应.今后研究重点就是基于核质全基因组序列筛选核质互作位点,分析位点的遗传进化属性,揭示核质互作形成的分子机制;理论上解析与核质根本差异都有互作的交配系统的角色,分析交配系统怎样影响群体核质不亲和及其导致的物种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