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脊髓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a,DRG)P2X3受体参与大鼠足底慢性炎症痛相关的热痛觉过敏机制。方法 1)用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以大鼠右侧后脚掌注射松节油加石蜡(各占50%)0.1ml建立后脚掌慢性痛模型,用热测痛的方法测量后脚掌皮下注射松节油后的痛阈,每天1次,连续测15d。2)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大鼠后脚掌慢性炎症后第2天和第7天,炎症侧脊髓背根神经节(L4—6)神经元中P2X,受体阳性细胞类型的分布变化;以及正常脊髓背根神经节(L4—6)神经元中P2X,受体阳性细胞类型的分布作为对照。结果1)炎症后大鼠后脚掌侧痛阈出现降低,在第2天痛阈达到最低,后逐渐恢复,14d后恢复正常痛阈值。2)正常大鼠P2X,主要表达于DRG的中小神经元上,炎症后DRG(L4—6),中小型P2X,受体阳性细胞数比对照组明显增加。细胞平均面积增大。结论后脚掌慢性炎症痛可以引起大鼠对伤害性热刺激的痛觉过敏,并导致脊髓背根神经节(L4—6)神经元qbP2X3受体阳性细胞数目增加,表明P2X3在DRG的中小神经元的改变可能对松节油引起脚掌炎症痛时热痛觉过敏的形成与维持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电针对慢性炎性痛大鼠患侧足跖机械痛阈(paw withdrawal thresholds,PWTs)以及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a,DRG)内卫星胶质细胞及其P2X7受体活化的影响,探讨电针抗大鼠炎性痛的外周机制。方法第一部分:将大鼠完全随机分为空白组(Con group,n=12)、炎性痛组(CFA group,n=12)、炎性痛+电针组(CFA+EA group,n=12)、炎性痛+假电针组(CFA+s EA group,n=12)。炎性痛大鼠于右后足掌侧正中皮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d’s adjuvant,CFA)每只0.1 m L构建模型;电针处理取穴"足三里"、"昆仑",电针参数为疏密波,频率2/100 Hz,强度0.5-1-1.5 m A(每个强度治疗10 min),每日1次,连续7 d。检测造模前和造模后1、3、7、8、10、12、14 d各组大鼠机械痛阈,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造模后14 d各组大鼠患侧DRG中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及P2X7受体活化情况。第二部分:将大鼠随机分为炎性痛+DMSO组(CFA+DMSO group,n=8)、炎性痛+P2X7R抑制剂A740003组(CFA+A740003 group,n=10)、炎性痛+电针+生理盐水组(CFA+EA+NS group,n=8)、炎性痛+电针+P2X7R激动剂Bz ATP组(CFA+EA+Bz ATP group,n=12),分别鞘内注射相应药物。分别于手术前、造模前、造模后和给药后各时点检测大鼠PWTs变化。结果 (1) CFA致炎性模型大鼠痛阈显著下降(P 0.01),电针治疗后其机械痛阈显著升高(P 0.01)。CFA足底注射14 d后,大鼠患侧L4-6 DRG中GFAP、P2X7蛋白表达显著增多(P 0.05);电针显著抑制大鼠患侧L4-6 DRG中GFAP、P2X7蛋白表达(P 0.05),而CFA+s EA组却无明显变化(P 0.05)。(2)与CFA+DMSO组比较,鞘内注射P2X7抑制剂A740003显著提高CFA大鼠机械痛阈(P 0.01); CFA+EA+Bz ATP组大鼠PWTs明显低于CFA+EA+NS组(P 0.01)。结论抑制大鼠背根神经节卫星胶质细胞活化和P2X7受体表达参与电针抗慢性炎性痛,可能是电针镇痛外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考察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1,TRPV1受体)基因敲除后小鼠慢性炎症条件下机械痛阈的改变。通过足底注射给予完全弗氏佐剂(20μL)介导雌性小鼠慢性炎症痛的形成,利用弗莱毛测痛法测量TRPV1受体基因敲除型及野生型雌性小鼠在给药前1天和给药后8天内的机械痛阈。给药后第9天处死小鼠,利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研究两组小鼠脊髓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和脊髓背角中c-Fos蛋白和P2X3受体表达的差别。结果显示,与野生型小鼠相比,TRPV1受体基因敲除型小鼠基础机械痛阈明显增高(P0.05);足底注射CFA后第3天起,TRPV1受体基因敲除型小鼠机械痛阈高于野生型小鼠(P0.05);蛋白质免疫印迹结果表明TRPV1受体基因敲除型小鼠DRG和脊髓背角中c-Fos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野生型小鼠(P0.01,P0.05),TRPV1受体基因敲除型小鼠DRG中P2X3受体的表达明显高于野生型小鼠(P0.05)。以上结果证明TRPV1受体可能通过调节DRG和背角中的c-Fos蛋白的表达以及影响P2X3受体在DRG中的表达从而影响外周机械痛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外周神经元蛋白酶激活受体2-蛋白激酶A/蛋白激酶Cε(PAR2-PKA/PKCε)通路在痛转化中的作用,寻找同时干预急性痛和慢性痛的可能方案。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诱发组、诱发组、抑制剂1组和抑制剂2组。除空白组和假诱发组,所有大鼠均通过先后足部注射角叉菜胶和前列腺素E2(PGE2)建立痛觉敏化诱发模型。PGE2于角叉菜胶注射后7 d进行足部注射。抑制剂1组和抑制剂2组大鼠于PGE2注射前/后,分别给予PAR2抑制剂。观察角叉菜胶/生理盐水,注射前、注射后5 h、3 d、6 d、7 d 0.5 h、7 d 4 h和7 d 24 h大鼠机械痛阈(PWTs)的变化,检测角叉菜胶注射后7 d 24 h造模侧背根神经节(DRG)中PAR2、蛋白激酶A(PKA)和蛋白激酶(PKCε)表达。结果 痛觉敏化诱发模型建立成功。角叉菜胶注射后7 d给予PGE2,显著延长了PGE2诱发疼痛的存在时间,角叉菜胶注射后7 d 24 h假诱发组大鼠PWTs与同期空白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诱发组大鼠PWTs明显低于同期空白组和假诱发组大鼠(P0.01)。诱发组大鼠造模侧DRG中PAR2和PKCε表达在角叉菜胶注射后7 d 24 h明显提升,高于同期假诱发组和空白组(P0.05)。给予PAR2抑制,不论时间均能显著翻转角叉菜胶注射后7 d 24 h,诱发组大鼠由PGE2诱发的疼痛(P0.05),并抑制DRG中PKCε表达。但,给予PAR2抑制剂不能影响PGE2诱发的急性疼痛和调制DRG中PKA含量。结论 抑制PAR2表达能阻断急性痛向慢性痛转化,这可能与其抑制DRG中PAR2-PKCε通路激活有关。但抑制PAR2并不能干预急性痛,这可能是因为DRG中PAR2相关通路未参与急性痛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研究拟观察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后大鼠不同时期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上嘌呤受体(purinergic receptor subtype,P2X3)的表达情况及P2X3受体拮抗剂TNP-ATP对糖尿病神经痛(diabetic neuropathic pain,DNP)大鼠的干预作用。方法 (1) 2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选取6只选取作为正常组,其余14只大鼠予以腹腔注射STZ,剔除未成模的2只大鼠,分别观察造模前(Base),造模后7 d、14 d、21 d的机械缩爪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变化情况;并在上述各时间点取大鼠L4-L6 DRG,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L4-L6 DRG上P2X3阳性细胞表达情况。(2)将25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选取6只作为正常+生理盐水(Control+NS)组,其余19只予以STZ注射,剔除未成模大鼠1只,成功建立DNP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生理盐水(DNP+NS)组,模型+50 nmol P2X3抑制剂TNP-ATP组(DNP+50 nmol TNP-ATP),模型+100 nmol P2X3抑制剂TNP-ATP组(DNP+100 nmol TNP-ATP),每组6只; STZ注射14 d后,DNP+TNP-ATP组分别按照上述剂量予以足背注射TNP-ATP溶液,其余两组分别予以注射等量NS,观察注射后0.5、1、1.5 h大鼠PWT变化。同时观察连续注射7 d药物对大鼠PWT的影响。结果 (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第7天、第14天及第21天空腹血糖显著升高;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Day 7 PWT无明显改变,第14天、第21天PWT显著降低。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STZ注射7、14、21 d后,DNP大鼠L4、L5 DRG上P2X3的阳性细胞的表达显著升高,STZ注射14、21 d后,DNP大鼠L6 DRG上P2X3的阳性细胞的表达显著升高。(2) TNP-ATP干预前,DNP+NS组与DNP+50 nmol TNP-ATP组、DNP+100 nmol TNP-ATP组PWT无显著差异;干预0.5 h后,与DNP+NS组、DNP+50 nmol TNP-ATP组相比,DNP+100 nmol TNP-ATP组PWT明显升高,效果持续至1 h。(3)连续注射7 d TNP-ATP后,DNP+100 nmol TNP-ATP组PWT较DNP+NS组与DNP+50 nmol TNPATP组明显升高。结论腹腔注射STZ可成功建立DNP大鼠模型,背根神经节P2X3表达上调参与糖尿病神经痛的调节。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低频电针(electroacupuncture,EA)对2型糖尿病神经痛(diabetic neuropathic pain,DNP)模型大鼠的痛阈以及L5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的P2X3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一: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8只和造模组42只。造模组给予高脂高糖饮食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35 mg/kg)腹腔注射建立大鼠DNP模型,对照组以常规饲料喂养并给予相同剂量的柠檬酸缓冲液注射。造模组中模型成功的大鼠进一步分为模型组(DNP group)与低频电针治疗组(DNP+EA group)。电针治疗选用双侧"足三里"、"昆仑"穴,频率2 Hz,强度1 m A治疗15 min,后2 m A治疗15 min,每日1次,共治疗7次。观察大鼠高脂高糖饲养0、5周的胰岛素敏感指数(insulin sensitivity index,ISI)及0、5、7周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水平变化;采用动态足底触觉仪检测大鼠高脂高糖饲养0、5、7周及电针3、5、7 d 6个时间点双后足缩腿阈(paw withdrawal thresholds,PWTs)的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L5 DRG P2X3受体表达。实验二:将DNP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电针组(EA+Vehicle group)和P2X3激动剂组(EA+αβ-me ATP group)。电针干预同上。EA+αβ-me ATP group于每次电针干预前在大鼠足趾下注射αβ-me ATP(0.6μmol/L,100μL)。EA+vehicle group大鼠注射等剂量的PBS缓冲液,其余干预相同。检测机械痛阈。结果 1与对照组大鼠比较,模型组大鼠高脂高糖饲养5周后ISI均明显降低(P0.01),高脂高糖饲养7周后FPG明显升高(P0.01),说明成功建立2型糖尿病模型(造模成功率为69.04%);2PWTs: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双侧PWTs明显降低(P0.01),说明2型DNP造模成功;与模型组比较,低频电针治疗组大鼠在治疗后各时点均出现双侧PWTs的显著增加(P0.01);而与电针组比较,P2X3激动剂组双侧PWTs均明显降低(P0.01)。3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L5 DRG P2X3阳性细胞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低频电针治疗组大鼠L5 DRG P2X3阳性细胞表达均明显减少(P0.01)。结论低频电针能通过下调L5 DRG P2X3受体有效改善2型DNP。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大鼠乳腺癌骨转移诱导癌症疼痛的调控过程中Akt信号通路的作用。方法:将Wistar成模wistar大鼠随机分为Model组、Model+GSK690693组及Model+Saline组;Model组大鼠不进行鞘内注射,Model+GSK690693组及Model+Saline组大鼠,于手术后数天(post-cancer cell implantation day,PID)PID 13 d、14 d及21 d鞘内分别注入Akt特异抑制剂GSK690693、等量生理盐水组,分别于PID 0 d、7 d、14 d及21 d,观察大鼠痛相关行为学检查,PID 21 d取DRG行免疫印迹检查p-Akt表达。结果:在鞘内注射Akt特异性抑制剂GSK690693后,Model+GSK690693组大鼠的机械缩足反射阈值上升,自发性疼痛行为值及患侧DRG中p-Akt表达下降。在PID 14 d、21 d等不同时间节点,Model+GSK690693组大鼠的疼痛行为学与Model+Saline组大鼠、Model组大鼠经统计学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PID 21d Model+GSK690693组大鼠患侧DRG中p-Akt表达与Model组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Model+Saline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鞘内注射Akt特异性抑制剂GSK690693可抑制大鼠乳腺癌骨转移诱导的大鼠痛相关行为。  相似文献   

8.
福尔马林致痛对大鼠脊髓和背根神经节的P2X3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索福尔马林致痛后大鼠脊髓和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的P2X3表达变化。方法:选取健康成年正常SD大鼠25只,分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为右侧足底皮下给予0.1ml 5%福尔马林,分别观察15min、30min、1h、3h后处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图像分析技术检测脊髓腰段及L4~6背根节P2X3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实验15min、30min、1h组脊髓后角Ⅱ层P2X3表达未见变化,实验3h组可见P2X3表达升高,但未见明显差异;实验15min、30min组DRG神经元P2X3表达未见变化,1h组开始表达上调,3h组表达明显升高,与各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福尔马林致痛能引起脊髓和背根神经节P2X3的表达上调,可能是其产生伤害性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坐骨神经结扎损伤后疼痛受体P2X3在相应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a,DRG)内的表达变化情况。方法:选取健康成年SD大鼠35只,建立右侧坐骨神经结扎损伤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相应L4-6DRG内P2X3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大鼠L4-6DRG内有大量P2X3免疫阳性神经元,坐骨神经结扎后3d P2X3表达即下调,3,7,14,21和28d其表达呈进行性下降趋势,各时间点与正常和假手术对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坐骨神经结扎后P2X3在L4-6DRG内表达明显下调,提示其可能在神经源性疼痛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该文旨在研究神经递质神经肽Y(NPY)及其受体在银屑病小鼠的背根神经节(DRG)与脊髓中的表达特征。将8周龄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咪喹莫特(IMQ)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两组。观察小鼠的行为学变化和皮肤炎症,采用HE染色分析皮肤炎症,甲苯胺蓝染色分析肥大细胞浸润情况。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DRG中NPY mRNA的表达变化和皮肤中细胞因子的表达变化,并通过RNA原位杂交技术分析Npy1r(NPY受体Y1相应的基因)、Npy2r(NPY受体Y2相应的基因)的表达情况。鞘内注射Y1拮抗剂或Y2拮抗剂后观察小鼠的行为学变化。IMQ造模小鼠的抓挠行为极显著增加。与对照组相比, IMQ模型组小鼠皮肤出现明显的银屑病样炎症性皮肤病变,而肥大细胞数目并无明显变化。在皮肤中, IMQ模型组IL-4与IL-5 m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改变;TSLP与IL-33表达水平升高。在DRG中, IMQ模型组NPY的m 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升高, Npy2r与Nppb在神经元中有明显的共表达。在脊髓中, Npy1r与Grp有部分共表达, Npy1r与Npy2r同时表达在部分神经元中。在...  相似文献   

11.
钙调蛋白激酶Ⅱ(Ca^2+/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CaMKⅡ)是一种多功能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在神经元中大量存在,广泛参与疼痛调制。神经病理痛是一种由疾病或躯体感觉系统的损伤引起的慢性难治性疼痛。钙调蛋白激酶Ⅱ在中枢、外周神经病理痛、代谢型神经病理痛和药物引起神经病理痛等各种类型的神经病理痛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将从钙调激酶Ⅱ介导的各型神经病理痛及其上下游的调控两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钙调蛋白激酶Ⅱ在神经病理痛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糖皮质激素药物作用于不同品系小鼠后肾上腺皮质功能抑制程度及其诱导药源性证候的差异性。方法选用ICR、BALB/c、C57BL/6J、KM和裸小鼠5种小鼠为实验对象,采用泼尼松龙进行干预。每种小鼠16只,其中正常对照组8只,泼尼松龙组8只。以0.5 mg/(kg·d)泼尼松龙连续灌胃14 d,每日观测小鼠体重,在给药第14天,运用小鼠辨证论治实验方法学检测小鼠中医四诊信息,次日处死小鼠,取脾、胸腺称重并计算脏器指数;运用ELISA检测血清皮质酮和ACTH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肾上腺Star、Cyp11a1、Cyp21a1、Cyp11b1、Cyp11b2基因表达;运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肾上腺LDLR、SRBI、StAR蛋白表达。结果与各自对照组比较:1)0.5 mg/(kg·d)泼尼松龙给药后第7天起ICR小鼠体重显著下降(P<0.01);给药后第13天起BALB/c小鼠体重显著下降(P<0.01);给药后第5天起C57BL/6J小鼠体重显著下降(P<0.01);给药后第13天裸鼠体重显著下降(P<0.05)。2)泼尼松龙导致ICR小鼠抓力显著下降以及躯干平均温度显著降低(P<0.05)。3)泼尼松龙导致ICR小鼠和裸鼠脾重量显著下降(P<0.01)以及裸鼠脾指数下降(P<0.05),泼尼松龙导致ICR、C57BL/6J和KM小鼠胸腺重量和胸腺指数均显著下降(P<0.01)。4)泼尼松龙显著导致BALB/c与KM小鼠血清皮质酮下降(P<0.05),也显著引起BALB/c小鼠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含量下降(P<0.01)。5)泼尼松龙显著下调ICR小鼠肾上腺Cyp21a1基因表达(P<0.05),下调C57BL/6J小鼠Star基因表达(P<0.01),下调KM小鼠Cyp11a1、Cyp21a1基因表达(P<0.01),下调裸鼠Star与Cyp21a1基因表达(P<0.05);且泼尼松龙抑制ICR小鼠肾上腺LDLR蛋白表达以及KM小鼠肾上腺StAR蛋白表达。结论泼尼松龙造成的小鼠药源性虚证主要表现为"气虚",涉及中医"肾藏象"与"脾藏象",其物质基础以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激素合成酶分子表达被抑制以及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被抑制为主;开展糖皮质激素药源性虚证研究建议首选ICR小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重组大鼠CC16(rCC16)蛋白质对减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小鼠模型肺组织损伤的作用,及对肺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1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将40只清洁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空白组、COPD模型组、rCC16剂量组1和剂量组2。除空白组外,其余小鼠均采用吸烟3月法制备COPD模型,从第3月开始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PBS滴鼻,rCC16剂量组1和剂量组2分别给予1μg/g体重和2.5μg/g体重的rCC16滴鼻干预。观察各组小鼠精神状态、饮食情况、体重变化及大小便情况等,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肺组织形态结构变化,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MP-9和TIMP-1信使RMA(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变化。结果空白组小鼠体重随饲养周期增大,COPD组小鼠体重较空白组明显减轻,rCC16干预组后,干预组2小鼠体重逐周增大,但干预组1小鼠体重增加较缓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模型组小鼠肺组织结构明显破坏,肺泡间隔增宽,部分形成肺气肿,rCC16干预组后,小鼠肺部的肺泡结构趋于完整,肺大泡的形成也减少;COPD模型组小鼠肺组织MMP-9和TIMP-1的表达均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rCC16干预后,均可降低MMP-9和TIMP-1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CC16对MMP-9的降低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而对TIMP-1的调节不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rCC16滴鼻干预可以减轻COPD小鼠肺组织的损伤,降低肺组织中MMP-9和TIMP-1的表达,对COPD的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疫苗犹豫是指在疫苗服务可及的情况下对接种疫苗产生延迟或拒绝的态度。疫苗犹豫(vaccine hesitancy)会影响人群疫苗的接种水平,导致疫苗可预防疾病发病率的上升,威胁人群的健康。国内关于疫苗犹豫的研究有限,而疫苗犹豫具有背景特异性,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疫苗犹豫进行研究。现从疫苗犹豫的定义、测量、影响因素和干预措施等方面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构建范可尼贫血通路Fancm基因敲除小鼠,研究Fancm基因缺失对小鼠生理功能,特别是雄性生殖器官的影响。方法采用CRISPR/Cas9技术,获得Fancm基因敲除小鼠。分析FANCM蛋白在野生型和Fancm^-/-小鼠睾丸组织中的表达。统计Fancm^-/-小鼠的出生率、体重、性别比例及子代生育情况,分析血液常规指标。组织形态学研究雄性Fancm^-/-小鼠睾丸生理病理表型。结果敲除Fancm基因ATG区域,获得稳定遗传的C57BL/6背景Fancm^-/-小鼠。Fancm^-/-小鼠睾丸中FANCM蛋白表达完全丢失。Fancm^-/-小鼠无明显的胚胎致死现象,但雌性Fancm-/-小鼠数目显著少于雄性Fancm^-/-小鼠。同窝Fancm^-/-小鼠比较野生型体重无明显区别,部分血常规指标有显著性差异。Fancm^-/-小鼠有明显的生殖能力缺陷。雄性Fancm^-/-小鼠睾丸有显著的发育缺陷,其生精细胞凋亡增加、细胞周期阻滞,影响睾丸发育与精子的生成。结论成功获得稳定遗传C57BL/6背景Fancm^-/-小鼠,Fancm基因参与小鼠的生长发育,特别是雄性生殖器官功能的维持及调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H7N9禽流感病毒裂解佐剂(MF59)疫苗的长期免疫原性。方法 制备含MF59佐剂的H7N9禽流感病毒裂解疫苗成品,放置于(6±2)℃环境下,取保存6、24和30个月后的疫苗,对小鼠进行免疫,以血凝抑制效价和微量中和抗体滴度来评估该疫苗的免疫原性。同时,用存放30个月的疫苗进行2次免疫后,对小鼠进行攻毒,观察MF59佐剂疫苗的免疫保护效应。结果 H7N9禽流感病毒裂解佐剂(MF59)疫苗在(6±2)℃保存30个月后免疫小鼠,检测其血凝抑制抗体效价和微量中和抗体滴度均没有明显的变化,且免疫小鼠能够有效抵御H7N9病毒的感染及其致病效应。结论 H7N9禽流感病毒裂解佐剂(MF59)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在(6±2)℃至少可保存30个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白毛黑眼(WHBE)兔和日本大耳白(JW)兔胰岛素抵抗动脉粥样硬化(insulin resistance atherosclerosis,IR-AS)模型的表型差异和病理机制。方法取WHBE兔与JW兔各12只,分为正常对照组(NC)和高脂高糖饮食(HF)组,每组6只。用HF饮食12周诱发IR-AS模型。造模结束后,取血测定血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行糖耐量试验,计算血糖和胰岛素曲线下面积;检测肝微粒体甘油三酯转运蛋白( MTTP )、核因子E2(Nrf2)和SOD1基因的表达,并观察脂肪和主动脉血管的HE染色病理变化以及血管CD68的表达情况。结果与NC组比,HF组肥胖,血脂升高,糖耐受不良,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明显升高,血浆及肝SOD活性下降且MDA含量升高,肝MTTP和 Nrf2 基因表达升高且SOD1基因表达降低,血管脂质沉积和AS以及血管CD68表达显著升高;与JWHF组比,WBHF组TG、LDL-C、HOMA-IR、糖耐量曲线下面积(U_GLU)、MDA含量、脂肪直径大小、肝SOD1基因表达、AS病变程度及血管CD68表达上有明显差异。结论高脂高糖饮食能诱导兔形成IR-AS,表现出脂代谢紊乱、炎症和AS病变。但WHBE兔的病变程度明显严重于JW兔,这可能与这两种品系兔在脂质代谢和氧化应激反应存在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一种新型高脂血症易感WSHc大鼠经高脂饲料诱导后血脂的动态变化和心血管并发症病理特点,为WSHc大鼠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取7~8周龄雌性WSHc大鼠20只和Wistar大鼠10只,进行高脂饲喂,另取同周龄同性别的WSHc大鼠和Wistar大鼠各10只饲喂普通饲料,分别作为正常对照。观察高脂饲喂2、4、8、12、16周时的血脂动态变化,饲喂16周后采用心动超声检测大鼠心功能及左心结构,病理组织学观察心脏及主动脉病变。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高脂饲喂2周后WSHc大鼠与Wistar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显著升高;高脂饲喂的WSHc大鼠TC、LDL-c水平为:(6.34±2.12)mmol/L、(2.56±0.94)mmol/L,而高脂饲喂的Wistar大鼠TC、LDL-c水平仅为(2.93±0.23)mmol/L,(0.63±0.12)mmol/L;在高脂饲喂期间,WSHc大鼠TC始终维持在高水平状态。饲喂16周后,WSHc大鼠心脏射血分数升高,左心室室壁增厚,并出现心肌纤维化,心肌细胞凋亡程度增高;主动脉内膜增厚,弹力纤维排列紊乱,形成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Wistar大鼠经高脂饲料诱导后,心功能及心血管病变不明显。结论 WSHc大鼠对外源性胆固醇敏感,高脂饲喂后易发高脂血症及心血管疾病,且TC、LDL-c水平与临床高脂血症更接近,相较于普通大鼠,更适用于高脂血症及相关心血管并发症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盐胁迫对植物叶绿素荧光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怡然  薛立 《生态科学》2019,38(3):225-234
盐胁迫是制约植物生长发育的主要非生物胁迫之一, 研究植物的耐盐机理对开发和有效利用盐碱地有重要的意义。叶绿素荧光动力技术作为研究植物光合生理状况及植物与逆境胁迫关系的理想方法, 可表明外界胁迫环境对植物光合器官的伤害程度。通过总结性阐述盐胁迫对植物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分别从盐分类型、植物类型、光照强度以及盐旱交互作用等方面分析了植物叶绿素荧光对盐胁迫的响应, 进而反映盐胁迫对植物光合能力的影响程度, 并提出增强植物抗盐性的途径, 包括施加外源物质、利用转基因技术、真菌的协同效应和培育耐盐品种。最后对叶绿素荧光动力技术在抗盐胁迫的运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提出了当前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旨在为提高植物耐盐能力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草莓花器官对高温、低温、盐胁迫的响应特征,该研究以草莓品种‘甜查理’为试材,设置0℃、4℃、25℃(CK)、37℃、200 mmol/L NaCl、400 mmol/L NaCl等逆境胁迫处理,考察草莓花外观形态、生长发育状态、花器官抗氧化酶活性,以及3个草莓花器官分生组织特异性基因、12个成花途径基因、3个抗氧化酶基因、6个抗逆基因的表达等。结果显示:(1)0℃、4℃、37℃、200 mmol/L NaCl、400 mmol/L NaCl溶液处理均抑制了草莓花的开放,0℃低温显著抑制草莓花器官的开放,并对草莓的花器官造成伤害。(2)当草莓植株受到高温、低温、盐胁迫时,其花器官内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及MDA含量均得到提高,其相关抗氧化酶基因的表达水平也相应提高。(3)0℃、4℃、37℃以及200 mmol/L NaCl、400 mmol/L NaCl溶液处理均显著降低了草莓花器官FaAP1、FaLFY、FaFD、FaSOC1等成花基因的表达量;0℃低温诱导了FaICE、FaRD29A、FaCOR、FaAFP等4个抗寒基因的表达水平;200 mmol/L NaCl、400 mmol/L NaCl的盐胁迫显著提高了FaP5CS基因的表达量。研究表明,0℃、4℃、37℃、200 mmol/L NaCl、400 mmol/L NaCl溶液处理不同程度抑制了草莓的开花进程,对草莓花器官造成伤害;不同逆境胁迫处理显著提高了草莓花器官SOD、POD、CAT活性以及MDA含量,相应的抗氧化酶基因表达得到上调,同时显著降低了草莓成花途径相关基因表达,增强了相关抗逆基因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