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芍药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毛莨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干燥根的醇提液经大孔树脂处理后,在其有效部位分得6个化合物,鉴定为苯甲酸(Benzoic acid Ⅰ)、没食子酸(Gallic acid Ⅱ)、没食子酸乙酯(Ethyl gallate Ⅲ)、芍药甙(Paeoniflorin Ⅳ)、氧芍药甙(Oxypaeoniflorin Ⅴ)和苯甲酰芍药甙(Benzoyl paeoniflorin Ⅵ)。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新鲜川芎采后干燥过程中阿魏酸和阿魏酸松柏酯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川芎晒干过程中总阿魏酸、游离阿魏酸和阿魏酸松柏酯的含量。结果显示,在整个晒干过程中(30 d),总阿魏酸、游离阿魏酸和阿魏酸松柏酯含量呈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晾晒第3 d时总阿魏酸含量最高(0.23%),因此在晾晒的第3 d利用快速干燥技术能较好地保留川芎药材中总阿魏酸含量,使其发挥更佳的药效。川芎药材中的阿魏酸松柏酯能水解产生阿魏酸,因此研究川芎干燥过程中的生理响应与含水量的关系对阿魏酸积累有重要意义。由于川芎在用药过程中是以总阿魏酸含量发挥药效的,所以以总阿魏酸含量作为川芎药材质量控制指标更加科学。  相似文献   

3.
采用DPPH(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ABTS(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自由基清除法和FRAP(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法对非洲白参(Mondia whiteii(Hook.f.)Skeels)不同萃取部位的抗氧化活性进行分析,然后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福林酚比色法分别测定非洲白参不同萃取部位的总黄酮、总酚含量,最后采用大孔树脂AB-8、ODS以及Sephadex LH-20柱层析和半制备型HPLC等色谱分离技术对其二氯甲烷萃取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结果显示:非洲白参二氯甲烷萃取部位抗氧化活性最高,且二氯甲烷萃取部位的总酚含量远高于其他部位;化学成分分离、纯化后得到10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2-羟基-4-甲氧基苯甲醛(1)、秦皮素(2)、7-甲氧基香豆素(3)、α-羟基丁香丙酮(4)、ω-hydroxypropioguaiacone(5)、桂皮酸(6)、水杨酸(7)、4-甲氧基水杨酸(8)、丁香酸(9)、壬二酸(10)。其中,化合物3~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樗叶花椒树皮精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离并分析鉴定其成分及相对含量,并研究了精油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在樗叶花椒树皮精油中共鉴定出54个化合物,樗叶花椒树皮中精油的主要成分为(-)-松油烯醇(17.64%)、桉叶醇(13.82%)、香桧烯(11.73%)、γ-萜品烯(10.88%)、α-蒈烯(8.00%)、芳樟醇(6.93%)、萜品油烯(5.86%)、α-萜品醇(4.44%)、(-)-α-水芹烯(2.25%)等;400 ppm的樗叶花椒树皮中精油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羟基自由基(·OH)、有机自由基(DPPH·)以及体外模拟胃液中亚硝酸根离子(NO-2)的清除率分别达到17.4%、49.1%、48.7%和50.8%。  相似文献   

5.
建立测定合欢花药材中槲皮苷、异槲皮苷和槲皮素3种黄酮类成分含量测定的方法。通过化学成分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测定,探讨不同干燥方法对不同规格合欢花药材的影响,为合欢花药材的初加工工艺选择提供参考。通过晒干、阴干、蒸汽杀青后烘干、微波杀青后烘干、烘干(30、50、70、90℃)、冷冻干燥的方式对两种规格合欢花药材进行干燥处理,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色法和ABTS法、DPPH法等检测样品中总黄酮、异槲皮苷、槲皮苷、槲皮素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利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对干燥后不同规格样品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干燥处理合欢花药材样品化学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结果存在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槲皮苷含量和总黄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槲皮苷含量可作为总黄酮含量大小的评价指标,与O-2自由基清除能力呈正相关但不显著。槲皮苷含量和总黄酮含量与其他四种抗氧化指标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极显著正相关(P<0.01),槲皮素含量与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呈显著正相关(P<0.05),推测槲皮苷和槲皮素...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药用植物大叶藤黄(Garcinia xanthochymus)叶片的化学成分,采用UPLC-QTOF-MS从叶片中得到19个化合物,主要为双黄酮类、黄酮类和间苯三酚类化合物。采用色谱分离法从叶片的80%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单体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二氢山奈酚(1)、dulcisbiflavonoid A (2)、7-去甲基银杏双黄酮(3)、mono-[2-(4-carboxyphenoxycarbonyl)-vinyl]ester (4)、山奈酚(5)。化合物1和2为首次从大叶藤黄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和4为首次从藤黄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和5清除DPPH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146.8和39.0μg/m L,表明其具有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7.
红豆树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和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红豆树叶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及其生物活性,本研究首次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红豆树叶挥发油,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其化学成分,结合DPPH和ABTS法及抑菌圈法,评价其体外抗氧化和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从红豆树叶挥发油中共检测出化合物36个,占挥发油总量的90.50%;挥发油主要成分为1,4-二十烷二烯(25.72%)、1,19-二十烷二烯(10.85%)、2,6-二叔丁基对甲酚(10.14%)、邻苯二甲酸正丁基异丁基酯(9.75%)、(Z,Z)-6,9-二十烷二烯(7.60%)、(E,E)-α-金合欢烯(7.51%)、叶醇(4.74%)和2-异丙烯基-5-甲基-6-庚烯-1-醇(4.04%)。红豆树叶挥发油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清除作用的半数有效量(ED50)分别为0.27、0.14 mg/mL,且抗氧化活性与挥发油浓度呈量效相关。红豆树叶挥发油浓度为7.1 mg/mL时,其对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抑菌圈分别为11.29、9.88、10.85和11.03 mm。本研究为红豆树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红豆树种子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和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红豆树种子的化学组成及生物活性。本文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甲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鉴定,并首次采用不同极性溶剂对红豆树种子的生物活性物质进行萃取;同时,利用DPPH法、ABTS法和抑菌圈法评价红豆树种子生物活性物质的体外抗氧化及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从红豆树种子萃取物中共检测出化合物12个,占萃取物总量的89.03%;种子萃取物的主要成分为5-羟甲基糠醛(52.98%)、D-阿洛糖(7.24%)、2,3-二甲氧基-10,11-二氢二苯并(b,f)恶庚英-10-醇(6.51%)、甲基丁香酚(4.53%)、2,3-二氢-3,5-二羟基-6-甲基-4H-吡喃-4-酮(4.45%)、黄樟素(3.75%)、α-松油醇(3.31%)、2,6-二甲氧基苯酚(2.01%),此8种成分占总量的84.78%。红豆树种子正丁醇、乙酸乙酯和石油醚等萃取物对DPPH和ABTS自由基均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且抗氧化活性与萃取物浓度呈线性相关。当红豆树种子正丁醇、乙酸乙酯和石油醚等萃取物浓度为10.0 mg/mL时,正丁醇萃取物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抑菌效果最佳;乙酸乙酯萃取物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效果最佳;石油醚萃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抑菌效果最佳。研究结果为红豆树种子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
娄红波  王先宏  何丽莲  李富生 《广西植物》2022,42(11):1875-1883
为研究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茎叶的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该文对甘蔗茎叶以甲醇提取,提取物采用柱色谱(SiO2、Sephadex LH-20、Rp-18)进行分离纯化,根据质谱和核磁共振技术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并通过DPPH法测定化合物的清除自由基能力。结果表明:(1)从甘蔗茎叶部位共分离鉴定22个化合物,分别为对羟基苯甲醛(1)、对甲氧基桂皮酸(2)、4-甲氧基苯甲醛(3)、香草醛(4)、4-羟基肉桂酸甲酯(5)、对羟基苯甲酸(6)、(2-羟基苯基)(苯基)甲酮(7)、对甲基苯甲酸(8)、咖啡酸甲酯(9)、乌头酸A(10)、乌头酸E(11)、5-O-二甲氧基肉桂酰基奎尼酸(12)、槲皮素(13)、槲皮素-3-O-α-L-阿拉伯糖苷(14)、槲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15)、硫代二丙酸双十八烷基酯(16)、α-conidendrin(17)、rel-(2α,3β)-7-O-methylcedrusin(18)、3-O-阿魏酰奎宁酸甲酯(19)、木犀草素(20)、(5S,6S)-5,6-dihydro-3,8,10-trihydroxy-5-(4-hydroxy-3-methoxyphenyl)-6-hydroxymethyl-2, 4-dimethoxy-7H-benzo [c]xanthen-7-one)(21)和5-O-阿魏酰奎宁酸甲酯(22),其中化合物2-3、7-11、14-19、21-2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2)通过DPPH法对含量大的15个化合物(1-9、11-16)进行自由基清除能力的筛选,其中化合物12(5-O-二甲氧基肉桂酰基奎尼酸)显示了较好的抗氧化活性(IC50值为 49.58 μg·mL-1)。该研究结果丰富了甘蔗抗氧化活性物质基础,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决明干燥种子和不同萌发期决明子芽的干粉为材料,采用超声波提取法提取醇溶成分和水溶成分,通过总抗氧化活性、还原力、清除羟自由基活性和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的测定,研究决明子萌发过程中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规律,为决明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决明子和不同萌发期决明子芽干粉醇提物和水提物均具有抗氧化活性.(2)在决明子萌发过程中,醇提物的总抗氧化活性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还原力、清除DPPH·活性、清除·OH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种子萌发后第7天,醇提物的抗氧化活性均高于干燥种子.(3)在决明子萌发过程中,水提物的总抗氧化活性和清除DPPH·活性呈下降趋势,还原力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清除·OH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芍药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的研究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红雨  刘强  韩岚 《广西植物》2003,23(1):90-92
用TTC法测定了芍药花粉的活力和寿命,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测定了其柱头的可授期。结果表明,栽培芍药单瓣花植株的花粉活力和重瓣花植株的花粉活力在开花初期(1~2d)无明显差别,但重瓣花植株的花粉活力比单瓣花植株的花粉活力下降快;通常情况下,花粉寿命约为7d。栽培品种的柱头有个体差异,单瓣花植株有的开花后2h即可分泌粘液,而重瓣花植株的柱头在开花后,有的一直不分泌粘液,有的在开花后两天才分泌粘液;单瓣花植株的柱头可授性比重瓣花植株的强,一般分别在开花后6d和3d之内具可授性。移栽的野生芍药植株的花粉活力比栽培品种下降的慢,其寿命也较长,一般为15d;柱头的可授性和粘液分泌比栽培植株强。  相似文献   

12.
芍药雄配子体发育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透射电镜对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雄配子体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芍药的小孢子母细胞在减数分裂末期Ⅰ时不形成细胞板,在减数分裂前期Ⅱ形成细胞器带,胞质分裂为同时型,生殖细胞刚形成时有呈PAS正反应的拱形壁,当生殖细胞还未完全脱离花粉内壁时,质膜间的壁物质消失,营养细胞中的脂体沿双质膜规律分布形成一单行的脂体带,在二胞花粉晚期,脂体带包围生殖细胞,形成脂体冠,花粉成熟时,包围生殖细胞的脂体消失,生殖细胞与营养核贴近,构成雄性生殖单位,成熟花粉为二细胞型。  相似文献   

13.
芍药花瓣总RNA的提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TRIzol法和改良的热硼酸盐法从芍药幼嫩花瓣中提取总RNA,总RNA的D260nm/D280nm值分别为1.803、1.974。琼脂糖电泳表明,用TRIzol法提取的RNA只有28S、18S2条带,带的亮度差,说明RNA有些降解;而用改良的热硼酸盐法提取的总RNA有28S、18S、5S3条带,带的亮度强,且28S是18S宽度的2倍左右,说明提取的RNA完整、未降解,可用于后续实验。改良的热硼酸盐法更适于从芍药花瓣中提取总RNA。  相似文献   

14.
芍药的访花昆虫和传粉昆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雨  刘强 《昆虫知识》2004,41(5):449-454
20 0 0~ 2 0 0 2年对内蒙古赤峰市高格斯台罕乌拉自然保护区内野生芍药 (PaeonialactifloraPall.)和内蒙古农校芍药园内栽培品种芍药的访花昆虫进行调查 ,经整理鉴定有 2 9种 ,自然保护区内芍药的访花昆虫种类有 1 7种 ,芍药园内的访花昆虫有 1 7种。根据传粉行为和数量的比较确定了自然保护区内主要传粉昆虫为丽斑芫菁、黄胫宽花天牛、黑胫宽花天牛、短毛斑金龟、饥星花金龟、白星花金龟和大淡脉隧蜂 ;芍药园内的主要传粉昆虫为意大利蜜蜂、棕边管食蚜蝇、长尾管食蚜蝇、大淡脉隧蜂、灰带管食蚜蝇和小淡脉隧蜂。  相似文献   

15.
收获期芍药根中芍药甙含量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HPLC法分析了江苏省东海县中药种植场内芍药(PaeonialactifloraPall)在9-11月间根中芍药甙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他各主产地芍药根中芍药甙含量。结果表明:芍药甙的含量在9-11月间的变化趋势是低→高→低最后趋于平稳,在10月初含量最高;一天中以中午采集时芍药甙含量最高;芍药甙含量与根直径成反比(Y=-1.50X 5.787),即根直径越小,芍药甙含量越高。  相似文献   

16.
芍药的传粉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红雨  刘强   《广西植物》2006,26(2):120-124
对内蒙古赤峰市高格斯台罕乌拉自然保护区2个自然居群和内蒙古农校芍药园内2个栽培品种的芍药进行了连续2年的观察和研究表明,不同居群、不同品种的芍药花期相同,均为23~27d。芍药不存在无融合生殖,有微弱的自交性,不存在闭花授粉的现象。是以昆虫为媒介以异交为主要传粉方式的物种。不同花期的结实率之间没有显著差异(F=1.501)。芍药的结实率较低,野生居群平均只有23.27%的胚珠发育成种子。两个野生居群的传粉强度和传粉效率小于栽培品种单瓣花,结实率也低于栽培品种单瓣花。三个实验样地不同居群间的人工授粉结实率基本一致,且均高于其他组合。  相似文献   

17.
扬州芍药栽培品种表型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2015年对扬州大学芍药种质资源圃中170个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栽培品种进行了全面调查,记录和分析了11种性状多样性。结果表明,芍药栽培品种具有丰富的表型多样性,平均多样性指数为1.538,总体上数量性状形态多样性指数大于质量性状。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出特征值大于1的前5个主成分,贡献率大小依次为花瓣宽度、株高、雄蕊数量、叶色和茎粗。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芍药栽培品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约为10.0,其聚类组群结果与芍药的株高有较大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xamine the antioxidative and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of Paeonia lactiflora pall (PLE). Total phenolic content of PLE was 89.65 mg of gallic acid equivalent per gram of PLE. IC50 values for reducing power, hydrogen peroxide scavenging activity, and 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 (DPPH) radical scavenging activity were 297.57, 3.33, and 32.74 μg, respectively.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PLE against H2O2-induced oxidative damage to PC12 cells was investigated by an 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 (MTT) reduction assay and 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 release assay. After 2 h of cell exposure to 0.5 mM H2O2, a marked reduction in cell survival was observed. However, this reduction was significantly prevented by 10–100 μg/ml of PLE. H2O2 also induced severe apoptosis of the PC12 cells, which was indicated by a flow cytometric analysis. Interestingly, the H2O2-stressed PC12 cells that had been incubated with PLE had greatly suppressed apoptosi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PLE could be a candidate for a new antioxidant against neuronal diseases.  相似文献   

19.
黄牡丹与芍药组间杂交花粉与柱头识别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别用TTC染色法和培养液培养法测定黄牡丹花粉的生活力和萌发率;并分别以5个芍药品种为母本,黄牡丹为父本进行人工杂交,用苯胺蓝染色法,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黄牡丹花粉在母本('墨玉双辉'、'奇花露霜'、'手扶银须'、'金凤'和'美菊')柱头上的黏附、萌发以及花粉管在柱头和花柱中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1)黄牡丹离体花粉生活力达64.9%、萌发率达68.7%.(2)授粉后24 h,黄牡丹花粉在'奇花露霜'、'手扶银须'和'金凤'柱头上的黏附数最多分别为134.5、80.9和100.5个,萌发花粉数也达到最多,分别为46.3、69.7和86.6,说明花粉与母本柱头的黏附性较好.(3)授粉后黄牡丹花粉黏附在柱头处及其附近的柱头乳突细胞内产生大量胼胝质;花粉管生长迟缓,且有扭曲、肿胀、结合、分枝等现象发生;少数花粉管能穿过柱头进入花柱,但常有胼胝质沉积其中.从黄牡丹花粉与5个芍药品种柱头的识别作用来看,受精前障碍是影响黄牡丹与芍药组间杂交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A white crystalline powder substance (m.p. 290–292℃; [a]23D=-48.3˚) was iso- lated from the roots of Paeonia lactiflora. It was identified by chemical and spectral analysis as β-sitosterol-D-glucoside, i.e. daucosterol. It amounts to 4×10-5 of the dry material Bioassays showed that daucosterol increased the fresh weight of cucumber cotyledons, promoted the elongation of wheat coleoptiles, and delayed the destruction of chlorophyll. Daucosterol also induced the initiation of root and leaf of isolated cucumber cotyledons. These phenomena showed that daucosterol was an active phytosetroid and exhibited both auxin-like and kinetin-like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