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沿海一带石灰岩高原的地理专名。喀斯特现象和喀斯特作用在这个地区研究得最为详细。一百年前已开始把这个地理专名用作地理学和地质学的普通名词。1966年我国公定学名为岩溶。概括言之,岩溶(喀斯特)既指水对于石灰岩及其它易溶岩石的溶蚀作用,也指的是这种作用所产生的结果。石灰岩溶洞是史前原始人类栖息之所。1929年在北京西南的周口店发现的中国猿人的第一个头盖骨,1958年在广东韶关马坝发现的古人类型——马坝人,1956、1957年在湖北长阳县关老山南坡发现的长阳人,1958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江县通天岩发现的柳江人,1933、1934年在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发现的山顶洞人,1956年在广西来宾县桥巩圩的麒麟山上发现的麒麟山人,都是在石灰岩溶洞中发现的,说明洞穴为原始人类提供了居住条件。同时岩溶溶洞里发现了各种类型的人类化石及动物化石,也予岩溶洞穴发育史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科学资料。我国幅员辽阔,岩溶分布极广,广西石灰岩出露面积占总面积的60%。在贵州和云南的东南部地区,石灰岩分布面积也占总面积的50%以上。而湖南、湖北、四川、山东、山  相似文献   

2.
中国桂林岩溶洞穴苔藓植物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采自中国广西桂林17个岩溶洞穴的192份苔藓植物标本进行研究,报道了洞穴苔藓13科19属28 种,其中含广西苔藓植物新记录16种。野外观察表明,桂林岩溶洞穴苔藓植物主要分布于洞穴洞口0~32m 弱光带范围内。三种丛集型藓类植物:净口藓、钩喙净口藓和东亚泽藓参与岩溶洞穴洞口带钙华沉积。  相似文献   

3.
消息与动态     
《人类学学报》2007,26(4):0-344
贵州大方响水发现石器时代遗址2007年8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贵州省博物馆、贵州省考古所及毕节地区、毕节市、大方县等文博部门联合组成野外考察队,对毕节地区的几个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点、古人类遗址进行实地考察。根据当地化石爱好者孙贵川等人提供的线索,在大方县响水乡韦家坡穿洞中发现相当数量的石制品、动物遗骸等遗物。韦家坡穿洞位于北纬27°16′14·8″,东经105°30′35·5″。洞穴沿层面发育于三叠系石灰岩中。洞口向西,高出洞前小河30余米,海拔约1370m。洞宽约8m,高约12m,进深20余米。洞内堆积由口及里略斜,…  相似文献   

4.
安徽东至华龙洞因发现距今约30万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和大量动物化石及石制品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本文对华龙洞遗址的地质、地貌、沉积物特点及洞穴演化过程与古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行分析。华龙洞地处扬子陆块区西北缘,周边呈现低山—丘陵—湖泊平原地貌景观。与华龙洞遗址密切关联的岩溶洞穴,发育在上寒武统微晶灰岩和白云质灰岩岩系内,中更新以来的地壳运动和岩溶发育是其形成的主要营力。华龙洞遗址是一处坍塌的洞穴,其发育大致经历发育初期(中更新世早期甚至更早)—稳定发育期(中更新世中期)—坍塌埋藏期(中更新世中晚期)等三个阶段,岩溶发育和洞外溪谷的侵蚀使得原始洞穴和堆积物一起在重力作用下坍塌。洞穴坍塌沉积物主要包括围岩岩块与碎屑、各种岩溶沉积物和文化遗物,胶结坚硬,不规则地埋藏于裂隙和巨石之间。古人类在遗址的活动时间处在距今约30万年前的稳定发育期,石制品和骨骼表面痕迹证据表明,华龙洞古人类具备依据不同原料的特点采取砸击法与锤击法并用的技术策略;石片边缘的使用痕迹和动物骨骼表面痕迹显示,古人类在遗址可能进行过肢解动物的行为。本研究对揭示长江下游中更新世中晚期古人类演化与适应生存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洞穴对于生物来说是一种极端环境,却孕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特殊生物,洞穴鱼类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依据是否具有洞穴适应特征,洞穴鱼类可分为典型和非典型两大类型。中国是世界上洞穴鱼类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拥有130种有效种,其中有69种为典型洞穴鱼类。受岩溶发育和气候等影响,中国绝大多数洞穴鱼类分布在广西、云南、贵州3个省、自治区。中国的洞穴鱼类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威胁,人类经济发展造成的洞穴和地下水环境退化是最主要的威胁因素。  相似文献   

6.
中国广西苦苣苔科一新种--灵川小花苣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在广西岩溶洞穴发现的苦苣苔科Gesnenaceae小花苣苔属Chiritopsis一新种——灵川小花苣苔C.lingchuanensis Yah Liu&Y.G.Wei。本种因聚伞花序花稀疏,花冠白色,明显二唇形,上唇比下唇短3倍以上,退化雄蕊3而与羽裂小花苣苔C.bipinnatifida W .T.Wang相近,区别在于前者叶不裂,雄蕊被短柔毛。本种在叶形上还与小花苣苔C.repandaw T.Wang相近,不同在于后者花冠不明显二唇形,上下唇近等长,雄蕊无毛,退化雄蕊2。灵川小花苣苔的分布范围狭窄,目前仅见于一个岩溶洞穴的近洞口段,具明显的洞生习性。  相似文献   

7.
<正> 今年2月,在保山县上芒岗一洞穴内发现了丰富的第四纪哺乳动物的牙齿和骨骼。上芒岗山洞位于东经98°51′,北纬25°18′,属保山县芒宽公社新光大队所辖。地处高黎贡山东侧山坡开阔地带,离怒江边约三公里,坡度30℃。该洞为高黎贡山断裂以东怒江断裂以西的石灰岩(C1)岩溶洞穴。位口朝东,化石计有象、犀牛、鹿、牛、猪等。  相似文献   

8.
《化石》2019,(4)
<正>1929年12月2日傍晚,石破天惊,北京大学毕业两年的裴文中发现了第一颗完整的猿人头盖骨,使得周口店遗址震惊中外。那么周口店古人类的"家"是怎么形成的呢?很少有人谈起。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家?地质作用成就了周口店古人类的家——岩溶洞穴。化石的发现让我们找到了古人类的家——周口店遗址1913年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地质研究机构——地质调查所,1914年聘请顾问瑞典人安特  相似文献   

9.
高坪位于湖北省建始县东北部, 长江支流清江流域上游。该区域地处扬子地台中段北缘,区内中生界灰岩发育,新生代以来的构造运动和气候条件有利于岩溶的发育和洞穴形成,山盆期夷平面保存完好。2008年4—5月间, 考察队对该区域进行了为期近一个月的洞穴调查和试掘。对16处洞穴的调查表明,该区域在700m—950m高度发育有较多的更新世洞穴堆积物, 其中洞槽、神牛洞、响水寨洞和左家硝洞等洞穴工作条件较好, 是下一步发掘工作的重点。对巨猿洞东洞口外和大岩洞的试掘表明, 这里蕴藏着较多的动物化石和早期人类活动的遗物, 可进一步发掘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岩溶洞穴叠层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岩溶洞穴叠层石系藻类等生物在洞穴弱光带富含钙质的岩溶水中,通过粘结捕获或同化作用沉淀碳酸盐面形成。油穴叠层石均显示双层叠置构造,即背光浅色层和向光深色层,并由细密纹层组成,。向光深色层疏松多孔,表面粗糙可见生物体;背光浅色层致密,表面光滑。因生长微环境的变化,其形态可分为3类:倾斜型,直立型和坝型。  相似文献   

11.
报道了在广西柳州市市区附近一岩溶洞穴发现的苦苣苔科唇柱苣苔属一新种,并命名为李氏唇柱苣苔。本种与寿城唇柱苣苔及百寿唇柱苣苔相近,与寿城唇柱苣苔的主要区别在于植株体形、叶和花较大,叶为长卵状椭圆形或椭圆形,叶缘具锯齿,每花序1-3花,退化雄蕊3而与之不同;与百寿唇柱苣苔的区别主要在于叶缘具锯齿,每花序仅1-3花,花药背部密生紫色髯毛,退化雄蕊3而不同。  相似文献   

12.
广东封开、怀集岩溶洞穴调查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广东西北部地区石灰岩分布面积甚广,岩溶洞穴发育较为普遍。1978年,广东省博物馆与肇庆地区文化局、封开、怀集、德庆县文化馆及部分公社干部、社员组成了一支洞穴考察队,对封开、怀集两县的石灰岩地区的洞穴进行了一次普查,共考察洞穴近200处,对洞穴发育形态、堆积物特点做了一些观察。同时,获得了一批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以及古人类化石、遗物等。现将情况简述如下。一、概况封开、怀集两县位于粤西北,石灰岩出露主要集中在北纬23°29′—59′、东经111°47′—59′的一条从北东至南西走向的S形带状狭谷之中,长约43公里,最宽处约10公里,最窄处仅1.5公里。石灰岩谷地由许多溶蚀洼地组成,大部分为峰丛和峰林,孤峰较少。洞穴主要出露、分布于孤峰和峰丛山麓,相对高程越高,洞穴越趋少,按其分布高程,大致可分四个带:(均指相对高程)(一)10米以下,计有洞  相似文献   

13.
洞穴科学(speleology)在国际上属于一门较新学科,近一、二十年发展迅速,成就突出因而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我国在洞穴科学某些研究领域里也取得一些重要成就,然而这一现状还不能适应当前洞穴科学新发展,为了赶上国际基础科学研究的先进水平,我国除了建立洞穴科学研究组织外,还将这一新学科列入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之中。洞穴科学是一门多学科综合性科学,它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目前已开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1961年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派吴新智、毕初珍和笔者等到广东西部的高要、罗定、封开等县寻找哺乳动物化石和古人类遗物。經过一个多月的工作,在不同的洞穴中发现了几处含哺乳动物化石的堆积物,并由其中采集了一定数量的标本;同时我们也注意了这一带的有关第四紀洞穴方面的资料。本区域内的第四紀洞穴及其堆积物,楊鍾健等在“两广新生代地层”一文中(1935)进  相似文献   

15.
猿人洞的溶洞演化和堆积旋回与北京猿人生活环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猿人洞的溶洞演化过程按岩溶洞穴发生发展规律可划分为6个阶段.在洞穴发育的填充过程中,依据堆积物的成因类型,猿人洞中的中更新世洞穴堆积层可分为7个堆积旋回.每个堆积旋回可与年代相当的黄土堆积旋回和深海气候旋回—一对应.堆积旋回所显示的气候和洞穴环境变化均与北京猿人生活环境及其旧石器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英格兰洞穴苔藓植物区系特征及其岩溶沉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作者1998-2000年采自英格兰7个岩溶洞穴452份苔藓植物标本研究,英格兰岩溶洞穴苔藓植物区系具有下列特征:(1)区系种类由20科41属65种(含变种亚种)组成;(2)区系地理成分含北温带分布(52.30%)、温带欧洲分布(15.38%)、欧洲-亚洲分布(1.54%)、欧洲-北美分布(12.31%)、旧世界温带分布(4.62%)、英国特有(1.54%)和世界广泛分布(12.31%)等7种成分;(3)生活型含高丛集型(9.22%)、矮丛集型(20%)、交织型(61.54%)、扇型(4.08%)和平铺型(4.08%)5种类型。14种洞穴苔藓植物参与了洞穴洞口钙华沉积,沉积形态包括钟乳石、洞壁钙华、洞底泉华和洞底滴水钙华4种类型。  相似文献   

17.
华南洞穴动物群的性质和时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关于华南洞穴动物群的研究工作,已进行了一个多世纪。起初的研究材料,多来源于中药铺;后来,在古生物学工作者的努力下,找到了一些有层位记录的洞穴,并根据洞穴化石动物群的性质提出了两个时代的两种堆积,即更新世的“黄色堆积”和全新世的“灰色堆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洞穴学的研究得到了有效发展,自1955年以来,先后在华南进行了多年的洞穴考察,取得了大量的洞穴化石,特别是巨猿的材料。根据已发表的和未发表的资料统计,我国南方的洞穴化石动物群包括一百余种。笔者按古老类型(第三纪);第四纪新出现的属、种(早更新世);过渡型属、种(中更新世);现生属、种(晚更新世一全新世)作了分类,计算出各类群占有的百分比,然后参阅洞穴出露高程、堆积物岩性等地质概况,把我国南方洞穴化石动物群划分为五个发展时期:上新世,早、中、晚更新世和全新世。这样的划分,或许对我国岩溶发育史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若尔盖青海沙蜥——洞穴密度与深度的生态内涵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2002年9月,采用样方法和挖掘法分别对分布在若尔盖草原荒漠(东经102°29′04.1″,北纬33°43′25.0″,海拔3 464 m)上的青海沙蜥(Phrynocephalus vlangalii)的洞穴密度及深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青海沙蜥的洞穴密度随植被盖度的升高而下降(r=-0.81,P<0.01),这说明青海沙蜥的生境选择是偏向于植被盖度较低的荒漠,因此可以把该物种作为草地荒漠化的一种指示生物.②青海沙蜥居住洞穴深度大于74 cm,在冻土层之下.青海沙蜥选择深度达到最大冻土之下的洞穴居住是它抵御低温的一种行为机制,而深度小于74 cm的洞穴则可能是用于逃避敌害的临时隐蔽所.  相似文献   

19.
2014年7月—2015年5月,对贵州省江口县51个洞穴中蝙蝠的种类、数量及分布进行调查,发现46个洞穴中有蝙蝠栖息痕迹,其中可以确定具体栖息物种的洞穴26个。本次野外调查共观察到蝙蝠2 100余只,经鉴定隶属3科11种;综合文献记录,截至此次调查结束,江口县洞穴型蝙蝠的有效记录为4科15种,其中有7种属本次调查首次发现。该地区许多蝙蝠栖息的洞穴都没有得到较好的保护,人为干扰已严重威胁蝙蝠的生存。建议对翼手目动物栖息的洞穴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并加强大众对蝙蝠保护意识的教育。  相似文献   

20.
秦岭野生大熊猫繁殖生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3-1990年,调查研究了秦岭野生大熊猫的发情期与发情交配行为,产仔期和产仔育幼洞穴的选择。发现发情期一年中有两个时期,好1-4分和6-9月份,产仔育幼洞穴为海拔1800米左右的阳坡天然石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