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锦蛇血清对尖吻蝮蛇毒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松  黄接棠 《蛇志》2005,17(4):237-240
目的 探讨王锦蛇血清对尖吻蝮蛇毒的抑制作用。方法 王锦蛇血清与不同剂量的尖吻蝮蛇毒分别混合后,注射到小鼠背皮下,测定王锦蛇血清对尖吻蝮蛇毒的抗出血活力;腹腔注射此混合物后,测定王锦蛇血清对尖吻蝮蛇毒的抗毒效价;先后注射尖吻蝮蛇毒和王锦蛇血清,测定王锦蛇血清对尖吻蝮蛇毒引起的死亡、组织损伤和炎症的抑制、保护和治疗作用。结果 1ml王锦蛇血清可完全抑制10mg(干重)的尖吻蝮蛇毒的出血活力;1ml王锦蛇血清可中和11mg(干重)尖吻蝮蛇毒的致死活力;王锦蛇血清对由尖吻蝮蛇毒引起的致死、组织损伤和炎症有显著的抑制、保护和治疗作用。结论 王锦蛇血清是尖吻蝮蛇毒的强抑制剂,可能成为未来新的蛇伤治疗药物的原料。  相似文献   

2.
尖吻蝮人工养殖灌喂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文彩 《蛇志》2012,24(3):277-279
目的探讨采用灌喂器人工灌喂尖吻蝮技术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湖南京湘源蛇类养殖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灌喂器人工灌喂尖吻蝮,观察记录随机抽取的30条尖吻蝮幼蛇及30条尖吻蝮成蛇在机器灌喂后每条幼蛇的体重数据,每3个月测量1次,观察12个月统计尖吻蝮的体重增长情况,并与常规灌喂方法饲养的尖吻蝮进行比较。结果灌喂器饲养的尖吻蝮幼蛇成活率为86.67%,平均体重达(482.39±40.19)g;灌喂器饲养的尖吻蝮成蛇成活率为96.67%,平均体重达(1346.13±117.51)g。而同期常规灌喂技术饲养的尖吻蝮幼蛇全部死亡,尖吻蝮成蛇成活率为76.67%,平均体重(878.56±82.39)g。结论人工灌喂器饲养的尖吻蝮幼蛇及成蛇的体重增长快速,成活率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尖吻蝮幼蛇就地和异地人工养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明行  谭群英  李勇  杨道德 《蛇志》2011,23(3):244-248
目的研究尖吻蝮(Deinagkistrodon acutbus)幼蛇在人工养殖过程中的技术难关,探讨尖吻蝮幼蛇生长缓慢的原因,以提高幼蛇的成活率和生长率。方法采用湖南省永州市野生尖吻蝮种蛇产卵孵化的幼蛇,在原产地永州与非原产地广西南宁进行幼蛇的人工饲养对比实验,观察在不同地域人工饲养的尖吻蝮幼蛇的生长速度。结果尖吻蝮幼蛇在本地及异地人工饲养均获得成功,尤其以南宁人工饲养的幼蛇最为明显,2010年9月饲养至2011年8月,幼蛇均重从(13.8±1.8)g增长至(198.8±80.6)g,最重的个体体重达350g。两地饲养的幼蛇均可自行捕食中华蟾蜍、老鼠及活小鸡、鸭苗,仅用1年时间将野生尖吻蝮子代幼蛇人工饲养成功。结论尖吻蝮幼蛇在本地及异地人工饲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黄松  黄锋 《四川动物》2000,19(3):186-186
蛇油的应用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蛇油的功效:蛇脂“绵裹塞耳聋,亦傅肿痛”,又“摩着物皆透也”。民间常用蛇油治疗冻疮、皲裂、湿疹及水火烫伤。蛇油的现代研究,已见文献及产品。作者以尖吻蝮蛇油为原料制成了“黄山蛇油膏”,用于临床治疗冻疮显效率753%,总有效率94%,治疗手足皲裂显效率90%,总有效率98%。为深入研究蛇油成分,更好地开发蛇油制品,作者对尖吻蝮蛇油及以混合蛇油为原料制成的“黄山蛇油膏”的主要脂肪酸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1 实验材料尖吻蝮蛇油 取成体尖吻蝮10条,放血致死,取蝮腔内脂肪,洗净…  相似文献   

5.
陈金印  张坤  沈勇  徐敏  蒋福升  丁志山  范永升 《蛇志》2012,24(2):156-159,184
目的观察投喂不同食物时尖吻蝮(Dienagkistrodon acutus)幼蛇的开口率,研究尖吻蝮幼蛇对食物的选择性,寻找最适宜的尖吻蝮幼蛇开口饵料;研究气味对尖吻蝮进食行为的影响,为人工配合饲料开发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尖吻蝮幼蛇随机分组,在相同条件下对幼蛇进行饲养,分别使用泽蛙、幼体蟾蜍、SD大鼠的乳鼠、昆明种小鼠幼鼠、大麦虫、蚯蚓、中华蟋蟀、蟑螂对尖吻蝮幼蛇进行投喂,并统计开口率;在黑暗条件下投喂新鲜的死泽蛙和小鼠肉块,减少振感和食物与环境间温差对尖吻蝮的刺激,观察记录尖吻蝮的进食行为。结果尖吻蝮幼体开口率与食物种类有明显相关性,对蛙类和鼠类的开口率较高,而对昆虫类几乎无捕食。同时存在多种食物时尖吻蝮对食物有一定选择性,对运动较活跃和体温较高的食物选择性高。尖吻蝮可凭借气味寻找到食物并完成进食,对死食的进食率较活食低。结论 (1)泽蛙和幼鼠是尖吻蝮幼蛇的理想开口饵料;(2)尖吻蝮捕食过程中,除依赖视觉、震感、颊窝红外热感等感知食物外,还可通过气味来识别食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尖吻蝮(Dienagkistrodon acutus)幼蛇成活率低的原因,观察不同温度条件和不同卵大小对尖吻蝮幼蛇的孵化、幼体特征、转化率、幼蛇存活率的影响。方法将不同窝尖吻蝮蛇卵按产卵日期相差不超过1天分为同一组,每组随机选择不同的温度进行孵化,采用隔水式恒温培养箱进行控温,以常温孵化作为对照试验,幼蛇出壳后采集相关试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在环境条件、养殖模式和养殖方法相同情况下对幼蛇饲养3个月,然后统计各组成活率。结果尖吻蝮幼体的孵化和幼体特征及存活率与孵化温度条件有明显相关性,孵化温度越高,孵化期越短,畸形率越高,蛇卵重量转化为幼体体重的转化率越低,3月龄幼蛇存活率越低。较大的尖吻蝮蛇卵孵出的幼蛇个体较大,生存力较强,存活率较高。结论尖吻蝮幼蛇的存活率与孵化温度条件及蛇卵重量大小有明显相关性,较适宜的孵化温度为24-26℃,蛇卵越大幼蛇存活率越高。  相似文献   

7.
尖吻蝮又名蕲蛇、祁蛇、五步蛇、棋盘蛇,喜生活在100~1350m高山区,唯我国特有品种。近年来,因大肆捕捉,野生资源大为减少,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因此,发展人工养蛇,特别养幼蛇,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现介绍尖吻蝮孵化和幼蛇人工饲养技术:1孵化尖吻蝮为卵生蛇...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人工养殖的不同体重尖吻蝮初生幼蛇对不同种类、重量食物的选择性,分析影响尖吻蝮幼蛇开口率的因素。方法将刚孵化出的尖吻蝮幼蛇按体重抽样分组,分别投入棘胸蛙幼蛙、多疣壁虎和小白鼠进行饲喂,统计不同体重的幼蛇对不同食物的偏好性、幼蛇对不同特征食物的选择性以及不同食物的损耗率。结果尖吻蝮幼蛇总开口率达98.33%,不同食物的开口率有显著性差异;在不同食物的分组开口实验中,投喂幼蛙的幼蛇开口率达95.0%,投喂壁虎的幼蛇开口率达60.0%,投喂乳鼠的幼蛇开口率仅15.0%。不同初生体重的幼蛇投喂壁虎、乳鼠的开口率差异显著,而投喂幼蛙的开口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初生体重对幼蛇的进食能力有显著影响,尖吻蝮幼蛇开口食物应以幼蛙为主,壁虎为辅。  相似文献   

9.
吴卯斌 《蛇志》2010,22(2):147-148
我国特有种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的驯养研究广大学者和专业户做了大量突出的工作。但对野外生态的研究还有待深入。近30年来.作者结合“尖吻蝮人工驯养”进行研究,在皖南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等周边地区作了数百次实地考查,并走访当地居民和有经验的捕蛇者,对尖吻蝮的野外生态、栖息环境、生活习性有了深层次的了解,为人工驯养繁殖尖吻蝮奠定坚实的基础。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尖吻蝮仔蛇的人工模拟生态养殖试验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通过建立一个适应于尖吻蝮仔蛇生长发育的稳定的多功能生态系统的人工模拟生态养殖蛇场,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仔蛇的饲料成本,从而达到降低人工养殖尖吻蝮蛇的成本。方法选取一个室外围墙式养蛇场作为试验基地。设计为适应于蛇、蛙、昆虫、蚯蚓、小杂鱼等动物生长繁衍的人工模拟生态环境,建立一个稳定的多功能蛇场生态系统,以尖吻蝮蛇100条,在试验以前随机抽取10条测量其体重和体长,并以活体动物饲料喂养法和科学饲养管理法进行试验养殖,并在进入第一、第二次冬眠前均随机抽取10条蛇仔测其体重和体长。结果本次试验与本蛇场室内人工饲养尖吻蝮仔蛇相比,不仅在体重、体长和肥满度方面均相差不大,而且仔蛇的存活率还有所提高。结论表明该人工模拟生态养殖蛇场能够满足尖吻蝮仔蛇生长发育的需要,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异氟烷对尖吻蝮的麻醉保定作用,为尖吻蝮的实验操作提供安全保障。方法采用窒息实验排除窒息因素;选取24条体重约500 g的尖吻蝮随机均分为Z1组、Z2组、Z3组,每组8条,分别置于0.47%、0.70%、0.94%浓度异氟烷环境下,观察并记录其失去翻正反射时间(T_1)、完全麻醉时间(T_2)及重新获得翻正反射时间(T_3);将16条体重约1 000 g的尖吻蝮随机分为Z4组和Z5组,每组8条,分别置于0.70%、0.94%浓度异氟烷环境下,观察并记录其麻醉时间及反应;选取大、小型王锦蛇及小型尖吻蝮各8条(W1组、W2组、Z6组),比较不同类型的蛇在相同条件下的麻醉效果。结果处于密闭环境的尖吻蝮在40 min内未出现晕厥现象;浓度为0.47%的异氟烷不足以麻醉体重为500 g的尖吻蝮;浓度为0.70%和0.94%的异氟烷均可麻醉体重为500 g或1000 g的尖吻蝮;不同种类的蛇在相同麻醉条件下的麻醉效果相差较大。结论异氟烷可以作为尖吻蝮麻醉保定的简单方便麻醉剂。  相似文献   

12.
我国产有近五十种毒蛇中,具有剧毒且对人畜危害较大者,约有十几种,即银环蛇,眼镜蛇,金环蛇,眼镜王蛇,蝰蛇,蝮蛇,尖吻蝮,竹叶青,烙铁头蛇及常见的几种海蛇。我国抗蛇毒血清的研制,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及至1970年始有抗蛇毒血清供临床使用。目前计有四种产品,即精制抗蝮蛇毒血清,精制抗尖吻蝮蛇毒血清,精制抗银环蛇毒血清和精制抗眼镜蛇毒血清。现正陆续研制抗蝰蛇毒血清,抗金环蛇毒血清等,为治疗我国毒蛇咬伤中毒患者提供可靠的特效药。  相似文献   

13.
尖吻蝮 Dienagkistrotrodon acutus(Guenther)属于蝰科 viperidae 蝮亚科 crolalinae 尖吻蝮属Dienagkistrodon 是一种剧毒蛇,也是一种重要的药用动物.主产我国南方山区,为进一步做好蛇伤防治,我们对武夷山区不同月份的尖吻蝮蛇毒的毒力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蛇伤凉血合剂对尖吻蝮蛇咬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尖吻蝮蛇咬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服蛇伤凉血合剂,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就诊时(咬伤2h内)、咬伤后72h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就诊时TT、PT、APTT、Fg均在正常范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伤后72h,两组患者的TT、PT、APTT均升高,Fg均降低,而且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蛇伤凉血合剂对尖吻蝮蛇咬伤所致凝血功能障碍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5.
《蛇志》2018,(2)
目的观察人工饲养子一代尖吻蝮蛇的越冬繁殖与冬眠周期性节律关系。方法对已发育成熟的尖吻蝮蛇子一代蛇,研究其在非冬眠温度(25~29℃)和冬眠温度(11~14℃)条件下,交尾、产卵与冬眠情况。结果保持正常冬眠条件饲养的子一代尖吻蝮蛇,可以正常产卵并孵化,而破坏冬眠条件的则不能正常产卵。结论维持尖吻蝮蛇的冬眠周期性节律对尖吻蝮蛇的繁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尖吻蝮和舟山眼镜蛇初生幼体的捕食性攻击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植华  樊晓丽  计翔 《生态学报》2010,30(9):2261-2269
毒蛇捕食行为通常可以分为3个阶段:攻击前、攻击和攻击后阶段,其中攻击阶段在整个行为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用数码摄像机拍摄了4个体温下尖吻蝮和舟山眼镜蛇幼体捕食小白鼠的行为过程,通过分析10个行为变量来比较两者捕食性攻击模式的差异并检测温度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两种蛇对猎物产生明显不同的攻击反应。攻击前,尖吻蝮感应猎物能力相对较弱,头部移动速度缓慢,准备时间较长;攻击时,尖吻蝮头部移动速度显著大于舟山眼镜蛇;攻击注毒后两种蛇均释放猎物,尖吻蝮头部回缩至攻击前状态的时间间隔相对较短。体温显著影响两种蛇的攻击行为。在检测的温度范围内,两种蛇都在28℃体温条件下感应猎物能力达到最好;温度效应对尖吻蝮攻击速度的影响显著,但对舟山眼镜蛇不显著。不同蛇类捕食行为模式以及对体温变化反应的差别可能主要与其利用感觉器官、生境条件上的种间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7.
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人工室外孵化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钟福生  刘军  周剑涛  陈景辉 《蛇志》2002,14(4):10-12
目的 研究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人工孵化尖吻蝮蛇卵的孵化成活率。 方法 试验于 2 0 0 1年 6~9月在湖南永州之野异蛇实业有限公司试验蛇场内进行。试验基地室内外结合室内面积为 4 m× 3 m,建成多层立体式蛇窝。室外面积为 1 5 m× 1 0 m,灌木和杂草覆盖度 90 %以上 ,有 1个 3 m× 2 m的饮水池 ,供蛇饮水。种蛇 1 5条。孵化湿度 75 %~ 85 % ,温度比场外自然环境温度略低 2~ 3℃。 结果 尖吻蝮蛇平均产卵数为 1 4 .3枚 ;平均孵化天数为 2 2 .5天 ,孵化率为 95 %以上。 结论 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可以人工孵化尖吻蝮蛇卵 ,而且受精良好的雌尖吻蝮蛇卵出壳率高  相似文献   

18.
尖吻蝮Dienagkistrodon acutus(Guenther)俗称五步蛇,是危害劳动人民较严重的一种毒蛇。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国外分布于越南北部。被咬后,若治疗不及时或抢救不力,往往使病情转重,造成肢体残废,甚至危及生命。蛇毒对机体的毒理作用尖吻蝮隶属于蝮亚科,是有颊窝(感觉温度的器官)的管牙类毒蛇。根据我国广西报告,平均每条蛇咬物一次排出的毒液222.2毫克(相当于59.0毫克干毒量),对小白鼠的半数致死量8.9毫克/公斤,皮下注射,其毒性虽较弱,但其排毒量甚多,对这种蛇伤的危险性也就不可勿视。尖吻…  相似文献   

19.
王桂兰 《动物学研究》2003,24(3):204-204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肖昌华研究员主持的“注射用尖吻蝮蛇凝血酶”研究项目 ,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查 ,符合国家一类新药审批的有关条件 ,批准于 2 0 0 3年 4月进入Ⅰ期临床实验 (批件号 :2 0 0 3L0 14 30 )。尖吻蝮蛇凝血酶为我国特产的尖吻蝮 (Agkistrodonacutus)蛇  相似文献   

20.
黄松  汪文清 《蛇志》2006,18(3):213-213
冻疮是由于气候寒冷潮湿引起皮肤局部微循环障碍而发生的冬天常见皮肤病,复发率高,表现为局部皮肤呈紫红色水肿性不规则红斑,有灼热和瘙痒感,重者出现水泡、溃疡。目前治疗冻疮的药物较多,多数是以祖国的传统医药为主,以温通祛寒、活血化淤为原则。我们于2005年12月~2006年2月,应用黄山市蛇类科学研究所研制的,以混合蛇油为原料(以尖吻蝮、蝮蛇、眼镜蛇、乌梢蛇和王锦蛇)的蛇油冻疮膏治疗冻疮21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