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72年7月以来开展了“三结合”的东湖渔业增产试验。着重抓住天然饵料资源的合理利用,大水面大规格鱼种的培育,放养鱼类的防逃,凶猛鱼类的控制以及捕捞技术的改革这五项关键性增产措施,进行了研究和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渔产量从试验前的36.5万斤稳步上升到1975年的81万斤,并初步摸索出东湖渔业生产的一些规律。本文在总结上述工作的同时,还对反映我国淡水渔业传统的“水体合理放养”原理进行了扼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武昌东湖1973—1975年度渔获物的情况,并从鱼类生态学的角度探讨了东湖合理放养的若干问题。东湖是养殖湖泊。在不投饵的情况下,年产量从1971年的36.5万斤,逐年上升到1975年的81万斤,折合亩产36.8斤。渔获物中放养鱼类占88—96%,主要为鲢、鳙,其次是草鱼。其他野杂鱼所占比例很小。通过对不同规格的鱼种的生长率和回捕率的分析,表明鱼种规格越大,回捕率越高,生长速度越快。根据三年来渔获物的分析,本文最后讨论了东湖渔业的生产潜力和合理放养问题,提出了对现有鱼类种群结构进行调整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武昌东湖1973-1975年度渔获物的情况,并从鱼类生态学的角度探讨了东湖合理放养的若干问题。东湖是养殖湖泊。在不投饵的情况下,年产量从1971年的36.5万斤,逐年上升到1975年的81万斤,折合亩产36.8斤。渔获物中放养鱼类占88—96%,主要为鲢、鳙,其次是草鱼。其他野杂鱼所占比例很小。通过对不同规格的鱼种的生长率和回捕率的分析,表明鱼种规格越大,回捕率越高,生长速度越快。根据三年来渔获物的分析,本文最后讨论了东湖渔业的生产潜力和合理放养问题,提出了对现有鱼类种群结构进行调整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湖泊食鱼性鱼类渔业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食鱼性鱼类是指鱼类群落中以鱼类为食的鱼类,它们处于较高的营养级,是水生态系统中主要的顶级消费者。食鱼性鱼类渔业是北美湖泊渔业的主要方式,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与方法。一些研究表明,食鱼性鱼类的放养通过营养串联效应(Trophic cascading effect)有改善湖泊水质的作用1-2。我国有关湖泊食鱼性鱼类渔业生态学研究还非常有限。    相似文献   

5.
保水渔业对千岛湖食物网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预防千岛湖连续暴发了2a(1998—1999)的蓝藻水华和改善千岛湖水质,于2000年起在千岛湖开展了以人工放养鲢鳙和控制凶猛鱼类为主要措施的保水渔业试验。作为试验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通过构建1999和2000年千岛湖生态系统的Ecopath模型,比较分析了实施保水渔业对千岛湖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实施保水渔业,使千岛湖中的银鱼和鲤生物量减少,而鲌类(主要是蒙古鲌)、鲴类和大眼华鳊等增加;使各种鱼类的捕食者和食饵生态位重叠指数下降;各主要鱼类的相互作用中,鲢、鳙对鳡、鲌的促进作用增强,鳡对鲌的抑制作用及鲌对虾类、银鱼和鲤等以及银鱼对浮游动物的抑制作用减弱,鳙对银鱼、大眼华鳊对鲤的抑制作用增强。这些影响,使千岛湖食物网结构更趋合理,如底层碎屑食性鱼类如鲴类等的增加,有利于营养物的再循环和再利用,从而增强了水体对营养物的净化作用。  相似文献   

6.
长江中下游四个湖泊鱼类与渔业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长江中下游的牛山湖、东汤逊湖、龙感湖和黄湖作为研究地点,调查了这些湖泊鱼类区系组成、鱼种放养量、渔获物组成、渔产量和渔产值,现已查明牛山湖鱼类有64种,东汤逊湖53种,黄湖76种,龙感湖80种。这些湖泊的鱼类区系组成相似,鲤科鱼类最多,占总种数的60.4%-65.6%。牛山湖主要放养草鱼,东汤逊湖主要放养鲢和鳙,黄湖除鱼类外重点放养河蟹。这三个湖泊年均鱼种放养量分别为9.5kg/hm2、36.8kg/hm2、8.1kg/hm2;年均鱼产量分别为128kg/hm2、126kg/hm2、88kg/hm2;年均每公顷渔产值分别为623元、680元、1202元。龙感湖为非放养型湖泊,年均鱼产量为64kg/hm2,其中鲫、红鳍原泊和小杂鱼占有较高的比例;年均每公顷渔产值183元。文中分析了各湖泊鱼产量构成特征,讨论了未来湖泊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为合理利用鱼类资源,发展可持续渔业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中国淡水渔业碳汇强度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背景】碳汇是指从大气中消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我国最先提出碳汇渔业概念。【方法】捕捞鱼类的碳均来自天然饵料,故以其平均碳含量估算碳移出量。而养殖鱼类中,一般假定不考虑施肥养鱼的碳输入;鲢和鳙是滤食性鱼类,主要摄食浮游生物,鳜属鱼类以其他种鱼类为食物,而这些鱼类主要摄食天然饵料,故可以认为其碳均来自天然饵料。此外,假设草鱼、鲫和鲤等产量的20%来自天然饵料,而河蟹产量的50%来自天然饵料。基于渔业统计年鉴(2011—2015年),估算了我国近5年来淡水渔业碳汇强度。【结果】2010—2014年,全国淡水养殖碳移出量逐年稳步增长,分别为136.2万、140.5万、146.0万、153.0万和164.5万t,平均每年的碳移出量为148.0万t。2010—2014年全国淡水捕捞碳移出量分别为29.3万、28.7万、29.6万、29.7万和29.6万t,平均每年的碳移出量为29.4万t。【结论与意义】在自然资源日益减少的情况下,淡水养殖渔业碳汇的发展必然会成为淡水渔业经济发展的主体。  相似文献   

8.
东湖是一个集饮水、用水、水上运动、旅游和养殖为一体的多功能湖泊。随着湖区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和居民人数的急增,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东湖,加之过度放养草食性鱼类等不合理发展的渔业生产,加速了东湖的富营养化的进程,导致水质日趋恶化,影响了水域其它正常功能和湖区居民的健康。依据“生物操纵”(Biomanipulation)的原理放养鳜鱼[Sinipercachuatsi(Basilewsky)],能否具有既能调整湖泊的营养结构,促使浮游植物生物量的下降,达到改善水质,增加透明度的目的;并且,在鱼产量下降的同时又能保持一定的产值,以合理…  相似文献   

9.
《水生生物学集刊》1977,6(2):140-142
我场位于武汉市郊,主要利用城市生活污水养鱼。在利用污水的湖塘中,饵料资源以小型浮游生物为主。所以,我们采取“白鲢当家,花鲢作陪”的放养方针。实践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增产措施,近年来,我场几个百亩湖塘亩产分别达800-1000斤。然而,污水湖塘里有很大数量的有机碎屑和腐植质,这部分饵料资源尚未被放养鱼类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10.
我场位于武汉市郊,主要利用城市生活污水养鱼。在利用污水的湖塘中,饵料资源以小型浮游生物为主。所以,我们采取“白鲢当家,花鲢作陪”的放养方针。实践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增产措施,近年来,我场几个百亩湖塘亩产分别达800—1000斤。然而,污水湖塘里有很大数量的有机碎屑和腐植质,这部分饵料资源尚未被放养鱼类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11.
三峡水库香溪河鱼类资源现状及渔业管理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5):973-982
于20122013 年对香溪河鱼类组成及资源量进行了周年季度调查, 结合历史资料, 分析了三峡水库成库前后香溪河鱼类资源的变动情况, 以期为保护和利用三峡库区的鱼类资源提供依据。共采集鱼类48 种,隶属于 3 目 8 科 35 属, 以湖泊定居性鱼类为主;发现香溪河鱼类优势种是光泽黄颡鱼、鳙、鲢、达氏鲌、贝氏 、大眼鳜、翘嘴鲌、瓦氏黄颡鱼、银 、蛇;肉食性鱼类(达氏鲌、翘嘴鲌、大眼鳜等)占总渔获量的31.54%, 生物量相对较高;对单位捕捞努力渔获量的调查显示, 夏季日均单船渔获量最高, 达到(69.4546.61) kg/(船d)。与历史记录比较, 三峡水库成库后, 香溪河的鱼类群落组成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湖泊定居性鱼类成为优势种群。基于此次调查结果, 文章提出了禁渔期调整、小型鱼类资源利用和肉食性鱼类合理放养等渔业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我县广大贫下中农,开展了核酸降解产物“702”在农业上应用的科学实验活动。部分社队在棉花上喷施“702”,促进棉花早发增产,取得初步效果。例如虹桥公社虹二大队从1974年开始大面积使用“702”,促进了棉花高产。过去这个大队的棉花产量在公社一直处于中等水平。1974年及1975年在全面贯彻农业八字宪法的基础上,大面积使用“702”,棉花产量逐年提高,1974年亩产皮棉136斤,1975年达148.6斤,二年来产量跃居全公社首位。虹二大队的先进经验,在其他社队的试验田中也得到了验证。从1972年至1975年的四年中,我们与唐镇、城镇等公社的贫下中农和科技人员一起反复试验,都重复了同样的效果。四年来,有实产的八块试验田,  相似文献   

13.
用鲢鳙直接控制微囊藻水华的围隔试验和湖泊实践   总被引:68,自引:2,他引:66  
刘建康  谢平 《生态科学》2003,22(3):193-198
为了控制水体富营养化所形成的水华,国外经典的生物操纵论者提倡放养食鱼性鱼类以控制食浮游生物的鱼类,藉此壮大浮游动物种群,然后借助浮游动物遏制藻类.按照这条思路,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鲢和鳙应该是清除的对象.本文作者认为我国湖泊中危害性最大的是微囊藻水华,而浮游动物根本不能摄食这种水华,不如直接利用鲢鳙进行控制,因而1989-1992年间在武汉的东湖进行了三次原位围隔试验,2000年再度重复了一次围隔试验,结果证明,迄今在东湖中已消失18年的微囊藻水华,重新出现在不养鱼的围隔里.在养入一定密度的鲢或/和鳙的围隔中,就没有水华出现.已经出现水华的围隔,放入适当密度的鲢或/和鳙后,在短期内水华又复消失;而放入草鱼的围隔,则水华始终持续,不受影响.说明鲢和鳙能有效地遏制微囊藻水华.鲢、鳙遏制水华的有效放养密度(亦即有效生物量)为46-50g·m-3.东湖湖泊中鲢、鳙的生物量,直到1985年才达到这个水平,所以1985年湖里反常地没有出现水华.往后的年份,东湖的鱼产量越来越高,也就是湖里鲢、鳙的生物量越来越大,所以迄今没有微囊藻卷土重来的机会.东湖的水质和其他非生物条件仍适于蓝藻水华的发生与发展,如果东湖鲢、鳙的产量下降到阈值以下,亦即降到1985年以前1000t水平,那么微囊藻及其它蓝藻水华的重来将是不可避免的.经典的生物操纵论学说和措施不能解决微囊藻水华猖獗的问题.相反,用滤食浮游生物的鲢和鳙直接遏制微囊藻却是有实验根据并已被渔业生产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用浅水湖泊型鱼探仪估算东湖鱼群数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浅水湖泊型鱼探仪估算了武汉东湖中的鱼类个体数。鱼探仪的探头可以横向或垂直放置,水平探鱼时得到的是从湖面到1.5米深的个体鱼探图像;垂直探鱼时得到的是从1.5米到水底的个体鱼探图像。按半减半角3°计算了鱼探仪探索的水团中鱼的密度。根据每100米距离的个体鱼探图像计数值的时间系列变化以及鱼类密度的两向方差分析,发现鱼类的栖息密度随湖区的不同而异。根据各湖区鱼类当时的“现存”尾数,估计东湖郭郑湖区(11平方公里)1983年10月“现存”的鱼数为44万尾,1984年3月为112万尾。  相似文献   

15.
&#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5):930-939
以三峡库区忠县甘井河水域牧场示范区为例, 在水域牧场内、外设置采样点, 调查水质、浮游生物及土著鱼类组成现状, 同时监测水域牧场内放养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的起捕规格及生长情况, 旨在评估三峡水库典型库湾生态渔业的综合效益。忠县甘井河水域牧场水域面积为0.08 km2,按零投喂的放养模式经营, 放养的鲢、鳙起捕规格分别为(2436486)和(2769496) g, 年龄均为34 龄。生态效益方面, 水域牧场内、外调查到的土著鱼类数量均为10 种, 优势种均为贝氏 Hemiculter bleekeri 和似鳊Pseudobrama simoni。在6 月、9 月和12 月, 水域牧场内总氮(TN)、总磷(TP)比水域牧场外低或相近, 水域牧场内溶氧(DO)比水域牧场外高或相近;在3 月、9 月和12 月, 水域牧场内、外水质总体无差异;而在鱼类生长旺季的6 月份, 水域牧场内的水质优于水域牧场外, 说明生态渔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水质。经济效益方面, 甘井河水域牧场年均效益202.6 万元;社会效益方面, 共转产渔民111 人, 提供就业岗位45 个, 人均年收入36610 元。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鱼类养殖是一项重要的商业活动。鱼类养殖在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对水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表明:鱼类养殖对养殖区鱼、浮游生物、水生植物群落结构和水质变化有重要影响。现在,几乎所有的鱼类养殖系统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损害。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鱼类养殖的环境效应和渔业管理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渔业管理不再仅仅是通过开发资源以获取最高产量。面临挑战,人们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步骤,从传统的渔业管理转变到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将渔业纳入生态系统管理以保障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  &#  &#  &#  &#  &#  &#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5):1035-1040
针对三峡水库蓄水后水体资源丰富、水生态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支流库湾藻类水华问题较严重、鱼类群落结构有待调控、水生生物资源未有效利用和转化的现状, 阐述了三峡水库生态渔业作为生态系统保护途径和绿色产业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提出了三峡水库生态渔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与基本原则, 认为三峡水库发展生态渔业应以生态安全保障和水质养护为首要任务, 严格控制外来物种的引种移植, 以土著鱼类自然繁殖保护和捕捞管理为主, 动态调控放流增殖的鱼类种类和数量为辅, 建立以鱼类群落合理配置和食物网结构优化为手段的水库生态系统调控技术体系, 促进高效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实现环境保护和渔业增效的双赢。作者围绕渔业放流增殖、野生鱼类资源保护、捕捞管理、局部库区渔业调控、渔业生物控藻、社区渔业协调管理、生态渔业总体规划等方面, 分析了现阶段三峡水库生态渔业的重点研究任务与关键技术,同时建议加强相关生态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技术示范和成果应用, 为三峡水库以渔养水、渔-水和谐的综合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武汉东湖的水体富营养化日益严重。80年代以来,东湖通过实施滤食性鱼类治理水华取得了一定成效。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应用时间序列模型和回归分析对东湖44年鱼产量数据进行运算,对东湖鱼产量变化进行了分析和预测:东湖最高鱼产量在1700~1850t之间,比较合理的鱼产量应维持在1150t左右。  相似文献   

19.
南大洋有鳍鱼类渔业平均营养级的长期变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CCAMLR)提供的数据,结合Fishbase所提供的相关鱼种营养级,分析了1970—2009年南大洋有鳍鱼类渔业的平均营养级(TLi)变动情况。结果表明:南大洋有鳍鱼类渔业TLi趋势较为明显,可分为1970—1991、1992—2009年两个阶段;1970—1991年,TLi处于较低的水平(3.23~3.60),整体上呈下降趋势;1992—2009年,TLi明显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3.82~4.02);渔获平均渐进体长的变化趋势与平均营养级基本上保持一致;1970年的渔业均衡指数(FiB)最高,1997年之后FiB指数基本上处于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20.
池塘底泥中细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细菌在渔业水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既是分解者,又是许多鱼类直接或间接的饵料。所以,搞清池塘细菌状况将有助于充分认识细菌在池塘物质转化、鱼类饵料等多方面的功用,完善池塘营养结构研究的理论,并对在养殖生产中进行合理放养、科学管理、发挥细菌更大生态效能、提高产鱼潜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