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斜颌鲴在我国分布很广,它栖息在水体的中下层,并常以其较发达的下颌角质边缘在石面或泥表刮取食物。据有关资料记载,斜颌鲴是以水生高等植物的枝叶及硅藻、丝状藻类为主要食物(伍献文等,《中国鲤科鱼类志》上卷)。    相似文献   

2.
斜颌鲴是一种重要的野生经济鱼类,分布于我国黑龙江、长江、珠江流域(伍献文等, 《中国鲤科鱼类志》上卷)。目前多数水库里没有斜颌鲴,天然湖泊中也不多见,这是由于斜颌鲴要求特殊的生态条件呢?还是这些水域中没有引种或繁殖保护不力呢?    相似文献   

3.
《水生生物学集刊》1977,6(2):119-122
斜颔鲴在我国分布很广,它栖息在水体的中下层,并常以其较发达的下颔角质边缘在石面或泥表刮取食物。据有关资料记载,斜颔鲴是以水生高等植物的枝叶及硅藻、丝状藻类为主要食物(伍献文等,《中国鲤科鱼类志》上卷)。在乌苏里江、兴凯湖、松花江等水域中,其主要食物为腐植质、有机碎屑(以下简称腐屑)和水生植物  相似文献   

4.
《水生生物学集刊》1977,6(2):132-134
斜颌鲴在我县桃园河水库已形成了一个自然种群,占该水库渔获物总重量的8%,有相当大的经济价值。1973年起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与桃园河水库管理处协作对斜颌鲴的生物学,人工繁殖技术和苗种培育进行了研究,了解到斜颌鲴以腐植质,有机碎屑及底生藻类为食,可以充分利用水体的饵料资源。  相似文献   

5.
斜颌鲴在我县桃园河水库已形成了一个自然种群,占该水库渔获物总重量的8%,有相当大的经济价值。1973年起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与桃园河水库管理处协作对斜颌鲴的生物学,人工繁殖技术和苗种培育进行了研究,了解到斜颌鲴以腐植质,有机碎屑及底生藻类为食,可以充分利用水体的饵料资源。    相似文献   

6.
1975年,本站从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第一次引进斜颌鲴夏花、鱼种和亲鱼。夏花培育成鱼种后,1976年发放到五个点作成鱼放养试验,鱼种留在本站饲养,作为后备亲鱼。同时,我们1976年进行人工繁殖,也初获成功。现将斜颌鲴的人工繁殖和成鱼饲养试验小结于下。    相似文献   

7.
龙窝湖斜颌鲴生态调查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生生物学集刊》1977,6(2):122-127
斜颌鲴是一种重要的野生经济鱼类,分布于我国黑龙江、长江、珠江流域(伍献文等。《中国鲤科鱼类志》上卷)。  相似文献   

8.
细鳞斜颌鲴(Plagiognathops microlepis以下简称斜颌鲴)。俗名:黄条、黄尾、沙姑子等。原系野生鱼类,七十年代经水生生物研究所驯化繁育,已成为淡水养殖新品种。据有关方面统计,全国有十九个省、市、自治区试养成功,鄂、赣、湘、苏等省还取得生产性效果,深受群众欢迎。 斜颌鲴疾病较少,初步了解,国内发现的有  相似文献   

9.
1974年以来,我们在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连续三年进行了大水面放养斜颌鲴的试验,以及与此有关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和推广工作等。    相似文献   

10.
细鳞斜颌鲴的人工繁殖与饲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鳞斜颌鲴,俗称沙姑子(见附图)。生活在水体的中下层,以水底腐植质和底栖藻类为主要食物,既不与家鱼争食,又可充分利用家鱼不能利用的腐植质及底栖藻类,从而增加鱼产  相似文献   

11.
斜颌鲴养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生生物学集刊》1977,6(2):127-131
1974年以来,我们在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连续三年进行了大水面放养斜颌鲴的试验,以及与此有关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和推广工作等。现将主要试验和研究的结果综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有了优良品种,即不增加劳动力、肥料,也可获得较多的收成”的教导,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先后同协作单位积极开展了斜颌鲴的科学研究和生产性推广试验。    相似文献   

13.
1974年开始,我局和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协作在我县十月公社十月大队,将斜颌鲴在塘堰里进行了试养,通过三年的反复试验,获得了明显的增产效果。1976年又进一步向其他社、队及水库、湖泊进行了推广,也得到了可喜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水生生物学集刊》1977,6(2):134-135
1974年开始,我局和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协作在我县十月公社十月大队,将斜颌鲴在塘堰里进行了试养,通过三年的反复试验,获得了明显的增产效果。1976年又进一步向其他社、队及水库、湖泊进行了推广,也得到了可喜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水生生物学集刊》1977,6(2):139-140
1975年,本站从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第一次引进斜颔鲴夏花、鱼种和亲鱼。夏花培育成鱼种后,1976年发放到五个点作成鱼放养试验,鱼种留在本站饲养,作为后备亲鱼。同时,我们1976年进行人工繁殖,也初获成功。现将斜颔鲴的人工繁殖和成鱼饲养试验小结于下。  相似文献   

16.
细鳞斜颌鲴是在我国分布较广而又为群众所喜爱的一种野生经济鱼类。这种鱼在某些天然水体中可成为优势种群,产量较大,最高可以占总渔获量的50%以上。但有许多水体中却没有这种鱼或数量不大。通过试验和研究,我们已能对这种鱼进行大规模的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近年来,已将数万尾大规格鱼种投放到一原来只投放“家鱼”(泛指鲩、青、鲢、鳙,以下均同)的水库中,并将检验其增产效果。实践证明斜颌鲴在池塘中与现有“家鱼”混养时,非但不影响“家鱼”的生长,并可使池塘总产量增加10%以上;原因是这种鱼主要以其他养殖鱼类尚未利用或未能充分利用的腐屑、腐泥和着生藻类为食物。该鱼头两年生长较快,两周年可达一市斤左右,并第一次达到性成熟,这种规格的鱼上市就是经济价值高的优良食用鱼。因其在池塘中易于捕捞,故也是丰产塘中轮捕轮放的好对象。按普通“家鱼”种的培育方法当年鱼可养成4寸左右,第二年底都能在半斤以上,大的可达8两半。由于该鱼头小肉多而味美,故即使2—3两重的鱼在市场上也受到顾客的欢迎。本文还介绍了养殖这种鱼的方法及其有关的生物学资料,并讨论了在天然水体中促使这种鱼增产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7.
细鳞斜颌鲴的养殖及其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生生物学集刊》1975,5(4):421-438
细鳞斜颌鲴是在我国分布较广而又为群众所喜爱的一种野生经济鱼类。这种鱼在某些天然水体中可成为优势种群,产量较大,最高可以占总渔获量的50%以上。但有许多水体中却没有这种鱼或数量不大。通过试验和研究,我们已能对这种鱼进行大规模的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近年来,已将数万尾大规格鱼种投放到一原来只投放“家鱼”(泛指鲩、青、鲢、鳙,以下均同)的水库中,并将检验其增产效果。实践证明斜颌鲴在池塘中与现有“家鱼”混养时,非但不影响“家鱼”的生长,并可使池塘总产量增加10%以上;原因是这种鱼主要以其他养殖鱼类尚未利用或未能充分利用的腐屑、腐泥和着生藻类为食物。该鱼头两年生长较快,两周年可达一市斤左右,并第一次达到性成熟,这种规格的鱼上市就是经济价值高的优良食用鱼。因其在池塘中易于捕捞,故也是丰产塘中轮捕轮放的好对象。按普通“家鱼”种的培育方法当年鱼可养成4寸左右,第二年底都能在半斤以上,大的可达8两半。由于该鱼头小肉多而味美,故即使2—3两重的鱼在市场上也受到顾客的欢迎。本文还介绍了养殖这种鱼的方法及其有关的生物学资料,并讨论了在天然水体中促使这种鱼增产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8.
《水生生物学集刊》1976,6(1):109-110
密鲴亚科鱼类以它特有的食性,较高的群体生产力、个体生长较为迅速、适应性强和肉味鲜美等特点,而成为深受群众欢迎的中型经济鱼类。我国不少地区已将密鲴亚科鱼类作为养殖对象,但目前我区仍把它们视为“野鱼”,听其“自生自繁”。为了充分发掘水体生产潜力,提高鱼产量,研究密鲴的驯养,是很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9.
密鲴亚科鱼类以它特有的食性,较高的群体生产力、个体生长较为迅速、适应性强和肉味鲜美等特点,而成为深受群众欢迎的中型经济鱼类。我国不少地区已将密鲴亚科鱼类作为养殖对象,但目前我区仍把它们视为“野鱼”,听其“自生自繁”。为了充分发掘水体生产潜力,提高鱼产量,研究密鲴的驯养,是很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20.
采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和特异性染色方法分析了细鳞斜颌鲴脑、肾脏、肝脏、肌肉、心脏和眼6种组织的LDH同工酶,结果表明酶谱的表达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酶带共由三个基因座位(Ldh-a、-b、-c)编码,在6种组织中共检测到7条带,其中脑、肾脏、心脏和眼四种组织中均发现3条带,肝脏中7条带,肌肉中1条带且为超显性,在PAGE胶趋向阴极侧检测到4条肝脏组织所特有的Ldh-c基因编码带;各组织中酶带活性顺序为脑LDH-1>LDH-2>LDH-3,肾脏LDH-3>LDH-l>LDH-2,肝LDH-3>LDH-5>LDH-2>LDH-6>LDH-1>LDH-4>LDH-7,心脏LDH-1>LDH-2>LDH-3,眼LDH-3>LDH-1>LDH-2,肌肉仅有LDH-3;由迁移率Rf(LDH-A4)A;对酶谱进行扫描分析及亚基计算得到了一致的结果:脑和心脏两种组织中Ldh-b基因表达占优势而肾脏、肝脏、眼和肌肉中Ldh-a基因表达占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