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白鲢鱼种对螺旋鱼腥藻摄食量和利用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通过示踪试验肯定了白鲢鱼种能消化利用螺旋鱼腥藻之后,我们继续用放射性磷做了白鲢鱼种对螺旋鱼腥藻摄食量和利用率的示踪试验,同时做了鱼体自射线显影。通过以上的研究工作,证实了螺旋鱼腥藻是白鲢鱼种易摄食和消化利用的良好食物,是白鲢鱼种快速生长的主要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
螺旋鱼腥藻(Anabaena Spiroides)对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x)、鳙(Aristichthys nnobilis)鱼种的促长作用,经多年试验,业已证实,目前正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螺旋鱼腥藻营养丰富,易被滤食性鱼类摄食,消化利用良好,这是该藻能促进鲢、鳙等鱼种生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螺旋鱼腥藻(Anabaena Spiroides)对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鱅(Aristichthys nobilis)鱼种的促长作用,经多年试验,业已证实1,目前正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螺旋鱼腥藻营养丰富,易被滤食性鱼类摄食,消化利用良好2,这是该藻能促进鲢、鳙等鱼种生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白鲢等鱼种对螺旋鱼腥藻消化吸收的示踪实验报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研究螺旋鱼腥藻塘里鱼种快速生长的作用机制,首先应该弄清鱼种究竟能否消化吸收螺旋鱼腥藻。本报告应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对此问题做了初步的探讨,认为白鲢等鱼种是可以消化吸收螺旋鱼腥藻的。  相似文献   

5.
白鲢等鱼种对螺旋鱼腥藻消化吸收的示踪实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螺旋鱼腥藻塘里鱼种快速生长的作用机制,首先应该弄清鱼种究竟能否消化吸收螺旋鱼腥藻。本报告应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对此问题做了初步的探讨,认为白鲢等鱼种是可以消化吸收螺旋鱼腥藻的。    相似文献   

6.
影响库蚊幼虫摄食鱼腥藻的因素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实验室条件下,致乏库蚊幼虫可大量摄食鱼腥藻,并能消化利用,完成生活史。鱼腥藻在蚊幼虫肠道中滞留时间约6h,酵母约5h,鱼腥藻比酵母稍难消化。对比幼虫孵化至化蛹周期,饲喂鱼腥藻为194h,而饲喂酵母则为142h,饲喂鱼腥藻比饲喂酵母延缓了蚊幼虫期52h。致乏库蚊幼虫摄食鱼腥藻的适宜条件为:pH7-8,温度25-30℃,藻液浓度愈高,摄食越多。随着蚊幼虫的生长,摄食量递增。  相似文献   

7.
在实验室条件下,致乏库蚊幼虫可大量摄食鱼腥藻,并能消化利用,完成生活史。鱼腥藻在蚊幼虫肠道中滞 留时间约6h,酵母约5h,鱼腥藻比酵母稍难消化。蚊幼虫至化蛹时期相比,饲喂鱼腥藻为194h,而饲喂酵母的为 142h,饲喂鱼腥藻比饲喂酵母延缓了蚊幼虫期52h。    相似文献   

8.
磷和铁对洋河水库螺旋鱼腥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海陆  徐颖  刘建辉  李芸 《生态科学》2013,32(1):115-119
以有机磷(β-甘油磷酸二钠盐)为磷源, 通过添加的不同营养物质(高浓度铁、厌氧底泥浸出液、微量元素), 比较螺旋鱼腥藻的生长差异, 找寻洋河水库限制螺旋鱼腥藻最大生物量的营养因素, 进而评价磷和铁对螺旋鱼腥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磷和铁同时限制了螺旋鱼腥藻的生长, 且磷的促进作用大于铁;螺旋鱼腥藻在磷浓度为0.1 mg/L, 添加高铁条件下获得最大生物量。添加磷浓度为0.02 mg/L时, 磷和铁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而当添加磷浓度>0.02 mg/L时, 磷和铁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而加磷的同时添加厌氧底泥浸出液及微量元素对螺旋鱼腥藻生长则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白鲫是杂食性鱼类,其鱼种主要食物是有机物碎屑和浮游生物,其中包括一定数量的丝状藻类,如水绵等。应用P32放射性同位素进行示踪试验和鱼体放射自显影,证实白鲫鱼种可以摄食和消化利用水绵。在我们的试验条件下,白鲫取食水绵的摄食率(日摄食量占鱼体重量的百分比)为1.85-4.00%,对水绵的实际消化吸收率为48.49%。    相似文献   

10.
白鲫是杂食性鱼类,其鱼种主要食物是有机物碎屑和浮游生物,其中包括一定数量的丝状藻类,如水绵等。应用P^32放射性同位素进行示踪试验和鱼体放射自显影,证实白鲫鱼种可以摄食和消化利用水绵。在我们的试验条件下,白鲫取食水绵的摄食率(日摄食量占鱼体重量的百分比)为1.85-4.00%,对水绵的实际消化吸收率为48.49%。  相似文献   

11.
鲢对藻类摄食效应的室内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  &#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5):940-947
为研究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对藻类的摄食作用, 采用小环藻(Cyclotella)、小球藻(Chlorella)、微囊藻(Microcystis)和东湖原水开展了小规格鱼种的养殖试验, 对鲢摄食和排泄物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在3 种纯培养藻种投喂下鲢存活率从高到低依次是小环藻组 小球藻组 微囊藻组;相应地, 鲢对藻的平均摄食率排序也是小环藻组 小球藻组 微囊藻组。在显微镜下观察粪便发现大部分小环藻为空壳, 一部分小球藻外部形态结构不完整, 外部形态完整的小球藻则色泽暗淡、内部结构紊乱, 微囊藻没有明显变化;3 种藻类细胞的受损率分别为20.04%、7.13%和1.97%。叶绿素荧光活性显示, 粪便中小环藻基本失去光合活性, 小球藻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 微囊藻活性明显降低(P0.05), 东湖原水处理组光合活性较对照极显著降低(P0.01)。对东湖水饲喂试验组排泄物的检测发现, 浮鞘丝藻Planktolyngya、鱼腥藻Anabeana(有破损)、假鱼腥藻Pseudoanabaena 和颤藻Oscillatoria 细胞受损严重;空星藻Coelastrum 和盘星藻Pediastrum 细胞部分破损;针杆藻Synedra、小环藻、桥弯藻Cymbella 和舟形藻Navicula 多为空壳。鱼粪中平裂藻Merismopedia、微囊藻、浮鞘丝藻、鱼腥藻、颤藻、卵囊藻Oocystis、栅藻Scenedesmus 和衣藻Chlamydomonas 在重新培养后恢复了生长。本研究显示硅藻尤其是小环藻、针杆藻和舟形藻对鲢摄食最敏感;栅藻、卵囊藻和平裂藻对摄食压力不敏感。研究表明鲢捕食对藻类群落结构有明显的改变效应, 利用鲢的滤食进行藻类群落调节和水华防控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利用鱼腥藻作为饲料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鱼腥藻粉作为肉鸡、全雌鲤、青虾和对虾的饲料研究结果表明:2%的鱼腥藻粉替代鱼粉作为肉鸡饲料试验,肉鸡的个体平均增重效果与对照相当,屠宰率、半净膛率和全净膛率都有所提高;同时还具有改善肉质色泽的效果。对重金属的含量分析发现,食鱼腥藻的鸡除锌的含量略高外,铜、铁、锰、镉及铝的含量都低于对照组。添加2%的鱼腥藻粉在网箱中进行小试和大面积试验,结果都表明鱼腥藻粉对全雌鲤的生长有明显的效果,并能提高全雌鲤鱼种的成活率和降低饵料系数,利用鱼腥藻粉配合饲料在网箱和大面积养殖青虾试验表明,具有促进生长,提高产量的作用.对虾试验结果表明,在饵料中添加2%的鱼腥藻粉,饲喂45d后,对虾的体长增加了14.49%;体重增加了10.43%。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利用鱼腥藻作为家禽及水产养殖动物的饲料具有相当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温度对普通小球藻和鱼腥藻生长竞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不同温度条件下主要水华藻类鱼腥藻(Anabaena sp. strain PCC)和常见淡水藻类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的生长和种间竞争, 结果表明在单种培养和共同培养体系中, 普通小球藻的最大藻细胞浓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鱼腥藻生长最适温度为3035℃。温度对藻类种间竞争抑制参数能够产生明显影响, 鱼腥藻在温度为15℃时对普通小球藻的竞争抑制参数最大, 分别是25℃、30℃、35℃时的1.24倍、1.14倍和1.12倍; 而普通小球藻在30℃时对鱼腥藻的竞争抑制参数最大, 分别是15℃、25℃、35℃条件下的4.25倍、2.03倍和1.20倍。在4个试验温度下普通小球藻对鱼腥藻的竞争抑制参数均大于鱼腥藻对普通小球藻的竞争抑制参数。根据Lotka-Volterra竞争模型可推断, 在4个温度条件下, 普通小球藻和鱼腥藻在竞争中不稳定共存。    相似文献   

14.
张晨  刘志伟  郭勇 《生物技术》2003,13(4):27-29
为了进一步探索转基因鱼腥藻高密度培养的方法,在小型气升式反应器中研究了CO2对转基因鱼腥藻7120培养的影响。结果发现转基因鱼腥藻培养过程中通入5% CO2能促进藻细胞生长,12d生物量提高7.44%,由于光照限制,不能大幅提高15d收获生物量,但生长周期能缩短近20%;而高浓度(10%)的CO2抑制转基因鱼腥藻的生长。CO2是通过调节pH值和影响碳源利用来影响藻细胞生长的,合适浓度的CO2有利于转基因鱼腥藻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中国鱼腥藻属的八个新记录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全世界共报道100多种鱼腥藻,中国只记录了40余种,而且一些种类的描述仍比较模糊.近期,在湖北、云南、广东、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北京等地进行野外调查时,发现了多种鱼腥藻,其中有8种是中国尚未报道的新记录种,分别是:近亲鱼腥藻Anabaena affinis Lemmermann 1897、浮游鱼腥藻Anabaena planctonica Brunnthaler 1903、凯氏鱼腥藻Anabaena kisseleviana Elenkin 1938、束丝鱼腥藻Anabaena aphanizomenioides Forti 1912、伯氏鱼腥藻Anabaena bergii Ostenfeld 1908、乌克兰鱼腥藻Anabaena ucrainica(Schkorb.)Watanabe 1996、大湖鱼腥藻Anabaena oumiana Watanabe 1996和真紧密鱼腥藻Anabaena eucompacta Li et Watanabe 1999.  相似文献   

16.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基因在鱼腥藻中的克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将rhG-CSF基因在鱼腥藻PCC 7120中克隆,用于制备口服制剂,利用DNA重组技术,在不改变阅读杠的前提下,将hG-CSF基因进行突变,并插入到pUC-19载体上,构建中间载体pUC=G-CSF;将pUC-G-CSF插入到pRL-489的启动子PpsbA的下游,构建穿梭表达载体pRL-G-CSF;通过三亲接合转移方法,将pRL-G-CSF转入丝状体蓝藻鱼腥藻PCC 7120内。本试验得到了有抗生素性的鱼腥藻,并用PCR技术检测到rhG-CSF基因在转基因鱼腥藻中存在。  相似文献   

17.
正鱼腥藻PCC7120是一种固氮丝状蓝藻,当环境中化合态氮源充足时,其藻丝只有进行光合作用的营养细胞;在环境中缺乏可利用的氮源时,部分营养细胞会在藻丝上以一种半规律的格式分化成异形胞(异形胞间隔约10个营养细胞),从而进行固氮作用。早在1984年,Wolk实验室通过与大肠杆菌接合转移的方式,成功地将穿梭质粒转入鱼腥藻PCC7120,建立了遗传转移系统~([1])。在2001年,日本Kazusa研究中心完成了对鱼腥藻PCC7120全基因组测序~([2])。有规律的细胞分化格式,成熟的遗传转移系统以及完整可用的基因组序列使得鱼腥藻PCC7120  相似文献   

18.
一种获取鱼腥藻的简易方法鱼腥藻(Anabaena)因其结构典型而被选作相关学科里蓝藻门教学的代表属,实验课中常因缺乏该材料或材料不纯而影响教学效果。作者经多次试验,总结出了从红萍中分离鱼腥藻的简易方法。1基本原理红萍(又称满江红)是普生性的漂浮蕨类植...  相似文献   

19.
鱼腥藻(Anabaena sp.)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研究分析了混合鱼腥藻粉的营养成分,结果表明混合鱼腥藻粉蛋白质含量为40.5%;氨基酸组成符合联合国粮农卫生组织规定的标准;并含有较丰富的糖类、脂肪酸、无机元素和色素。证实了鱼腥藻可以作为蛋白饲料资源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20.
满江红鱼腥藻和柱孢鱼腥藻营养细胞和异形胞的液氮低温吸收光谱表明两种细胞含有叶绿素a、藻蓝素和β-胡萝卜素。液氮低温荧光发射光谱表明:柱孢鱼腥藻营养细胞存在藻蓝素、别藻蓝素和两个光系统的叶绿素a,柱孢鱼腥藻异形胞存在藻蓝素和系统Ⅰ叶绿素a。荧光发射光谱的685nm荧光发射仅为微弱突起。满江红鱼腥藻异形胞亦存在藻蓝素和系统Ⅰ叶绿素a,缺少系统Ⅱ叶绿素a。推断满江红鱼腥藻和桩孢鱼腥藻营养细胞分化为异形胞时,伴随光系统Ⅱ的改组。系统Ⅱ叶绿素a消退和藻胆色素含量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