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云南秋海棠属(秋海棠科)一新种——假侧膜秋海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了中国云南秋海棠科Begoniaceae秋海棠属Begonia扁果组sect.Platycentrum的一新种——假侧膜秋海棠Begonia coelocentroides Y.M.Shui&Z.D.Wei。该种与山地秋海棠B.oreodoxa Chun&F.Chun相似,子房上部为侧膜胎座,但雌花被片5,蒴果最大翅舌形,长20-22mm,而易于区别。  相似文献   

2.
报道了中国秋海棠属等翅组一新种,即赤车叶秋海棠(Begonia pellionioides Y.M.ShuiW.H.Chen)。此新种特产于云南东南部的石灰岩山生境,与海南秋海棠(Begonia hainanensis ChunF.Chun)相似,但不同在于其叶片较长,叶基楔形,叶尖渐尖至尾尖,花被片背面具刺毛,蒴果具上边缘平截的三角形翅。此外,补充描述了秋海棠属等翅组拟长柄秋海棠(Begonia sublongipes Y.M.Shui)的花部特征。  相似文献   

3.
中国秋海棠属等翅组植物订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海南秋海棠 (BegoniahainanensisChunetF .Chun)、多花秋海棠 (B sinofloribundaL .J.Dorr)及一新种———长柄秋海棠 (B sublongipesY .M .Shui)的特征比较 ,订正了中国秋海棠属等翅组 [Sect Petermannia (Klotzsch)A .DC .],使该组在中国增至 3个种。  相似文献   

4.
孟连秋海棠(Begonia menglianensis Y.Y.Qian)曾被归并到歪叶秋海棠(Begonia augustinei Hemsl.)。经过对比模式标本和模式产地标本,作者发现孟连秋海棠是个独立的种,在果的形态上它与大王秋海棠(Begonia rex Putz.)最为相似,但果实上最大翅的上缘有一个近三角形的平面可以很容易将二者分开。作者提供了该种的形态描述,并对花粉和种子形态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  相似文献   

5.
应用ITS区序列对秋海棠属无翅组分类学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以侧膜组(Sect.Coeloecentrum)的Begonia cirrosa和单裂组(Sect.Reichenheimia)的B.henryi为外类群,对秋海棠属(Begonia L.)无翅组(Sect.Sphenanthera)9种2变种及秋海棠组(Sect.Begonia)4种进行了ITS区(包括5.8s rDNA)序列的测定。发现该属的ITS序列较一般类群要长一些,所测的序列长度变化范围为648-743bp。这些序列经Clustal X软件排序后序列总长为756个位点,gap做缺失处理时,变异位点和信息位点分别占26.41%和10.11%。运用PAUP4.0b8软件分析,获得6棵最大简约树,步长为286,一致性指数(CI)和维持性指数(RI)分别为0.8287和0.7841,利用6棵最简约树获取严格一致树,并作Bootstrap检测。结果表明:1.支持将原无翅组内子房3室的种类移入秋海棠组,而将子房4室的种保留,成立四室组(Sect.Sphenanthera);2.将B.tetragona作为B.acetosella的异名处理得到一定的支持;3.B.crassirostris的系统位置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小花秋海棠(Begonia parvuliflora A. DC.)是一种罕见的球茎类草本植物,原记载分布于缅甸毛淡棉市,1869年以来从未有学者采集到,2019年该种在中国云南南部被重新发现。凭证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标本馆(HITBC)。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濒危等级评估标准,小花秋海棠为极危(CR)等级。  相似文献   

7.
34种秋海棠基因组大小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4种野生秋海棠(包括4个变种)为试材,水稻(Oryza sativa L.subsp.japonica Kato)为外标,采用流式细胞法测定其基因组大小,比较不同种、组之间基因组大小的差异,并分析与染色体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34种秋海棠基因组大小在0.292~2.554 pg之间,最大值约为最小值的9倍,平均基因组大小为0.863 pg,最小的为盾叶秋海棠(Begonia peltatifolia H.L.Li),最大的为水鸭脚秋海棠(B.formosana(Hayata)Masam.)。中国原产的30种秋海棠平均基因组大小(1C=0.925 pg)较南美洲原产的4种的(1C=0.398 pg)大,中国台湾原产的3种秋海棠基因组均比大陆原产的27种的大。中国原产秋海棠不同组间基因组的大小存在差异,同一组内基因组大小亦不相同,本研究所测材料以四室组的基因组最大,为1.285 pg,组内变化近3.2倍;秋海棠组和二室组次之,分别为0.895 pg和0.888 pg,组内变化近6.4、6.8倍;侧膜胎座组基因组最小,为0.721 pg,组内变化约1.2倍。相关性分析表明秋海棠基因组大小与染色体数无显著相关性。本结果可为秋海棠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8.
《植物杂志》2011,(11):94-95
秋海棠科秋海棠属(Begonia)植物,产自热带和亚热带。全球约1400种,中国约170种。  相似文献   

9.
银星秋海棠无性系通过离体两步培养的快速繁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银星秋海棠(Begonia argenteo-guttata)是一种多年生草本花卉,通常用扦插繁殖。秋海棠属(Begonia)植物的一些种的组织培养已有一些报道,但几乎都是在固体培养基上进行的试验。本文简要介绍银星秋海棠在离体培养中,用固体培养和液体旋转培养的两步培养法进行无性系的快速繁殖。  相似文献   

10.
秋海棠科秋海棠属(Begonia)植物,产自热带和亚热带,全球约1400种,中国约170种。秋海棠的茎绿色,节部膨大多汁;叶互生,有圆形或两侧不等的斜心脏形;花顶生或腋生,聚  相似文献   

11.
云南秋海棠挥发物抗微生物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云南产的16种秋海棠属(Begonia L.)植物进行了挥发物抗微生物活性实验,其中14种秋海棠为首次报道。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16种秋海棠中,有8种秋海棠具有抗葡萄球菌(Staphyllococcus epidermidis)活性。而抗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活性最强的是厚壁秋海棠(Begonia silletensis C.B.Clarke),假厚叶秋海棠(B.pseudodryadis C.Y.Wu)和秋海棠(B.grandis Dryand.)。只有铁甲秋海棠(B.masoniana Irmsch.)和毛叶秋海棠(B.rex Putz.)对白假丝酵母菌(Candida albicans)有抗性。作为室内盆栽花卉被广泛应用的秋海棠,不仅可以美化室内环境,而且还可以作为药用和净化室内环境的生态产品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四季秋海棠(Begonia cucullata Willd.)为秋海棠科(Begoniaceae)秋海棠属(Begonia Linn.)草本植物,又名秋海棠、玻璃海棠.该种的‘超级奥林匹亚系列’(简称‘超奥’,‘Super Olympia Series’)品种因花色丰富、花姿美丽、观赏价值高而常用于花坛布置和盆花栽培.与土壤栽培相比,无土栽培具有生长速度快、营养配方佳、基质轻、栽培洁净等优点[1].目前有关四季秋海棠的穴盘育苗、组织培养和扦插育苗等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多[2-11],对四季秋海棠无土栽培技术的系统研究报道尚不多见.为研究四季秋海棠无土栽培的技术体系,作者曾对四季秋海棠‘鸡尾酒系列’(B.cucullata‘ Cocktail Series’)品种的最适营养液配方和基质配方进行了筛选[1,12].  相似文献   

13.
报道了槭树科41种(其中槭属39种)植物的 trn L-F和ITS序列(其中部分种的ITS序列为重新测定),以期通过分子手段对槭树科内部尤其是复杂的槭属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重建.以无患子科和七叶树科为外类群,基于对57个种单独的ITS序列(包括从GenBank下载的16种的序列)、41种 trn L-F序列及41种两者序列的联合数据,分别采用最大简约法(Maximum Parsimony Method)和邻接法(Neighbor-Joining Method)对槭树科的系统发育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整个槭树科为一单系类群;金钱槭位于槭树科的基部;但由于云南金钱槭( Dipteronia dyerana )聚在了槭属内部,认为金钱槭属和槭属均可能是非单系类群;槭属内组间关系的支持率普遍较低,但多数组的组内关系得到了较好的支持.将两个片段结合比单独的ITS或 trn L-F分析能更好地解决槭属内部的系统关系,其中sect.Palmata 和sect.Microcarpa ,sect.Platanoidea 、sect.Lithocarpa 和sect.Macrophylla ,sect.Integrifolia 、sect.Trifoliata 和sect.Pentaphylla ,以及sect.Acer 、sect.Goniocarpa 和sect.Saccharina (sensu Ogata)的组间亲缘关系得到了一定的支持,但对其中部分组的划分可能应做进一步调整.重新评价了徐廷志系统中对sect.Rubra 和sect.Saccharodendron 的处理.  相似文献   

14.
基于ITS与trnL—F序列探讨槭树科的系统发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报道了槭树科41种(其中槭属39种0植物的trnL-F和ITS序列(其中部分种的ITS序列为重新测定),以期通过分子手段对槭树科内部尤其是复杂的槭属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重建。以无患子科和七叶树科为外类群,基于对57个种单独的ITS序列(包括从GenBank下载的16种的序列),41种trnL-F序列及41种两序列的联合数据,分析采用最大简约法(Maximum Parsimony Method)和邻接法(Neighbor-Joining Method)对槭树科的系统发育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整个槭树科为一单系类群;金钱槭位于槭树科的基部;但由于云南金钱槭(Dipteronia dyerana)聚在槭属内部,认为金钱槭属和槭属均可能是非单系类群;槭属内组间关系的支持率普遍较低,但多数组的组内关系得到了较好的支持。将两个片段结合比单独的ITS或trnL-F分析能更好地解决槭属内部的系统关系,其中sect,Palmata和sect.Micrcarpa,sect,Platanoidea,sect,Lithocarpa和sect.Macrophylla,sect,Integrifolia.Trifoliata和sect Pentaphylla,以及sect.Acer,sect.Goniocarpa和sect.Saccharina(sensu Ogata)的组间亲缘关系得到了一定的支持,但对其中部分组的划分可能应做进一步调整。重新评价了徐廷志系统中对sect.Rubra和sect.Saccharodendron的处理。  相似文献   

15.
该研究通过对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缙云秋海棠(Begonia jinyunensis)及其伴生物种所在群落进行实地调查,并以样地作为一维资源轴,物种重要值作为生态位计测状态指标,采用Levins、Hurlbert、Pianka公式对缙云秋海棠种群的生态位特征进行分析,以阐明该群落物种间对资源的利用和竞争关系,为缙云秋海棠的保护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在群落中缙云秋海棠的Levins和Hurlbert生态位宽度均最大,分别为6.742 40和0.717 80,表明缙云秋海棠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强,生态适应幅度也较大。(2)研究区内缙云秋海棠的伴生物种中生态位宽度(Ba)大于0.3的3种植物为石生楼梯草(Elatostema rupestre)、斜方复叶耳蕨(Arachniodes rhomboidea)、对马耳蕨(Polystichum tsus-simense),其Ba值分别为0.460 00、0.417 04、0.301 60,表明缙云秋海棠的3个主要伴生种在群落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3)20个伴生物种中与缙云秋海棠生态位重叠值最高的是石生楼梯草(0.671 4),说明缙云秋海棠与石生楼梯具有相似的环境要求,资源不足时,两者可能存在比较激烈的竞争,其中有12个伴生物种(60%)与缙云秋海棠的生态位重叠值小于0.5,群落中大多数物种与缙云秋海棠的生态位重叠值均较低,说明物种之间对资源的需求不同,环境适应能力相似度低,群落中的种间竞争不激烈。研究认为,缙云秋海棠生态位宽度大,生境适宜生存,种间竞争不激烈,即目前生态位因素不是造成其处于濒危状态的主要原因;导致缙云秋海棠数量少,呈现岛屿状分布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其生境遭到人为破坏。  相似文献   

16.
锥盖伞属Conocybe和小鳞伞属Pholiotina界限不明确,在分类上存在混乱。本研究基于中国材料,明确该2属分类学特征,并探索属下等级划分:确认我国锥盖伞属37种,其中白色组sect. Candidae 3种;赭小皮伞组sect. Ochromarasmius 1种;具毛组sect. Pilosellae 10种,含3个中国新记录种,即毛柄锥盖伞Conocybe velutipes、条斑锥盖伞C. moseri和双孢锥盖伞C. bisporigera;锥盖伞组sect. Conocybe 17种,含2个中国新记录种,即刺毛锥盖伞C. echinata、短柄锥盖伞C. brachypodii;混杂组sect. Mixtae 6种。小鳞伞属18种,其中疣孢组sect. Verrucisporae 2种,其中糙孢小鳞伞Pholiotina dasypus为中国新记录;过渡组sect. Intermediae 2种;小鳞伞组sect. Pholiotina 6种;被外菌幕组sect. Vestitae 3种,齿缘小鳞伞Ph. serrata (T. Bau&J. Liu) T. ...  相似文献   

17.
用matK序列分析探讨木兰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木兰科Magnoliaceae 57种植物的matK基因序列构建了该科的系统发育分支图。结果表明: (1)木兰属Magnolia L.是一个因为性状的趋同演化而建立的多系类群; (2)木兰亚属subgen. Magnolia和玉兰亚属subgen. Yulania (Spach) Reichenb.亲缘关系较远, 支持将后者从该属中分出建立玉兰属Yulania Spach, 木兰亚属作为木兰属保留; (3)木兰亚属的sect. Splendentes Dandy ex Vazquez组与皱种组sect. Rytidospermum Spach的两个美洲种M. macrophylla Michaux和M. dealbata Zucc.亲缘关系较近, 荷花玉兰组sect. Theorhodon Spach与常绿组sect. Gwillimia DC.的亲缘关系较近; (4)盖裂木属Talauma Juss.可以成立, 而其分布于亚洲的Blumiana Blume组可归入木兰属; (5)拟单性木兰属Parakmeria Hu &; Cheng、华盖木属Manglietiastrum Law以及单性木兰属Kmeria (Pierre) Dandy形成一个单系群, 与玉兰亚属和含笑属Michelia L.的亲缘关系较近。花的着生位置不足以作为木兰科的分族依据, 含笑族Michelieae和木兰族Magnolieae的特征及其界定应做修改。将玉兰亚属从木兰属分出后, 木兰属与含笑属无性状交叉,成为两个区别明显的属。  相似文献   

18.
中国被子植物2新记录种——团花密花藤和珠芽秋海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首次报道了发现于云南德宏州的2个中国新记录种—团花密花藤(Pycnarrhena pleniflora Miers ex Hook.f. Thomson)和珠芽秋海棠(Begonia gemmipara Hook.f. Thomson)。结合原始文献、模式标本及其野外调查对其形态特征进行补充描述,凭证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标本馆(HITBC)。  相似文献   

19.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盛花期的香花秋海棠(Begonia handelii)雄花及其变种铺地秋海棠(B. handelii var. prostrata)雌花和红毛香花秋海棠(B. handelii var. rubropilosa)雄花的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铺地秋海棠花中鉴定出香气成分32 种,其中醇类物质含量最高,占总成分50.10,其次分别为碳氢类、醛类和酸类物质,分别占总成分25.39、13.87、4.34;从香花秋海棠花中鉴定出香气成分为21种,醛类物质含量最高,占总成分57.12,其次是醇类、碳氢类、杂环类物质,分别占总成分17.37、15.31、4.88;从红毛香花秋海棠花中鉴定出香气成分44 种,醇类物质含量最高,占总成分38.22,其次是碳氢类、醛类和醚类物质,分别占总成分34.36、16.83、6.91。铺地秋海棠和红毛香花秋海棠香气成分较接近,富含具有清香、甘甜气息的芳樟醇氧化物等物质;香花秋海棠花中醛类物质含量最高,具有淡焦甜香气。  相似文献   

20.
《中国植物志》和Flora of China关于秋海棠(Begonia grandis)的种内分类存在争议,根据两者的分类依据在实践中无法操作,显然该种的种内单元分类还存在问题。为了全面理解秋海棠的种内多样性,在此基础上对其种内单元进行合理分类,以39个秋海棠居群为研究材料,对33个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及数量分类分析。通过数量性状变异分析、质量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R形聚类分析从33个性状中筛选出主要性状进行Q型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秋海棠的表型多样性丰富,数量性状变异系数为0.077~0.441,质量性状多样性指数为0.287~1.483。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33个性状可综合为6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达72.28%。R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除叶形和花形大小指标相关外,各性状相对独立。Q型聚类结果显示:39个秋海棠居群按雄花大小、叶片大小、植株大小和叶色分为四组,同Flora of China将该种分成3个亚种处理不一致。因此,对秋海棠的种内单元的划分今后有必要综合分子生物学方面的证据来讨论才更合理。有趣的是发现日本秋海棠的自然化居群的祖先极可能为浙江天目山居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