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的快速发展加剧了民族传统食用植物及其民族植物学传统知识的流失.粮食危机是全世界一直以来面临的危机,而在发展中国家则更加严重,因此开展传统食用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研究十分重要和迫切.纳西族是滇西北高原上的原著少数民族,在长期生活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传统植物知识.研究采用民族植物学的原理和方法,于2012年对坐落于玉龙雪山山麓的文海纳西族村落开展了野外调查,共访谈信息报告人89人,其中关键信息报告人30人.具体采用了文献研究方法、参与式调查方法、关键人物访谈法和集体讨论法.结果表明:纳西族传统食用植物表现出物种数、采集时间、食用部位、食用类型、食用功能5个层面上的多样性.共记录到传统食用植物146种、45科、67属;与周边玉龙山植物相比,22%的科和7.4%的属至少有1种食用植物.采集时间可持续全年,春季采集的食用植物有20.44%,夏季有22.63%,秋季有48.18%,8.76%的食用植物还可在冬季采收.当地食用的植物部位有8种、食用类型有15种,66种食用植物有药用功能,可预防和治疗18种疾病.多样化的传统食用植物是纳西族抵抗食物短缺的物质基础,也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相似文献   

2.
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统计分析了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知识总库(Grid2008版)中收录的民族植物学的文献,并统计分析了民族植物学文献的数量、文献作者、文献内容及文献源。从科技分布文献统计的角度总结了当前国内民族植物学研究的概况与进展。结果表明:发文量总体呈现增长趋势;文献的核心作者的发文总量较少,且70.77%的文献是合著文献;文献内容主要以生物学、农学及药学为主;学术期刊文献源自152种期刊,平均2.69篇/刊,刊载民族植物学文献的期刊种类较多,覆盖面广。  相似文献   

3.
对民族民间利用植物资源的传统知识进行调查编目、探究相关传统知识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一直是民族植物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作为“人与植物”之间关系中一个重要领域——人类利用实践对植物资源影响的研究却相对被忽略.重视这一研究领域,既可以为民族植物学方法及原理在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有助于推动民族植物学研究进入“应用阶段”,同时也拓展了民族植物学研究领域.其中,人类采集活动(尤其是越来越严重的商业性采集)对植物资源的影响应该受到民族植物学家的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4.
药用民族植物学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药用民族植物学是研究传统医药或民间医药中植物药及其相关内容的一门由多学科组成的交叉学科。随着科学界对传统医药知识认识的不断加深 ,药用民族植物学已经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关注。本文从传统医药的概念、引起科学界对传统医药知识产生兴趣的原因、民族传统药物的特点、药用民族植物学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研究状况等方面对药用民族植物学的研究进展作了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5.
淮虎银  裴盛基 《植物学报》2002,19(2):129-136
药用民族植物学是研究传统医药或民间医药中植物药及其相关内容的一门由多学科组成的交叉学科。随着科学界对传统医药知识认识的不断加深,药用民族植物学已经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关注。本文从传统医药的概念、引起科学界对传统医药知识产生兴趣的原因、民族传统药物的特点、药用民族植物学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研究状况等方面对药用民族植物学的研究进展作了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6.
罗斌圣  龙春林 《生态学报》2018,38(4):1510-1519
民族生态学是研究世居民族对生态系统的认知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一门交叉学科。为了探究民族生态学的发展现况与研究前沿,以Web of Science为检索数据库,通过输入民族生态学的相关关键词检索了1995—2016年之间的论文,并利用Web of Science和Hiscite对检索到的文献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分析,讨论了不同年份、国家、研究机构、作者、期刊的论文发表和被引用情况;用Citespace软件对其进行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的相关分析并绘制知识图谱。通过此项研究发现:民族生态学的发展在近几年进入低谷期;我国的民族生态学研究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一定差距;传统民族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研究、传统民族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传统民族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的研究是民族生态学近期的研究前沿和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7.
运用民族植物学方法,以广西西部的1市1区10县为研究区域,对桂西壮族饮食文化中利用野生食用植物的传统知识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显示:桂西壮族饮食文化中常用的野生食用植物有46科102种,其中菊科(Asteraceae)种类最多(13种),其次为苋科(Amaranthaceae)、伞形科(Umbelliferae)、蔷薇科(Rosaceae)和豆科(Leguminosae)(各6种).食用部位常为嫩枝叶、果实、全株、花、根和茎等,其中,食用部位为嫩枝叶的种类最多(48种),食用部位为根和茎的种类最少(8种),食用部位为果实、全株和花的种类分别有18、17和11种.食用方法有炒、煮汤、生食、凉拌、水煮、茶饮、上汤和配菜等,常见的食用方法为炒和煮汤.采摘时间主要为春季和夏季,部分种类可全年采食.不同区域的壮族民众对野生食用植物的选择具有随机性,主要依据方便、易得、适用、无污染等标准进行选择,且生活在不同区域、不同环境的壮族民众对野生食用植物的选择具有较明显差异.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桂西壮族民众拥有丰富的利用野生食用植物的传统知识,具有食用植物种类丰富、食用部位多样、食用方法多样等特点,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此外,根据研究结果,对桂西壮族特色饮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进行了探讨,并对当地野生食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高原蒙古族食用野生植物传统知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民族植物学"5W+1H"提问法,结合访谈方法和野外调查进行编目,研究了鄂尔多斯高原蒙古族食用野生植物的传统知识。结果:1)鄂尔多斯蒙古族传统食用植物22科32属50种,其中野生粮用植物14种、野生蔬菜13种、野果植物18种、野果酒植物3种、野生调味植物5种、野生薰净植物2种、催化乳制品植物1种。2)鄂尔多斯蒙古族野生食用植物传统知识包括7个方面,其中用植物薰净和消毒奶食器具的传统知识、用冷蒿催化加速油脂成分从奶子中分离的传统知识是蒙古族植物饮食文化的创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简单、快捷的"果实+奶食"酿果酒文化,能够说明蒙古族祖先在生产实践中掌握了开发和利用植物资源的更高水平的技术和文化。食用芨芨草颖果、选用中间锦鸡儿韧皮部和白沙蒿的果实做面食粘合剂的传统知识是区域特色的文化。3)因生态环境条件的不同,山区、沙区、盐渍区和丘陵区蒙古族牧民的传统食用植物知识表现出多样性,反映了生态环境条件的多样性。4)鄂尔多斯蒙古族野生食用植物传统知识丰富了蒙古族饮食文化,对蒙古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开展搜集、研究、保护和科学分析鄂尔多斯蒙古族植物传统知识的工作,将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十分积极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9.
运用民族植物学“5W+lH”提问法,结合访谈方法、集市调查和野外调查进行编目,研究了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饮食文化中食用野生植物的传统知识.结果表明:1)冕宁县饮食文化中利用的野生植物种类隶属于45科91属110种,其中传统粮用植物4种、野生蔬菜53种、野果植物37种、调味植物6种、酿造植物4种、药食两用植物16种、代茶植物15种;2)冕宁县彝族和汉族饮食文化中对野生植物利用有叠合又各自传承发展的特征;3)对彝族和汉族饮食文化中的野生植物利用现状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就如何保护传统知识进行了探讨,对可持续利用当地的野生食用植物资源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程卓  张晴  龙春林 《生物多样性》2022,30(7):22372-9918
《生物多样性公约》《名古屋议定书》《植物科学深圳宣言》等指导性文件都强调要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重要作用。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在生物文化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民族植物学研究人与植物的相互作用关系, 是研究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最主要学科领域, 近些年来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进展, 研究成果对于《植物科学深圳宣言》第六个优先领域目标的完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回顾了近年来特别是《植物科学深圳宣言》发布后的民族植物学研究状况, 主要从认知、利用、保护、管理植物等方面进行概述, 以便全面了解近期民族植物学研究的发展状况, 保护传统知识和植物文化, 为生物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近期获得的民族植物学成果, 说明民族植物学研究可以解决当下的一些热点问题。民族植物学的研究发现, 该学科能极大地促进传统知识、植物文化、生物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尤其在农家品种以及濒危语言的保护方面有着巨大优势。  相似文献   

11.
油瓜Hodgsonia macrocarpa,葫芦科多年生木质藤本植物。自20世纪初其食用价值被发现以来,各国科学家对其油脂组成、栽培利用进行了广泛研究。而油瓜的民族植物学系统研究则鲜为报道。本文运用关键人物访谈、小组讨论等民族植物学方法对油瓜的传统知识进行深入调查。本研究对西双版纳地区23个村寨的8个民族进行多次野外调查,记录民间传统利用数据,采集凭证标本。调查结果显示,油瓜的民族民间名多样;烤熟后的种仁被各民族所喜食;油瓜的根、茎、叶、果皮、种仁均可入药,主要用于肠道类疾病与皮肤类疾病的治疗。当地名称的多样性反映了各民族认识油瓜角度的差异,各民族间在油瓜食用知识方面较为一致,在药用知识上具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广西龙胜平安寨传统利用植物资源的民族植物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民族植物学的研究方法,以桂北地区的平安寨为例,对广西龙胜平安寨壮族传统植物的利用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当地壮族对植物的利用现状,收集日常生产生活的植物利用知识。本次研究记录了壮族传统植物67科157种:其中食用植物有41种,隶属23个科;传统药用植物有86种,隶属47个科;传统历法和民间信仰植物有16种,隶属13科;日常生产生活的植物有34种,隶属22个科。总结和探讨了植物在壮族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从壮族传统知识中挖掘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特征的植物利用知识,为促进当地及相似生态环境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植物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以及建设"美丽广西"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用民族植物学观点和方法,分析聚居于贵州省黔东南的侗族民间在饮食习惯、常用医药、传统民居、生活用具、生产方式、民间信仰和自然崇拜等方面利用植物资源的传统知识。结果表明:该地区侗族日常生活涉及的植物约122种,在侗族人物质和精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食用植物、药用植物、染料植物、信仰植物、民居建筑及生活用具植物等。黔东南侗族在保护和利用植物资源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具有特异性的民族文化,这些传统知识对植物资源的保育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牡丹组植物的药用民族植物学研究与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牡丹干燥根皮自古以来就有入药的传统,尤其在中药和民族药中被广泛使用.为阐明牡丹组植物在古籍中的记载情况和民族药中的利用现状,该文对中国八部经典医学古籍、37部地方志和民族药传统知识进行整理,采用民族植物学编目方法,对牡丹组植物在古籍和民族药中的入药种类、地理分布、入药部位、炮制方法和功效等相关传统知识进行考证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5.
李洁  武桂珍 《病毒学报》2018,34(4):565-569
本研究对埃博拉病毒相关研究载文量的文献计量学分析,以期为埃博拉病毒研究提供文献的数据支持。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EBOV)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高致病性人畜共患传染病,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分析方法,以“Ebolavirus”为主题词检索文献,检索截止至2018年3月2日被PubMed数据库收录的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相关研究文献,在PubMed中检索到4 391篇文献为研究对象。统计学分析其埃博拉病毒相关研究文献的高频主题词及发表文献的年份、国家、城市和期刊的分布情况,了解埃博拉病毒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结果表明2013-2015年,PubMed数据库收录的埃博拉病毒相关研究的载文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15年至本文统计日的载文量呈现逐年下降。本研究在PubMed数据库检索到的4 391篇埃博拉病毒研究文献中,载文量最多的国家为美国,中国排第六,载文量较多的地区和城市则集中在北美和欧洲等西方发达国家,载文量较多的城市中,中国的北京排第八位。埃博拉病毒相关研究载文量较多的期刊是Journal of Virology(J Virol)。利用GoPubMed检索到的埃博拉病毒相关研究文献,可以从文献数据的角度显示出埃博拉病毒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民族植物学认识的几个误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植物学是研究一定地区的人群与植物界(包括所有在经济上、文化上和其他方面有重要价值的植物)之间的全面关系,同时也研究社会结构、行为和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民族植物学在寻找新资源、探索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途径中已经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民族植物学在我国的发展还相对滞后,其中对民族植物学在理解上存在的误区是导致民族植物学不为更多人所了解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对容易导致对民族植物学产生误解的6个方面(包括"民族植物学就是研究少数民族利用植物的科学"、"民族植物学仅仅是文献考证的一门学科"、"民族植物学无定量方法"等)进行了初步分析,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族植物学,参与到民族植物学研究中来.  相似文献   

17.
选择当地牧民作为信息报告人,运用访谈和证据标本采集鉴定等民族植物学研究方法对内蒙古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地区蒙古族野生食用植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地区蒙古族民间野生食用植物共有29种和2变种;食用部位包括全株、地上部位、根、茎、鳞茎、叶、花、果和种子,其中叶是使用频率最高的部位。民间食用方式可分为野生粮食、蔬菜、水果、茶用、调料和零食6种类型。其中,蔬菜用野生植物最多,其次为茶用和调料用植物。当地民间对野生食用植物通常采取生食和熟食两种方法。采用腌制或干燥是当地民间对野生食用植物原料或加工品进行保存的主要方法。羊肉、牛肉、鲜奶和酸奶是当地蒙古族用野生植物烹饪各种食物和调制奶茶时的必用原料,具有地区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发表在我国主要中文期刊上的京津冀地区昆虫学文献进行检索、整理、分类、统计和分析,共搜集了2457篇相关文献。探讨了这些文献的文献学特征,包括数量年度分布、研究类群分布、研究领域分布、文献载体分布、研究机构分布和学科方向分布,并对昆虫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情况进行了阶段分析,以期了解该地区昆虫学研究发展的基本现状和趋势。  相似文献   

19.
湘西苗族聚居地野生食用植物种类调查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查阅文献资料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湘西苗族聚居地的野生食用植物种类进行调查,并对苗族饮食文化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湘西苗族聚居地共有野生食用植物104种,隶属于43科67属,其饮食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综合分析其食用价值的基础上。对湘西野生食用植物的保护和综合利用以及湘西苗族饮食文化的继承发扬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云南拥有独特的食花文化,蕴藏着丰富的食花资源与传统知识。棠梨花是云南分布最广、最为常见的食用花资源之一,是民间对可食用蔷薇科梨属(Pyrus)植物花的统称,其具体涉及的物种以及民间利用知识与现状尚待研究阐明。该研究在文献研究基础上,初步选择云南省普洱市的思茅区和墨江县,在棠梨花采集旺季,开展了民族植物学调查,包括标本采集与鉴定、集市调查与半结构式访谈。结果表明:(1)该地区食用棠梨花来自三种野生梨属植物,即川梨(P. pashia)、杜梨(P. betulifolia)和无毛川梨(P. pashia var. kumaoni),其中川梨利用频率最高。(2)棠梨花在集市上早春野生蔬菜中比重高,在当地和外地同时显示了很大的市场潜力。(3)当地民族在棠梨花的采后处理与加工方式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4)食用理由主要包括清热、应季和无污染。该研究阐明了可食用棠梨花的物种、相关传统知识与利用现状,为棠梨花的资源价值与影响力评估提供了参考,为进一步探讨食花的文化因素与生理学意义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