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4 毫秒
1.
为深入探讨柳江人化石形态特征的表现特点、进化程度及其与其年代数据的吻合性,本文对柳江、山顶洞、资阳、丽江等主要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头骨化石及1 114例全新世以来不同地区现代中国人头骨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柳江人头骨绝大多数特征的出现情况位于现代中国人的变异范围,只有极个别特征与现代人不同;柳江人头骨具有的低眶等特征也可见于其他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说明柳江人化石上保留有少量常见于更新世晚期人类的原始特征,但与其他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尤其是山顶洞人头骨相比,柳江人显得要现代的多;柳江人与山顶洞人之间头骨形态特征的差异以体现头骨原始性及粗硕强壮程度上的差别居多,而个别特征差异或许与气候环境适应有关。我们认为:柳江人在形态进化上与现代中国人已经非常接近,他们之间的差别非常小;柳江人与山顶洞人头骨特征表现上的差异主要反映了他们之间在演化程度上的差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各自的生存环境;现有的形态学证据不大可能为柳江人较早的时代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2.
尉迟寺新石器时代墓地人骨的观察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文对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大汶口文化晚期的6个比较完整的头骨进行了形态观察和测量数据的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尉迟寺新石器时代居民归属蒙古人种,它在表现出近于东亚蒙古类群的同时也反映出某些类似南亚蒙古人种特点,如低眶和阔鼻倾向等。这种南亚特点的表现也许可以认为是保留了旧石器晚期居民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根据非测量性特征,贾湖人具有一般蒙古人种的特点,其人种属性应归属于蒙古人种。根据测量性特征,贾湖人的体质特征主要表现在颅指数属于园颅型;颅长高指数Ⅰ和Ⅱ都属于高颅型;颅宽高指数属于中颅型;全面指数(M395)属于狭面型;上面指数(pr)属于中上面型;眶指数Ⅰ(mf-ek)和眶指数Ⅰ(d-ek)都属于中眶型;鼻指数属于中鼻形;腭指数属于阔腭型;枕大孔指数属于阔型;总面角属于平颌型(下限)。把贾湖人与其他新石器时代人组和现代人组(共15组,11个体质特征项目),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系统聚类、BIPLOT法及判别分析法加以统计并作比较分析,可把所比较群体划分为3大类群:①新石器时代组的北方类群;②新石器时代组的南方类群;③我国现代人类群。贾湖新石器时代人属于新石器时代组的北方类群。在新石器时代组的北方类群这个小范围内,贾湖新石器时代人的体质特征与本省内的下王岗新石器时代人的体质特征又较接近些。通过比较,可看到现代人类与新石器时代人类之间的区别大于现代南方人和现代北方人之间的区别;在从新石器时代人类向现代人类进化发展的几千年过程中,处于南方、北方地理位置上的人类在体质上的差异有趋于缩小的趋势; 此外 , 在此进化发展过程中 , 各地不同的新 石器时代人类基因的扩散速度、 范围和方向也都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4.
2011年在福建漳平奇和洞发现的距今1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遗骸"奇和洞III号",是迄今在福建地区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古人类头骨,为探讨华南更新世晚期向全新世过渡阶段人类的体质特征及现代人群的形成与分化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材料。本文对这件头骨进行了研究,奇和洞III号为35岁左右的男性个体,牙齿龋病严重,推测当时人类的经济模式主要以农耕为主。通过与更新世晚期柳江、山顶洞101号及14组新石器时代人类头骨的比较,发现奇和洞III号头骨兼有更新世晚期人类及新石器南、北方居民的混合体质特征:奇和洞III号头骨长而脑量大,似更新世晚期人类;其高而狭窄的面部、宽阔而低矮的鼻部,呈现出不同于南、北方人群的特殊体质特征。主成分分析显示,奇和洞III号与对比的新石器时代各组在头骨的测量数据上没有表现为明显的南、北地区间差异,但在头骨的测量指数或形状上存在时代和地区间的不同。本文研究为新旧石器过渡阶段人类体质特征的变异提供了进一步证据。  相似文献   

5.
广西桂林甑皮岩新石器时代遗址的人类头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广西桂林市郊甑皮岩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人类头骨代表6个成年男人、5个成年女人和3个幼童。壮年者极少,以中、老年者和幼童为主。至少有4具成年头骨上可看到人工伤痕。头骨特征表明,甑皮岩新石器时代居民属蒙古人种,与现代分布于华南、印度支那和印度尼西亚等地的南亚种族较接近;与新石器时代的华北居民在头骨绝大部分形态特征上十分相近,尤其与半坡遗址居民更接近。其头骨上若干“赤道人种”的特征,可看作是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体质特征的结果,未必意味着有其它人种因素的混杂。  相似文献   

6.
吴新智 《人类学学报》1987,6(3):180-183
本文计算了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几个头骨与尼阿洞人之间的歧异系数,结果是柳江人与尼阿洞人的距离小于后者与澳大利亚大约同时期的人类的距离,也小于其与山顶洞人之距离。本文还根据一些形态特征的相似性讨论了尼阿洞人、塔邦洞人与亚洲大陆及澳大利亚古人类的关系。结论认为亚洲大陆对尼阿人有过相当大的影响,塔邦洞人也接受过一些来自北方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山顶洞人化石是迄今在东亚地区发现的数量最为丰富、保存状态最为完好的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多年来,山顶洞人作为东亚地区更新世晚期人类的代表,在研究东亚地区现代蒙古人种及美洲印第安人起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对现代人起源与演化研究的深入,学术界对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及现代人群形成过程的许多细节及演化机制予以了越来越多的注意,提出了现代人群出现时间及现代人群分化时间的概念。一些研究对山顶洞人的演化程度及其在东亚地区现代人群形成上的作用也提出了不同看法。为了深入探讨这些问题,本文对12项颅骨非测量特征在山顶洞人与现代中国人的表现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有8项特征在山顶洞人与现代中国人之间具有不同的表现,作者认为山顶洞人在颅骨特征表现上较现代中国人具有更多的原始性。在此基础上,作者就更新世晚期人群内部变异、现代人群特征标准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河南长葛石固早期新石器时代人骨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石固新石器时代遗址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含有前仰韶文化期和仰韶文化期人类骨骼并存的地点,为研究这两期人类的体质类型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头骨的观察项目和测量项目的分析表明,石固新石器时代人类在许多特征上具有明显的蒙古人种特点,其中一小部分特点使得石固新石器时代人类与南亚人种相接近。  相似文献   

9.
辽宁营口金牛山旧石器文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牛山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地理位置、地层及古生物已有报导,不再赘述。本文主要是研究该地点下部地层出土的旧石器材料,并兼述上部地层出土的两件磨制的骨器。解放前,辽宁几无可靠的旧石器材料的发现。建国以来,在党的领导下,辽宁考古事业得到较快的发展,古人类和旧石器文化的研究也得到相应的发展。1957年夏,辽宁省博物馆在文物普查过程中,在建平县南地乡找到过一件在形态上与河套人、山顶洞人较近似的人上臂骨化石,1972年发现了凌源八间房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地点;1973和1975年两次发掘喀左县鸽子洞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遗址;1974和1975年对金牛山洞穴遗址进行了发掘,使我们在辽宁首次获得了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材料。目前,在辽宁省境内已有了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的代表地点。  相似文献   

10.
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人类头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距今约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两具人头骨进行了观察和测量,认为这两具头骨在蒙古人种形态的发育上比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柳江人更明显,同时具有某些类似澳大利亚-尼格罗人种的性状。  相似文献   

11.
In approaching the taxonomy of Neolithic Man and its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to Later Paleolithic Man and Modern Man in China,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used here are Penrose's shape distance and PCA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The scattergram based on principal component scores, combines the dendrogram based on Penrose's shape distance, and takes the male taxonomy into main consideration, but takes the female taxonomy — as a reference only because the differentiations in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among male populations generally are rather larger than those among the female populations. Thus according to this scattergram, Neolithic Man in China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large groups: the Northern China group, and the Southern China group. The theory is that in Hengzhen there exist some blood mixtures between the Southern China Group and the Northern China Group (especially the third subgroup) of Neolithic Man. Later Paleolithic Man of China — Liujiang and Upper-Cave Man — can also clearly distinguished from the rest of Neolithic Man in China in the scattergram, and can be considered as two different local types of Later Paleolithic Man. So-called “Negro-Australoid” racial traits can themselves be doubtlessly traced back to Later Paleolithic Man of China — Liujiang and Upper-cave Man. These traits are the intrinsic characteristics of Neolithic Man in China and only then is there slight difference in the extent of the manifestation of these traits in the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以北亚、东亚、东南亚和大洋洲一大片区域为背景探索日本人的起源和亲缘关系。结果显示日本旧石器时代港川人、绳文时代和现代人与大约同时期的华南居民有最接近的亲缘关系;从绳文时代到现代日本人的时代变化具有与后者(以及华北居民)相同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Several faunal assemblages excavated in deposits of different antiquity (from Lower Paleolithic to Bronze Age), located in Northern, Central and Southern Italy, were studied from the archeozoological and taphonomic point of view. Data obtained by different Authors allow reconstruction of subsistence strategies adopted by prehistoric humans in these areas and through time, in particular as far as the exploitation of animal resources is concerned. The following assemblages were considered: Isernia La Pineta (Molise; Lower Paleolithic), Grotta Breuil (Latium; Middle Paleolithic), Grotta della Ghiacciaia (Verona; Middle Paleolithic), Riparo di Fumane and Riparo Tagliente (Verona; Middle and Upper Paleolithic), Riparo Mochi (Liguria; Upper Paleolithic), Grotta della Continenza (L'Aquila; Upper Paleolithic and Mesolithic), Grotta dell'Edera (Trieste; Mesolithic and Neolithic), Grotta della Cala at Marina di Camerota (Salerno; Eneolithic), Contraguda (Sassari; Neolithic), Castellaro Lagusello (Mantova; Bronze Age). Exploitation of the vegetal resources has been analyzed in the Neolithic sites of Colle Santo Stefano (Fucino), Settefonti (L'Aquila) and Catignano (Pescara).  相似文献   

14.
早期人类在中国境内扩散和分布的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圣龙 《人类学学报》1987,6(3):190-195
本文根据早期人类化石的形态序列和时间序列,结合化石地点的地理位置探讨了早期人类在中国境内扩散和分布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体征类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聚类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体征类型。作者认为他们同属一个大人种——蒙古人种(即黄色人种)。依照他们体征间的差异,可以分为三个地区类型:1)中原地区类型;2)华南地区类型;3)关中地区类型。这些地区类型形成的时间可能是在较新石器时代为早的时候。  相似文献   

16.
冉家路口旧石器遗址2005发掘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5年度重庆市丰都县冉家路口旧石器时代遗址第三次发掘,出土石制品202件,可以鉴定为器物的标本31件,其中加工较为精细的制品6件。石制品原料来自当地砾石层,以石片类为主,经第二步加工的石器皆为砍砸器。利用摔碰法生产的石片、石核及以此为原材加工的器物共23件,是该类技术制品在三峡地区最早、最集中的发现。文章据此对"扬子技术"进行了界定和分析,并根据遗址地层探讨了华南网纹红土的成因。  相似文献   

17.
柳江化石智人的身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作者将柳江人的右侧股骨残段作了复原。根据华南人由肢骨测量身高的公式,如果柳江人股骨属男性,其身高为156.69±3.74厘米,比现代当地居民的平均身高偏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和欧洲早期智人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吴新智 《人类学学报》1988,7(4):287-293
中国与欧洲的早期智人头骨在颧骨额蝶突前外侧面的朝向、颧颌角、上颌骨颧突、鼻区、上面部高度、额鼻额颌缝形状、眉间区、矢状脊、印加骨和铲形门齿诸特征的形态或出现率等方面有明显差异。那时此两大地区存在相对独立的人类进化线,其间还有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当时此两地区的人类居群分属于不同的人种。这一假说还可从古文化和古环境的资料得到支持。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原手斧及其传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安志敏 《人类学学报》1990,9(4):303-311
中国的原手斧包括双面器、单面器和三稜器三类,分布于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几十处地点,以华中的发现最为丰富。它们属于旧石器初期的遗存,旧石器中期以后已大体绝迹。
中国的原手斧与砍砸器、石球等共存,不同于阿舍利文化传统的手斧。中国旧石器初期至少有两个文化传统,即以原手斧为代表的砾石工业和以周口店文化为代表的石片工业,但华北的原手斧传统后来已被石片工业所完全代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