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婉淑  赵尔宓 《四川动物》2000,19(3):105-107
本文介绍刘承钊教授生前本人或与合作者描述发表的两栖动物66个新种,分隶2目9科,计有尾目2科9种,无尾目7科57种(名单见附表)。其中,刘承钊和胡淑琴(1961)《中国无尾两栖类》将以下4种列为同物异名:108页:AelurophrynebrevipesLiu=胸腺猫眼蟾AglandulatusLiu[后改属名,称为胸腺齿突蟾Scutigerglandulatus(Liu)]。265页:胡氏树蛙RhacophorushuiLiu=杜氏树蛙RhacophorusdugriteiDavid[后改属名,称为杜氏泛树蛙Polypedatesd…  相似文献   

2.
中国锄足蟾科五个新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整理四川、贵州、湖北的锄足蟾科动物标本,发现有五个新种:四种齿蟾Oreolalax和一种齿突蟾(曾名为“短齿蟾”)Scutiger。其中两个齿蟾新种的蝌蚪(包括将完成变态的幼蟾)曾被描述发表过,为未定种名的“短齿蟾”蝌蚪(刘、胡,1960);现在已发现成体,并在本文内予以定种名。所有模式标本均保存于成都四川生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3.
海南岛爬行动物的八个月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尔宓 《四川动物》2005,24(3):323-329
1964年3至11月,作者受原四川医学院院长、已故刘承钊学部委员(院士)的派遣,率领一个小组到海南岛进行为期八个月的两栖爬行动物调查.当时海南岛隶属广东省,设海南行政公署管辖,该署卫生处派工作人员萧汉绮同志全程陪同调查.按照分工,调查结果的两栖动物部分已由刘承钊、胡淑琴等发表于<动物学报>1973年19卷4期; 爬行动物部分则仅先后发表了2个新种和1个中国新纪录种(<动物学报>1975年21卷4期)和另1个新种(Asiatic Herpetological Research, 1997年第7卷).该次采集共得爬行动物标本1909号,计76种,分隶56属16科2目.本文报道该次采集的爬行动物,其中大部分物种的部分标本在野外曾进行长度和体重的测量,文中一并加以报道.目前发表此文,谨以之奉献给组织和领导此次调查的刘承钊院士和胡淑琴教授,和自始至终参加八个月调查工作的王宜生先生,他们均已先后逝世.  相似文献   

4.
赵尔宓 《四川动物》2005,24(3):F0015-F0016
1964年3至11月,作者受原四川医学院院长、已故刘承钊学部委员(院士)的派遣,率领一个小组到海南岛进行为期八个月的两栖爬行动物调查。当时海南岛隶属广东省,设海南行政公署管辖,该署卫生处派工作人员萧汉绮同志全程陪同调查。按照分工,调查结果的两栖动物部分已由刘承钊、胡淑琴等发表于《动物学报》1973年19卷4期;爬行动物部分则仅先后发表了2个新种和1个中国新纪录种(《动物学报》1975年21卷4期)和另1个新种(Asiatic Herpetological Research,1997年第7卷)。该次采集共得爬行动物标本1909号,计76种,分隶56属16科2目。本文报道该次采集的爬行动物,其中大部分物种的部分标本在野外曾进行长度和体重的测量,文中一并加以报道。目前发表此文,谨以之奉献给组织和领导此次调查的刘承钊院士和胡淑琴教授,和自始至终参加八个月调查工作的王宜生先生,他们均已先后逝世。  相似文献   

5.
刘、胡(1961)曾报道四川峨眉山有无尾类25种,有尾类2种。后经多次采集,又获得两栖动物5种,即龙洞山溪鲵Batrachuperus longdongensis、沙坪角蟾 Magophrys shapi-ngensis、宝兴齿蟾Oreolalax popei、四川湍蛙Staurois mantzorum和本文描述的峰斑蛙Rana chevronta,新种。到目前为止,峨眉山共有两栖动物32种,其区系成分兼有华中区和西南区的特点,为两区之过渡地带。现将峰斑蛙新种描述于下。  相似文献   

6.
为了全面掌握四川省康定市两栖动物多样性现状及其时空分布格局, 本研究系统选取61个10 km × 10 km调查网格, 每个网格设置至少3条样线, 分别于2016年9月、2017年5月和7月进行实地调查。所有调查网格中, 有11个网格未调查到两栖动物, 有1个网格调查到的两栖动物物种数最多达到了10种。调查共发现两栖类动物2,639只, 隶属于2目5科7属14种, 其中优势度最高的是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 其次是倭蛙(Nanorana pleskei)和高原林蛙(Rana kukunoris), 优势度最低的是九龙齿突蟾(Scutiger jiulongensis)。不同月份两栖动物物种数和个体数调查结果显示: 5月份调查到的个体数最多, 共发现966只; 9月份调查到的物种数最多, 有13种。不同月份间两栖动物的物种相对多度结果显示: 5月和7月调查到的优势物种均为中华蟾蜍, 9月份为倭蛙。大部分两栖动物分布在海拔3,000-4,000 m之间; 四川湍蛙(Amolops mantzorum)和中华蟾蜍的海拔分布跨度较大, 分布范围在海拔1,300-3,600 m之间; 刺胸齿突蟾(Scutiger mammatus)和九龙齿突蟾等物种海拔分布范围较窄, 刺胸齿突蟾分布在海拔3,200-3,300 m之间; 九龙齿突蟾仅在海拔3,600 m左右。比较影响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的5项环境因子发现, 年均降水量和植被类型数与物种丰富度显著相关, 其次是平均海拔, 而年均温和植被覆盖指数相关性相对较弱。本研究摸清了康定市两栖动物的多样性及其分布格局, 为康定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7.
采用骨龄学方法研究了雌性宁陕齿突蟾(Scutiger ningshanensis)的年龄、寿命和世代时间。研究结果表明,雌性宁陕齿突蟾的寿命至少可达8年,表明它是一种长寿命两栖动物。雌性宁陕齿突蟾的世代时间(性成熟年龄)为6年,其中蝌蚪期3年。本文得到的雌性宁陕齿突蟾世代时间为该种有效种群大小的估算、种群历史动态和历史生物地理学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赵尔宓 《四川动物》1994,13(2):72-76
对当前两栖动物学著作的刍见赵尔宓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成都610041在“双百方针”指引下,在学术上开展争鸣,大有助于科学的发展。过去,两栖爬行动物学界在这方面做得很少,只有费梁等先生开展较好。譬如,自1986年以来,费梁等对皱纹齿突蟾的有效性提出...  相似文献   

9.
横断山齿突蟾属一新种(两栖纲:锄足蟾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2年在横断山区考察期间,发现四川木里截族自治县的齿突蟾Scutiger标本在第二性征、趾蹼等特征与已知的各种齿突蟾均不相同,描述为新种木里齿突蟾Scutiger muliensis。  相似文献   

10.
刘承钊教授先后在燕京大学(北平)、东北大学(沈阳)、东吴大学(苏州)、华西协合大学(成都)等校执教,教书育人,深得学生爱戴,桃李满天下。因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华东受敌,当时在东吴大学任教的刘承钊教授,带领生物系一部分师生被迫西上避难,于1938年初到达成都。1939年起刘师受聘为华西协和大学生物系教授,我们得以亲聆教诲。至1953年院系调整,生物系并入四川大学为止,刘师在华西大学生物系执教约十四年,无论文章道德、治学精神,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今年是刘师诞辰100周年,我们特组织生物系校友分别撰写“作为生物学家教育学家的刘承钊…  相似文献   

11.
1990年农历8月12日(公历9月30日)是我国著名两栖爬行动物学家、四川省动物学会前身成都市动物学会的主要奠基人刘承钊教授九十周年诞辰纪念日。本刊特发表刘老照片一组,并选刊华西校友会生物系支会撰写的纪念文章“怀念敬爱的刘承钊老师”及转载刘承钊教授长子刘益康撰写的“雁窝塘畔的追忆”一文,以对刘老表示诚挚的崇敬与永恒的怀念。  相似文献   

12.
陕西周至老县城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多样性调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江建平  王斌  刘炯宇  谢锋 《四川动物》2006,25(2):281-284,F0004
于2003年7月~8月和2004年5月对陕西周至老县城自然保护区进行两次实地考察,结合有关文献资料的报道结果,该地区有两栖动物8种,归隶2目、5科、8属,其中1种为未定种Scutiger sp.,与宁陕齿突蟾Scutiger ningshanensis相似,其代表的属和科在邻近的5个自然保护区目前均无发现与报道;与邻近的5个自然保护区的物种分布相似性比较表明,老县城自然保护区在两栖动物分布上与周至自然保护区更相近.  相似文献   

13.
2020年5月在洛阳市嵩县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玉皇顶林场(33°38′37″N,111°50′01″E,海拔1 882 m)采集到齿突蟾属(Scutiger)物种9号标本,经形态特征比较及线粒体COI和Cyt b基因联合构建的齿突蟾属部分物种系统发育树显示,采集到的齿突蟾标本系一新种,命名为华夏齿突蟾Scutiger feiliangi Zhou, Guan and Shi, sp. nov.。其主要鉴别特征为:1)体型中等,雄性体长45.7~50.2 mm,雌性体长48.9~51.5 mm;2)头宽略大于头长,鼓膜不显;3)前臂及手长略超过体长之半,后肢较短;4)背面粗糙,布满疣粒;5)指间无蹼,趾间微蹼;6)具两对胸腺,外侧者略小于内侧;7)背部有4行断续排列的纵行肤褶;8)肛周有多个近圆形腺体。同时,对新种华夏齿突蟾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14.
宁陕齿突蟾蝌蚪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齿突蟾属(ScutigerTheobald,1868)包括齿突蟾亚属(ScutigerDubois,1980)和猫眼蟾亚属(AelurophryneFei,Ye and Li,1989),前者已知有10种,后者7种(费梁等,2005)。在我国有8种齿突蟾亚属物种分布于我国西南和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其中发现于陕西省宁陕县平河梁的宁陕齿突蟾(S·ningshanensis)是分布最东北的特有珍稀物种。尽管经过20多年来的多次采集,至今仅获得模式和配模标本,对其生物学特性了解甚少(方荣盛,1985;梁刚等,1989;费梁,1999),为这一珍稀齿突蟾的保护带来很大困难。蝌蚪是无尾两栖动物生命史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大约有四分之三…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讯〕为纪念我国著名生物学家、四川省科协首届主席、华西大学校长刘承钊教授诞辰九十周年,1990年9月28日由四川省科协、省民盟、华西医大和省动物学会在成都联合举办纪念会。会议由省科协冯彬彬副主席主持。出席会议的有四川省委、省教委、省科协、民盟四川省委、华西医科大学及省动物学会的有关领导,在川的动物学专家以及刘承钊教授生前好友与学生等共600多人。四川省委老领导杨超、省委统战部部长王于、省科协党组书记周玉振、民盟四川省委副主席曹钟梁、华西医大校长杨光华、省动物学会秘书长王竞以及原四川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马俊之…  相似文献   

16.
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锄足蟾科6种的繁殖鸣声特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地处四川省洪雅县的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录取了锄足蟾科 6种的繁殖期求偶鸣叫声。它们分隶 4属 ,即角蟾属 (Megophrys)、齿蟾属 (Oreolalax)、齿突蟾属 (Scutiger)和掌突蟾属 (Leptolalax)。在IBMPC上用“SIGNAL”软件 (EngineeringDesign ,USA)对获取的鸣声资料进行分析 ,分析的频率范围设置为 0~ 10kHz。声学分析结果表明 :峨山掌突蟾 (L oshanensi) ,小角蟾 (M minorr) ,角蟾 1种 (M sp) ,金顶齿突蟾[S (S )chintingensis],峨眉齿蟾 (O omeimontis)和无蹼齿蟾 (O schmidti)的主能峰频率平均值分别是45 2 1 9、 34 5 6 4、 2 2 93 8、 10 76 5、 10 71 0和 1849 4Hz ,每声持续时间的平均值分别是 46 2、 90 8、 99 6、72 2、 78 8和 110 3ms ,声距的平均值分别是 140 4、 2 5 3 0、 6 81 4、 15 17 7、 46 1 3和 6 19 5ms。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主能峰频率、每声持续时间和各声距在 6个种间差异极显著 (P <0 0 1)。LSD法多重比较的结果指出金顶齿突蟾和峨眉齿蟾间的主能峰频率无显著差异 (P =0 917>0 0 5 ) ;在每声持续时间上 ,只有峨山掌突蟾与小角蟾、角蟾 1种、峨眉齿蟾、无蹼齿蟾间差异极显著 (P <0 0 1) ;在声距上 ,峨山掌突蟾与小角蟾间无显著差异 ,角蟾 1种与无蹼齿蟾之间、峨  相似文献   

17.
2019年8月,在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徐家坝一溶洞中发现齿蟾雄性成体1只,并采集到12只蝌蚪标本。雄性成体标本形态特征与红点齿蟾(Oreolalax rhodostigmatus)模式产地标本相符:即鼓膜明显,有鼓环,雄性第一、二指上婚刺粗大,内外掌突长椭圆形,极显著,排成倒“八”形;体侧有10余个极显著的橘红色或浅黄圆疣;腋腺及股后腺大而圆,橘红色。蝌蚪体形肥大,紫色或无色透明,第一行短唇齿的下方,又有一行短唇齿位于左、右第一和二行唇齿之间,两口角处副突多,且有小齿。故鉴定为红点齿蟾,为云南省两栖动物分布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8.
刘承钊教授是著名的动物学家。两栖动物专家。1900年9月生于山东泰安县。早年曾就读于北京燕京大学生物系,获硕士学位。由于成绩优秀并获生物科学荣誉奖金钥匙。后任教于沈阳东北大学和北京燕京大学。1932年留美攻读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各地及英、法、德、奥等国自然博物馆查看有关我国两牺动物标本和资料。两年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获博士学位,并获得科学和教育荣誉奖的两种金钥匙。同年8月回国,在苏州东吴大学、成都华西协和大学任教,后兼任成都燕京大学生物系主任和理学院院长。还任华西《边疆研究学会杂志》自然科学辑的编辑。1946-1947年被美国国务院聘请赴美讲学,被芝加哥自然历史博物馆聘为“名誉研究教授”,美国鱼类、两栖爬行动物学会授与“终生国外名誉会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老君山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多样性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8月~2008年10月对河南省老君山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动物资源进行了调查,保护区共有两栖动物8种,隶属于2目6科8属.区系组成中广布种、东洋界种和古北界种分别为4、3、1种,分别占总数的50%、37.5%、12.5%.大鲵为珍稀濒危物种,黑斑侧褶蛙和太行隆肛蛙为优势种群,秦巴拟小鲵和宁陕齿突蟾为近两年发现的河南省两栖动物新纪录.根据考察结果,提出了多样性保护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西藏齿突蟾蝌蚪的发育和群体年龄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志明  黄大明 《动物学报》1990,36(2):187-193
西藏齿突蟾是一种冷域性两栖动物,其蝌蚪和幼蟾大多群集在海拔2100—2400米的山区溪流或草丛中。6—7月初孵出蝌蚪,冰下越冬,经五年发育成幼蟾。由5月份所得蝌蚪的群体年龄结构统计,一和二龄蝌蚪占79%,三年以上个体明显减少,五龄变态幼蟾仅占2%。四龄个体的死率最高,仅有32%的四龄蝌蚪变成五龄幼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