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细胞内记录白血病人骨髓细胞膜的电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内记录法和电流输入技术,测量了悬浮培养的白血病患者骨髓白血病细胞和非恶性血液病患者骨髓呈良性增生的幼稚造血细胞膜的电学参数。结果发现:白血病细胞膜电位、膜时间常数、膜电阻明显与非恶性血液病患者骨髓幼稚造血细胞不同。还观察到部分白血病细胞表现出电流-电压非线性关系(外向整流作用)和类似于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样反应。  相似文献   

2.
自发性节律搏动是原代单层培养心肌细胞的一个重要特征。培养心肌细胞的平均直径较小,自发性节律搏动频率较快。用玻璃微电极记录培养心肌细胞的电位,穿刺成功率较低,且难以稳定在细胞内。我们采用加硅涂层的玻璃微电极方法能在单层搏动培养心肌细胞内稳定地记录1h以上。 所用玻璃微电极是由内含玻璃纤维,外径为1mm的毛细管加热后,经两次拉曳,得到颈长15mm,尖端直径<0.1μm,长度为2~3μm的微电极。并在管内灌入3mol/L KCl溶液,直流电阻为30~50MΩ。在微电极灌注电解质液后,将其尖端浸在含2%二甲基二氯硅烷的四氯化碳溶液内硅化数秒钟。  相似文献   

3.
四十年前,Hodgkin 和 Huxley 找到了一种较为满意的生物材料——枪乌贼的巨神经纤维,其直径可达1/3~1毫米,并用细胞内微电极测得了其静息电位值。由于细胞内微电极的进一步发展,其尖端直径可细到0.1~0.2毫米以及对线粒体的特殊处理可使其直径增大。近十年来细胞膜电位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就是线粒体膜电位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猫扣带回前部内脏大神经刺激相关神经元的膜电生理特性,以便从神经元水平进一步了解大脑皮质内脏伤害感受的特性及机制,为痛觉理论“特异性学说”提供新的实验依据。方法:应用在体玻璃微电极细胞内电位记录技术及细胞内注入极化电流的方法,测量和计算神经元的膜电学参数。结果:将20只猫扣带回前部176个内脏大神经刺激相关神经元,分为内脏伤害(148个)和非伤害(28个)感受神经元。发现它们在膜电阻、时间常数、膜电容及I—V曲线等方面存在差异。注入去极化电流引发的放电幅值及频率也存在差异。结论:扣带回前部内脏伤害与非伤害感受神经元可能在细胞膜结构、细胞大小等形态学方面存有差别。  相似文献   

5.
1.本文介绍一种改进的毛细玻管-钨丝微电极的制备法,主要之点是将事先制备好的钨丝尖端全部密封于玻管内,然后用氟氢酸溶去尖端包被之玻璃以控制钨丝尖端裸露之程度。与钨丝尖端之粗细选择相配合则可能获得各种不同之阻抗,其范围为1-10MΩ。记录细胞外发放的适宜阻抗为2-4MΩ。2.应用此种电极,既可记录小脑皮层较大的浦肯野氏细胞又可记录较小的颗粒细胞发放而不拾取穿行于其间的轴突或树突的活动。此种电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较低的噪音水平并具较大的穿刺强度和较少损伤脑组织。制备方便,不易损坏,可多次反复使用。3.利用在微电极推进仪上增设的金属环,有效地控制了脑波动,从而有可能更准确地记录各深度的细胞活动。金属环经绝缘连接后,可作为记录刺入部周围脑皮层诱发电位之电极。4.利用钨丝电极,选适宜之泸波参数与阻抗尚可记录该刺入深度之诱发电位。  相似文献   

6.
昆虫视觉电生理技术是研究昆虫感光细胞和视觉神经元电学特性的重要技术,包括视网膜电位技术(ERG)和微电极细胞内记录技术(MIR)。ERG技术记录的是昆虫的视网膜对不同光刺激产生的电压或电流变化,这种反应发生在细胞外。MIR则是记录昆虫的单个感光细胞或视觉神经元对不同光刺激产生的电压或电流变化,这种反应发生在细胞内。昆虫电生理技术有助于探究昆虫视觉对光的电生理响应机制和明确昆虫敏感光谱和光感受器类型。本文介绍了ERG和MIR的基本结构及原理,总结了近20年来两种技术在昆虫感光电生理方面的应用,可为阐明昆虫对光的感受机制以及利用昆虫的趋光性防治害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应用细胞内电位记录技术,研究猫SI中内脏大神经皮质代表区的851个神经元膜电生理特性,用胞内注入极化电流的方法,测量和计算出神经元的膜电学参数,并进行内脏痛伤害感受及非相关神经元的电学特性比较,发现二者在膜电阻、时间常数、膜电容、静息电位、细胞活跃程度及神经元深度分布等方面存在差别。注电流引发的频率-电流、动作电位幅值-电流、及I-V曲线也有差异,结果提示SI区内脏伤害感受及非相关神经元在形态及膜结构上可能有不同之处,为痛觉特异学说提供资料。部分神经元用神经生物素进行细胞内电泳标记以显示功能细胞所在层次及形态,从单一皮层感受神经元的反应及形态特点探讨了内脏痛的感受特性。  相似文献   

8.
磨针仪是专门用于磨制玻璃微吸管尖端的小型仪器。毛细玻璃管拉制成的微吸管,是生理学,神经生物学,显微手术,显微操作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出于不同的目的,对玻璃微吸管尖端的要求不同。用于生理学记录细胞膜内外电位差的微电极,和用于体细胞或卵细胞核内注射大分  相似文献   

9.
武玮Lin 《动物学报》1995,41(2):173-180
用微电极细胞内记录技术研究了东方蝾螈胚胎表皮细胞膜的静电位、输入电阻与其兴奋性的关系,在兴奋性形成期间正常胚胎表皮细胞的静息膜电位逐渐增大,膜的输入电阻逐渐减小。与不显示兴奋性的离体非典型胚胎表皮细胞相比,显示兴奋性的膜电位较高,膜电阻较低。用葡萄糖处理非典型表皮,在兴奋性出现同时,细胞膜超极化,膜电阻减小。用哇巴因处理表皮囊泡,在兴奋性消失同时,细胞膜去极化。结果表明,细胞能量供应不足所造成的膜  相似文献   

10.
选择性微电极技术是一种不仅能直接测定活的生物细胞或细胞器内的离子或分子活度,而且能对活的生物相邻的位置、功能和代谢速率可能不同的特定微区细胞表面的离子或分子流(flux)分别测定的电生理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实时、非损伤性(测定离子或分子流)、灵敏度高(可达10^-12moles cm^-2s^-1)等优点。因为它是用微型化(尖端直径为0.5-5μm)的离子或分子选择性电极直接对准样品测定,不同于其他化学测定需取样品,所以能连续测定和自动监测,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文阐述了选择性微电极测定原理,总结了选择性微电极技术在植物生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应用常规细胞内微电极技术和一支细胞外玻璃吸引电极,观察低Ca~(2 )对豚鼠心室乳头肌电缆特性及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6正常Ca~(2 )浓度(0.3mmol/L)溶液灌流时,与正常对照相比,空间常数减小23.9%(p<0.01),细胞内纵向电阻增大37.1%(p<0.01),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减小16.1%(p<0.01)。单纯缺氧时,与正常对照相比,空间常数减小29.4%(p<0.01),膜时间常数减小30.1%(p<0.01),细胞内纵向电阻增大100%(p<0.01),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减小28%(p<0.01)。低Ca~(2 )(0.6mmol/L)加缺氧时,上述变化更加明显,与正常对照相比,空间常数减小39.4%(p<0.01),膜时间常数减小25.8%(p<0.05),细胞内纵向电阻增大140.9%(p<0.01),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减小37.7%(p<0.01)。  相似文献   

12.
植物的寒害、抗寒性与电阻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植物细胞的电阻主要在于细胞质膜,在细胞的电导率中,此膜只占17%。然而,在海生的念珠凋毛藻(Griffithsia monile)和凋毛藻(G.pulcinata)则不同,其细胞质膜电阻只有200Ωcm~2,但液泡膜电阻却高达500Ωcm~2。对于低频电流而言,健康的细胞质膜,具有相当高的电阻,并兼有相当高的电容;这样,包裹着细胞质的膜层,在电学上就相当于由高电阻器和电容器连接而成的等效电路。而在多细胞构成的组织内,电导  相似文献   

13.
大黄素对豚鼠结肠带平滑肌细胞电和收缩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联合应用平滑肌肌力张力测量技术和细胞内微电极记录技术,同步地现测豚鼠结肠带平滑肌自发的肌源性电活动和力学活动,研究了大黄素的药物作用。大黄素能缩短膜电位的波动周期,从而缩短峰电位集簇发放的周期;相应地,可使平滑肌的分节律收缩加快,幅值指数升高。大黄素又能促使细胞膜电位自发的周期性波动的出现,导致峰电位的集簇发放;相应地,可使强直收缩转化为分节律收缩,即促进收缩形式向有利于肠道推进功能的方向转化。以上结果表明,大黄素能有效地提高豚鼠结肠带平滑肌细胞的电兴奋性和收缩功能,并且对其电学和力学活动的影响之间有明确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4.
心肌细胞内外离子活度,跨膜电位,肌张力的连续记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细胞内普通玻璃微电极记录是心肌电生理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之一。目前虽已能同时进行心肌张力的测量,但以往由于在标本制备、灌流、微电极技术、张力测量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微电极在细胞内的稳定时间仍是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近年来利用离子选择性微电极对心肌进行研究,除遇到上述问题外,还由于  相似文献   

15.
陈俊强  何淑舫 《生理学报》1991,43(6):600-605
本文叙述我们建立的以 IBM PC/XT 兼容机为核心的细胞内 pH 值的测量系统。着重说明对氢离子敏感的离子选择性微电极的制作方法,与其连接的极高输入阻抗的微电极放大器的设计,以及为提高测量的精度而采取的多种措施。阐述了系统的性能、并对其测量精度、优缺点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16.
细胞凋亡中的钙离子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凋亡是细胞的一种生理性、主动性的自杀行为,它使机体能够有效清除多余或病态的细胞。作为细胞内普遍存在的第二信使,Ca2 在信号转导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它能够将细胞感受的刺激转化为其在不同细胞组分间的分布差异及自身浓度的振荡,这种在细胞内和细胞间的波动协调了细胞生命活动的各个方面。以往的研究认为细胞内Ca2 浓度的升高是凋亡进行到后期的结果,而最近的研究发现Ca2 也可以在凋亡通路的各个层次,通过不同的方式精细调控凋亡的进程,这构成了凋亡中复杂的钙调控网络。现对钙离子和线粒体凋亡途径中分子间的复杂联系以及钙调控细胞凋亡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向细胞内引入高分子物质二、磷酸钙法把DNA分子或病毒核酸用特殊方法引进培养细胞,研究细胞出现的新性质,是70年代以来被广泛应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这种方法的目的在于:①了解和分析DNA(基因)在生物体细胞内的生物活性、结构功能、表达动态以及进一步探  相似文献   

18.
从多管水母属Aequoren victuria分离出的绿色荧光蛋白,因其特有的生物化学性质及该基因在异源细胞内的表达产物亦能产生强烈的绿色荧光,使其在现代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的应用具有广阔前景。本文就其研究进展及春应用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9.
从多管水母属A equoren v ictu ria 分离出的绿色荧光蛋白(GFP) , 因其特有的生物化学性质及该基因在异源细胞内的表达产物亦能产生强烈的绿色荧光, 使其在现代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的应用具有广阔前景。本文就其研究进展及其应用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0.
采用微电极技术对分散培养的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进行细胞内记录,对其被动膜电性质、Ⅰ-V关系曲线、动作电位等进行了观察。测得静息电位为-64±11mV(n=96),膜阻抗为80±20MΩ,时间常数5.6±1.4ms,动作电位幅度69±7mV(n=15),阈电位-48±8mV,超射值7±3mV。利用压力脉冲微量给药技术将乙酰胆碱或谷氨酸钠施加于所观察的细胞表面,发现二者均引起神经元去极化,并伴有强烈的放电反应。证明新生大鼠海马培养神经元细胞内记录是一种稳定可靠的电生理学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