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广西田东雾云洞更新世脊椎动物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现于广西田东雾云洞之脊椎动物化石有9目24科44属种,根据动物群的组成分析并结合地貌特征判断,其时代为中更新世或晚更新世早期。根据动物习性分析,其生存的环境为热带-亚热带温暖湿润的环境。  相似文献   

2.
LATE MESOZOIC FISH FAUNA FROM WESTERN LIAONING, CHINA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Thelycopteridsarecharacterizedbythefollowingcombinationoffeatures:na-salstube-like,andseparatedbymesethmoid;temporalfenestrapresentonposterola-teralregionofcranium;hyomandibularwithadistinctanteroventralprocess;ant-orbitalsemicircularinshape,4-5infraorbitalbones,nosupraorbital;innermarginofpectoralfinwithalargeunbranchedray;afullneuralspinepresentonfirstpreuralcentrum,nomorethanoneepural,6-7hypurals,3-5uroneurals;cycloidscaleswithfineconcentriccirculiandwithbasalradii.Amongthenominatedgenerawhi…  相似文献   

3.
4.
5.
安徽繁昌早更新世人字洞古人类活动遗址及其哺乳动物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8年,在安徽繁昌县癞痢山发现了两处洞穴、裂隙堆积。在随后两年中对其中之一的人 字洞进行了系统发掘,采集到一定数量的石制品、骨制品和属种丰富、生态习性多样的大量脊 椎动物化石。人字洞发育于三叠纪灰岩中,洞穴堆积物厚约30米,可分为上下两个堆积单元, 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遗物主要产于上堆积单元。经初步研究,人字洞动物群包含67种哺乳动 物,与我国南、北方第四纪早期的其它主要动物群相比,其绝灭属、种比例更高,动物群中主 要属种的形态特征更原始,然而该动物群中真马(Equus)的出现,表明其地质时代为早更新世 早期。这一动物群具有浓郁的北方色彩,显示出更新世初期我国境内有一次明显的降温事件,促 使北方动物大规模向南迁徒,在长江以南形成东洋界和古北界动物地理区系交错带的过渡区动 物群。人字洞动物群的发现为研究我国第四纪早期动物群的特征和动物地理区系演化及古气候 环境变迁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根据发现于辽宁西部建昌早白垩世九佛堂组一件保存较为完好的标本,描述了原始今鸟类一新属种,李氏叉尾鸟(Schizooura lii gen.et sp.nov.).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它较建昌鸟和古喙鸟进步,但又较热河生物群中其他已知的今鸟类原始.这一新种叉骨呈Ⅴ型,且具有一短的叉骨突,这是这一特征首次在早白垩世今鸟中发现.其胸骨加长,后缘无窗孔,且无很深的凹口.肱骨三角肌脊膨大,近乎达到肱骨长的一半.新鸟的头骨保存较好,显示其具喙的特征,前颌骨直接与额骨相关节.值得关注的是,这件标本首次展示了在中生代鸟类中,除扇形尾羽之外的第二种尾羽类型.新标本具叉形尾羽,中间分隔明显.对现生鸟类的研究表明,叉尾型的空气动力学效率比扇尾型要低,但在性选择方面具有优势.这一新的发现说明,在热河生物群生活的森林环境中,今鸟类的基干种类在尾羽性状上或许已经存在着不同的选择策略.  相似文献   

7.
在孤峰组底部发现了包括Mesogondolella nankingensis在内的牙形刺动物群。Gondolella serrata Clark et Ethington,1962是Mesogondolella nankingensis(Jin,1960)的同义名,Mesogondolella nankingensis已被北美学者推荐为瓜达洛坪统底界的标志化石。因Mesogondolella na  相似文献   

8.
根据发现于辽宁西部建昌早白垩世九佛堂组一件保存较为完好的标本,描述了原始今鸟类一新属种,李氏叉尾鸟(Schizooura lii gen.et sp.nov.).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它较建昌鸟和古喙鸟进步,但又较热河生物群中其他已知的今鸟类原始.这一新种叉骨呈Ⅴ型,且具有一短的叉骨突,这是这一特征首次在早白垩世今鸟中发现.其胸骨加长,后缘无窗孔,且无很深的凹口.肱骨三角肌脊膨大,近乎达到肱骨长的一半.新鸟的头骨保存较好,显示其具喙的特征,前颌骨直接与额骨相关节.值得关注的是,这件标本首次展示了在中生代鸟类中,除扇形尾羽之外的第二种尾羽类型.新标本具叉形尾羽,中间分隔明显.对现生鸟类的研究表明,叉尾型的空气动力学效率比扇尾型要低,但在性选择方面具有优势.这一新的发现说明,在热河生物群生活的森林环境中,今鸟类的基干种类在尾羽性状上或许已经存在着不同的选择策略.  相似文献   

9.
10.
描述了采自西藏羌塘中部地区筵类化石的一部分,计7属13种,分属4科,两超科。其中Polydiexodina5种,含2新种。筵类动物群面貌与Neoschwagerina带相当,确定产Polydiexodina地层的形成时代属中二叠世茅口期。扩大了Polydiexodina的分布范围,为较大区域性地层的划分、对比提供了生物依据,也为研究古生物地理分区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1.
继在安徽淮南大居山发现晚中新世老洞哺乳动物群和新洞早上新世哺乳动物群后,1998年在老洞西侧又发现了西裂隙哺乳动物群。据对所出土的化石标本所作的整理研究,大居山西裂隙的反刍类动物化石有4个种:狍后麂Metacervulus capmolinus、山西轴鹿Axis shan- sius、布氏真枝角鹿Eucladoceros boulei和半牛未定种Hemibos?sp.,全部为绝灭种。它们所指示的地质年代为早更新世早期;所显示的动物群面貌为带有北方色彩的南、北方过渡带特色;所反映的生态环境为北温带森林景观,山谷间有少量密林,山脚下有局部草地。反刍类中山西轴鹿的标本数量最多,说明这个种是大居山西裂隙动物群中的优势种群。西裂隙动物群中的反刍类化石的另一个特点是未成年个体占有较大的比例,与河流冲击扇沉积中的动物年龄结构有很大的差别,也许指示大居山西裂隙是食肉动物存储和食用它们猎物的场所或这些反刍类的天然陷阱。  相似文献   

12.
记吉林集安仙人洞的鹿类化石,兼述我国斑鹿化石的分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记述了产于吉林省集安县大路乡仙人洞洞穴堆积中的晚更新世鹿超科化石。这些化石可以分别归入麝科Moschidae和鹿科Cervidae,共四个种:Moschus moschiferus, Cervus (Sika) nippon horiulorum, Megaloceros ordosianus和Capreolus manchuricus。它们代表四种大小不同的鹿类动物,同为我国北方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的成员。本文还指出斑鹿亚属的拉丁学名应为Sika,而不是Pseudaxis。产于我国的斑鹿化石可分为四个种。  相似文献   

13.
继在安徽淮南大居山发现晚中新世老洞哺乳动物群和新洞早上新世哺乳动物群后,1998年在老洞西侧又发现了西裂隙哺乳动物群。记述了西裂隙动物群中的李氏野猪(Sus ly- dekkeri),并对李氏野猪的地理与地层分布进行了综述,对李氏野猪与其近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李氏野猪主要分布于华北、东北和江南,最早出现在下更新统下部,最晚可延续到上更新统底部。李氏野猪与早更新世分布在长江以南的裴氏猪(S.peii)、早更新世和中更新世分布在欧洲和中东的斯氏猪(S.strozzii)之间的关系很可能是地理亚种或仅仅是形态种,晚更新世以后分布于欧亚大陆的野猪(S.scrofa)是它们的直接后裔。  相似文献   

14.
1997年 9月和 11月在参加新疆野生动物考察期间 ,从哈密林业局和乌鲁木齐机场得到大红鹳的照片、资料和标本。当时认为是偶然逸出的个体。通过 1998年深入调查 ,又在不同地点获得了 2号大红鹳标本 ,由此证实为我国鸟类 1新纪录。全球红鹳科鸟类共 5种 ,亚洲仅 2种。其归属一直有争议 ,曾归入鹳形目Ciconiiformes(郑作新 ,1982 ;高玮 ,1992 ;郑光美 ,1997等 )。因其完整的蹼足、喙具栉缘、肉质巨舌、防水羽毛、鸣声似雁 ,甚至包括习性、幼鸟早成性及羽虱等方面的特性 ,现多单另立为红鹳目Phoenicopteriforme…  相似文献   

15.
16.
安徽广德独山地区的晚石炭世有孔虫动物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安徽广德独山地区晚石炭世黄龙组和船山组中采得Ting类化石21属66种,非Ting有孔虫27属75种,包括新种Pseudotaxin liliana和Endothyra dushanensis。根据有孔虫动物群地地层分布规律,建立了该地区上石炭统3个Tingo类化石和带和3个非Ting有孔虫化石组合,即:Ting类Sphaeroschwagerina moelleri顶峰带,Fusulina-Fu  相似文献   

17.
18.
The effect of water potential, on the growth and photosynthesis of a species of Microcoleus forming a desert crust was determined, using both osmotic and matric variations in water potential. The alga was quite sensitive to moisture stress, partial inhibition of growth being observed at -7 bars, and complete inhibition at -18 bars. Photosynthesis was markedly inhibited at -18 bars, and virtually completely at, -28 bars (water potential of seawater) and lower. The alga was more sensitive to matric reduction in water potential than osmotic. By comparisons of these results with those obtained with other algae, it is concluded that this desert crust alga is not especially adapted to grow and photosynthesize at low water potentials, although it shows considerable ability to survive severe drought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9.
20.
桂东、桂东南晚泥盆世一个弗拉斯期放射虫动物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系统描述了广西玉林、贺县等地晚泥盆世榴江组硅质岩中的放射虫化石4属14种,其中有1新属2新种。这个放射虫动物群的多数分子曾见于苏联南乌拉尔地区和澳大利亚的弗拉斯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