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辽宁省北部、中部及南部棕壤型菜园土15对肥、瘦地N素保持与供应性能的研究表明,绝大多数肥地及其各粒级微团聚体的全N量、NH4+吸附与解吸量均大于瘦地及其各相应粒级微团聚体的,而NH4+解吸率则相反。除了大粒级微团聚体外,肥、瘦地及其小粒级微团聚体全N储量与NH4+吸附与解吸性能均有显着差异。肥、瘦地微团聚体的NH4+吸附与解吸量均随粒径的增大而降低,解吸率则随之升高。NH4+吸附与营养物质或酶活性等大多没有显着的线性相关关系;肥地及各粒级微团聚体NH4+解吸与土壤有机质及其结合形态、全N含量、脲酶与磷酸酶活性等呈显着线性正相关,瘦地及其各相应粒级微团聚体的与营养物质含量和酶活性均无显着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对辽宁省北部、中部及南部的棕壤型菜园土15对肥、瘦地的保P供P性能的测定表明,在绝大多数供试土样中,肥地及其各粒级微团聚体的全P量、P解吸量及P解吸率均大于瘦地及其各相应粒级微团聚体的,P吸附量则相反.不论肥地或瘦地,<10μm微团聚体均比>10μm微团聚体具有更大的P吸附能力.供试菜园土的<10μm微团聚体亦具有较大的供P潜势,其P解吸率比其他农用土壤相同粒级微团聚体的大1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3.
对辽宁省北部、中部及南部的棕壤型菜园土15对肥、瘦地的保P-供P性能的测定表明,在绝大多数供试土样中,肥地及其各粒级微团聚体的全P量、P解吸量及P解吸率均大于瘦地及其各相应粒级微团聚体的,P吸附量则相反。不论肥地或瘦地,<10μm微团聚体均比>10μm微团聚体具有更大的P吸附能力。供试菜园土的<10μm微团聚体亦具有较大的供P潜势,其P解吸率比其他农用土壤相同粒级微团聚体的大1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4.
采自辽宁省不同地区的15对棕壤型菜园土肥、瘦地及其各粒级微团聚体的有机质储量和腐殖质结合形态的研究表明,肥地及其各粒级微团聚体的有机质和各结合形态腐殖质的含量与松结态腐殖质占有机质总量的比例均比瘦地及其各相应粒级微团聚体的高,稳结态腐殖质的比例较小,紧结态腐殖质的比例肥瘦地大体相当.无论肥地或瘦地,小粒级微团聚体的有机质和各结合形态腐殖质的含量及松、稳结态腐殖质占有机质总量的比例均较大粒级的高,而紧结态腐殖质则相反,表明大、小粒级微团聚体具有不同的肥力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采自辽宁省不同地区的15对棕壤型菜园土肥、瘦地及其各粒级微团聚体的有机质储量和腐殖质结合形态的研究表明,肥地及其各粒级微团聚 的有机质和各结合形态腐殖质的含量与松态腐殖质占有机质总理的比例比瘦地及其各相应粒级微团聚体的高、稳结态腐殖质的比例较小,紧结态腐殖质的比例肥瘦地大体相当,无论肥地或瘦地,闰级微团聚体的有机质和各结合形态腐殖质的含量及松、稳结态腐殖质占有机质总量的比例均较大粒级的高,而紧结态  相似文献   

6.
棕壤型菜园土肥、瘦地盆栽试验对土壤肥力的调节培育及作用实质的研究表明,在不同的培肥措施下,肥、瘦地的营养物质含量与对照相比没有普遍提高,而土壤微团聚体的团聚度增加,不同粒级微团聚体的比例更趋合理.土壤生产力水平与土壤肥力水平的本质代表-特征微团聚体比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试验证明土壤肥力培育的实质在于从根本上改变了土壤的保肥供肥能力,而基于土壤本质属性的土壤特征微团聚体的比例比土壤营养物质含量与土壤生产力水平更适于作为土壤肥力水平及培肥效果评价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好气与淹水条件下水稻土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矿化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室内恒温培养法观测了好气和淹水处理下水稻土不同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矿化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两种处理下,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矿化量都表现为培养前期快速下降,培养后期保持相对稳定的趋势.不同粒级团聚体之间有机碳矿化速率存在明显差异,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均以1~2 mm粒级团聚体最高,以<0.053 mm粒级团聚体最低.统计分析表明,不同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矿化量变化与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呈显著线性相关.好气和淹水处理下对土壤总有机碳累计矿化量贡献最大的是0.25~1 mm粒级团聚体,分别达41.77%和34.11%;好气处理下贡献最小的是0.053 mm粒级团聚体,淹水处理下贡献最小的是1~2 mm粒级团聚体,分别仅为7.8%和6.6%.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长期培肥土壤团聚体中养分和酶的分布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1  
邱莉  张兴  张晋爱 《生态学报》2006,26(2):364-372
土壤养分和生物酶是衡量土壤肥力的指标,土壤团聚体性质则决定了土壤物理结构的好坏,探讨不同培肥措施下土壤养分和生物酶在团聚体中的分布,对合理培肥和改善土壤性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对连续25a的长期有机培肥定位试验地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培肥增加了大级别土壤团聚体、特征微团聚体的数量,显著地改善了土壤结构。培肥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特征微团聚体C/F0.01较无肥对照土壤有显著增加。长期培肥增强了土壤化学、生物性质的“微域”变异性。相同培肥措施下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均随土壤团聚体直径的增大而减小。除厩肥处理土壤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外,其它各培肥土壤的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均在〈0.01mm级别特征微团聚体中含量高、活性大。相同级别团聚体和特征微团聚体中,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在不同培肥土壤间基本表现出施厩肥处理〉施秸秆处理〉施化肥处理〉对照的规律性。将团聚体的含量和养分含量或酶活性在团聚体中的丰度结合考虑,发现〉5mm级别团聚体中养分含量或酶活性对土壤的贡献率最大。结果充分地显示着土壤性质在不同空间尺度下、不同管理措施下变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长期退耕对红壤团聚体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长期退耕恢复如何影响红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还不十分清楚。本研究基于湖南红壤试验站连续27年的长期定位试验,选取常规施肥耕作和退耕恢复两个处理,采集0~15 cm耕层土样,利用湿筛法探讨了土壤团聚体粒级组成及其碳氮磷含量与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长期退耕的响应规律。结果显示:相比于常规施肥耕作方式,退耕恢复处理下:①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 0.25 mm)总量显著增加,微团聚体(0.053~0.25 mm)和矿质颗粒(0.053 mm)含量显著降低;②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显著增加,全磷含量显著降低,其中有机碳含量在各个粒级团聚体中均显著增加,全氮含量则在大团聚体(2和0.25~2 mm)与微团聚体(0.053~0.25 mm)中显著增加,而全磷含量在各粒级团聚体中均显著降低。另外,0.25~2 mm粒级大团聚体对土壤碳氮磷养分贡献率最高;③土壤C∶N、C∶P和N∶P显著升高,但C∶N在各粒级团聚体中表现较为稳定,而C∶P和N∶P变异性较大,在各粒级土壤团聚体中均有显著升高。综上,退耕恢复增强了耕层土壤的团聚作用,使碳、氮、磷更集中赋存于大团聚体中,对土壤结构、团聚体质量有改善作用,但对于磷素限制作用的增强值得今后注意。  相似文献   

10.
以福州平原早、晚稻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秸秆还田对早、晚稻田土壤不同粒级水稳性团聚中TC、TN、TP含量及其计量比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之后,早稻土壤各粒级水稳性团聚体中,TC、TN、TP含量以及TC∶TN均不同程度增加,且在1~2 mm粒级水稳性团聚体中,TC、TP含量及TC∶TN分别增加42.3%、22.2%和29.1%(P0.05);各粒级水稳性团聚体中,TN∶TP均不同程度减小,TC∶TP则无明显变化规律;秸秆还田后,晚稻土壤1~2 mm粒级水稳性团聚体中TC、TP显著降低(P0.05),而各粒级水稳性团聚体中TC∶TN基本无变化,TC∶TP和TN∶TP则在1~2 mm粒级水稳性团聚体中增大,其余粒级团聚体中减小;从团聚体粒级角度看,早、晚稻土壤中TC、TN、TP主要分布在水稳性大团聚体中(0.25~2 mm粒级),团聚体粒级越小,养分含量越少;秸秆还田后,晚稻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对土壤养分贡献率增大,水稳性微团聚体(0.25 mm粒级)养分贡献率则降低;总体上,早、晚稻田中,1~2 mm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对秸秆还田响应显著;秸秆还田对福州稻田水稳性团聚体中养分含量有影响,对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长期施肥对黄土高原旱地黑垆土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27年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施肥对黄土高原旱地黑垆土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自然土壤相比,黑垆土开垦后,0~10 cm和10~20 cm土层>0.2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别下降了21.35%和38.82%;0.5 mm以上各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5 mm和5~2 mm大粒径团聚体的下降幅度最大;而0.5~0.2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却增加了104.75%和23.13%.0~10 cm土层各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均高于10~20 cm土层.单施有机肥和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5~2 mm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加最多,>5 mm粒级次之;增施有机肥、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和秸秆还田处理能显著增加大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改善土壤团聚体的结构.各处理0~10 c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MD)均大于10~20 cm土层;自然土壤的团聚体MMD显著高于同层次耕作土壤,长期施肥处理MMD大于无肥对照,有机物质培肥处理明显高于化肥处理.土壤团聚体MMD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通过27年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施肥对黄土高原旱地黑垆土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自然土壤相比,黑垆土开垦后,0~10cm和10~20cm土层〉0.25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别下降了21.35%和38.82%;0.5mm以上各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5mm和5~2mm大粒径团聚体的下降幅度最大;而0.5~0.25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却增加了104.75%和23.13%.0~10cm土层各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均高于10~20cm土层.单施有机肥和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5~2mm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加最多,〉5mm粒级次之;增施有机肥、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和秸秆还田处理能显著增加大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改善土壤团聚体的结构.各处理0~10c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MD)均大于10~20cm土层;自然土壤的团聚体MMD显著高于同层次耕作土壤,长期施肥处理MMD大于无肥对照,有机物质培肥处理明显高于化肥处理.土壤团聚体MMD与〉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长期施肥对黑土团聚体分布和碳储量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冷延慧  汪景宽  李双异 《生态学杂志》2008,27(12):2171-2177
用干筛与湿筛2种方法测定了22年长期田间定位试验地土壤风干及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研究了施肥对黑土团聚体组成、有机碳含量及有机碳库储量的影响。试验设不施肥(CK)、无机肥(NP、NPK)和无机-有机肥配施(NPK+OM)4个处理。结果表明,黑土团聚体以0.25~1 mm团聚体为主。经过湿筛法土壤各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重新分配,表现为以0.25~1 mm粒级为中心,大团聚体含量减少,微团聚体含量增加。与长期不施肥比较,长期施用化肥及有机-无机肥配施显著增加了>2 mm大团聚体含量和0.05~0.25 mm微团聚体含量,各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总有机碳及各级团聚体储量增加,有机质积累,土壤结构得到改善,固碳潜力增加,有机-无机配施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4.
东北黑土区耕作方式单一、化肥施用偏重,导致耕层结构变差、犁底层加厚上移、土壤养分有效性下降。研究深翻-旋耕轮耕模式对松嫩平原南部农田黑土区土壤结构和酶活性改善的效果,以期为区域耕作施肥等管理技术的创新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基于农田黑土全量秸秆还田条件,设置连年旋耕、深翻-旋耕轮耕2个耕作处理和化肥、化肥+有机肥2个培肥处理,分析0~20 cm土层中2~5、1~2、0.5~1、0.25~0.5和<0.25 mm等各级团聚体特征及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结果表明:轮耕的两个培肥处理土壤团聚体以2~5 mm粒级为主,其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粒级团聚体,占总质量比的26.8%~31.3%;且轮耕处理的2~5、1~2、0.5~1 mm粒级团聚体比例显著高于连年旋耕处理,而其他粒级结果相反;过氧化氢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均呈现深翻-旋耕轮耕处理整体较高于连年旋耕处理,有机肥的施用对土壤大粒级团聚体酶活性具有积极促进作用;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随着粒级的增大而增强,脲酶和蔗糖酶活性以2~5 mm粒级团聚体最高;酸性磷酸酶活性随着粒级的减小而增强,<0.25 mm粒级团聚...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土壤中各粒级团聚体不同形态有机碳和酶活性的分布特征,以黄土高原延河流域森林带、森林草原带、草原带土壤为对象,研究了不同粒级团聚体总有机碳、易氧化碳和腐殖质碳含量,以及纤维素酶、β-D葡糖苷酶、过氧化物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分析了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其组分与酶活性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 3种植被带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表现为森林带>草原带>森林草原带,3种形态有机碳含量在0.25~2 mm粒径均最高;不同植被带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和酶活性在0~10 cm土层大于10~20 cm土层;3种植被带纤维素酶、β-D葡糖苷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表现为森林带>草原带>森林草原带,过氧化物酶活性表现为森林带>森林草原带>草原带;3种植被带土壤中各种酶活性随着粒径的减小呈递增趋势.土壤纤维素酶、过氧化物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与团聚体各种形态碳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不同植茶年限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李玮  郑子成  李廷轩  刘敏英 《生态学报》2014,34(21):6326-6336
作为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和土壤肥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团聚体对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均有重要影响。试验选取了雅安市名山区中峰乡生态茶园区12—15a、20—22a、30—33a和50a的茶园,研究其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总量、储量和活性组分的分布特征,探究植茶年限对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以2 mm粒级团聚体为主,约为70%—80%,且在0—20 cm土层植茶20—22a土壤团聚体含量最高;(2)茶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随团聚体粒级的减小而增加,最大值出现在0.25 mm粒级团聚体,且在植茶50a时达最高值,0—20 cm土层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高于20—40 cm,土壤团聚体水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随植茶年限的延长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植茶30—33a时含量最高,且小粒级团聚体水溶性有机碳含量较高而微生物量碳较低;(3)土壤团聚体对有机碳的贡献率约有70%来自2 mm粒级团聚体,团聚体有机碳储量随植茶年限延长呈增加的趋势,不同植茶年限0—20 cm土层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储量均高于20—40 cm土层,且以0.25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储量最高。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不同植茶年限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可为改善区域土壤质量及实施退耕还茶工程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甜椒幼苗期优先吸收NH_4~+-N,NH_4~+-N对幼苗的促长作用大于NO_3~--N,而结果期则优先吸收NO_3~--N。NH_4~+-N与NO_3~--N均显著增力。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及硝酸还原酶活性,有利于干物质积累,最终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8.
杜少平  马忠明  薛亮 《生态学杂志》2017,28(5):1619-1625
以长期定位试验5、10、15、20、30年旱砂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年限旱砂田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旱砂田土壤团聚体含量随粒级减小表现出“降-升-降”的变化趋势,10年以内旱砂田以>5 mm粒级团聚体为主,15年以上旱砂田以0.05~0.25 mm粒级团聚体为主,>0.25 mm团聚体含量(R0.25)和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均随着覆砂年限的延长而减小.不同年限旱砂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随团聚体粒级减小而增加,各粒级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团聚体对有机碳的贡献率及团聚体有机碳储量均随着覆砂年限的延长和土层的加深而降低,>1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对长期旱砂田有机碳变化响应敏感.10、15、20、30年较5 年旱砂田团聚体有机碳储量在0~10 cm土层分别降低了8.0%、24.4%、27.5%和31.4%,10~20 cm土层分别降低了1.4%、15.8%、19.4%和21.8%.综上所述,旱砂田土壤固碳能力随种植年限延长而降低,需加强15年以上旱砂田的土壤培肥工作.  相似文献   

19.
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呼吸特征及其对碳排放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菁  陈防  刘毅 《植物科学学报》2014,32(6):586-593
通过土盆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粒级黄棕壤团聚体呼吸特征及其对碳排放的贡献,结果表明:各粒级土壤团聚体及原状土在培养初期土壤呼吸速率较高,之后逐渐降低。在整个培养期间原状土保持了最大的土壤呼吸速率;土壤团聚体类型对土壤呼吸速率影响较大,3种粒级团聚体土壤呼吸速率大小表现为(5 mm)(1 mm)≈(1~5 mm),其中以5 mm团聚体对土壤碳排放的贡献最大。相关性分析表明,指数模型能较好地描述不同粒级团聚体的土壤呼吸对温度变化的响应;Q10值介于2.53~5.11之间且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表现为1 mm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含量和Q10值较大,5 mm、1~5 mm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含量和Q10值相对较低,说明土壤团聚体粒级越小,其呼吸速率对温度越敏感。土壤有机碳、氮含量与土壤结构是影响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长期植稻年限序列水稻土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开展有机质物理分组试验,研究了杭州湾南岸不同植稻年限序列水稻土有机碳含量的粒级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各植稻年限耕层水稻土中,土壤团聚体主要分布在微团聚体(<0.25 mm)中,其中大微团聚体(0.053~0.25 mm)随着植稻年限的增加而减少;在微团聚体(0.053~0.25 mm,<0.053 mm)中,有机碳含量随着植稻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在0.053~2 mm粒径范围内,各粒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比例随着粒级的减小而增加,有机碳主要集中在大微团聚体(0.053~0.25 mm)中;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颗粒有机碳含量减少.栽培年限长的水稻土比栽培年限短的水稻土碳封存量大,早期开垦的水稻土仍有很大的固碳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