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小麦和玉米为生产原料生产柠檬酸。研究黑曲霉菌种对碳源的适应性、发酵过程中氮源比例,无机盐成分和添加比例,发酵最适温度的确定。优化柠檬酸发酵培养基条件,提高柠檬酸发酵代谢水平。  相似文献   

2.
用玉米面生产柠檬酸的新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伟  徐宗烈 《生物技术》1994,4(2):21-23
国内生产柠檬酸的主要原料,绝大多数是著干粉。但由于薯干粉大幅度涨价,生产成本大幅度增高,使企业无法承受,为寻求新的生产原料,我们采用先把玉米淀粉转变为单糖,过滤掉渣子,用比较纯净的糖水发酵。  相似文献   

3.
柠檬酸的生产,国內目前主要采用深层发酵法捎谡庵址椒ㄐ栌貌恍飧殖睦锓⒔凸?而且生产中耗用大量粮食原料,使柠檬酸的生产发展受到一定限制,柠檬酸的产量还远不能满足人民生活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我们由1973年开始,利用农村生产甘薯淀粉的下脚——薯渣作原料,进行了固体发酵柠檬酸的研究。通过小型实验和中间试验,选出了适于固体曲发酵柠檬酸的生产菌宇佐美曲霉G_2B_8,确定了固体盘曲法生产柠檬酸的工艺条件,柠檬酸产率(对干曲计)为31.78%,  相似文献   

4.
我们利用制糖车间的废蜜作为原料,选用川柠1-2号柠檬酸生产菌,因陋就简、土法上马,进行了浅盘发酵柠檬酸的生产实验。一开始使用抽屉铺塑料布作发酵盘,用砖头支起一口大锅当杀菌锅,通过反复实践把又粘又黑的废糖蜜制成了国家需要的柠檬酸。为了扩大生产的需要,我们又改变了密封式无菌发酵的工艺,进行了浅盘开放式发酵柠檬酸的试验生产,取  相似文献   

5.
废糖蜜是发酵工业的廉价碳源,一向被用于酒精、丙酮丁醇、酵母和柠檬酸等的发酵生产。考虑到我国味精工业发展的需要,从节约粮食、降低成本出发,我们曾对黄色短杆菌617以糖蜜为原料发酵生产谷氨酸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通过大量试验,最后确定采用糖蜜流加法对以糖蜜为原料发酵生产谷氨酸是适宜  相似文献   

6.
本文总结了菌种选育与我国柠檬酸试制成功和提高的主导关系。 通过新菌种的选育不但能够利用粗原料——薯干粉直接发酵生产柠檬酸,而且在主发酵中不用添加任何营养盐和生酸促进剂,从而改变了生产原料和工艺,提高了产酸,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并且使生产水平逐步提高达到投产时产酸翻一番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前,柠檬酸一般采用微生物发酵方法生产。以糖质为原料的柠檬酸发酵液中,除柠檬酸外,尚可能含有草酸、乌头酸、苹果酸和葡萄糖酸等。由于生产菌种和工艺技术的不同,各种酸的含量也不完全一样,用碱滴定测总酸的方法不能反映柠檬酸的真实含量。因此,多以五溴丙酮法进行测定。但是,以糖蜜作原料的柠檬酸发酵中,由于原料所含杂质的干扰,给测定造成很大困难。为寻找一个适于以糖蜜为原料的发酵液中柠檬酸含量的测定方法,我们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该法最大相对误差不超过3.7%。  相似文献   

8.
能源危机和苹果渣带来的环境问题促进了固态发酵技术的发展.相对于液体深层发酵,固态发酵在生产中具有处理量大,操作简单,成本低等独特的优势.综述了以苹果渣为原料利用固态发酵技术生产酶制剂、柠檬酸、酒精和蛋白饲料等的研究应用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9.
柠檬酸是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的重要有机酸,用途极为广泛。柠檬酸发酵菌黑曲霉的育种在柠檬酸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该文论述了柠檬酸发酵菌黑曲霉的发酵机制、代谢调控及柠檬酸积累的机理,柠檬酸发酵菌黑曲霉的物理和化学手段诱变育种取得的成果,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在柠檬酸发酵菌黑曲霉育种中的应用,分析了柠檬酸发酵菌黑曲霉育种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柠檬酸是利用微生物代谢生产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有机酸.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化工、冶金、印染等各个领域。在国外,近10年来,利用固定化细胞生产柠檬酸已获得较广泛的研究〔1-6〕,国内也有学者指出,柠檬酸发酵的趋向是利用固定化细胞进行连续化生产⑺。而国内这方面的研究报道很少〔8,9〕。我们利用海藻酸钙凝胶包埋固定化黑曲霉细胞生产柠檬酸.探讨了碳源种类及其浓度对固定化细胞生产柠檬酸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固定化黑曲霉发酵玉米糖液生产柠檬酸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PVA复合凝胶包埋黑曲霉的孢子及菌丝体。固定后的细胞经过一系列预培养,用于发酵玉米生产柠檬酸。试验确定的固定化细胞摇瓶发酵生产柠檬酸最适条件为:玉米糖液浓度10Bx,培养温度35℃,摇瓶转速250r/min。经此条件发酵64h,柠檬酸产率最高达到96g/L,通常稳定在90g/L左右。同时对柠檬酸连续批次发酵生产进行了初步研究,固定化黑曲霉可连续使用8批次以上,其柠檬酸产量稳定在86-92g/L之间,。这为柠檬酸连续发酵提供了有利的保证,并探讨了有关的工艺技术条件。  相似文献   

12.
利用PVA复合凝胶包埋黑曲霉的孢子及菌丝体。固定后的细胞经过一系列预培养 ,用于发酵玉米生产柠檬酸。试验确定的固定化细胞摇瓶发酵生产柠檬酸最适条件为 :玉米糖液浓度 1 0Bx,培养温度 35℃ ,摇瓶转速 2 5 0r/min。经此条件发酵 64h ,柠檬酸产率最高达到 96g/L ,通常稳定在 90g/L左右。同时对柠檬酸连续批次发酵生产进行了初步研究 ,固定化黑曲霉可连续使用 8批次以上 ,其柠檬酸产量稳定在 86~ 92g/L之间 ,这为柠檬酸连续发酵提供了有利的保证 ,并探讨了有关的工艺技术条件  相似文献   

13.
利用柠檬酸废菌体制备壳聚糖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用柠檬酸发酵后的废菌体作原料制备几丁质和壳聚糖。通过实验探讨最佳的工艺条件,用酸碱交替法脱蛋白质,在100℃的条件下用50%的浓碱液脱乙酰基,获得与进口壳聚糖品质相当的成品,为用废菌体作原料生产壳聚糖的工业化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4.
柠檬酸是一种重要的食品添加剂。微生物批次发酵是当前国内外柠檬酸企业的主流生产方式,而更高生产强度的补料发酵工艺开发逐渐成为行业领域的关注热点。本文分别对不同菌种发酵的补料工艺进行比较,从补料培养基、补料起始点、补料控制方式等角度介绍各自的补料工艺控制,为柠檬酸工业发酵的补料工艺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固定化黑曲霉利用糖蜜发酵生产柠檬酸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王建龙  周定  侯文华  徐凌   《微生物学通报》1993,20(4):215-217
利用海藻酸钙凝胶包埋黑曲霉W1-2的孢子及菌丝体,制成的固定化细胞经预培养后,用于发酵糖蜜制取柠檬酸。确定了固定化细胞摇瓶发酵生产柠檬酸的最佳条件:糖蜜浓度12%。初始pH值4.0,培养温度30℃等。在此条件下发酵12天,柠檬酸浓度达39 g/L。对分批发酵生产柠檬酸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正> 柠檬酸是经发酵法生产的主要有机酸之一。几乎都是采用黑曲霉菌菌株进行生产的。在一段时间里曾希望采用酵母菌—解脂假丝酵母以正-烷烃为原料发酵生产,但由于石油价格上涨,而未能实现。在生产原料方面早已采用废糖蜜代替价格较贵的粗糖或精制糖。在有的地区亦有采用玉米淀粉的水解液等进行生产的。目前生产方法有三种:即较早表面培养法、深层培养法以及固体曲培养法。  相似文献   

17.
生物发酵是以微生物菌种为生物催化剂,以淀粉糖、生物质等可再生资源为原料发酵生产各种食品、化学品、燃料、材料等物质的生产过程,具有绿色、低碳和可持续等特征。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生物发酵产业,尤其氨基酸、维生素等传统发酵产品占全球市场份额的60%–80%。发展生物发酵产业对于我国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的战略目标和生物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微生物工业菌种是生物发酵产业的核心,直接影响原料路线、产品种类和生产成本。创新发酵工业菌种,提升其原料转化利用效率,提高产物生产水平,拓展产品种类,是生物发酵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合成生物学、系统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进一步加深了研究者对微生物底盘细胞生理代谢机制的理解,加速了基因编辑等菌种设计创制使能技术的发展,为发酵工业菌种改造提升提供了新动能。本文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大宗氨基酸、B族维生素、柠檬酸、燃料乙醇等发酵产业,从其工业微生物底盘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角度,综述发酵工业菌种改造提升的最新进展,并展望人工智能、自动化与生命科学交叉融合将对工业菌种迭代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我国柠檬酸行业的产业化现状及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我国在柠檬酸发酵工艺中菌种选育和原料开发方面取得的进展;在提取工艺中,重点介绍了在万吨级规模应用中获得成功的柠檬酸氢钙法和模拟移动床色谱法。针对我国柠檬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期实现柠檬酸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1、钡盐能促进柠檬酸增产以甘蔗糖蜜为原料,以G23—4生产菌发酵时,加入钡盐能促进产酸,降低残糖并能提高糖酸转化率。例如在250毫升三角瓶(装液53毫升)的摇瓶试验中加BaCl_2一2H_2O 0.0426克,比对照组可提高产  相似文献   

20.
玉米粉原料的柠檬酸发酵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玉米粉为原料进行柠檬酸发酵,控制玉米粉液化的PH6.0-6.4液化时间60min和蛋白质含量0.4%-0.6%,发酵产酸可达17%,同时还探索了液化滤液、滤渣酸败的防腐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