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年7、8月份,闽北山区的单季晚稻、间作晚稻、连作晚稻,常遭稻叶蝉和稻飞虱的为害。往往造成整垅或整片的稻苗枯死。 农民在长期生产斗争中,采用结合中耕除草把虫子耙入泥浆、滴油打落、火堆诱杀等方法,都有一定防治效果。后来采用DDT、666等进行防治,也能控制虫害。  相似文献   

2.
为了控制稻飞虱、稻叶蝉为害,首先要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为此,除进行田间调查研究外,还要进行必要的饲养观察。现将我们几年来对稻飞虱、稻叶蝉的饲养方法和点滴体会整理如下。 一、采集方法 一种是用捕虫网扫捕,适用于秧田、分蘖期水稻和绿肥田等。另一种是用白瓷盘(或白脸盆)轻轻斜放在寄主植物基部,用手拍动植物,使虫子跳到白瓷盘上,立即用吸虫管先吸成虫,后吸若虫,当吸到一定数量就将虫倒入采集笼内。采集足够数量,带回后养二、三天,待虫子不再继续死亡后,才可供各种试验观察应用,若能养至下一虫态出现后再用更好。  相似文献   

3.
夏秋季在预测灯下诱得的稻飞虱、稻叶蝉很多。如逐一计算数量,少则可以,多了很费时,虽然测报办法中规定可用对角线取样,但由于分样时厚度很难一致,因此,计算数量的差异很大,会影响准确性,为此我站一直采用下法进行计数,既节省人工又较单用对角线取样准确得多。其方法是:  相似文献   

4.
灭幼酮防治稻飞虱与稻叶蝉的田间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温州地区水稻上的害虫以白背飞虱为主,其中晚稻受害最重。在药剂筛选中,晚稻常用井叶合剂(3%井冈霉素乳剂250克+10%叶蝉散可湿性粉剂500克/亩),主治稻飞虱,兼治纹枯病。由于叶蝉散田间残效期短,难以控制后期的稻飞虱为害。特别是水稻生长后期,田间管理往往放松,加以稻飞虱持续增殖,积累的虫量多,以致损失较大。 1987年根据全国植保总站的委托,作者用25%灭幼酮可湿性粉剂对稻飞虱进行了田间防治试验,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5.
二种稻飞虱对寄主及氮肥、密度适应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采用二因素最优设计,研究了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Horvath)]和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Stal)]的种群数量同栽插密度及施氮水平的关系,并考察了它们对寄主品种的适应性。结果表明:二种飞虱对寄主品种的适应性除受到品种自身特性的影响外,还随寄主生育状况及管理水平对田间小气候的影响而变化,表现出时间状态的差异;并得出了二种稻飞虱种群数量同施氮水平和栽插密度关系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6.
1981年5-10月,在闽北沙县洋枋,对稻田黑尾叶蝉几种主要寄生性天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调查,并对保护利用的途径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正> 国内发生的水稻黑尾叶蝉主要是普通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Uhler)和二点黑尾叶蝉N.virescens(Distant)二种,过去习惯于把二者当作同一黑尾叶蝉的不同生态型,认为它们之间形态及色泽的不同是由于生态环境不同而引起的。 Nasu,S.认为他们发现的三个独立种N.impicti-ceps,N.apicalis和N.cincticeps是不可能杂交的,但这不能否认在广大东洋区里有杂交的可能。井上齐得出:二点黑尾叶蝉()×黑尾叶蝉(),70对有24%雌产生杂种,相反的组合的所有个体都不亲和产无精卵。所有的F_1雌虫和黑尾或二点雄虫回交虽产受精卵,但F_1雄虫为不妊。F_1雄成虫的主要形态的形态特征多为两亲的中间个体。 黑尾叶蝉是我国水稻上的重要害虫之一,它们又是水稻病毒病的重要媒介。国内对上述二种黑尾叶蝉的形态和生态作了鉴定和研究,并注意到两者传播水稻病毒病上的差异。但是以上二种黑尾叶蝉是属同一种的不同生态型,还是为不同的独立种,有不同的看法。澄清这一问题,无论在对黑尾叶蝉的测报、防治以及研究水稻病毒病的种类、株系、分布及流行上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水稻白翅叶蝉Empoasca subrufa(Motschulsky)为浙江省中、南部的主要水稻害虫,并为害小麦。它利用刺吸式口器刺进水稻叶片组织内吸取汁液,被害部位呈现白色伤斑,许多白斑沿叶脉连成直线或不规则片状,日久逐渐变为锈褐色,重者可使稻苗枯死,轻者影响水稻迟发而减产。在麦田中为害,往往造成麦苗萎黄枯死,影响亦很大。  相似文献   

9.
应用无土栽培以及设施栽培技术,对蔬菜‘华冠’上海青进行5个密度栽培,分析不同栽培密度下上海青的株高、株重、叶片数等生长指标。结果表明,A1、A2、A3和A4四个处理的密度相对较大,在定植15d内均能封行,个体生长差异较小;到成熟期时,不同栽培密度的植株生长势有较大区别,密度越小,单株植株生长越好,但总产量越低。其中,A4产量最高,达45.92 t·hm~(-2),增产率分别比A1、A2、A3、A5高30.75%、50.11%、121.62%、129.60%;A1与A4栽培密度一样(50棵·m~(-2)),但A4分布均匀,有利于植株生长发育,因此产量更高。  相似文献   

10.
<正> 粘虫Leucania separata(Walker)是我县农作物的主要害虫之一,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在粘虫的预报上只注重了发生期、防治适期的预报,而对其发生量的情况缺乏科学的、定量的分析预报,使防治工作处于被动地位。如我县  相似文献   

11.
皮纹密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吴乐斌 《人类学学报》1990,9(2):130-138
本文对ab、ad、td、Δatd四种皮纹密度进行了初步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四种皮纹密度有明显的年龄差异,其性别差异随年龄增大而明显,左右手差异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弱。四种皮纹密度与七项测量性特征呈不同程度与性质的相关。  相似文献   

12.
长足大竹象虫口密度与虫孔数、竹笋受害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和2008年8月上旬,通过野外调查研究了四川长足大竹象虫口密度、虫孔数、竹笋受害率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长足大竹象平均虫口密度与平均虫孔数、平均虫口密度与竹笋受害率、竹笋受害率与平均虫孔数3对变量用一元三次函数拟合的效果最佳,其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根据最优拟合方程建立了虫口密度、竹笋受害率的预测表,得出长足大竹象的防治指标为虫口密度0.13 头·笋-1、虫孔数0.40 个·笋-1.  相似文献   

13.
宿主植物栽培密度对AM真菌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室盆栽条件下宿主植物高粱(SorghumvulgarePers.)的栽培密度对丛枝菌根(Arbuscularmycorrhizae,AM)真菌Glomusmosseae(Nicol.&Gerd.)Gerdemann&Trappe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60株/盆密度处理的根外菌丝量及孢子数均高于其它处理。在一定栽培密度下(20~60株/盆),植株根系可溶性糖浓度与根外菌丝量呈显著负相关,与菌根侵染率呈显著正相关。植株根中磷浓度与根外菌丝量、根外菌丝量与孢子数均呈显著正相关。植株根中磷浓度与菌根侵染率呈显著负相关。结果说明:适当密植虽对植株生长有一定影响,但却促进了真菌的生长,此时菌根共生体有可能由互惠共生开始向偏利共生或弱寄生转化。密植作为一种调控手段,在菌剂生产中能获得较大数量的侵染根段、菌丝及孢子等繁殖体。  相似文献   

14.
宿主植物栽培密度对AM真菌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菌物系统》2003,22(1):88-94
  相似文献   

15.
黄胸鵐(Emberiza aureola Pallas)在我国多认为是一种农业害鸟(刘栭等,1959;郑作新等,1957、1963)。因此,研究它为害作物的具体情况是有其一定实践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比较研究了不同栽培密度对薄荷生长策略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密度的升高,单株的株高、茎粗、分枝数、单叶面积、叶片厚度等下降;(2)提高栽培密度时,薄荷的光合色素含量、光合面积、净光合速率均降低,而PSII的最大光化学效率不变;(3)高密度下,单株的根、茎、叶及总生物量积累下降,而群体的生物量积累变化不明显,但地下部分的生物量分配比例均显著增加。进一步分析表明密植会通过降低薄荷单位面积的色素含量而导致光合速率下降:栽培密度提高时薄荷通过增加根生物量比来优先竞争矿质营养。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以春油菜品种阳光85为材料,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密度、氮肥、磷肥对春油菜产量的影响,了解春油菜生产中合理施肥和科学调控群体结构。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和施肥水平对春油菜株高,分枝部位高,有效分枝数、主轴角果数、单株角果数和角果粒数均影响显著,但对千粒重影响不显著。株高和分枝部位随密度的增大而升高,也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升高,但与施磷量没有规律性变化。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有效分枝数大大减少,群体主轴角果比例增大,主轴角果数决定大田产量的29.4%变异,角果粒数决定大田产量的20.7%变异,全株产量决定大田产量的30.1%变异,这三个主要因子决定了大田产量80.2%变异。说明在春油菜生产中单株产量起着关键性作用,需较高的氮肥水平促进个体发育。从施肥量与密度的互作效应可以看出,施氮量190 kg/hm~2,施磷量40 kg/hm~2,种植密度提高到44万株/hm~2时增产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
转基因作物可能带来的风险之一是对非靶标生物尤其是非靶标植食者产生潜在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吸虫器取样法, 通过在浙江长兴2地点3年的试验评价了新型抗虫/耐除草剂转cry1Ab/vip3H+epsps基因粳稻(G6H1)及其亲本对照(秀水110, XS110)对稻叶蝉田间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 叶蝉类主要有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 (Uhler)、 二点叶蝉Cicadula fascifrons (Stål)和电光叶蝉Deltocephalus dorsalis Motschulsky组成, 其中黑尾叶蝉是优势种。虽然3种叶蝉的种群密度随着地点和年份的不同有所不同, 但是转基因水稻对3种叶蝉种群密度的年度变化均没有显著性影响。少数年份, 黑尾叶蝉成虫、 若虫及其两者总密度的时间动态在转基因水稻和对照田之间存在差异, 大多数年份, 趋势一致且无显著差异 (P>0.05)。另外, 二点叶蝉和电光叶蝉种群的时间动态在转基因水稻和对照田之间也相似。综合评价认为, 本供试转基因水稻品系G6H1对稻田稻叶蝉种群无明显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正> 经田间与室内观察,初步查明两索线虫Amphimermis sp.是寄生稻飞虱的较好天敌。褐稻虱被两索线虫寄生后双晚稻田第五、六代发生量可减少34.5±5.72%。现将观察结果整理如下。 一、两索线虫在稻田土壤内的分布 两索线虫除寄生期幼虫在寄主稻飞虱体内  相似文献   

20.
有机肥对稻飞虱种群及其天敌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有机肥区早稻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arvath)1—2龄若虫、3—5龄若虫及成虫发生量均明显低于单施化肥区,单施化肥区发生量为有机肥区的4.48—5.63倍;晚稻单施化肥区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1—2龄若虫、3—5龄若虫及成虫发生量为有机肥区的2.23—3.92倍;施用有机肥,蜘蛛、捕食性天敌昆虫与寄生性天敌昆虫的物种数(S)、Sho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与均匀度指数(E)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与单施化肥区相比,未达到显著差异,以上表明,施用有机肥能显著降低稻飞虱种群的为害,有利于自然天敌的保护利用,恢复稻田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