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生代的虻类(昆虫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记述山东莱阳上侏罗统莱阳组昆虫化石2新属2新种,分别隶属于Solvidae科和Rhagionidae科。这些虻类化石在我国中生代晚期地层中尚属首次发现,其中Solvidae科种类也是首次在世界中生代晚期地层中发现。文中对有关的古生态,昆虫与植物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同时,对我国已记录的中生代的虻类化石在分类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某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甘肃花海盆地早白垩世的介形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研究了首次发现于甘肃花海盆地截大板沟下白垩统下沟组的介形类化石。根据它们的组合面貌及其在国内外分布的主要层位,认为原划归为上侏罗统,并含有丰富介形类和轮藻化石的这套地层应属下白垩统下统下沟组,其时代为早白垩世Brremian期。  相似文献   

3.
浙江寿昌组的孢粉化石及其区域对比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黎文本 《古生物学报》1989,28(6):724-729
浙江寿昌组含有丰富的动、植物化石,又处于侏罗-白垩系的临界层位,一直为地质工作一者所重视。然而,自刘季辰、赵亚曾发表“浙江西部之地质”(1927)以来,经60年的反复研究,寿昌组的时代问题仍在争论之中。古生物工作者曾从各自所研究的化石门类对寿昌组的时代提出过各种意见。将之归入上侏罗统的有顾知微(1962,1980,1982,1983),张璐瑾(1978),张弥曼和周家健(1977),马其鸿(1980);归入上侏罗统一下白垩统的有余汶、潘华璋(1980)和林启彬(1980);归入上侏罗统(?)一下白垩统的有叶春辉等(1980);归入下白垩统的有张文堂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的材料采自新疆—西藏公路沿线的萨利吉勒干南库勒以的龙巴其保大坂一带。区内出露的地层有上三叠统、上三叠统—下侏罗统、中侏罗统—下白垩统,它们组成一背斜构造,是喀喇昆仑山的主体。本区上三叠统未见底,其上与上三叠统—下侏罗统呈整合接触,为一套海相碳酸盐岩,其岩性为生物碎屑灰岩、泥灰岩夹鲕状灰岩。这套地层目前尚未命名,其实测剖面如下:  相似文献   

5.
北票尖山沟义县组下部两种膜翅目昆虫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描述了产自辽这西部北票上园地区尖山沟上侏罗统义县组上部膜翅目昆虫化石1新属2新种。新属新种Procretuania Pristina gen.et sp.nov.归人白垩旗腹姬蜂科(Cretevaniidae),新种Gurvanotrupes liaoningensis sp.nov。归入细蜂科(Serphidae).这是Cretevaniidae科和Gurvanotrupes属在我国的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6.
记述了发现于莱阳上白垩统将军顶的半枚蛋化石,据其保存较尖的一端,蛋壳外表面光滑无纹饰,蛋壳较薄,紧密排列的棱柱状壳单元,壳单元边缘由致密的方解石组成,以及气孔较少,气孔呈圆形或椭圆形等特征,将其归入棱柱形蛋科,建立新蛋属新蛋种:梨乡莱阳蛋(Laiyangoolithus lixiangensis oogen.et oosp.nov.)。梨乡莱阳蛋的发现不仅丰富了莱阳恐龙蛋化石群组成,同时也增加了棱柱形蛋类的古地理分布,并为研究伤齿龙类的多样性和古地理分布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7.
晚侏罗世摇蚊科新属、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俊峰 《古生物学报》1991,30(5):556-569
本文描述了我国冀北和鲁东上侏罗统摇蚊科化石3属、3种,其中,1新属和3新种。冀北大北沟组中不存在Chironomaptera gregaria种化石,以前被鉴定为幽蚊科的这个种实际上应为摇蚊科的1个新种。并对如何区分上侏罗统这两个科成虫化石作了简述。  相似文献   

8.
甘肃花海盆地截大板沟早白垩世轮藻化石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详细研究了首次发现于甘肃花海盆地截大板沟下白垩统下沟组的轮藻化石,建立了Aclistochara huihuibaoensis-Peckisphera paragranulifera组合,重新厘定了中生代地层层序。根据轮藻化石的组合面貌及其在国内外分布的主要层位,认为原划归为中-上侏罗统,并含有丰富轮藻化石的这套地层应属下白垩统下沟组,其时代为早白垩世Barremian期。  相似文献   

9.
山东莱阳隐翅虫科化石一新属二新种:鞘翅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鞘翅目隐翅虫科是现存的一个种类繁多的大科。但是,中生代的这个类群发现较少,主要分布于我国辽宁的中侏罗世(林启彬,1976)和山东的晚侏罗世(张俊峰,1988)以及前苏联的卡拉套(Kaparay)的晚侏罗世(,1968)和外贝加尔()的早一中侏罗世(,1985)。 本文所描述的我国山东莱阳晚侏罗世的隐翅虫科化石2属2种,其中有1新属2新种。标本采自山东省莱阳市南李格庄村莱阳组的薄层页岩中。所有标本现保存于山东省博物馆。  相似文献   

10.
原举腹蜂科(昆虫纲膜翅目)化石在我国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海春  张俊峰 《微体古生物学报》2000,17(4):416-421,T016
描述了自产辽宁北票上园地区黄半吉沟上侏罗统义县组下部膜翅目昆虫化石1新属新种Sinowestratia communicata gen.et sp.nov.,归入原举腹蜂科(Praeaulacidae)中的白垩细腹蜂亚科(Cretocleistogastrinae)。这是原举腹蜂科在我国的首次发现,也是白垩细腹蜂亚科在晚株罗世的首次报道。新化石的发现表明(Cretocleistogastrinae  相似文献   

11.
中生界若干裸子植物花粉的命名和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讨论的是某些在赤道部位具有特殊装饰的裸子植物花粉。这些花粉经常出现于侏罗系和下白垩统,在许多地方的上侏罗统的孢粉组合中占据绝对优势,但在下白垩统的百分比数就显著下降,至晚白垩世便接近于衰亡。它们在不同地质时期有规律的数量变化,可以作为划分地层的重要参考之一。上述的花粉可以分为二类:第一类在赤道部位具有平行的虚线圈。B.B.查乌也尔和姆契特利什维里在1954年对此类花粉的形态开始  相似文献   

12.
张泽川 《化石》2012,(3):14-19
去年"十一",我们一行五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我驱车去了山东省的莱阳、胶州、蒙阴及莱芜等地,观察了当地的地质构造及沉积地层,考察了当地的几个化石点,采集了一批化石标本。恐龙的故乡——莱阳今天的莱阳是全国有名的梨乡,亿万年前这里却曾经是恐龙的乐园。莱阳地区有出露连续完整的一套白垩纪地层,共分为三个群。其中,上白垩统的王氏群又可分为金刚口组(出产大量恐龙、恐龙蛋及龟化石)、将军顶组(出产恐龙及恐龙蛋化石)和辛格庄组;下白垩统则分为  相似文献   

13.
浙、皖中生代轮藻化石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王振 《古生物学报》1981,(4):311-323
一前言1972至1973年,安徽省311队和浙江石油队,分别在枞阳和杭州下白垩统采集到一些轮藻化石。1973至1974年,在安徽和浙江省区测队的帮助下,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华南红层队,先后对浙、皖中生代陆相地层进行野外调查时,在安徽怀宁、歙县、宣城和浙江兰溪、梅城等地,又发现一批轮藻化石。产化石的地层包括:中三叠统铜头尖组;中侏罗统洪琴组、渔山尖组;下白垩统岩塘组、姑山组、杨湾组、徽州组、“朝川组”和上白垩统宣南组。经笔者鉴定,计7属16种1变种(包括6新种、1新变种和1未定种)及少量营养体碎片。除宣南组外,本文记述的各化石组合,对含化石地层的时代划分及其对比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湖南株洲晚白垩世恐龙化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南方上白垩统产丰富的恐龙蛋化石,但发现的恐龙骨骼化石的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少。本文对湖南株洲天元区新发现的恐龙化石进行详细研究。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该化石点恐龙种类丰富,可能包括至少两种蜥脚类、三种兽脚类和一种鸭嘴龙类。其中部分蜥脚类材料可能归属于梁龙超科,填补了该类群在东亚上白垩统的空白记录;一个蜥脚类坐骨则显示泰坦巨龙类的典型特征。兽脚类材料可能来自于小型的虚骨龙类、暴龙科和鲨齿龙科。前两者为晚白垩世的常见类群,而鲨齿龙科的化石记录在上白垩统非常少见。本文为鲨齿龙科可能在东亚一直延伸至晚白垩世提供了新的证据。该地区多门类恐龙化石的发现表明我国南方恐龙的种类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得多,而且可能是梁龙类和鲨齿龙类的最后栖息地。株洲恐龙动物群的发现对于了解亚洲特别是中国恐龙的生物地理区系的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辽宁昌图上白垩统泉头组恐龙蛋化石的分类订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新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发现于辽宁省昌图地区的恐龙蛋化石。通过对这些标本的宏观和微观形态特征的观察与测量数据分析,将其归入圆形圆形蛋(Spheroolithus spheroides)和厚皮圆形蛋(Spheroolithus megadermus),这是目前这两个蛋种的第二次化石记录。这两个蛋种首次发现于山东莱阳上白垩统将军顶组,根据昌图及其邻近地区恐龙蛋化石与山东莱阳恐龙蛋化石群的对比,结合松辽盆地近年来泉头组的研究成果,认为泉头组的地质时代为晚白垩世早、中期。  相似文献   

16.
丽翼蛉科是脉翅目昆虫中的一个绝灭科,迄今为止正式发表9属12种,仅在我国、蒙古国、俄罗斯的侏罗统地层及黎巴嫩的白垩统地层中被发现。本文介绍了丽翼蛉科成虫的特征、分类研究状况,以及多样的翅斑类型,并分析了丽翼蛉化石标本展示的色彩防御策略,如混隐色、瞬彩、警戒色和拟态等。  相似文献   

17.
对湖南、广西、安徽早中侏罗世五种鞘翅目化石进行修正研究.其中产自湖南浏阳文家市下侏罗统造上组的Artinama qinghuoensis(清和新鞘甲)原被归入棘鞘甲科,通过对化石构造的重新研究,认为它可能是叩甲化石,代表了世界上叩甲化石最早记录之一.广西钟山中侏罗统石梯组的Mercata festira(华商甲)曾被归...  相似文献   

18.
描述了产自新疆克拉玛依吐孜沟下侏罗统八道湾组的古蝉科化石3新种,即plachutellaexculptasp.nov,Fletcherianajurassicasp.nov.和Pseudocossusstrenussp.nov。这是古蝉科在我国西北地区的首次发现。八十年代以来,古蝉科在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被陆续发现,但其中一些种类在分类上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对此作了修正,并对有蝉科在我国的地质、地理分布作了回顾。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记述了发现于浙江临海晚白垩世一翼龙新属种,命名为临海浙江翼龙Zhejiango-pteruslinhaiensisgen.etsp.nov。其形态特征与美国堪萨斯州上白垩统Santonian阶产出的Nyctosaurus相接近,本文将其归于夜翼龙科Nyctosauridae,地质时代为晚白垩世。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乌兰盖盆地下白垩统大磨拐河组孢粉组合自上而下划分为两个组合:下部组合以Cyathidites-Cica-tricosisporites-Podocarpidites为代表,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凡兰吟期-欧特里夫期(Valanginian-Hauterivian);上部组合以Cicatricosisporites-Appendicisporites-Pinuspollenites为代表,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欧特里夫期-巴雷姆期(Hauterivian-Barremian)。在区域上可以与辽宁西部地区下白垩统九佛堂组、沙海组,内蒙古二连盆地下白垩统赛汉塔拉组,海拉尔盆地和大兴安岭地区的下白垩统大磨拐河组孢粉组合对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