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齿隐翅虫属Nazeris由Fauvel(1873)建立,模式种为Nazeris pulcher(Aubé)。属征:上唇横宽,前缘中部具四齿,居中二齿之间及二外侧齿与居中齿间各有一凹缘。上颚很细长,基半部具3齿,远端的齿延长,近基的甚短。下颚须第2节细长,第3节稍粗,第4节难以察见。触角第1节比其余各节粗。前胸侧缘圆,体后部膨大。后跗节基部各节延长,第4节分二叶。 本属仅分布欧、亚、非地区,至目前为止共记载39种。中国已知6种,本文记述四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南充师范学院生物系。  相似文献   

2.
华棒沙螨属Huabangsha新属 模式种 大钳华棒沙螨 Huabangsha megachela 新属、新种 属征 沙螨科 Trombiculidae沙螨亚科Trombiculinae 小型螨种,足指数IP=632。螯肢爪(Chs)粗直强大,戟形,背面料冠齿(tc)特化为巨大的突起,其周缘有细齿列,腹倒齿呈强大鱼钩伏(h),其外侧缘有锯齿列。螯肢定趾(Df)长大,螯盔(GI)较小,螯扉(VI)大。须毛式fp=B.B.BBB。须跗毛式fT=6B,螯盔毛gl=N,须爪Op=3(4)。膝胫毛式fg/ti~3=2.1.1/1,跗鞭毛mt=0。盾板(Sc)扁宽,感器基宽型(SBT),PW>6AP,有肩峰(Sh+),刻点粗而密(pc+++++),后缘明显后凸,前缘和两侧缘内陷。感器(Sn)梭形,有粗棘。PL≥AM>AL体毛稀少。  相似文献   

3.
本文共记载仙女虫科和颤吲科的9个种,其中6个种是国内新记录,即森珀头鳃虫、三齿尾盘虫、平叉吻盲虫、坦氏泥蚓、美洲管水蚓、维氏沼丝蚓、;同时将一亚种[昌都两栖吻盲虫]提升为种[昌都小吻盲虫]。  相似文献   

4.
伊里隐翅虫属(Erichsonius)由Fauvel(1874)建立,与Neobisnius,Cafius和Philonthus属很接近,但通过中胸腹板无横脊及不同的雄性外生殖器侧叶可与前者鉴别,根据下颚须末节锥状易与后二者区分。过去视该属触角第2节比第3节粗为主要鉴别属征,因与Neobisnius属的一些种类相似,而被认为不很适用(Frank,1975,1981)。据文献记载,中国的伊里隐翅虫已知4种,本文新增2种,共6种。现列出种检索表并对  相似文献   

5.
于2015年4、8、10和12月在日照岚山港邻近海域10个站位进行了4个季度大型底栖动物定量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生物8门118种, 其中多毛类动物63种, 为优势类群; 另外甲壳动物27种、软体动物19种、棘皮动物4种和其它类群5种。主要优势种有独指虫(Aricidea fragilis)、奇异稚齿虫(Paraprionospio pinnata)、寡鳃齿吻沙蚕(Nephtys oligobranchia)、仿盲蟹(Typholcarcinops sp.)和拟特须虫(Paralacydonia paradoxa)等。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68 ±257) ind·m-2和(13.52±9.95) g·m-2, 均存在季节性差异(p<0.05)。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和丰富度指数(d)的平均值分别为3.00、0.87和1.87。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调查海域北部站位相似性较高, 近岸和南部的站位相似性较高。ABC曲线分析表明, 4月、8月和10月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未受到扰动, 12月呈现中度扰动, 可能与港口海洋工程有关。  相似文献   

6.
本文共记载仙女虫科和颤蚓科的9个种,其中6个种是国内新记录,即森珀头鳃虫(Branchiodrilussemperi)、三齿尾盘虫(Derotrifida)、平叉吻盲虫(Pristinasynclites)、坦氏泥蚓(Ilyodrilustempletoni)、美洲管水蚓(Aulodrilusamericanus)、维氏沼丝蚓(Telmetodrilusvejdovskyi);同时将一亚种[昌都两栖吻盲虫(Pristinaamphibiorticachangtuensis)]提升为种[昌都小吻盲虫(Pristinellachangtuenssisstat.etcomb.nov.)]。  相似文献   

7.
根据头骨和下颌建立了海龙一新属新种——短吻贫齿龙(Miodentosaurus brevis gen.et sp.nov.)。其正型标本是采自贵州三叠纪法郎组的一具骨架(台中自然科学博物馆标本编号NMNS-004727/F003960)。虽然头后骨胳还没有修理,但是几近完好的头骨和下颌显示出许多与众不同的特征,足以确定该标本代表了一新的海龙属种。短吻贫齿龙是个体较大的海龙,其全长超过4 m,头骨背部最长约为33 cm。吻直且极短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其他主要特征有:前颌骨沿前背中央有一隆嵴;上颌仅前颌骨有6枚圆锥形齿,无上颌骨齿;上颌骨沿前腹侧缘有一沟槽;下颌齿骨齿都集中在前端且至多不超过6枚。依据上述这些特征很易把短吻贫齿龙与其他已知海龙相区别。短吻贫齿龙头骨顶面松果孔大且很前位,头骨腭面的锄骨和翼骨均无齿,它的颈较长(至少可以辨认出13个颈椎)。这些特征显示短吻贫齿龙可能与包括中国安顺龙属(Anshunsaurus)在内的Askeptosauroidea超科有相近的系统关系。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缺齿藓类与真藓科、提灯藓科的系统关系,理清缺齿藓科的系统位置和中国缺齿藓科分类问题,该研究以中国分布的缺齿藓科植物和相关类群4 000余份标本为材料,进行详细的形态学研究,并选用其中35种、40份样品的4个DNA片段(rps4、trnG、trnL-trnF、atpB-rbcL)联合数据用于分子系统分析,采用邻接法(NJ)和最大似然法(ML)构建分子树。结果表明:(1)在分子树中,缺齿藓类与真藓科植物分别聚在具有高支持率的不同分支上,叶形、叶细胞等形态学特征也有较大差异,缺齿藓类应从广义的真藓科分出。(2)在分子树中,虽然缺齿藓类与提灯藓科植物聚在同一分支中,但无形态学的共源性状,二者不应视为一个单系类群。(3)缺齿藓科是一个自然类群,缺齿藓科内属间存在着密切的系统关系,缺齿藓科的主要识别特征为:植物体小型,茎常分枝;叶形和叶细胞为丝瓜藓型(Pohlia-like),披针形至长椭圆形,中上部细胞狭长,线状菱形或蠕虫形;生殖苞多生于新生枝顶;蒴齿为互生双齿层,常有不同程度的退化或一层蒴齿缺失,稀双层蒴齿缺失。(4)中国缺齿藓科包含有5属,即缺齿藓属(Mielichhoferia)、丝瓜藓属(Pohlia)、拟丝瓜藓属(Pseudopohlia)、合齿藓属(Synthetodontium)和小叶藓属(Epipterygium),目前为止共计34种(含种下分类单位)。  相似文献   

9.
在鳞翅目中,螟蛾科是一个比较大的科,并且经济重要性很大,可能因为体形比较小,特徵不大明显,在分类时有相当困难,因此做这类蛾子分类的人比做别类昆蟲的人要少。我国昆蟲分类上除很少几类已有人详加研究外,大多还待大力探索,螟蛾科就是其中之一。在胡經甫(1938)所编“中国昆蟲名錄”中,我国已有记  相似文献   

10.
(一)本文對擬穀盜(偽步行蟲科)之各期,加以形態上之研究,及飼育上之實驗。 (二)成蟲無顯著之副性特徴。惟雄蟲通常較雌蟲為小(附表一及附表二)。(三)成蟲不飛翔。後翅之外角無脈,其前緣脈已消失。(四)雄性外生殖器官為陽莖,包括莖管舆其莖基及内莖。雌性外生殖器官為筒状之產卵器及雌生殖孔,並具刺毛一對。(五)幼蟲呈圓柱形;頭部具咀嚼口器,有單眼及四節之觸角各一對。胸部分三節,各具胸足一對。腹部為九節,末節具肛突及管状之肛門。(六)蛹屬外露型。雌蛹在尾毛之前方,另具一對細小之附器;在雄蛹中,此附器變為一退化之杯狀突出。(七)生活史各期,在冬季尋常室温之下,即摄氏表十度左右,皆入半墊狀態以越冬。(八)成蟲交尾次數甚多。倘室温適宜,雌蟲在飼育種蟲之瓶中,隨時皆可產卵。(九)幼蟲共有八個齡期(附表三),平均每期經過十七日:然亦有變異(附表四)。蛹期為七日至八日。全部變態自第一齡起至羽化止,最短約經三個月,最長約為六個月,平均為四個半至五個月,故每年至多祇有兩個世代(附表四)。(十)季節之變灌,能影響各幼蟲齡期所經過之日數,而發生一定之變異。自秋末至春初,各齡期經過之日數中,有極大之差數,其餘各月在温暖氣候之中,其差數較小...  相似文献   

11.
目前GenBank数据库共收录167种直翅目昆虫全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涉及蝗亚目9个总科22个科99个物种,螽亚目7个总科12个科68个物种。在此基础上,该文分析了直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基本特征,概述了线粒体全基因组在直翅目昆虫系统发育研究上的应用;同时基于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重建了直翅目昆虫的系统发育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直翅目昆虫存在8种线粒体基因组排列类型,其中trnK-trnD重排现象仅发生在蝗总科中,trnN-trnS-trnE重排现象仅发生在蟋蟀总科中,trnM-trnI-(-trnQ)重排现象仅发生在拟叶蟲亚科中;(2)直翅目昆虫全线粒体基因组的碱基组成具有明显的AT偏向性;(3)不同的蛋白质编码基因在直翅目昆虫中的进化速率不同;(4)支持直翅目以及螽亚目和蝗亚目的单系性;(5)不支持沙螽总科单系性;(6)支持蝗亚目各总科阶元的单系性,且各总科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为:(蚤蝼总科+(蚱总科+(?蜢总科+(蜢总科+(长角蝗总科+(牛蝗总科+叶翅蝗总科)+(锥头蝗总科+蝗总科))))))。  相似文献   

12.
对锥齿兽是一类已绝灭了的食虫性或肉食性的早第三纪哺乳动物。化石最早发现在蒙古三达河中渐新世地层中,1943年建立了这一科。长期以来,这个科中仅有两个属——对锥齿兽(Didymoconus)和阿尔丁兽(Ardv(?)ictis)。从目前看,它们是该科最年轻和最特化的。近年来,在我国华南古新世和始新世地层中,先后发现了古对锥齿兽和湖南兽等化石,为研究这个科的起源和系统关系提供了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13.
田悦  刘艳 《生态学杂志》2023,(5):1035-1042
苔藓植物独特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使其能够生长在极端干旱和寒冷的严酷环境中,苔藓植物是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植被组成成分之一,发挥着重要的生态作用。为探讨高寒草原苔藓植物的群丛特征,明确影响苔藓植物群丛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本研究在西藏高寒草原区域共设置40个样地,通过样方调查,采集、记录苔藓植物,基于物种和样地生态因子数据,应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和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对苔藓植物群丛进行数量分类与排序。共记录9科18属36种藓类植物。在科的水平,以丛藓科为主;在属的水平,以对齿藓属(Didymodon)和真藓属(Bryum)为主。优势种分别是短叶对齿藓(Didymodon tectorus)、细叶石灰藓(Barbula gracilenta)、北地对齿藓(Didymodon fallax)和密歇根对齿藓(Didymodon michiganensis)。生活型以丛集型为主,占83.33%。双向指示种分析将苔藓植物群丛分成8个类型,分别是垂蒴真藓(Bryum uliginosum)群丛、北地对齿藓+金黄银藓(Anomobryum auratum)群丛、短叶对齿藓+北地对齿...  相似文献   

14.
玉米螟     
王米螟(Pyrausta nubilalis Hubner)也叫玉米钻心虫,它是螟蛾科(Pyralid(?)e)的一种大害虫。它以幼虫期蛀食玉米的茎和穗部,同时也为害叶、雄花、穗丝、苞壳、种粒等部分。第一代的幼虫孵出后有集中食害心叶的习性,能吃透几层  相似文献   

15.
辽宁淡水鱼类棘头虫及一新种的描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寄生在鱼类肠中的棘头虫以其能伸缩和具有强大吻钩之吻部钻进肠壁内.轻则破坏肠壁的完整性,重则引起肠发炎、穿孔,鱼体消瘦甚至死亡,对淡水渔业具有一定的危害。在国内对该类寄生虫的研究尚少。尹文英等(1962)在辽河鱼类中采到9种。郎所、李慧珠(1962)在太湖鱼类中搜集7种。汪溥钦(1966)在福建鱼类中发现12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1973)在《湖北省鱼病病原区系图志》一书中记载了7种。左文功、陈锦富等(1974)报道了沙市刺棘虫(新种)。作者(1964)在辽河、鸭绿江的17种鱼类(238尾)中获得5种,分隶于3科、5属,其中除3种已为前人报告外,一种为未定种,一种为新种。兹将上述种类的分类研究结果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16.
中国鲨类脑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解剖观察了我国有代表性的鲨类脑颅共32种,分隶于8目14科24属。研究结果认为鲨类的脑颅共可分为9个式型和12个亚型。现存虎鲨目、须鲨目的鲸鲨科和扁鲨目吻软骨缺如,六鳃鲨目、须鲨目、角鲨目和锯鲨目均具一吻软骨,它们是一些古老和一些特化的类群。现存大多数种类均具3根吻软骨。在各不同分类阶元常有其不同的形态特征,可作为分类依据之一,亦可显示其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7.
李勇  张亮  黄泽强  李捷 《动物学杂志》2017,52(6):1082-1083
<正>江西副沙鳅(Parabotia kiangsiensis)隶属于鲤形目(Cypriniformes)鳅科(Cobitidae)副沙鳅属,仅分布于长江水系信江(刘瑞兰等1986),在珠江水系未见分布(郑慈英1989,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研究所等2005)。2015年7月在广西桂林市大圩镇漓江(25°10′52″N,110°24′21″E)采集到鳅科鱼类2尾,采集的标本有吻须两对,颊  相似文献   

18.
翔鹰齿吻沙蚕Nephtys californiensis Hartman、多鳃齿吻沙蚕Nephtys polybranchiaSouthern和寡鳃齿吻沙蚕Nephtys oligobranchia Southern是我国北方沿海北戴河、大连,烟台和青岛常见的三种在底内生活的多毛类,后两者在形态上非常相似,难以区分,1962年吴宝铃等曾提出寡鳃齿吻沙蚕可能是多鳃齿吻沙蚕的一个变种。几年来我们分析了齿吻沙蚕采集地底质的粒度成分,结合其生态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翔鹰、多鳃和寡鳃  相似文献   

19.
麻葉(虫甲)(Psylliodes attenuata Koch)俗称麻葉蚤,或麻跳蚤,被害的麻葉常成穿孔状以致生长不良。麻象鼻蟲(Xylinophorus mongolicus Faust)是为害大麻和洋麻、大豆、小麦、棉花、甜菜、粟等的害蟲。这两种害蟲,在华北和东北都有,都是麻类作物的大害;尤其麻葉(虫甲)在东北为害特别猖獗,而大麻象鼻蟲则在华北为害较重。这  相似文献   

20.
菊头蝠属于翼手目菊头蝠科,本科和蹄蝠科HIPPOSIDERIDAE的脸部均具复杂的鼻叶(皮肤叶)。有人将它们分列为亚科,隶属于菊头蝠科内。本文仍按Miller(1907)等人意见各单列为一科。本科仅具一属,约69种,国内有14种。我省已知9种,主要分布于皖南地区,马铁菊头蝠及角菊头蝠等少数种类延伸至江淮及皖西。它们的鼻叶主要分为马蹄叶、鞍状叶和顶叶三个部分(见图),鼻叶的特点是种的一个重要分类依据。齿式为:1、1、2、3/2、1、2、3=32枚。图鼻叶示意图(左:角菊头蝠中:绒菊头蝠右:鲁氏菊头蝠)种的检索表(括号内系分布地区)1.鞍状叶与连接突间具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