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  1 期宁夏中卫纳缪尔期古鳕类化石一新属卢立伍 (1 )…………………………………………………………贵州关岭晚三叠世一大型鱼龙类头骨李 淳 ,尤海鲁 (9)………………………………………………内蒙古阿左旗乌兰塔塔尔早渐新世鬣齿兽化石黄学诗 ,朱宝成 (1 7)……………………………………甘肃临夏盆地晚中新世豪猪一新种王伴月 ,邱占祥 (2 3 )…………………………………………………第四纪响蜥 (Tinosaurus)化石的首次发现李永项 ,薛祥煦 (3 4 )……………………………………………广西田东雾云洞更新世脊椎动物群陈耿娇 ,…  相似文献   

2.
第1期No.1东海表层沉积中的翼足类及其地质意义……………………………………………………………………………赵泉鸿(1)Pteropods in bottomsedi ments of the East China Sea and their geological i mplication……………ZHAO Quan-hong(1)华南法门期牙形刺的辐射……………………………………………………………………………………………王成源(9)Radiation of Devonian Famennian conodonts in South China………………………………………WANG Cheng-yuan(9)星座图法在二叠纪末期Albaillella属放射虫化石形态分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第 1期No.1南沙海区晚第四纪浮游有孔虫演化及其古海洋学意义李保华赵泉鸿陈民本翦知汪品先 (1)………………………L ate Quaternary Evolution of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in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and their PaleoceanographicSignificance L I Bao- hua,ZH AO Quan- hong,CH EN Min- pen,JIAN Zhin- min,WAN G Pin- xian (1)……………辽西义县组细蜂总科 (昆虫纲 ,膜翅目 )昆虫化石张海春 张俊峰 (11)…………………………………………………………Proctotrupoid Wasps(Insecta,Hym enoptera) from the Yix…  相似文献   

4.
第 1期No.1澳大利亚 Otway盆地白垩纪介形类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包金松 (1)…………………………………………………………Discovery of Ostracoda from the Eumeralla Formation (Cretaceous) ,Otway Basin,Australia and its SignificanceBAO Jin-song(1)……………………………………………………………………………………………………………青海柴达木盆地第四纪介形类属 Ilyocypris壳面瘤状装饰的分类意义杨 藩 孙镇城 张永华 乔子真 (15 )……………Taxonomic Significance of Nodal Ornamentation of Quaternary Genus …  相似文献   

5.
报道迄今仙女蝎蛉科的最古老化石(meropeids)在中国陕西发现.经研究确定1新属1新种:Sinothuama ladinica gen.et sp.,归入仙女蝎蛉科Meropeidae Handlisch,1906.此次这类化石的发现,其意义在于:首次发现迄今世界上仙女蝎蛉科的最古老化石(meropeids),从而打破了俄国学者发现最古老仙女蝎蛉化石在晚三叠世所保持30余年的纪录;并根据从晚三叠世至新生代中仙女蝎蛉化石的不同种类所反映出来的脉序变化特征,推论仙女蝎蛉早期分异于在三叠纪,继承和发展于侏罗纪.化石采自中国陕西铜川地区中三叠统铜川组(Tr2t),时代相当于欧洲标准时代的拉丁尼期(Ladinian stage).  相似文献   

6.
首次比较系统地记述云南墨江羊八寨地区晚二叠世羊八寨组植物化石,共计17属26种.墨江地区晚二叠世晚期植物群新的发现,对该区羊八寨组地质时代判定,以及植物地理分区上都具有重要意义.表明墨江地区晚二叠世植物群的高度分化、繁衍,补充和完善其生物多样性,证明该区在晚二叠世晚期仍然是华夏植物群华南亚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广西隆林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地层发育,岩相稳定,岩层连续,(竹蜓)类化石极其丰富,是研究我国南方石炭-二叠系界线理想的地区之一。董文兰、龙家荣(1977),黄志勋(1979),夏国英等(1986)先后在这一地区做过工作。1982年底,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石炭-二叠系界线工作小组对该地区进行了重点研究,在隆林县卜糯乡常么村附近测制了1条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的地层剖面。本文研究的(竹蜓)类化石就是这次采获许多门类化石中的一部分。野外工作中得到吴望始教授等的帮助,成文过程中又受到张遴信教授的指点,蒋汉培磨制薄片,陈毅勇摄影,在此一并致谢。  相似文献   

8.
周建平 《古生物学报》1991,30(3):396-405
一、前言广西隆林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地层发育,岩相稳定,岩层连续,(竹蜓)类化石极其丰富,是研究我国南方石炭-二叠系界线理想的地区之一。董文兰、龙家荣(1977),黄志勋(1979),夏国英等(1986)先后在这一地区做过工作。1982年底,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石炭-二叠系界线工作小组对该地区进行了重点研究,在隆林县卜糯乡常么村附近测制了1条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的地层剖面。本文研究的(竹蜓)类化石就是这次采获许多门类化石中的一部分。野外工作中得到吴望始教授等的帮助,成文过程中又受到张遴信教授的指点,蒋汉培磨制薄片,陈毅勇摄影,在此一并致谢。  相似文献   

9.
《微体古生物学报》2007,24(4):435-438
第1期No.1新疆大湾沟晚奥陶世疑源类…………………………李军Reed WICANDER燕夔朱怀诚黄智斌唐鹏(1)Biostratigraphical and palaeogeographical significance of Late Ordovician Acritarchs from Dawangou,Xinjiang………………………LI Jun,Reed WICANDER,YAN Kui,ZHU Huai-cheng,HUANG Zhi-bin and TANG Peng(1)新疆准噶尔盆地芳3井晚白垩世孢粉组合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詹家祯师天明周春梅郑秀亮商华肖继南(15)Lat…  相似文献   

10.
第1期贵州关岭晚三叠世法郎组瓦窑段鱼类化石初步观察……………………刘冠邦尹恭正罗永明王雪华王尚彦(1)湖北宜昌陈家河下、中奥陶统大湾组腕足动物多样性演变……………………………………………詹仁斌陈朋飞(21)桂西和黔南中三叠世珊瑚……………………………………………………………………………………………邓占球(32)贵州独山与奥地利格拉茨中泥盆世Argutastrea珊瑚群之对比…………………………廖卫华Bernhard Hubmann(52)江汉盆地渔洋组上部的古新世孢粉组合………………………刘耕武李伟同张清如陈钦保肖传桃李群(60)贵州关岭…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早三叠世卡以头组地质时代和植物组合问题,对采于黔西滇东地区两条二叠系-三叠系海陆交互相界线剖面卡以头组中、下部的植物化石Annalepis(脊囊属)进行深入研究。与Annalepis同层或上部层位见有早三叠世早期的海相双壳类、介形类、腕足类、菊石类及大羽羊齿植物群残余分子,因此可以确定Annalepis在该地区出现于早三叠世早期的印度期(Induan),说明卡以头组(至少中、下部)地质时代属早三叠世早期。推测我国南方的Annalepis在早三叠世始于黔西滇东,随后向北迁移、中三叠世广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建立由早三叠世An-nalepis和大羽羊齿植物群残存分子共同构成的我国南方早三叠世早期植物组合,填补了早三叠世晚期岭文组与晚二叠世B期Gigantonoclea guizhouensis-Ullmannia cf.bronnia-Annularia pinglouensis组合之间的空白。  相似文献   

12.
四川盆地南部重庆合川炭坝剖面须家河组中发现丰富的孢粉化石,共计73属150种,其中包括蕨类植物孢子41属89种,裸子植物花粉29属56种,苔藓植物孢子1属3种,藻类化石2属2种。建立一个孢粉组合,命名为Dictyophyllidites-Lunzisporites-Chasmatosporites组合(简称DLC组合),并进一步分为下亚组合和上亚组合。根据孢粉组合内一些重要分子的地质时代延限及与国内外有关孢粉组合的对比,确定其地质时代为晚三叠世晚期,相当于诺利期—瑞替期(Norian—Rhaetian),并且倾向于瑞替期(Rhaetian)。  相似文献   

13.
四川盆地南部重庆合川炭坝剖面须家河组中发现丰富的孢粉化石,共计73属150种,其中包括蕨类植物孢子41属89种,裸子植物花粉29属56种,苔藓植物孢子1属3种,藻类化石2属2种。建立一个孢粉组合,命名为Dictyophyllidites-Lunzisporites-Chasmatosporites组合(简称DLC组合),并进一步分为下亚组合和上亚组合。根据孢粉组合内一些重要分子的地质时代延限及与国内外有关孢粉组合的对比,确定其地质时代为晚三叠世晚期,相当于诺利期—瑞替期(Norian—Rhaetian),并且倾向于瑞替期(Rhaetian)。  相似文献   

14.
藏南喜马拉雅地区晚侏罗世地层中雏蛤化石丰富,其它化石仅有少量箭石和菊石,而且属种单一,多为地方种,无法进一步划分和对比,因此,雏蛤属(Buchia)的组合特征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结合菊石Uhligites和Substeuraces,作者在藏南喜马拉雅地区上侏罗统中识别出:1)Buchia concentrica-Buchia spitiensis;2)Buchiamosquensis- Buchia rugosa;3)Buchia blanfordiana- Buchia piochii等3个雏蛤动物组合;在下白垩统中识别出Buchiasubokensis雏蛤动物组合,其中,Buchia mosquensis-Buchia rugosa组合为证明拉弄拉地区存在晚侏罗世晚基末利期至早提塘期地层提供了新的证据,并与斯匹提地区、北美等地区进行了动物群和地层的对比,初步探讨了本区雏蛤动物群在生物地层方面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三叠纪海生爬行类综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三叠纪海生爬行类化石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的安徽、湖北、贵州、云南、广西和西藏。它们不仅包括有世界性分布的鱼龙类、鳍龙类、海龙类、原龙类等,而且还有仅出现于扬子海区的湖北鳄类。简单回顾了中国三叠纪海生爬行类的研究历史。根据化石的地史分布确认了自早三叠世晚期至晚三叠世早期的7个海生爬行类组合带。它们是奥伦尼克期的 Chaohu- saurus-Keichousaurus-Hupehsuchus 组合带,安尼期的 Chinchenia-Sanchiaosaurus 组合带和 Dino- cephalosaurus-Mixosaurus 组合带,拉丁期的 Dingxiaosaurus 带和 Keichousaurus-Nothosaurus 组合带,卡尼期的 Anshunsaurus-Qianichthyosaurus-Sinocyamodus 组合带和诺利期的 Himalayasaurus 带。对化石的古地理环境分析表明,中国早三叠世晚期的海生爬行类主要分布于扬子海区东部(安徽、湖北)的浅海开阔台地和局限海台地。中三叠世由于东部地区的抬升,鱼龙类和鳍龙类向西扩散,在扬子区西部(贵州、云南)辐射发展,在拉丁期达到个体数量和种类的高峰。晚三叠世卡尼期动物的数量依然很多,个体有增大的趋向,但高级分类阶元的数量减少,它们埋藏于海水相对较深的浊积岩相中。晚三叠世诺利期的化石发现于西藏的定日和聂拉木,这是中国惟一属于冈瓦那特提斯区的三叠纪海生爬行类组合带,仅含大型的鱼龙类。受动物的生存环境和埋藏条件的影响,中国三叠纪海生爬行类化石记录并不完整。目前尚有相当数量的化石未经研究,已记述的化石也需要在研究程度上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国古生代放射虫研究取得三方面成绩:1.研究地域涉及全国大部分省区。除东北三省、河北、山西、山东、海南、台湾外,古生代放射虫巳在我国19个省区发现。时代从晚寒武世至晚二叠世长兴期;2.研究领域逐步扩大,确立了三种不同的放射虫岩相类型,洋盆相区以广西钦州板城最为典型,从晚泥盆世弗拉斯期-晚二叠世长兴早期共建立18个化石带;岛孤相区以云南西部昌宁-孟连地体作代表,从中泥盆世吉维持期-晚二叠世长兴期发育12个化石带;台盆相区以苏皖地区中二叠世孤峰组放射虫研究得较好,建立3个化石带,这些放射虫化石带,与洋盆相区,岛弧相区同时代的带基本上相似和相同;3.中国4条主要蛇绿岩带都发现了放射虫硅质岩和放射虫动物群。这对蛇绿岩带的形成时代和板块碰撞时间和确定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最后,文中还提出了新世纪里我国古生代放射虫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报道西藏西部仲巴县休古嘎布晚三叠世的一个新种Tragorhacoceras xiugugabuense sp.nov.,该种属于Discophyllitidae Spath,1927,代表休古嘎布首次的晚三叠世菊石记录,并且确定化石所属地层的时代为诺利期(Norian)。  相似文献   

18.
自 2 0世纪 60年代 ,陕西蓝田地区就以连续的晚新生代地层及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而成为研究中国晚新生代哺乳动物与地层划分对比的经典地区之一。李传夔等 ( 1 984)根据灞河组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建立了灞河期 ,并与欧洲的Vallesian期对比。邱占祥等( 1 990 ,1 995)认为化石证据不充分 ,而将其与保德期合并。近年来 ,黄土高原三趾马红粘土大量的年代学资料表明 ,红粘土沉积最早可能开始于约 8Ma前。因此 ,狭义的保德期可能只代表了晚中新世晚期 ,晚中新世哺乳动物分期的再划分问题又重新被提出。自 1 997年以来 ,我们课题组在蓝田地区共发现 52个化石地点 ,其中的 2 6个含有哺乳动物化石 ,大哺乳动物化石标本共计 1 666件。经过详细野外地层测量 ,绘制了综合地层剖面 ,并将主要含哺乳动物化石的地点对比标定到综合地层剖面上。经过对各门类化石的初步研究 ,以及对已有化石材料的初步修订 ,到目前为止 ,陕西蓝田灞河组共计发现哺乳动物化石 45种 ,蓝田组 2 0种。新的化石证据表明 ,灞河组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组合完全不同于典型意义上的保德三趾马动物群。大哺乳动物化石以灞河三趾马与贾氏三趾马为代表 ,牛科化石组合在种级甚至属级上有明显的区别。大量的陕西转角羚羊 ,小型的Protoryx、Dorcadoryx以及Ga  相似文献   

19.
贵州西部上二叠统的钙藻化石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贵州西部晚二叠世地层发育齐全,为一套海陆交替相含煤地层,含有丰富的钙藻及其它各种动植物化石,其上与三叠系为连续沉积。1966至1972年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华南含煤地层队对这个地区晚二叠世地层进行过多次研究,采集了大量的动植物化石。本文描述的材料就是该队在安顺、织金、普定、六枝、晴隆、水城、纳雍等地上二叠统中采得的。经初步研究,计有8属、2亚属、13种,并有簇形未定的叠层石一种;其中新亚属1个,新种4个。我国关于晚二叠世钙藻化石的研究很少,  相似文献   

20.
1931-1932年博格·步林在甘肃省西部塔奔布鲁克地区(又名党河地区,位于肃北县城西南)首次发现丰富的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步林在塔奔布鲁克盆地中部燕丹图沟中找到三个小哺乳动物化石异常丰富的层位。三个层位紧靠在一起,其中产出的哺乳动物群被命名为燕丹图动物群。步林明确指出燕丹图动物群为晚渐新世。该动物群以后成为晚渐新世塔奔布鲁克哺乳动物期的典型动物群并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