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云南蛭类的种类分布和区系组成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蛭类动物俗称蚂蟥 ,在分类上属于环节动物门Anneli da、蛭纲Hirudinea、真蛭亚纲Euhirudinea。全世界现已知30 0余种 ,中国共有 2目、 8科、 33属、 77种。通过近 10年的调查 ,并结合前人的研究 ,现已初步查明云南有蛭类2 4种 ,分属于 2目、 7科、 14属 ,其中包括 4个新纪录 ,占中国蛭类的 31 17%。据此 ,本文还探讨了云南蛭类的区系组成特征 ,为进一步研究云南蛭类提供资料。1 云南蛭类的种类和分布云南现已知蛭类共 2 4种 ,隶属 2目、 7科、 14属 ,各种的分布和主要特点如下。①多突舌蛭Glossipho…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长春地区入侵植物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子,对长春地区入侵植物种类组成和植物区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春地区共有外来入侵植物85种,隶属于26科64属,其中4种为有害检疫杂草;菊科、苋科、禾本科、豆科和茄科构成了长春市入侵植物的主体,其中以菊科(18种)为最多,占总种数的21.18%;草本植物共81种,占95.29%,说明草本植物比木本植物对长春地区更具有入侵性;长春地区入侵植物区系成分复杂,入侵植物科的区系类型主要为世界分布;入侵属的分布区系类型是世界分布占优势,其次为北温带和泛热带分布。根据入侵现状,本文对长春地区防范外来植物入侵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周伟  王丹丽  林勉  徐善良  邹秀 《生态科学》2013,32(4):500-508
根据2009年秋~2010年夏每季采样调查,分析和研究了浙江省宁波港海区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的四季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经鉴定浮游动物共有70种,隶属3门35属。其中桡足类的种类最多,占总种数的73.54%; 优势种主要有中华异水蚤、矩形龟甲轮虫、伪长腹剑水蚤、挪威小星猛水蚤、小星猛水蚤属、驼背隆哲水蚤、短角长腹剑水蚤等。浮游动物群体丰度呈现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的现象,四季平均丰度分别为2.50×103 ind/m3、40.16×103 ind/m3、3.72×103 ind/m3、1.20×103 ind /m3。生物量呈现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的现象,四季平均生物量分别为88.94 mg/m3、931.22 mg/m3、58.74 mg/m3、24.49 mg/m3。与历史资料以及邻近海域比较发现,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小于或接近于东海各海域。生物多样性分析显示,夏季与春秋冬三季生物多样性(H')有显著性差异(P<0.05),夏季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种类丰富度(D)、Pielou均匀度指数(J)、最大多样性指数(H'max)基本呈现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与邻近海域相比,多样性指数(H')、种类丰富度(D)、最大多样性指数(H'max)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莽山自然保护区陆生贝类的种类组成及区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次报道了莽山自然保护区陆生贝类39种,隶属于2亚纲、10科、19属;介绍了莽山的自然概况;对莽山自然保护区陆生贝类的种类组成、区系特点、生态分布与栖息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中国沿海海藻的种类与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水浸 《生物多样性》1996,4(3):139-144
我国沿海海藻现有记录835种。本文根据各海区的物种组成、物种的温度性质、特有属(种)的分布和各海区属的相似性比较,分析各海区海藻区系特点和亲缘关系。讨论了温度、海流和地理环境对海藻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长江河口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总被引:71,自引:10,他引:71  
于1999年枯水期(2—3月份)、丰水期(8月份)、2000年枯水期(2—3月份)对长江河口浮游动物采样调查,研究了长江河口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并初步探讨了三峡工程对长江河口浮游动物的影响及长江河口水环境的生物监测。调查共发现浮游动物87种,甲壳动物占绝对优势,共59种。在所有浮游动物中挠足类31种。其次为水母类,有9种,此外,枝角类、毛颚类各8种。3次采样浮游动物的优势种主要有河口半咸水种和近岸低盐种类如华哲水蚤(Sinocalanus sinensis)、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 poplesia)、虫肢歪水蚤(Tortanus vermiculus),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等,还有长江径流带到河口的淡水种如近领剑水蚤(Cyclops vicinus vicinus)、英勇剑水蚤(Cyclops strenuus)、透明溞(Daphnia hyalina)等。一些浮游动物可作为水系指示种,其分布、数量反映了不同水系分布变化,长江河口浮游动物有;类水系指示种。通过对长江河口浮游动物群落聚类分析发现。1999、2000年枯水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相似。可分为河口类群、近岸类群和近外海类群。1999年丰水期只形成近岸和近外海类群。浮游动物种类数由口门内向口门外方向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浮游动物种类数由北向南变化趋势一致。大潮与小潮、涨憩与落强等潮汐作用对浮游动物影响往往因采样时间与区域等的不同而不同。对长江河口3次采样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1999年枯水期最低,1999年丰水期最高。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胶州湾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根据2016—2017年间对胶州湾海域进行的4个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生态多样性指数和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非线性多维标度排序(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MDS)等方法分析了胶州湾海域鱼类群落的种类组成和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调查共采集到鱼类46种,隶属2纲10目30科41属,以硬骨鱼纲鱼类为主(45种,97.83%)。其中,鲈形目(Perciformes)最多(22种,47.83%),其次是鲉形目(Scorpaeniformes),占15.22%。种类数季节变化明显,以夏季最高,23种;秋季最低,16种。优势种组成以赤鼻棱鳀(Thryssa kammalensis)、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许氏平鮋(Sebastes schlegeli)和矛尾鰕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等鱼类为主。多样性分析显示,鱼类物种多样性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多样性指数(H′)季节变化范围为1.668—2.453,以夏季最高,春季最低;均匀度指数(J′)季节变化范围为0.577—0.808,以秋季最高,春季最低;丰富度指数(D′)季节变化范围为2.431—3.123,以冬季最高,秋季最低。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水温、盐度、水深和pH是影响胶州湾海域鱼类群落物种组成的主要环境因子,且水温和pH是影响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时空变化的主要因子。与历史调查资料相比,由于人类活动对胶州湾生态系统的干扰,鱼类群落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优势种组成更替明显,多样性水平降低,鱼类群落结构趋向简单化。  相似文献   

8.
在秦岭林区的锐齿栎群落中出现的维管束植物有82科227属495种,其中乔木123种,灌木100种,草本240种,层间植物32种;非维管束植物有15科19属19种,其中苔藓植物9科13属13种,蕨类植物6科6属6种。群落中偶见种或稀有种的频度出现的百分比高,体现了群落在生境上的差异性,也说明了该群落是一个种类比较丰富、均匀的群落。其区系种类复杂、繁多。地理联系广泛,来源于多种地理成分,其中温带成分占优势,共有115属,占总属数的53.99%;而北温带成分又在其中占明显优势,共有92属,占总属数的43.19%,这些北温带成分大多是该群落各层次中的常遇植物,也是主要的建群植物和主要的伴生植物,体现了锐齿栎群落植物区系的温带亲缘性;各热带成分占有相当的比例,说明了该植物区系与热带植物区系的渊源关系及与其地理位置、气候特征相适应的过渡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湘江中游江段软体动物的种类组成及其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俊  胡自强 《生态学报》2007,27(3):1153-1160
系统地调查了湘江中游江段软体动物的种类组成、分布、种群数量;借助多样性分析软件对14个生境的软体动物的物种丰富度指数(DMA)、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sw)进行了计算;用Srensen相似性系数C对不同生境软体动物群落进行了系统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湘江中游计有软体动物53种,分别隶属于9科20属,其中腹足纲6科12属31种,主要是田螺科的种类;双壳纲3科8属22种,主要是蚌科的种类。湘江中游共有10个优势种、22个常见种、21个罕见种;14个生境的物种丰富度指数DMA的取值范围在6.4319~2.3183之间,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的范围在3.3859~2.1834之间,均匀度指数Jsw在0.94808~0.82067之间。根据不同生境物种的相似性系数C进行系统聚类分析,14个生境的群落相似性系数在0.5236的水平时全部聚合在一起。探讨了湘江中游建坝对软体动物多样性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株洲市大桥采集点软体动物多样性最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07年12月和2008年6月三门湾海域的2个航次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研究三门湾海域口足目与十足目中虾类在冬季和夏季的密度、优势种及多样性的时空分布,并结合该调查海区的地形地貌和水文等因素对虾类的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门湾海域虾类以广温、广盐种为主,其夏季种类数高于冬季,且夏季虾类质量和尾数密度均值亦高于冬季...  相似文献   

11.
中国海物种的一般特点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中国海已记录20 278个物种,它们隶属于5个界、44个门,其中,有12个门是海洋特有的。中国海洋的物种比淡水多,比陆地少。物种数由北往南递增。中国海洋的物种有暖水种、温水种和广分布种。许多热带海洋生物分布的北界和一些温带海洋生物分布的的南缘就在中国海域。  相似文献   

12.
中国海物种多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海的生物多样性研究是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1950年成立后开始大规模系统进行的.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迄今已有千篇论文和约200部专著出版.主要专著《中国动物志》“无脊椎动物”已出版47卷,其中27卷为海洋生物,5年计划编写中17卷;《中国动物志》“脊椎动物”鱼类11卷,哺乳类1卷;《中国海藻志》8卷,待出版4卷,编写中3卷.另外,《海洋科学集刊》已出版的50卷中有22卷是海洋生物的专刊;另有《西沙群岛生物考察专辑》6卷.其中有代表性的著作《中国海洋生物种类与分布》(黄宗国,1994)集成国内外文献,记载物种20,278种(内有化石种及异名应除去).2008年出版的《中国海洋生物名录》(刘瑞玉主编)记录22,629现生种,比1994年相同门类多5,118种,仅次于澳大利亚和日本,居世界第三位.主要进展是取得了中国海翔实可靠的物种鉴定、编目和分布数据.此外还参加了国际“物种2000”计划项目,交出的“中国生物名录”比2008年名录显著增多.全部物种正进行“世界海洋物种登录,”(WoRMS),可供与世界不同海域和生境的种类多样性作比较研究.完成国家标准《海洋生物分类代码》(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1999发布)的修订,纠正了种名和分类系统的错误,增补了物种,保证了作为国家标准的高水平,待付印.完成全国濒危物种评估,负责编写《中国物种红色名录》1、3、2卷海洋无脊椎动物部分;结果发现濒危物种显著增多.1997-2000年“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环境资源调查”的结果进一步显示陆架海域生物多样性和主要资源衰退,还提出了应采取的措施.中国参加了国际重大项目“海洋生物普查计划”,进行了浮游动物普查,提交了中国国家汇总报告——中国海生物多样性研究,交PLoS ONE出版.全面加强了多样性和濒危种的保护,全国已建立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33个,特别保护区21个.论文在肯定中国海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和成绩的同时,指出了存在的主要不足是调查采集和研究的生境主要在陆架浅海,深海大洋特殊生境刚刚起步;多样性调查缺少全国统一计划行动,缺全面的多样性“背景值”资料.而监测、采集、研究不够;评估、保护亟待加强.文终提出了几点涉及学科发展和多样性监测、评估、保护的关键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黄海鱼类组成、区系特征及历史变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标本馆馆藏标本、采集记录及相关文献资料,分析了黄海鱼类的种类组成、区系特征和历史变迁.结果表明:黄海海域共出现鱼类113科321种.从适温类型来看,暖温性种类最多,有139种;暖水性种类次之-107种;冷温性种类70种;冷水性种类5种.从栖所类型来看,绝大多数为大陆架浅水底层鱼类,有193种,大陆架岩礁性、大陆架浅水中上层、大陆架浅水中底层、大陆架大洋洞游性中上层和大洋深水底层鱼类分别为41、34、29、15和9种.纵观历史文献资料,发现黄海鱼类群落结构和数量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以鳀鱼占绝对优势,传统经济鱼类如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太平洋鳕(Gadus macrocephalus)、太平洋鲱(Clupea pallasii)、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鲐(Scomber japonicus)、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镰鲳(ampus echinogaster)、鲆鲽类等在渔获物中所占的比例降低,昔日占优势的大型经济鱼类,逐渐被小黄鱼幼鱼、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angerii)、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细纹狮子鱼(Liparis tanakae)、方氏云鳚(Pholis fangi)、玉筋鱼(Ammodytes personatus)等经济价值较低的种类所取代,鱼类物种多样性和资源量呈下降趋势.因此,加强黄海渔业资源管理和多样性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Four cruises of survey were carried out in the Beibu Gulf between Feb 1998 and May 1999. A total of 18 species of planktonic Ostracoda were identified, including Cypridina nana, Cypridina dentata, Cypridina acuminata, Cypridina nami, Euconchoecia aculeata, Euconchoecia elongata, Euconchoecia maima, and other taxa. Planktonic Ostracoda in the gulf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ecological types: (1) a hyposaline and warm-water group, (2) a eurythermal and eurysaline group, and (3) a hyperthermal and hysaline group. The warm water species such as Euconchoecia aculeate and Cypridina acuminate were the dominant Ostracoda species in the gulf, where the overall Ostracoda density ranged from 0.02 ind./m3 to 51.58 ind./m3 and averaged 1.22 ind./m3. The highest average value (2.73 ind./m3) was found in spring. Fuzzy evaluation measures indicated that the diversity in the gulf remained low (level of class I) during all seasons. Diversity appeared to be relatively higher in some regions in which the water mass wa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the open sea and had complex structures. This article also discusses how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abundance and diversity of planktonic Ostracoda are influenced by environmental factors (e.g., aquatic system, water mass, water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in the Beibu Gulf.  相似文献   

15.
Four cruises of survey were carried out in the Beibu Gulf between Feb 1998 and May 1999. A total of 18 species of planktonic Ostracoda were identified, including Cypridina nana, Cypridina dentata, Cypridina acuminata, Cypridina nami, Euconchoecia aculeata, Euconchoecia elongata, Euconchoecia maima, and other taxa. Planktonic Ostracoda in the gulf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ecological types: (1) a hyposaline and warm-water group, (2) a eurythermal and eurysaline group, and (3) a hyperthermal and hysaline group. The warm water species such as Euconchoecia aculeate and Cypridina acuminate were the dominant Ostracoda species in the gulf, where the overall Ostracoda density ranged from 0.02 ind./m3 to 51.58 ind./m3 and averaged 1.22 ind./m3. The highest average value (2.73 ind./m3) was found in spring. Fuzzy evaluation measures indicated that the diversity in the gulf remained low (level of class I) during all seasons. Diversity appeared to be relatively higher in some regions in which the water mass wa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the open sea and had complex structures. This article also discusses how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abundance and diversity of planktonic Ostracoda are influenced by environmental factors (e.g., aquatic system, water mass, water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in the Beibu Gulf.  相似文献   

16.
北部湾海域浮游介形类物种组成、丰度分布及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1998年1月~1999年5月北部湾海域4个航次生态环境综合调查资料,对北部湾海域浮游介形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北部湾渔场浮游介形类物种组成较为简单,记录有小型海萤(Cypridina nana)、齿形海萤(Cypridina dentata)、尖尾海萤(Cypridina acuminata)、纳米海萤(Cypridina nami)、针刺真浮萤(Euconchoecia aculeata)、细长真浮萤(Euconchoecia elongata)、后圆真浮萤(Euconchoecia maimai)等18种;隶属于2亚目、2科、4亚科、12属,其中有4种周年出现,9种只在特定的单一季节出现,其余5种季节性出现;夏季和冬季出现的物种数最多,达到11种;春季次之,为9种;秋季最少,只有6种。北部湾浮游介形类可以划分为3个生态类群,即低盐暖水类群、广温广盐类群和高温高盐类群,优势种群主要是近岸低盐暖水类群的针刺真浮萤和尖尾海萤。全海域栖息密度变化范围为0.02~51.58ind./m^3,年平均1.22ind./m^3,春季最高,达2.73ind./m^3,在湾西北部密集有大量的针刺真浮萤;夏季此密集区逐渐向湾中部移动,纳米海萤为其密集种,栖息密度也有所降低;秋、冬季量少,但在湾南、北部各出现一个丰度相对较高的密集区,并由南北向湾中部递减。总生物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平面分布趋势与栖息密度相似。生物多样性指数低,以湾口较高、湾顶较低,呈湾口向湾内西北方向递减趋势;全海域年平均多样性阈值为0.329,四季多样性水平皆为Ⅰ级,多样性程度低;多样性程度较高的区域,多出现于受外海水影响较大、水文状况变化较为复杂的海域。对浮游介形类的物种组成、丰度分布及多样性与北部湾的水系、水团、水温及盐度等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中国海毛颚类物种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中国海已记录毛颚类有37种,可分为3个生态类群,即暖水性、暖温性和深水类群。种数是由北往南、由近岸向外海递增。中国海毛颚类可划分暖温带区系、热带- 暖温带混合区系和热带大洋区系。大多数种类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等水域。  相似文献   

18.
Thirty species belonging to 13 genera of three families in the Hippolytidae Bate, 1888(sensu lato) are reported in the present paper, including two new species and two newly recorded ones from the China seas. The two new species are named as Thinora leptochelus sp. nov. and Thor singularis sp. nov. Thinora leptochelus sp. nov. differs from the only knwon species of the genus, Thinora maldivensis(Borradaile, 1915), by the developed supraorbital tooth and the slender and cone-shaped chelae of the first 2 pereopods. Thor singularis sp. nov. can be dinstingershed from the other members of the genus Thor by the first 2 pereopods with epipods. The two newly recorded species from China seas are Eualus kikuchii Miyake & Hayashi, 1967 and Heptacarpus commensalis Hayashi, 1979.  相似文献   

19.
横岗水库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与时空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娴  陈绵润  韩博平 《生态科学》2007,26(4):303-310
于2005年5月和11月调查了横岗水库的水质和浮游植物,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两次采样期间,浮游植物群落数量组成与种类结构发生明显变化.5月份浮游植物平均细胞数量高达275.41×106cells·L-1,平均生物量为31.07mg·L-1;其中优美平裂藻(Oscillatoria.elegans)和银灰平列藻(Oscillatoria.glauca)为绝对优势种,占总细胞数的90%;平裂藻的大量出现导致浮游植物生物量由球体等效半径在10~20μm的种类占主导,但0~5μm区间的小型藻类仍维持较高的生物量.11月份,浮游植物平均细胞数量降低到12.69×106cells·L-1,平均生物量为20.78mg·L-1.蓝藻门有16种,优美平裂藻、银灰平列藻的优势度明显下降;绿藻种类数量增加到48种,在新出现的25个种类中,鼓藻科(Desmidiaceae)、盘星藻属(Pediastrum)和栅藻属(Scenedesmus)有较高的细胞数;优势种类没有变化;大细胞种类的生物量明显增加,特别是等效半径大于20μm的种类.整体上看,浮游植物数量和生物量从河流入水口到大坝处有递减趋势,这种趋势在11月份更为明显,这与采样时期水库水动力过程的梯度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