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海洋浮游端足类的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中国海域已发现浮游端足类122种,呈现从北部往南部海区、从近海往外海区种数逐渐增加,且暖水性也逐渐增强的分布特征。渤海、黄海北部和西南部的浮游端足类同属暖温带分布,黄海东南部和东海西北部为暖温带分布和热带分布的过渡带,东海东部和东海西南部以及台湾海峡、南海均属热带分布,其中东海东部和南海中、南部热带大洋分布的特征显著。  相似文献   

2.
中国海毛颚类物种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中国海已记录毛颚类有37种,可分为3个生态类群,即暖水性、暖温性和深水类群。种数是由北往南、由近岸向外海递增。中国海毛颚类可划分暖温带区系、热带- 暖温带混合区系和热带大洋区系。大多数种类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等水域。  相似文献   

3.
中国海物种的一般特点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中国海已记录20 278个物种,它们隶属于5个界、44个门,其中,有12个门是海洋特有的。中国海洋的物种比淡水多,比陆地少。物种数由北往南递增。中国海洋的物种有暖水种、温水种和广分布种。许多热带海洋生物分布的北界和一些温带海洋生物分布的的南缘就在中国海域。  相似文献   

4.
陆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演替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在不同梯度上,其变化规律不一致.物种多样性与纬度呈反相关关系,与水分关系密切,表现出不同变化规律,与海拔主要表现为反相关关系和中间高度膨胀规律.土壤盐度、水分、肥力对物种多样性也有影响.在不同演替阶段物种多样性出现不同变化规律,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演替阶段,物种多样性最高.  相似文献   

5.
本文系统地总结了近10年中国研究人员在遗传、物种、生态系统3个层次上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进展, 并使用VOSviewer软件对近10年中国近海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成果进行文献计量分析。近年来, 中国研究人员借助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比如分子生物学和流式细胞术等, 可以在物种多样性水平进行更准确和快速的分类鉴定, 借此在中国近海发现了较多新的物种; 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 更多的是在生态系统水平探讨海洋生物多样性, 也为今后海洋生态系统的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目前中国的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紧跟国际科技前沿和步伐, 在深海、海山和极端环境生物类群等新兴领域有了长足发展, 新物种的发现不断更新了原有认识, 对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监测和部分入侵物种的整治有了长足的进步。中国近海生物多样性高, 监测数据全, 通过整合空间数据资料和时间序列变化, 进行更广更深的宏观生态模式分析研究十分必要。通过探究生物多样性的多重胁迫因子及其交互作用, 可为优化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中国海及其邻近海域浮游介形类的物种和生态类群多样性及其分布特点。本文记录浮游介形类183种,但各海区种数差异极大,其中,南海种数最多,达122种,而黄海南部和北部湾东北部的种类极少,都只有7种。同时,将浮游介形类划归4个生态类群:1.高温高盐类群,其种数最多,约占介形类总种数的46.8%,主要分布于受暖流控制的海域;2.低盐暖水类群,其种数约占介形类总种数的31.2%,但个体数极少,主要分布于近岸暖水区;3.广温广盐类群,种数极少,仅占介形类总种数的1.7%,但个别种类的个体数很多,在许多海区形成优势种,并常以生态交错带为其密集区和运移通道;4.低温高盐类群,由深水或较深水种构成,主要分布于500m以深海域,且个体数极少。  相似文献   

7.
物种多样性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一个重要层次。为适应资源与环境可发展的要求,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受到了广泛的重视。文章阐述了物种多样性的概念、研究方法等,分析了当今物种多样性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海浮游甲藻类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林金美 《生物多样性》1995,3(4):187-194
本文报道了中国海的浮游甲藻类244种41变种11变型,分隶于2纲4目21科36属。对其在中国海的分布特点及与海洋环境因素的关系进行了详细讨论。  相似文献   

9.
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斌 《生物多样性》1999,7(4):347-350
本文全面介绍了中国海洋物种多样性的现状,并分析其受到的人类影响和主要威胁。详细阐述了国家海洋局及其下属部门在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中制定的有关政策、法规及行动计划,以及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科学调查研究及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海洋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工作和进展。同时,在生物多样性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预警系统与事故处理能力建设、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建设生物多样性管理机构及法规之间的协调机制以及基于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管理和公众参与等若干针对性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海兽大国,共有46种海兽在中国水域有分布,包括鲸类38种(Cetartiodactyla, Cetacea),海牛目儒艮科(Sirenia, Dugongidae)1种,食肉目鳍足类(Carnivora, Pinnipedia)5种和水獭亚科(Lutrinae)2种。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中国科学家围绕中国水域海兽的生物学与保护,通过多学科手段开展了一系列研究,特别是在白暨豚(Lipotes vexillifer)、江豚(Neophocaena spp.)和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的生态学与保护、鲸类次生性水生适应的演化历史与适应机制、种群遗传多样性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创新进展,不仅促进了对中国海兽的认识,也推动中国海兽的保护工作取得成效。本文从海兽多样性、生态与保护生物学、形态与解剖学、饲养与繁殖生物学、声行为学、遗传与演化生物学以及基因组学等7个方面,较为系统地综述了中国海兽的研究进展。同时指出,海兽次生性水生适应历史及其演化机制,将是今后值得特别关注和需要深入揭示的重要科学问题;并且通过多学科手段揭示海兽的濒危机制与特点以提出促进其资源保护与管理措施,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21  
陈清潮 《生物多样性》1997,5(2):142-146
本文简要介绍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及未来。对中国海的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关键种及它们的生活区作了评述。展望将来,主要目标为推动海洋生物多样性的调查和研究,促进海洋生物多样性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的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型海藻的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结合最新的研究结果,本文对中国大型海藻区系划分、区系的种类组成、分布特征、研究成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介绍、总结和分析.目前,中国海藻区系可划分为4个小区,即黄海西区、东海西区、南海北区和南海南区.大型海藻物种数达到1,277种,其中蓝藻门6目21科57属161种(及变种)、红藻门15目40科 169属607种(...  相似文献   

13.
中国海棘皮动物的种类组成及区系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廖玉麟  肖宁 《生物多样性》2011,19(6):729-736
棘皮动物是大型底栖动物的重要类群和组成部分.本文从种类组成和区系分布类型两个方面分析了各海区棘皮动物的多样性特点,讨论了温度、海流和水团等海洋环境因素对棘皮动物分布的影响.目前中国海域棘皮动物己记录有591种,包括海百合纲44种,海星纲86种,海胆纲93种,海参纲147种,蛇尾纲221种.黄、渤海和东海、南海的种类组成...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海生物固碳强度与潜力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现场调查和数据分析,首次探讨了中国近海浮游植物的固碳强度与潜力以及近海人工养殖大型藻类的固碳能力.结果表明,渤、黄、东海的浮游植物固碳强度约为2.22亿t a-1,固碳量的季节变化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其中春夏季的固碳量占全年的65.3%.南黄海1999~2005年10~11月间浮游植物固碳强度有较大的年际变化,10~11月份7a间其浮游植物最低固碳量为3.54万t d-1,最高为16.58万t d-1,平均为10.50万t d-1,没有明显的年际变化趋势,磷对浮游植物固碳强度的影响最为明显,次之的影响因素是Chl a和亚硝氮 (NO2-N)的含量.南海的固碳能力约为渤黄东海的2倍,为4.16亿t a-1,其季节变化和渤黄东海不同,南海浮游植物在冬季的固碳能力最强,在夏季最弱.整个中国近海浮游植物年固碳量达6.38亿t,可占全球近海区域浮游植物年固碳量的5.77%.实际外海龙须菜的养殖发现,龙须菜每年固定的碳为8.18 t,养殖密度与方式对其产量和固碳量影响巨大.近几年,我国大型经济藻类养殖产量每年在120~150万t左右,换算为固碳量为36~45万t,平均每年40万t,如果海藻养殖产量每年增加5%,到2010年,我国大型经济藻类养殖的固碳量可达57万t a-1,海藻养殖是海洋增加碳汇有多重价值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生物多样性重要区域识别——国外案例、国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建勇  薛达元  王爱华  赵富伟 《生态学报》2016,36(10):3108-3114
生物多样性丧失已经成为全球重大环境问题之一,重要区域或重要物种的识别是制定和实施保护计划的首要步骤,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性研究成为保护生物学研究的焦点之一。优先保护的概念很早就被提出,保护国际(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CI)一直倡导的热点地区途径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生物多样性重要区域(KBAs)可以是综合的,也可以是单一类群的重要区域,如不同的国家已经开展了鸟类重要区域(important bird areas,IBAs)、植物重要区域(important plants areas,IPAs)、蝴蝶重要区域(prime butterfly areas,PBAs)和两栖爬行动物重要区域(important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areas,IARAs)等的识别研究工作。集中力量优先保护一些重要的地区是目前生物多样性保护较为现实和高效的途径。以佛得角群岛(the Cape Verde Islands)、意大利(Italy)、荷兰(the Netherlands)分别依据动物、植物单一类群或多个类群组合进行生物多样性重要区域识别为例,介绍了几个国家的生物多样性重要区域识别经验,概述国内在生物多样性重要区域识别领域的研究现状,详细介绍了海南岛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识别案例,同时以国务院2010年批准实施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划定的32个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为例,提出中国未来应全面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在充分获取生物多样性分布数据的基础上,依据植被类型和物种多样性以及受威胁因素等,在32个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内进一步客观准确地识别生物多样性重要区域(热点中的热点或重要区域中的重要区域),为中国未来的保护地规划、生物多样性监测、政策制定等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6.
Aim A large body of knowledge exists on individual anthropogenic threats that have an impact on marine biodiversity in the Mediterranean Sea, although we know little about how these threats accumulate and interact to affect marine species and ecosystems. In this context, we aimed to identify the main areas wher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arine biodiversity and threats is more pronounced and to assess their spatial overlap with current marine protected areas in the Mediterranean. Location Mediterranean Sea. Methods We first identified areas of high biodiversity of marine mammals, marine turtles, seabirds, fishes and commercial or well‐documented invertebrates. We mapped potential areas of high threat where multiple threats are occurring simultaneously. Finally we quantified the areas of conservation concern for biodiversity by looking at the spatial overlap between high biodiversity and high cumulative threats, and we assessed the overlap with protected areas. Results Our results show that areas with high marine biodiversity in the Mediterranean Sea are mainly located along the central and north shores, with lower values in the south‐eastern regions. Areas of potential high cumulative threats are widespread in both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basins, with fewer areas located in the south‐eastern regi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reas of high biodiversity and threats for invertebrates, fishes and large animals in general (including large fishes, marine mammals, marine turtles and seabirds) is concentrated in the coastal areas of Spain, Gulf of Lions, north‐eastern Ligurian Sea, Adriatic Sea, Aegean Sea, south‐eastern Turkey and regions surrounding the Nile Delta and north‐west African coasts. Areas of concern are larger for marine mammal and seabird species. Main conclusions These areas may represent good candidates for further research,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activities, since there is only a maximum 2% overlap between existing marine protected areas (which cover 5% of the Mediterranean Sea) and our predicted areas of conservation concern for biodiversity.  相似文献   

17.
西北地区生物多样性特点及其研究思路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在探讨西北地区生物多样性特点的基础上,院述了西北地区生物多样保护研究的现状,分析了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危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西北地区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方向和具体思路:1.编目和监测系统研究;2.稀有濒危动植物的保护生物学研究;3.迁地保护和人工繁育,扩大人工种群的研究;4.生物多样性恢复的研究;5.生物多样性持续利用研究。  相似文献   

18.
近海海洋生态连通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连通性是空间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和研究手段。国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开展近海海洋生态连通性研究对促进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阐述了近海海洋生态连通性的概念与机制,回顾了目前近海海洋连通性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总结了近海海洋生态连通性研究的框架和具体方法,最后提出我国开展近海海洋生态连通性研究的建议,以期对今后国内开展海洋生态连通性相关研究工作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