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野外调查和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秦岭地区苔类植物区系组成和分布类型.现知秦岭地区苔类、角苔类有35科66属270种.其中指叶苔科、叶苔科、裂叶苔科、合叶苔科、齿萼苔科、羽苔科、光萼苔科、耳叶苔科、细鳞苔科、瘤冠苔科为优势科;指叶苔属、鞭苔属、叶苔属、裂叶苔属、合叶苔属、羽苔属、扁萼苔属、光萼苔属、耳叶苔属、细鳞苔属为优势属.在区系成分上,温带成分最高,东亚、热带亚洲成分次之,中国特有成分也比较高.同时有大量的科中仅一属和属中仅一种的类群存在,说明本地区苔类植物科属结构比较简单,分化程度不高.还分析了秦岭苔类植物区系及我国其他5个地区苔类植物区系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九连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江西省南部,是目前已知江西叶附生苔的分布南界。现有叶附生苔类植物3科、11属和19种(含变种),分布于海拔450 ̄700m的常绿阔叶林内。其中,东亚细鳞苔、白边疣鳞苔、皱萼苔、喜马拉雅片鳞苔内齿瓣变种为江西新记录。尖叶薄鳞苔、尖舌扁萼苔、台湾片鳞苔和列胞疣鳞苔是九连山叶附生苔常见种。区系分析结果表明,泛热带及东亚区系成分是构成该区叶附生苔的主要成分,分别占47.37%和42.1  相似文献   

3.
黄山苔类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根据调查和统计,共有苔类植物28科、48属、117种(包括亚种和变种)。该区苔类植物的优势科为细鳞苔科Lejeuneaceae、羽苔科Plagiochilaceae、光萼苔科Porellaceae、耳叶苔科Frullaniaceae;优势属为耳叶苔属Frullania、羽苔属Plagiochila、光萼苔属Porella、鞭苔属Bazzania、细鳞苔属Lejeunea。区系成分以热带成分和东亚成分为主,分别占到40%和39.09%,北温带成分占有一定的比例为20%。无毛拳叶苔Nowellia aciliata(P.C.Chen&P.C.Wu)Mizut.和新绒苔Neotrichocolea bissetii(Mitt.)S.Hatt被列入我国濒危苔藓植物红色名录。  相似文献   

4.
吴玉环  高谦 《植物研究》2005,25(1):19-21
细齿缺萼苔(G. crenulatum Gott. ex Carr.)的中国记录为错误鉴定,标本实为中华缺萼苔(G. sinense K. Muell.),应被移出中国苔藓植物区系。研究发现了多号西藏产中华缺萼苔标本,将中华缺萼苔其在中国的分布范围从云南的模式产地扩展到了西藏。对中华缺萼苔进行了形态特征描述和分布分析,并提供了特征示意图。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6种中国苔类植物配子体茎尖分生组织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数目(1)皱叶耳叶苔,n=9;(2)双齿异萼苔,n=9;(3)卵叶羽苔,n=9;(4)丛生光萼苔日本变种,n=8;(5)密叶光萼苔,n=8;(6)格氏合叶苔,n=9。其中丛生光萼苔日本变种的染色体数目为首次报道,双齿异萼苔的染色体数目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6.
沙伟  曹同  李海鹰 《广西植物》2003,23(3):237-239
报道了贵州产 1 0种苔类植物染色体数目。它们是护蒴苔Calypogeiafissa,n =9,全缘广萼苔Chan donanthusbirmensis,n=9,尖瓣褶叶苔Diplophyllumapiculatum ,n =8,刺齿合叶苔Scapaniaciliata ,n =9,格氏合叶苔S .griffithii,n=9,羽枝羽苔Plagiochilafruticosa,n =8,延叶羽苔P .semidecurrens,n =8,尖叶扁萼苔Radulakojana ,n =7,丛生光萼苔Porellacaespitans,n=8,塔柱大光耳叶苔Frullaniataradakensi,n =9。其中尖瓣褶叶苔 ,格氏合叶苔 ,塔柱大光耳叶苔的染色体数目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7.
描述了光萼苔属的一个新种和一个新变种:卷瓣光萼苔Porella recurve-loba和多齿光萼苔全缘变种P.campylophylla(Lehm.Lindenb.)Trev.var.integra,它们分别采自中国甘肃和云南。提供了上述新分类群的描述和线条图,并且讨论了与它们形态相似种类之间的区别特征。  相似文献   

8.
杨晓杰  沙伟  肖静  汪楣芝 《植物研究》2003,23(4):415-418,T005
报道了中国产光萼苔科四种植物配子体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四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均为n=8。核型为:细光萼苔陕西变种(P.gracillima vat.urogea)k(n)=8=8m或k(n)=8=4v 4(v);毛缘光萼苔(P.vernicosa)k(n)=8=5m 3sm或k(n)=8=6v 2J;密叶光萼苔(P.densifolia)k(n)=8=8m或k(n)=8=5v 3(v);多瓣苔(Macvicaria ulophylla)k(n)=8=6m 2sm或k(n)=8=6v 1(v) 1J.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苔类植物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玉环  陈龙  李微  高谦 《植物研究》2009,29(5):607-614
通过对甘肃省所采集苔类植物标本的鉴定和统计整理,共报道苔类植物18科30属78种及变种,其中包括3个新记录科,分别为:扁萼苔科(Radulaceae)、魏氏苔科(Wiesnerellaceae)、带叶苔科(Pallavicinaceae),11个新记录属和35个新记录种;区系分析表明北温带成分占据优势(占总种数的43.24%),其次是东亚成分(占总种数的22.97%),甘肃省苔类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黑石顶自然保护区的叶附生苔类植物调查,为该省西部有关叶附生苔类的首次报道,发现了2科、7属、13种和1变种。它们分布于海拔350—600m之间的沟谷常绿阔叶林内,最习见种类为尖叶薄鳞苔(Leptolejeunea elliptica)和尖舌扁萼苔(Radula acuminata),其次系海南薄鳞苔(Leptolejemea hainanensis)和棉毛疣鳞苔(Cololejeunea floccosa)等。从区系角度分析,黑石顶自然保护区与我国西双版纳、福建武夷山和台湾的叶附生苔类分别有50—70%的种类相似,它们以南亚成分为主,并有明显的我国特有成分(28.5%)。  相似文献   

11.
蒙椴树叶挥发油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蒙椴树叶挥发油进行提取,挥发油回收率约为0.6%(w);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了45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成分的80.35%以上。其中主要有己醇,己烯醇,贝壳杉烯和苯甲酸等  相似文献   

12.
用GC/MS联用技术分离鉴定河南桐柏产多裂翅果菊 (Pterocypselalaciniata)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应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 ,共鉴定出 3 5种化合物 ,占挥发油总量的 79.0 3 % ,主要为长链脂肪烃和萜烯类及其含氧衍生物等。  相似文献   

13.
纳智 《广西植物》2005,25(3):261-263
用GCMS联用技术首次研究了云南西双版纳白簕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一共分离出108个峰,确认了其中的81种成分,所鉴定的组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6.50%,主要是萜烯类及其含氧衍生物等。  相似文献   

14.
王恒山  欧尚瑶  潘英明  向花俏   《广西植物》2006,26(1):105-106,87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广西柳州地区大瑶山的毛两面针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共鉴定出20种成分,占挥发油成分的45.72%。其中主要成分为倍半萜。  相似文献   

15.
甘肃岷县当归不同药用部位挥发油的提取及其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产于甘肃岷县道地产区当归的当归身、当归尾、当归头中的挥发油,使用气相-质谱联用(GC-MS)分析其挥发油的化学组分.在相同提取测定条件下,当归不同部位提取的挥发油中各化学成分含量存在差异性,当归身、当归尾、当归头在保持较多藁本内酯的同时,均含有其他有效成分,且这些有效成分种类与含量不尽相同.提示当归不同药用部位的挥发油化学成分含量具有一定的差异,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不同,探寻当归不同部位的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变化规律,为中药当归的加工及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黔产天胡荽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研究黔产天胡荽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初步探讨其抑菌活性,本文采用了水蒸气蒸馏法从天胡荽中提取挥发油,并用GC-MS法采用最佳分析条件对化学成分进行鉴定,GC法测定各化合物在挥发油中的相对百分含量;采用滤纸片法,探讨了其对多种细菌的抑制活性。通过研究,共鉴定了38个成分,占挥发油成分的89.99%以上,且发现其对多种细菌有一定的抑制活性,本研究为对黔产天胡荽植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仙人掌超微粉挥发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仙人掌中的挥发性成分。方法: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经超微粉碎后的仙人掌[Opuntia dillenii(Ker-Gaw.)Haw]挥发油,用GC-MS进行测定,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共分离鉴定出32个化学成分,占总成分的98.097%,其中相对百分含量大于2%的分别确定为异丁基邻苯二甲酸酯(Isobutyl phthalate)27.492%,棕榈酸(Palmitic acid)16.716%,丁基邻苯二甲酸酯(Butyl phthalate)11.257%,薄荷脑(Menthol)6.722%,亚油酸(Linoleic acid)5.995%,壬醛(Nonanal)4.594%,乙醛(Hexanal)3.614%,十二酸(Dodecanic acid)3.244%。结论:通过对仙人掌超微粉挥发性成分的分析鉴定及相对含量测定,为综合利用仙人掌植物资源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滨海前胡Peucedanum japonicum根、茎叶、花及果实中挥发油,使用GC-MS分析挥发油并鉴定其化学成分,比较不同部位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含量差异。结果显示,从根、茎叶、花和果实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58、36、40和45种化学成分, 分别占各部位挥发油总量的95.60%、98.03%、95.82%和95.36%。四个部位共鉴定出79个化学成分, 其中有相同化合物20种,主要成分为α-侧柏烯、α-蒎烯、β-月桂烯、β-蒎烯等。  相似文献   

19.
黄花补血草挥发性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研究黄花补血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本文采用了水蒸气蒸馏法从黄花补血草中提取挥发油,并用GC-MS法采用最佳分析条件对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化合物在挥发油中的相对百分含量;通过研究,鉴定出70种化合物,其峰面积相对含量约占挥发油总量82.12%。黄花补血草挥发油的主要组分为2-硝基乙醇(59.63%)、正二十四烷(3.71%)、二苯胺(2.31%)、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1.79%)、正二十一烷(1.57%)、丙二醇(1.40%)等。  相似文献   

20.
The present paper reports that 0.17% fragrant, yellowish green colored volatile oil was obtained from Lysimachia foenumgraecum Hance by steam distil- lation with the following physical constants: nD20 1.4824, d1515 0.9059, [α]D25 -18.6 (c=1.1,CHCl3). 2. From the volatile oil a large amount of palmitic acid was separated and identified by its rap, elementary analysis and IR. 3. The volatile oil was divided into the acidic portion, the constituents in which were later transferred into their methyl esters (A), and the neutral and phenolic por- tion (B). (A) and (B) were analyzed by GC and GC-MS. The result of analysis showed that a total of 59 chemical constituents were indentified in the volatile oil; (A) con- sisted of 20 and (B) consisted of 39 constituents. 4. From the results as shown in the GC figures I and 2, hexahydrofarnesylacetone, being a rarely occured constituent in the natural product, and dibutyl phthalate might be considered to be the principal neutral costituents, just as the hexadecanoic acid and margaric acid to be the principal acidic constituents in the volatile oil of Lysimachia foenumgraecum H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