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横断山区光萼苔属三新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
首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结合保留指数法,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蒟酱叶中挥发性成分及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表明,从蒟酱叶中鉴别出27个化学成分,占峰面积的97.53%,化合物结构类型包括醛、酸、酯、酚、烯烃、芳香烃和(环)烷烃。2-甲氧基-5-甲基苯甲醛(42.89%)、胡椒酚醋酸酯(12.49%)、异丁香酚(13.42%)、4-烯丙基-1,2-二乙酰氧基苯(9.47%)、胡椒酚(2.89%)、γ-毕橙茄烯(2.74%)、丁香酚(2.66%)和乙酸异丁香酚酯(2.06%)是蒟酱叶的主要挥发性成分。  相似文献   

3.
以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HS-SPME)提取枸骨叶的挥发性成分,采用气质联用技术(GC-MS)结合保留指数法,用峰面积归一法测定相对百分含量。从枸骨叶中鉴定出32个化合物,占总峰面积的91.30%。化学成分主要为植酮(19.64%)、二氢猕猴桃内酯(5.38%)、壬醛(5.10%)和六氢假紫罗酮(3.94%)。  相似文献   

4.
杨晓杰  沙伟  肖静  汪楣芝 《植物研究》2003,23(4):415-418,T005
报道了中国产光萼苔科四种植物配子体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四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均为n=8。核型为:细光萼苔陕西变种(P.gracillima vat.urogea)k(n)=8=8m或k(n)=8=4v 4(v);毛缘光萼苔(P.vernicosa)k(n)=8=5m 3sm或k(n)=8=6v 2J;密叶光萼苔(P.densifolia)k(n)=8=8m或k(n)=8=5v 3(v);多瓣苔(Macvicaria ulophylla)k(n)=8=6m 2sm或k(n)=8=6v 1(v) 1J.  相似文献   

5.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装置分别提取国产及进口岩蔷薇浸膏中挥发性物质,将其进行GC-MS分析。结果显示:国产岩蔷薇浸膏中挥发油含量为10.52%,进口岩蔷薇浸膏中挥发油含量为21.80%。分别从国产及进口岩蔷薇浸膏中鉴定了48种和38种挥发性成分。对比进行感官评价表明:国产岩蔷薇浸膏香气特征明显,具有典型的龙涎香-琥珀膏香香气,但余味欠干净需控制用量谨慎使用。进口岩蔷薇浸膏似经过人工复配,特征明显,与烟草的配伍性表现良好。  相似文献   

6.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首次分析槟榔果皮和种子的挥发性成分。从槟榔发黄果皮和青果皮中分别鉴定出29和21种成分,分别占总峰面积的89.18%和71.96%,从发黄果实种子和青果实种子中分别鉴定出20和15种成分,分别占总峰面积的87.47%和70.24%,发黄果皮和青果皮有8个共有成分,发黄果实种子和青果实种子有13个共有成分,四者有5个共有成分。槟榔果皮和种子的挥发性成分具有差别。  相似文献   

7.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技术,通过SIMCA.P分析软件,对硅藻门下处于生长平台后期的9种海洋硅藻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平台后期硅藻的挥发性成分中,醛类物质的含量和种类占据了很大的优势,壬醛、2,4-辛二烯醛、2-己烯醛、2-壬烯醛、2,4-庚二烯醛等是硅藻挥发性成分的主要构成物质,十四烷、十五烷、1-十五烯、十六烷等烷烃类是硅藻中含量仅次于醛类物质的挥发性成分,3,5-辛烯基-3-酮等短链酮类和1-辛烯基-3-醇是硅藻中含量较高的酮类和醇类物质,9种硅藻中均检测二甲基硫的存在。差异性较大的挥发性物质主要有壬醛、8-十七碳烯、1-戊烯.3.酮、1-己烯-3.醇、2,6-二甲基一苯酚,它们决定了不同的硅藻有着各自不同的风味。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挥发性物质对硅藻的饵料价值、养殖生物的肉质风味、水环境的异味形成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独角莲中的挥发性成分,用GC-MS进行测定,色谱柱为HP-5MS5%PhenylMethyl Siloxane弹性石英毛细管柱(30m×0.25mm×0.25μm),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独角莲微粉中分离并鉴定出31个化学成分,检出率为91.571%,其中相对百分含量大于2.0%分别确定为己醛(Hexanal)21.485%,2-庚醇(2-Heptanol)14.363%,1-辛烯-3-醇(1-Octen-3-ol)10.911%,樟脑(Camphor)6.136%,2-正戊基呋喃(2-Pentylfuran)3.603%,菲(Phenanthrene)3.549%,异丁基邻苯二甲酸酯(Isobutyl phthalate)3.549%,乙酸龙脑酯(Bornyl acetate)3.176%,3,8-Dimethyl-5-(1-methylethylidene)-1,2,3,4,5,6,7,8-octahydroazulene-6-one3.002%,芫妥醇(LinaloolL)2.048%。除己醛和壬醛外其余29个挥发性成分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我国4种名优红茶挥发性成分的异同,采用全自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对滇红、祁红、正山小种和金骏眉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种红茶中共鉴定出挥发性成分90种,滇红茶中主要是芳樟醇、香叶醇、芳樟醇氧化物、水杨酸甲酯、2-戊基呋喃和橙花叔醇,祁红中主要是十六碳酸、植酮、香叶醇、芳樟醇氧化物、β-紫罗酮、植醇和蒽等,正山小种中主要是植酮、香叶醇、β-紫罗酮、二氢猕猴桃内酯、咖啡因和芳樟醇氧化物,而金骏眉中主要是香叶醇、咖啡因、芳樟醇氧化物、β-紫罗酮、苯乙醇、橙花叔醇和植醇;他们共同成分有苯甲醛、苯乙醛、芳樟醇氧化物、芳樟醇、香叶醇、α-紫罗酮、β-紫罗酮、植醇等。4种红茶在挥发性组成及含量上差异较大,共有成分仅32种;醇类化合物含量均较高,其中滇红茶中醇类化合物含量高达69.08%;而祁红、正山小种和金骏眉中酮类化合物含量较高。不同化合物之间比例和阈值的不同,形成了4种红茶各自独特的香气特征。  相似文献   

10.
采用醇提和乙酸乙酯萃取使君子仁油,用固相微萃取技术对油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GC-MS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使君子仁油的挥发性成分中含有52种精油成分,鉴定出29种化合物,其中蚁酸、乙酸、柠檬烯、甲苯的含量较高,分别为1.65%、6.51%、2.41%、2.75%。使君子仁油中所含挥发性成分大多为有毒和刺激性化合物,为保证用药的安全性,在直接食用种仁驱虫时必须熟食,禁止生食,避免发生中毒现象。  相似文献   

11.
苏秀芳  林强  梁振益 《广西植物》2007,27(5):805-807
采用水蒸汽蒸馏法从大戟科蝴蝶果茎中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分离出36个峰,鉴定出35种化合物,占总油量的98.34%,并应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其主要成分为十六烷酸乙酯(13.19%)、正十六烷酸(11.11%)、十八碳烯酸乙酯(6.18%)、正十八烷(4.98%)、(Z,Z)-9,12-十八碳二烯酸(4.90%)及十八碳二烯酸乙酯(4.21%)。  相似文献   

12.
蝴蝶果花、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秀芳  林强  梁振益 《广西植物》2008,28(3):424-427
采用水蒸汽蒸馏法从大戟科蝴蝶果花、叶中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应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从花中鉴定出10种化合物,占总油量的96.90%,其主要成分为十六烷酸(59.89%)、(Z,Z)-9,12-十八碳二烯酸(13.82%)、(Z,Z,Z)-9,12,15-十八碳三烯-1-醇(6.58%)及双(2-乙基)邻苯二甲酸酯(5.59%)。从叶中鉴定出10种化合物,占总油量的45.26%,主要成分为邻苯二甲酸二乙酯(19.64%)、二丁基羟基甲苯(10.58%)、十六烷酸(3.70%)及苯甲酸(3.46%)。  相似文献   

13.
红丝线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谢运昌  蒋小华  张冕 《广西植物》2008,28(1):136-138
广西宜州产红丝线(Peristrop he baphica)有浓烈香气。为明确其挥发油化学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方法,对红丝线挥发油进行分析,共鉴定了其中的31个组分,占精油总量的99.42%。主要成分为香豆素(53.66%),二氢香豆酮(9.18%),1-辛烯-3-醇(10.00%),反-3-己烯-1-醇(5.85%),3-辛醇(3·86%),苯甲醇(1.69%),芳樟醇(1.22%),邻甲苯甲醛(5.37%),对乙烯基愈创木酚(3.96%)。  相似文献   

14.
纳智 《广西植物》2007,27(5):803-804
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小黄皮叶挥发油,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挥发油进行了分析,分离出40个峰,鉴定了其中的37种成分,所鉴定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9.87%,其主要化学成分为单萜及倍半萜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5.
鱼腥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The volatile oils from Houttuynia cordata Thunb. were obtained with supereritical CO2, steam distillation and petroleum ether extraction and analyzed qualitatively and quantitatively by GC-M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the volatile oils by three different methods are very different. The extraction rates of volatile oil by above-mentioned three extraction methods are 1.764%, 0.040% and 0.082%, respectively. The volatile oil extracted by supercritical CO2 extraction, which the content of houttuyninum reached 14.393 %, is better than those with traditional methods.  相似文献   

16.
红厚壳挥发油化学成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厚壳(Calophyllum inophyllum Linn.),又名海棠果、胡桐等,为藤黄科(Guttiferae)红厚壳属(Calophyllum Linn.)植物,主要分布于中国海南岛。其果实和种子富含油脂,可制香料;植株根系发达,耐盐碱、抗风性强,可以在贫瘠干旱的海滨、山地中生长,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在中国民间,红厚壳被用作治疗眼病、外伤出血、风湿骨痛、跌打损伤等。红厚壳属于半红树植物,可生长于海岸潮间带,  相似文献   

17.
缺萼枫香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缺萼枫香叶中的挥发油,首次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共分离出44个成分,鉴定了其中的29个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1.04%,主要成分为n-棕榈酸(27.03%)和9,12,15-十八酸(13.35%)。  相似文献   

18.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肿柄菊地上部分的挥发油,利用GC-MS技术对肿柄菊地上部分的挥发油进行分析,以假臭草、巴西含羞草、含羞草、蝶豆和鬼针草5种肿柄菊伴生植物为供试植物,用半密闭容器法对肿柄菊挥发油的化感效应进行生物测定。GC-MS分析结果显示,从肿柄菊挥发油中鉴定出50个化合物,占总出峰面积的94.79%,肿柄菊挥发油中主要含有α-蒎烯(63.81%)、柠檬烯(7.07%)、β-石竹烯(4.85%)、双环大香烯(2.95%)、香桧烯(2.78%)、斯巴醇(2.70%)等萜类和醇类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4.15%,其中萜类化合物含量占总挥发油的86.01%。生测结果显示,肿柄菊挥发油对5种受试植物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产生抑制作用,其中对巴西含羞草的抑制作用最为显著,而对含羞草和蝶豆影响较小。说明肿柄菊挥发油在其入侵扩散中发挥一定的化感作用。  相似文献   

19.
山石榴果实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超临界CO2提取山石榴果实挥发油,并利用GC-MS联用技术分析挥发油的化学组成。从山石榴果实挥发油中分离、鉴定出33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9.43%。挥发油主要由各种酯、脂肪酸成分组成,含量较高的成分是11,14-二十碳二烯酸甲酯(11,14-eicosadienoic acid,methyl ester,42.49%),棕榈酸(pal mitic acid,15.34%),硬脂酸(stearic acid,10.54%),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6.26%),十六酸乙酯(hexa-decanoic acid,ethyl ester,5.84%)。  相似文献   

20.
白花草木犀(Melilotus alba Medic.ex Desr.)又名白香草木犀、白甜车轴草、辟汗草,原产欧亚温带地区,世界各国均有栽培,在中国西北、华北和东北均有悠久的栽培历史。白花草木犀普遍用作牧草[1],适合在湿润和半干燥气候地区生长,适宜种植于偏碱性土壤上,耐瘠薄、耐盐碱、抗寒和抗旱能力均较强,可作为绿肥及用于盐碱地、瘠薄地的改良[1-2]。白花草木犀药用价值较高,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敛阴止汗的功效,用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