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摩尔根与染色体遗传学说的建立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高翼之 《遗传》2002,24(4):459-462
1866年至1900年间,即孟德尔论文完全被人们所忽视之时,细胞学经历了巨大的发展,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减数分裂以及受精作用中的行为已经基本上搞清了。 1900年孟德尔论文被重新发现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生萨顿(Sutton)就在1902年12月和1903年1月发表的两篇文章中指出:染色体的行为与遗传性状的行为完全平行。萨顿以很有说服力的分析表明,只要假定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就可以十分圆满地解释孟德尔遗传定律。 但是,当时国际遗传学的“主帅”贝特森却坚决反对把遗传因子与任何物质实体联系起来。1909年创造“基因”一词的约翰逊也只是把基因作为“一种计算或统计单位”,反对“基因是物质的、具有形态特征的结构”。萨顿的假设还遭到当时还是实验胚胎学家的摩尔根(Morgan)的反对,宣称他绝不接受“没有实验基础的结论”。实际情况是,虽然萨顿提出的各种细胞学现象都是实验观察的结果,但是把这些细胞学现象与孟德尔遗传理论联系起来,确实没有任何实验证据。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是通过实验彻底转变思想而成为国际遗传学第二代“主帅”的摩尔根。  相似文献   

2.
薛红 《生物学通报》2009,44(10):35-38
“遗传的染色体学说”由萨顿提出.摩尔根及其学生的实验研究加以证明并发展成为遗传学理论,它是经典遗传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遗传的染色体学说”教学中,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思维,运用类比推理、实验论证等方法.推测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体验“遗传的染色体学说”的建立过程,有利于深刻理解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  相似文献   

3.
张海银 《生物学通报》1993,28(9):46-46,48
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论文被重新发现3年后的1903年,萨顿(Sutton)和鲍维里(Boveri)根据各自的研究。认为孟德尔“遗传因子”与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具有平行性,同时提出了遗传的染色体学说,认为孟德尔的遗传因子位于染色体上,这个从细胞学研究得出的结论,圆满地解释了孟德尔遗传现象。  相似文献   

4.
GC1代换系与小麦杂交减数分裂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来自拟斯卑尔脱山羊草(Ae.speltoides)的杀配子染色体2S(GC基因),诱导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宁农”、普通小麦—黑麦(Secale cereale L.)二体代换系(5R/5A)的染色体断裂,观察杂种F1的减数分裂行为,在减数分裂中期I和中期II均出现较高频率的单价体、多价体,后期I和后期II出现大量的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断片和桥等异常现象,在二分孢子和四分孢子中出现较多的微核。在本实验中,GC1代换系与5R/5A代换系杂交F1代减数分裂行为比GC1代换系与普通小麦“宁农”杂交F1代减数分裂行为复杂,经统计学分析,含杀配子染色体的代换系间杂交比单一的杀配子染色体作用对单价体、多价体、微核的产生具有显著差异。因此,利用带有杀配子染色体的代换系间杂交来诱导染色体易位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为分析普通小麦(Triticumaestivum)-天兰冰草(Agropyronintermedium)部分双二倍体──远中2号(2n=54)的染色体构成,用生物素(biotin-16-dUTP)标记天兰冰草染色体组DNA作为探针,以普通小麦品种中国春染色体组DNA为封闭DNA(blockingDNA),与远中2号的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DNA进行了分子原位杂交。证明远中2号除具有普通小麦的21对染色体外,附加了1对小麦-天兰冰草易位染色体(即天兰冰草染色体片段易位到小麦染色体的两臂端部)、5对天兰冰草染色体。说明小麦-天兰冰草部分双二倍体在形成过程中染色体行为是比较复杂的,不仅可能产生小麦-天兰冰草染色体间易位,而且小麦染色体也可能与天兰冰草染色体的3种染色休组染色体共同参与组建新的染色体组附加到小麦中去。  相似文献   

6.
小麦与高冰草属间体细胞杂交获可育杂种植株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普通小麦(TriticumaestivumL.2n=42)“济南177”与紫外线照射的高冰草(长穗偃麦草Agropyronelongatum,2n=70)原生质体在PEG诱导下融合,获杂种再生植株。取杂种子房诱导产生愈伤组织并再生植株,经染色体和同工酶鉴定,它们仍保留杂种性质。其中两株移栽成活并结实,杂种性质也经表型、染色体、同工酶和RAPD分析得到证明。在F0和F1代植株根尖细胞中,均发现高频率地存在着染色体断片;从F2代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染色体数目及行为发现,杂种细胞染色体数目主要分布在18Ⅱ~22Ⅱ,染色体断片发生配对及分离,表明它们是小染色体(minichromosomes)。F1及F2代植株比亲本小麦(“济南177”)秆茎粗硬、生长健壮,穗大粒大,已经产生具有优良性状的F2代穗系  相似文献   

7.
杭绮  毛树坚 《动物学研究》1993,14(4):367-373
以草鱼ZC7901细胞株为材料,观察鱼类细胞从间期染色质到中期染色体的包装过程。主要通过(1)分裂期与间期细胞融合,诱导染色体早熟凝集;(2)染色体“伸长”处理;(3)培养细胞的低渗处理;(4)染色质辅展等方法,制作染色体标本,进行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观察表明,鱼类染色质的基本结构与哺乳类细胞相同,也是直径约10nm的核丝。染色体的色装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多级螺旋化形成直径约300nm的染色单体,  相似文献   

8.
沈初见 《生物学通报》2009,44(10):42-44
1 教材分析 1.1教学重点1)染色体与同源染色体;2)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3)减数分裂模型的制作研究。  相似文献   

9.
七种药用植物的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杨德奎  周俊英   《广西植物》1998,18(2):115-118
对山东7种药用植物的染色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田旋花(ConvolvulusarvensisL)的染色体数目为2n=78;蜜柑草(PhylanthusmatsumuraeHavata)的染色体数目为n=88;挂红灯(PhysalisalkekengiLvarfrancheti(Mast)Makino)的染色体数目为2n=24,核型公式为K(2n)=24=2m+18sm+2st+2st(sat),核型“2A”型;无剌曼陀罗(DaturastramoniumLvarinermis(Jacq)SchinzetThel)的染色体数目为2n=24,核型公式为K(2n)=24=20m+4sm,核型“1B”型;决明(CasiatoraL)的染色体数目为2n=26,核型公式为K(2n)=26=24m+2sm,核型“1A”型;荔枝草(SalviaplebeiaRBr)的染色体数目为2n=16,核型公式为K(2n)=16=6m+10sm,核型“2A”型;车前(PlantagoasiaticaL)的染色体数目为2n=36,核型公式为K(2n)=36=32m+4sm,核型“1A”型。  相似文献   

10.
粘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减数分裂特征及育性恢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小利  张改生等 《西北植物学报》2001,21(5):832-838,T001
调查了粘型1B/1R和非1B/1R小麦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及其F2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联会情况、后期Ⅰ出现落后染色体的细胞频率以及末期Ⅱ含有微核的四分体的频率,结果表明:(1)粘果山羊细胞质对1B/1R型不育系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水平具有特异性降低作用;(2)粘型1B/1R不育系减数分裂中期Ⅰ出现单价体细胞频率与后期Ⅰ出现落后染色体细胞的频率呈正相关,也与含微核的四分体频率呈正相关,而对应保持系则没有相关性;(3)粘果山羊草细胞质对非1B/1R不育系减数分裂过程影响不大,5个1B/1R不育系减数分裂过程中,3个时期染色体行为变异率的差异是特定的1B/1R核型与粘果山羊草细胞质互作的结果;(4)粘型1B/1R不育系杂交R2单株减数分裂3个时期染色体行为变异率与其恢复度成反比,这类不育系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不同步是其恢复不高且变异较大的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应用FISH技术鉴定一个小冰麦易位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生物素(biotin16dUTP)标记的天蓝冰草(Agropyronintermedium(Host)P.B.=Elytrigiaintermedia(Host)Nevski=Thinopyrumintermedium(Host)BarkworthandDewey)染色体组DNA为探针,普通小麦(TriticumaestivumL.)“中国春”DNA为封闭,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小冰麦33号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一对染色体的端部显现出绿色荧光,这说明小冰麦33号携带外源基因的冰草染色体片段位于小麦染色体端部,而且易位的染色体片段是较小的。从DNA水平直接证明小冰麦33是一个冰草染色体片段易位到小麦染色体端部的易位系。  相似文献   

12.
五种蝽科昆虫的细胞分类学研究(半翅目:异翅亚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5种中国蝽科昆虫的核型和染色体的减数分裂行为,并采用核型分析软件对第一次减数分裂中期的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驼蝽Brachycerocoris camalus Costa、滴蝽Dybowskyia reticulata(Dallas)和红玉蝽Hoplistodera pulchra Yang3个种的染色体组成均为2n(♂)=14,具有X-Y性别决定机制;减数分裂行为比较一致,但在中期-Ⅰ时,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的排列方式各不相同,可为蝽科昆虫的形态分类及系统发育提供有用的证据。二星蝽Eysarcoris guttiger(Thunberg)的染色体组成为2n(♂)=15,具有X1X2Y性别决定机制,进一步证明了在半翅目昆虫的性染色体进化中碎片化过程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黑斑二星蝽Eysarcoris fabricii(Kirkaldy)的染色体组成为2n(♂)=16,具有X-Y性别决定机制。后2种的核型结果,可为二星蝽属分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山东四种草本植物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杨德奎   《广西植物》1998,18(1):41-44
本文对山东4种草本植物进行了染色体研究。结果表明:阿尔泰狗哇花(Heteropappusal taicus(Wild)Navopokr)的染色体数目为2n=36,核型公式为K(2n)=36=36m,核型“1A”型;求米草(Oplismenusundulatifolius(Arduino)RoemetSchult)的染色体数目为2n=12,核型公式为K(2n)=12=8m+4sm,核型“2A”型;红秋葵(Hibiscuscocineus(Medic)Walt)的染色体数目为2n=38,核型公式为K(2n)=38=14m+22sm+2st,核型“2B”型;蟋蟀草(Eleusineindica(L)Gaertn)的染色体数目为2n=18,核型公式为k(2n)=18=16m+2sm,核型“2A”型。  相似文献   

14.
人类染色体着丝粒蛋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染色体着丝粒蛋白研究进展朱学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系合肥230026)1着丝粒、动植和着丝粒一动粒复合体细胞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体的均等分离是一切生物赖以生长和繁殖的基础之一。着丝粒(centromere)是染色体位于初缢痕的部分,在光学显微镜下...  相似文献   

15.
山东10种植物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杨德奎  周俊英   《广西植物》1999,19(4):349-354+395
对山东10 种植物进行了核型分析。茴茴蒜( Ranunculuschinensis Bge-) 染色体数目2n =16 , 核型公式K(2n) = 2x = 16 = 2 M + 2m + 2sm + 10st, “3A”类型; 五脉地椒( Thymusquinquecostatus Celak-) 染色体数目2n= 26 , 核型公式K (2n) = 2x= 26 = 8 M + 18m , “1A”类型; 蛇床( Cnidium monnieri(L-) Cuss-) 染色体数目2n= 20 , 核型公式K (2n) = 2x= 20 = 2M+ 16m + 2sm , “2B”类型; 波斯菊( Cosmos bipinnatus Cav-) 染色体数目2n = 24 , 核型公式K(2n) = 2x = 24 = 16m + 2m (sat) + 6sm , “2A”类型; 白车轴草( Trifolium repens L-) 染色体数目2n= 32 , 核型公式K (2n) = 4x = 32 = 32m , “1A”类型; 铁苋菜( Acalypha australis L-)染色体数目2n = 32 , 核型公式K (2n) = 2x= 32 = 32m , “1B”类型; 地构叶( Speranskia t?  相似文献   

16.
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45SrDNA在栽培高梁×拟高粱、甜高梁×拟高梁F,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染色体进行定位研究。在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上2个杂种分别检测到2个杂交信号,在减数分裂粗线期、终变期、中期Ⅰ染色体上45SrDNA位于一个二价体上,说明这两个杂种携带45SrDNA的染色体为同源染色体。根据45SrDNA位点随细胞减数分裂过程的位置变化,表明这两个杂种染色体配对行为正常,平均构型为2n=2x=20(10Ⅱ),证明45SrDNA可作为染色体的一个识别指标间接地观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的变化行为。  相似文献   

17.
螽斯科昆虫染色体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岩林  廉振民 《昆虫知识》1996,33(5):310-313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形态以及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行为状态等特征代表了一个物种内所有个体或同一个体所有细胞的固有状态,可见染色体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生物的本质。染色体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近线种的区分、比较,另一方面对阐明物种的历史及其演化路线极为重要,甚至对害虫防治,以及害虫产生抗药性机理的探索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螽斯隶属于昆虫纲(Insecta)直翅目(Orthoptera)螽斯科(Tettigoniidae),是一类与农、林、牧业有密切关系的昆虫,有些种类曾造成严重的危害,有些种类是重要的天敌昆虫,大多数…  相似文献   

18.
采用醋酸洋红压片法对响叶杨(Populus adenopoda)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进程中的染色体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响叶杨小孢子发生发育过程与其雄花芽/花序的外部特征和花药颜色有着密切关系;住其减数分裂进程中染色体行为正常,表明响叶杨同源染色体间表现出了较高的同源性,在中期Ⅱ平行纺锤体的出现与天然花粉中大花粉的存在可能有一定的联系;同时,减数分裂过程中核仁数目存在若动态变化,这种现象叮能与杨属植物占多倍性起源有关。同一花芽的不同部位,减数分裂进程较不同步,这种小同步性是响叶杨适应环境的一种进化表现。  相似文献   

19.
高秆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后代的RFLP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了高秆野生稻(Oryza alta Sw allen)与栽培稻(O.sativa L.)之间的多态性差异,以及二者杂交后通过胚挽救获得的后代植株的染色体大致组成情况。结果表明,高杆野生稻基因组与栽培稻基因组差别极大,经胚挽救获得的杂种后代植株大部分为三倍体,不育;两个部分不育的植株中发生了染色体丢失,基因组趋向栽培稻的基因组。结果还表明,在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获得后代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一种非传统的遗传重组机制导致野生稻染色体片段向栽培稻基因组的“渗入”  相似文献   

20.
减数分裂动态投影片的制作和使用郄银东(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中学222300)“减数分裂”一节在高中生物学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它也是教学难点,主要表现在如下两点:(1)学生对“染色体复制时间”的确定较困难。教材中只是说明:“原始的生殖细胞略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