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贺天伟 《生命的化学》2008,28(2):125-127
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邹承鲁先生近六十年学术生涯中发表的论文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邹承鲁先生不仅具有较高的科学生产率,而且其学术影响力显著,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是一个杰出的科学家.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和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第九届全国酶学学术讨论会暨邹承鲁先生诞辰85周年纪念会定于2008年5月15-17日在北京举行。全国酶学学术讨论会是邹承鲁先生倡导、主持召开  相似文献   

3.
<正>2023年,又逢春风拂面的季节,也迎来了我的恩师、中国科学院院士邹承鲁先生百年诞辰。作为1978级文革后的第一批研究生,我有幸投到邹承鲁先生门下。先生的教诲使我受益终身。邹承鲁先生是国际著名的生物化学家,一生取得了丰厚的创新性科研成果。在剑桥大学师从著名生化学家凯林教授(Keilin)做博士研究生时,  相似文献   

4.
<正>能够在学术道路上得到邹承鲁先生的指导是人生中可遇不可求的事。1968年,我参加了“人工合成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研究工作。这个课题组由微生物所代管,简称824组,是中国科学院从多个研究所抽调二十多名科研人员组成的。1972年,中国科学院决定824组由生物物理研究所接管,我也随之调入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请邹承鲁先生做824组的业务指导,周翠林同志做行政领导。  相似文献   

5.
<正>仰望浩瀚星空,遥远的“邹承鲁星”宛若近在咫尺,追寻时间长河,恩师的音容笑貌恍如昨日。在邹承鲁先生百年诞辰之际,我深深缅怀恩师,谨此纪念。1978年,我国恢复了研究生制度,我有幸来到邹承鲁先生的实验室,从事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工作。1984年,通过考试,我被录取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的博士研究生,继续师从先生,有更多的时间近距离接触先生,聆听先生的指导和教诲,无拘无束地与先生讨论和交流,深受熏陶,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原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生物化学家、近代中国生物化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邹承鲁先生于二零零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五时二十二分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八十三岁。邹承鲁先生遗体告别仪式于二零零六年十二月一日上午十时在北京市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以及相关部委领导、单位代表、邹先生家属、生前友人以及生物物理研究所职工、学生代表等近400人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邹承鲁先生一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科学事业,他治学严谨,淡泊名利,学识渊博,远见卓识,维护科学尊严,反对不正之风,为我国科学事业和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做出了卓越贡献。现将邹承鲁先生生平刊登于此,以表达我们的敬佩与悼念之情。  相似文献   

7.
梁毅 《生命的化学》2023,(3):342-343
<正>2023年春风拂面山花盛开的季节,迎来了我的恩师、中国科学院院士邹承鲁先生百年诞辰。我是1998年7月至2000年12月期间,有幸投到邹承鲁先生门下,师从邹先生做生物化学博士后,接受先生的教诲,从此开始了我的“蛋白质折叠与分子伴侣”和后续发展起来的“蛋白质错误折叠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生涯。  相似文献   

8.
国际著名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名誉理事长,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邹承鲁先生于2006年11月23日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对世界和中国科学发展的贡献和他捍卫科学尊严的精神永存!邹承鲁先生1923年5月1  相似文献   

9.
邹承鲁先生已经离开我们走了,他的音容笑貌,和他相处所经历的往事,依然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10.
邹承鲁先生出生于1923年5月17日,1951年于英国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他长期从事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研究,作为近代中国生物化学的奠基人之一,在酶学研究领域做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为了纪念邹承鲁先生诞辰100周年,特将邹先生60年前完成的两项重要的研究成果(蛋白质必需基团修饰程度和活性丧失的定量关系,酶活性不可逆抑制动力学)较详细地介绍给读者。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使读者看到老一辈科学家“是如何在资源匮乏的条件下,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取得成就”的范例。  相似文献   

11.
邹承鲁 《生命世界》2006,(12):88-93
此稿编辑期间,惊悉邹承鲁先生逝世,一时悲痛无言。邹先生一生为科学事业备斗,成就斐然。为指导科学传播、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先生欣然应邀担任《生命世界》杂志的第一届顾问成员。今先生已然西去,我们会秉承先生遗志,在科学传播这争道路上继续前进。谨以此文悼念先生。  相似文献   

12.
俗话说 :“师父引进门”。回首近半个世记的科研生涯和起伏、艰辛 ,我的最大幸事在于从一开始便遇到了老师邹承鲁先生。四十五年前的夏天 ,作为一名学生到生化所酶室实习。我被琳琅满目的玻璃仪器、紧张有序的实验分析、畅所欲言的学术氛围和邹先生的严密思路和一语中的的谈吐所深深吸引。一年后 ,作为北大毕业生 ,我又被幸运地分配到心仪已久的生化所酶室。这时恰好遇上“向科学进军”高潮 ,就此深深卷入了“人工合成胰岛素”研究的全过程。真正是“三生有幸”。在这个“攀登科学高峰”的大进军里 ,正是在王应睐、邹承鲁等老一辈科学家严谨…  相似文献   

13.
<正>我是1992年10—11月份通过厦门大学生物化学教研室的主任颜思旭老师的大力推荐,有幸免试录取在邹承鲁先生研究室读研究生。颜老师是知名的酶学研究专家,和邹先生及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他老师有很密切的联系,经常参加也曾经组织举办全国酶学学术讨论会,申请国家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等。颜老师特别关注学生的成长,  相似文献   

14.
第九届全国酶学学术讨论会暨邹承鲁诞辰85周年纪念会于2008年5月15日~17日在北京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酶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共同主办.  相似文献   

15.
杨弋 《生命的化学》2023,(3):345-346
<正>第一次见到邹承鲁先生的时候,我心里想:“好一位睿智帅气又亲切和蔼的先生!”当时,我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由于研究需要,我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向邹先生实验室学习线粒体复合物的纯化和测定方法,从而第一次有机会向先生汇报我们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正>我能师从邹承鲁先生学习工作完全是偶然的。我1992年从清华大学化学系硕士研究生毕业时,国家刚刚开始实行毕业分配双向选择。这虽然给了我们选择的机会,但对我这样出身农村,在学校也不突出的人来说要想找到理想的工作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一天晚上,我在图书馆翻阅杂志时偶然看到了刊登在《化学通报》上邹先生的女儿邹宗平的文章《我的父亲邹承鲁》。文章简要地介绍了邹先生在生物化学领域的杰出成就。  相似文献   

17.
1965年我考取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所的研究生.当我第一次踏进上海岳阳路320号的大门时.迎面大楼的建筑特色使人难忘.就像进入了一座科学殿堂。在这里集中了我国许多优秀的生物学家。他们作出了像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这样的令世人瞩目的工作。在这个大院的原生理生化所大楼的三楼一间办公室.我第一次见到了我的第一位导师邹承鲁先生。邹承鲁先生已驾鹤西去.我失去了一位尊敬的老师.中国失去了一位杰出的爱国生物化学家。他的精神永存。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成立于1980年5月,贝时璋先生当选为第一届学会理事长,林克椿、徐京华和程极济先生为副理事长,沈淑敏先生为秘书长,邹承鲁先生被选为常务理事。学会成立初期,国内的学术交流活动较多,反映了我国生物物理学研究和教育蓬勃发展的需要。但是,与国外学术交流活动较少,学会尚未成为国际纯粹与应用生物物理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for Pure and Applied Biophysics, IUPAB)的一个成员。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讨论会于1993年6月7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学会创始会员467人,应邀出席大会的各方面领导及代表61人。在大会开幕式上谈家桢教授致开幕词。他代表与会全体同志向国内外生物工程界同行宣告: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从今天起正式成立。这是我国生物工程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国家科委副主任朱丽兰、中国科协副主席高潮、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许智宏、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主任邹承鲁、中国生物工程开发中心副主任丁勇以及应邀出席会议的兄弟学会代表祁国荣先生分别致了热情洋溢的贺  相似文献   

20.
从琥珀酸脱氢酶的研究到胰岛素的人工合成 ,邹氏作图法到酶活性不可逆抑制动力学 ,从酶活性部位柔性到蛋白质折叠机制的研究。五十余年来 ,邹承鲁先生锲而不舍 ,在科学的道路上辛勤耕耘 ,取得了一个个丰硕的成果。他的杰出成就在国内外赢得了极高的学术地位和荣誉。但先生谦虚谨慎 ,从不居功自傲 ,在“科学研究五十年的点滴体会”一文中 ,邹先生说他一生做学问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努力追求科学真理 ,不追求新闻价值 ,跟踪最新发展前沿 ,不断提高水平 ,勤奋工作 ,永不自满。他不仅自己这样做 ,也要求他的学生和助手们这样做。多年来耳闻目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