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秆突变体Mh—1的株高遗传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朱旭东  张晓惠 《遗传学报》2000,27(4):311-316
Mh-1是从矮秆品种桂朝2号辐射诱变后代中产生的高秆突变体。用Mh-1与sd-1矮秆、非sd-1矮秆和普通高秆材料杂交,通过对F1、F2、F3等世代以及测交后代的株高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Mh-1的高秆特性是由1对隐性抑制基因控制的,该抑制基因能调节sd-1基因的表达,而对由非sd-1基因控制的矮秆没有抑制作用,这一隐性抑制基因暂时被定名为i-sd-1(t)。还讨论了该基因的遗传学意义和可能的育  相似文献   

2.
水稻长穗颈基因eui紧密连锁SSR标记获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所兵  朱镇  赵凌  张亚东  陈涛  林静  王才林 《遗传》2007,29(3):365-370
02428h是从半矮秆材料02428体细胞培养后代中发现的隐性高秆突变体, 其株高性状由1对长穗颈基因eui和1对半矮秆基因sd-1共同控制。以02428h与半矮秆材料南京11杂交的F2为作图群体, 利用Gramene公布的SSR标记和根据NCBI中的BAC序列自己新开发的SSR标记, 将eui基因定位在第5染色体上的RM3673和RM0012之间, 两侧遗传距离分别为0.3 cM和1.0 cM, 为该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利用γ射线处理显性矮秆粳稻品种KL908,获得3份遗传稳定的半矮秆突变材料1042-4、1042-13和1045-7.遗传分析表明,这3份材料的半矮秆性状遗传均受隐性单基因控制.其中,控制1042-4和1045-7半矮秆性状的基因与矮仔占的sd-1基因等位,而控制1042-13半矮秆性状的基因与矮仔占的sd-1和新桂矮的sd-g基因非等位.  相似文献   

4.
从水稻(Oryza sativa L.)的两个半矮秆籼稻品种6442S-7和蜀恢881杂交F2代群体中发现一个高秆突变体D111,其株高和秆长分别比亲本蜀恢881增加63.0%和87.0%.用205个微卫星标记分析D¨1及其原始亲本6442S-7和蜀恢881之间的基因组DNA多态性,结果未发现D111具有2个原始亲本都没有的新带型,证明D1¨的确是6442S-7和蜀恢881的杂交后代发生基因突变产生的.将D111分别与蜀恢881、蜀恢527、明恢63、9311、IR68、G46B等6个半矮秆品种和高秆对照品种南京6号杂交,分析F1和F2代株高的遗传行为,结果表明D1¨的高秆性状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且该基因与南京6号的高秆基因紧密连锁或等位.以蜀恢527/D111 F2群体为定位群体,运用微卫星标记将D111显性高秆突变基因定位于水稻第一染色体长臂,与RM212、RM302和RM472的遗传距离分别是27.7 cM、25.5 cM和6.0 cM,该基因暂命名为LC(t).认为D111是首例从半矮秆品种自然突变产生的水稻显性高秆突变体,LC(t)为首次定位的水稻显性高秆突变基因.此外,将上述基因定位结果与Causse等(1994)和Temnykh等(2000,2001)发表的水稻分子连锁图谱进行比较,发现LC(t)基因恰巧位于与水稻"绿色革命基因"sd1相同或十分相近的染色体区域,因此,还就LC(t)基因与sd1基因之间的可能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一个水稻显性高秆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水稻(Oryza sativa L.)的两个半矮秆籼稻品种6442S-7和蜀恢881杂交F2代群体中发现一个高秆突变体D111,其株高和秆长分别比亲本蜀恢881增加63.0%和87.0%。用205个微卫星标记分析D111及其原始亲本6442S-7和蜀恢881之间的基因组DNA多态性,结果未发现D111具有2个原始亲本都没有的新带型,证明D111的确是6442S-7和蜀恢881的杂交后代发生基因突变产生的。将D111分别与蜀恢881、蜀恢527、明恢63、9311、IR68、G46B等6个半矮秆品种和高秆对照品种南京6号杂交,分析F1和F2代株高的遗传行为,结果表明D111的高秆性状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且该基因与南京6号的高秆基因紧密连锁或等位。以蜀恢527/D111 F2群体为定位群体,运用微卫星标记将D111显性高秆突变基因定位于水稻第一染色体长臂,与RM212、RM302和RM472的遗传距离分别是27.7 cM、25.5 cM和6.0 cM,该基因暂命名为LC(t)。认为D111是首例从半矮秆品种自然突变产生的水稻显性高秆突变体,LC(t)为首次定位的水稻显性高秆突变基因。此外,将上述基因定位结果与Causse等(1994)和Temnykh等(2000; 2001)发表的水稻分子连锁图谱进行比较,发现LC(t)基因恰巧位于与水稻“绿色革命基因”sd1相同或十分相近的染色体区域,因此,还就LC(t)基因与sd1基因之间的可能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辣椒株高遗传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以辣椒矮秆自交系B9431(P1)和高秆自交系‘吉林长椒’(P2)为双亲,构建P1、F1、P1、B1、B2和F2 6个家系世代群体,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该6个世代群体株高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显示:株高遗传符合1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高秆对矮秆表现为不完全显性,F1代株高的势能比值为0.39,显性程度为0.91。B1、B2和F2群体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0.35%、17.20%和35.29%,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08%、19.75%和0;主基因效应表现为负向加性效应,其值为-6.43,显性效应为0;多基因加性效应值和显性效应值分别为-8.89和9.77。研究还表明,主基因与多基因间的基因效应存在一定差异,主基因加性效应值相当于多基因加性效应值的72.33%,主基因无显性效应,显性效应是由多基因控制遗传。  相似文献   

7.
甘蓝型油菜矮秆突变材料99CDAM的发现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随着杂种优势的利用,油菜株高增加了20cm以上,导致油菜生长后期倒伏的风险加大。通过利用特殊矮秆基因来控制株高将是解决倒伏问题的有效方法。在甘蓝型油菜自交多代品系中发现了一个株高85cm左右的矮秆突变株99CDAM,该突变株具有开花早、分枝多等优良特性,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较好,各性状都能稳定遗传,具有重要的育种价值。对99CDAM和高秆品系2091、7045和7350的正反交F1以及99CDAM和2091的F2、BC1及F2:3代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 99CDAM的矮秆性状受3对隐性基因控制,存在母体细胞质效应,与以往的甘蓝型矮秆油菜有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对28个粳稻矮秆品种对GA3的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粳稻矮秆品种对GA3反应较为复杂,苗期与成株期反应,大多数品种表现为趋势基本一致,但也存在着其它种类型表现;在粳稻中,对GA3反应敏感的矮秆品种并不一定携带含有sd-1等位基因,但含有sd-1基因的品种表现为敏感,不含有sd-1基因的表现为低敏感或不敏感,据此可以初步确定矮4和紫叶矮含有与sd-1非等位的矮秆基因,是一种新的矮源;GA3对株高构成因素的影响表现因品种不同而异,但以基部一、二节间为主.  相似文献   

9.
张京 《遗传学报》1999,26(6):695-702
了24份中国大麦矮秆种质资源的株高遗传,在它们的矮秆基因之间且与已矮秆基因uz、sdw、br和enso进行遗传等位性测验。结果表明,这些矮秆种在多隐性单基因遗传,少数受隐性基因控制,只有1份携带1对隐性和1对不完全显性筹秆基因。  相似文献   

10.
定位甘蓝型矮秆直立株型油菜的株高基因,解析矮秆性状的遗传规律,对油菜育种的产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甘蓝型三系油菜(不育系5824ci×恢复系5771r)杂交,在F1中发现变异单株,命名"DW871"。经多代自交,从群体中选取纯合矮秆和对应纯合高秆杂交,从杂交后代分离群体中分别选取47个矮秆、47个高秆和10个纯合矮秆材料,分别构建基因池。利用BSA-seq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以47个矮秆与47个高秆,10个纯合矮秆与47个高秆进行关联分析(BSA),从47个矮秆与47个高秆基因混合池间检测到差异SNP共121998个,非同义突变SNP共1582个,在ChrA10染色体上定位1个显著关联区域,区间长度6.39 Mb,含1405个候选基因;从10个纯合矮秆与47个高秆基因混合池间共获得1752011个SNP,非同义突变SNP共27723个,InDel 518420个,在ChrA03、ChrA04、ChrA06、ChrA07、ChrA10和ChrC03上定位共19个与性状相关的候选区域,区间长度5.35 Mb,含1143个候选基因。然而由于未达到理论阈值,这个区域很可能是假阳性区域,需要进一步验证。47个矮秆基因混池和10个纯矮秆基因混池在ChrA10染色体上定位的关联区域互相重合,重合区间为1.83 Mb。本研究在ChrA10染色体上定位1个与DW871株高性状显著关联区间,这一研究结果为精细定位甘蓝型矮秆直立株型油菜株高性状基因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1.
12.
植物内生菌是一个多样性十分丰富的微生物类群,存在于没有外在感染症状的健康植物组织内,并与宿主植物协同进化.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宽和研究方法的不断更新,植物内生菌与植物健康的关系以及应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主要综述了内生细菌的多样性、进入植物组织内的机制以及内生细菌的主要功能及应用,提出了现阶段内生菌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内生菌研究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植物G蛋白与植物防卫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 植物G蛋白(包括异三聚体G蛋白和小G蛋白)的存在及其信号调控途径已经成为人们研究细胞信号转导过程的热点问题。从多种植物细胞中相继分离克隆出多个与动物G蛋白同源的编码植物G蛋白的基因, 并且植物G蛋白的种类和数量有其独特性。植物G蛋白在植物细胞跨膜信号转导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与多种生命活动的调控。本文主要综述了植物G蛋白参与植物防卫反应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A number of inducible plant responses are believed to contribute to disease resistance. These responses include the hypersensitive reaction, phytoalexin synthesis, and the production of chitinase, glucanase, and hydroxyproline-rich glycoproteins. Because of the coordinate induction of these responses, it has been difficult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y are functional defense responses, and if they are, how they specifically contribute to disease resistance. Recent developments in molecular biology have provided experimental techniques that will reveal the specific contribution of each response to disease resistance. In this paper, we describe a strategy to determine if the hypersensitive reaction is a functional plant defense mechanism.  相似文献   

15.
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在植物性状改良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概述了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类型、机制及在植物性状改良中的应用,并着重对无性系变异的筛选方法和用组织培养中出现的变异进行植物性状改良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6.
17.
利用植物木质纤维资源发酵生产乙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要实现工业化生产仍然存在很多难题。最近,利用植物基因工程技术,改善植物自身性状,包括减少植物自身细胞壁中木质素含量、细胞中积累表达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等方法,使自生产生的生物质更利于降解利用。目前,对这种新的能源转基因植物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  相似文献   

18.
植物在复杂的环境中进化出了各种反应来应对危害,其中糖基化作用就是植物利用的一种主要的生理机制.糖基化作用通过改变受体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及其细胞内的定位来降低外物质对自身的影响,从而达到植物体生理代谢的稳态.植物中的糖基转移酶就是专门负责实现这种糖基化反应的酶类.简要概述了糖基转移酶在植物抗性过程中的研究方法、分类及生物学功能,并对其研究方向加以展望.  相似文献   

19.
 本文简要综述了80年代以来国际上对根黄酮在调节植物根生长、完善根功能、影响氮素循环及在施加他感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有关方面作了一些展望,以期引起植物营养工作者对植物次生物质的注意。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茉莉素信号途径及其与其他信号途径交叉作用的角度 ,概括了茉莉素在植物防御反应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