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AFLP分子标记对武陵山区蛇足石杉(Huperzia serrata)4个居群进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结果表明:(1)7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条带615条,其中549条为多态性条带;在物种水平上,多态性条带百分率PPB=89.27%,有效等位基因数Ne=1.257,Nei’s基因多样度指数H=0.178,Shannon多样性信息指数Isp=0.298;在居群水平上,PPB=71.42%,Ne=1.235,H=0.154,Shannon多样性信息指数Ipop=0.251;遗传多样性在居群间有明显的差别,其中坪坝营(PBY)居群最高(PPB=81.95%),而铁峰山(TFS)居群最低(PPB=64.55%)。(2)居群间的遗传分化较低,基于Nei’s基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GST=0.159;Shannon’s居群分化系数[(Isp-Ipop)/Isp]为0.16;WINAMOVA分析显示,武陵山区蛇足石杉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居群内的遗传变异分量为65.057,占总变异的75.77%,而居群间的遗传变异分量为20.804,占总变异的24.23%;居群内存在极显著的遗传分化(ΦST=0.242,P0.001)。(3)由遗传分化系数(GST)估计,武陵山区蛇足石杉居群间的基因流Nm=2.647,表明蛇足石杉属于异交种。(4)两两居群间的Nei’s遗传一致度(IN)范围为0.031 0~0.969 4;Mantel检测结果显示,居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269,P=0.887)。研究认为,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主要决定于居群历史,较少干扰而稳定的居群偏向克隆生殖,遗传多样性较低,而新建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则较高;克隆生长、生态位选择、异交,以及有效的孢子风媒传播等可能是其维持较高遗传多样性水平的因素,而过度采挖等人类活动和生境片断化是导致蛇足石杉濒危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3.
4.
柠条锦鸡儿不同居群形态变异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结合数量统计方法对柠条锦鸡儿12个居群的12项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小叶对数、叶形和荚果长外,其余形态性状在居群内或居群间都表现显著差异;以12个形态性状为基础的聚类分析将所研究的12个居群分为3类;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每荚种子、干粒重、托叶长和叶长等4个性状是造成柠条锦鸡儿表型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广西大明山自然保护区蛇足石杉种群生命表及生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探讨蛇足石杉濒危的机制, 以广西大明山自然保护区蛇足石杉种群为调查对象, 采用分段匀滑技术编制蛇足石杉种群静态生命表, 进行种群生存分析, 通过绘制亏损率曲线、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生存函数曲线, 分析种群数量及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该蛇足石杉种群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Ⅱ型, 种群生长过程中在第Ⅳ龄级存在一个死亡高峰。说明在自然保护的情况下蛇足石杉种群的生存状况仍然严峻, 需适当进行人工保护并加强资源调查, 对优良种质进行异地保护。 相似文献
6.
7.
综述了蛇足石杉植物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该植物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蛇足石杉内生细菌多样性北大核心CSCD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索国家二级保护野生药用植物蛇足石杉内生细菌的物种和生理活性多样性,发现并收集药用植物内生菌资源。【方法】分别从四川和福建等不同生态环境采集蛇足石杉植株,运用纯培养手段,对经过表面消毒处理的蛇足石杉样品进行内生菌的分离、培养;根据菌株16S r RNA基因信息,计算从蛇足石杉不同区系分离获得的内生细菌间的Jaccard指数、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与均匀度指数等,分析内生菌物种多样性;应用6种筛选模型对分离得到的内生菌进行生理活性测定,初步评价蛇足石杉内生细菌的生理活性多样性和药用价值。【结果】从12份蛇足石杉植物样品中分离获得356株内生菌菌株,菌株16S r RNA基因序列信息显示,分离得到的蛇足石杉内生细菌隶属于放线菌门、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等3个门的26个科、41个属,来源于蛇足石杉地上和地下部位的菌株数目、多样性指数等无明显差异。从中发现了分属于拟无枝酸菌属(Amycolatopsis)、Angustibacter、节杆菌属(Arthrobacter)、短小杆菌属(Curtobacterium)、Frondihabitans、Glaciihabitans、Jatrophihabitans、Luteimicrobium、Massilia、Naumannella和Tardiphaga等11个属的11个潜在新物种,以及皮生球菌科(Dermacoccaceae)的1个新属。在抗菌活性筛选中,356株纯培养物抗粪肠球菌、抗肺炎克雷伯菌、抗耻垢分枝杆菌以及抗水稻白叶枯病菌的阳性率分别是9.0%、1.4%、2.2%、0.8%;抑制SS04生长的降血脂药物筛选模型上的阳性率是8.1%;抗HIV-1的初筛阳性率为4.5%。共计74株菌在一个或多个筛选模型中显示出活性,初筛总阳性率为20.8%。【结论】蛇足石杉内生细菌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生理活性多样性,是进一步发掘新型天然产物的理想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9.
浙江及邻近地区蛇足石杉依存环境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浙江及邻近地区产的蛇足石杉(Huperzia serratct)7个种群的自然环境进行野外观察,测定了土壤含水量、电导率、有机质含量、pH值,植株和土壤中K、Ca、Mg、Fe、Zn、Cu、Mn、Na、A1、Pb、Cd 11种元素的含量,以及植株中石杉碱甲(HupA)含量。结果表明,蛇足石杉种群多分布于海拔350-1700m的山地密林下或沟谷阴湿土中,郁闭度、年均降雨量、空气相对湿度均较大:环境中土壤含水量为10%-30%,pH值4.57—5.31,电导率0.061—0.385mscm^-1,有机质含量6.18%-9.75%;蛇足石杉对K、Ca、Zn和Na的需要程度较高,对Pb、Cu、Cd3种重金属元素的富集能力较强,在人工栽培中应注意协调各元素的合理配给:蛇足石杉较适宜生长的环境条件为:土壤电导率以及pH值相对较低;郁闭度高,年均降雨量和空气相对湿度较大。基于土壤理化性质,对7个种群分布点进行除趋势对应分析,表明石杉碱甲含量高的磐安种群分布点具有特殊性,提示环境条件对蛇足石杉中HupA含量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光照对蛇足石杉某些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蛇足石杉[Huperzia serrata (Thunb.ex Murray) Trev.]是石杉科(Huperziaceae)石杉属(Huperzia Bernh.)植物,其含有的药用成分石杉碱甲是一种高效胆碱酯酶抑制剂,可用于治疗老年人记忆减退、早老性痴呆症及重症肌无力症等[1],目前,已有学者将石杉碱甲开发成治疗早老性痴呆症的一类新药. 相似文献
11.
蛇足石杉离体培养物形态变化与石杉碱甲积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蛇足石杉(Huperzia serrata)离体培养研究不同培养基对培养物细胞特征、总DNA特征、生物增长量和石杉碱甲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Sh、W和Shx三种培养基中,培养物分化成叶状体、根状体和苔藓状体3种不同的形态,三者的叶细胞拟由单细胞出芽成串丛生发育成组织,苔藓状体和根状体比叶状体的细胞表面有更多的根和假根生长;总DNA也存在差异,35、45和55天的苔藓状体均出现DNA梯带,表明形态变异可能与细胞凋亡相关;叶状体、根状体和苔藓状体的生物量增长分别为(1 788±31)%、(833±27)%和(1 963±52)%,石杉碱甲的含量分别为71.7±1.54、20.1±0.82和0μg·L–1(P0.01)。上述结果表明,培养基成分变化可以使相同的基因型材料生成不同的形态,且生长速度和代谢产生石杉碱甲的量等都发生明显变化,叶状体是产生石杉碱甲的最好形态。 相似文献
12.
Morphometrics of 23 United States populations of Xiphinema americanum sensu lato, sha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offset lip region and conoid tail, were examined and analyzed statistically by canonical discriminant analysis (CDA). Specimens were collected from Arkansas, Georgia, Tennessee, Mississippi, Florida, Oklahoma, California, and North Dakota. Eleven measurements and body ratios obtained from female specimens were used in the analysis. Xiphinema americanum, X. bricolensis, X. californicum, X. citricolum, X, intermedium, X. tarjanense, and X. thornei, and one undescribed species were identified among the 23 populations. Three groups -- X. americanum-group, X. californicum-group, and X. intermedium-group (X. intermedium and X. tarjanense) -- were formed and four populations belonging to four different species were separated consistently from these groups in CDA scatterplots of the 23 populations. Composition of the groups was somewhat related to the geographical origins of the populations in the groups. A population from California had morphometrics intermediate between X. americanum and X. californicum. Separation between the X. americanum-group and X. californicum-group in the CDA scatterplots was not as distinct as that between them and the X. intermedium-group or between any of the three groups and the four single outlying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13.
湖北钉螺种群内螺壳形态形状变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大陆血吸虫病流行的7个省中,采集不同环境类型的21个湖北钉螺(Oncomelania hupensis)种群,每个种群各测量60只湖北钉螺的11个形态性状。采用形态性状的变异系数、种群内个体间的欧氏距离与多样性指数及主成分分析3种方法,分析不同湖北钉螺种群内形态性状的变异程度。结果表明,在种群内个体间的欧氏距离和形态性状多样性方面,都以江西都昌的变异最大,平均欧氏距离为2.88,方差为2.33,极差为9.05,多样性指数为1.56,个体间平均距离以四川西昌湖北钉螺种群的最小,仅为1.37,而多样性指数以四川丹棱湖北钉螺种群的最小,为0.91。在不同光壳湖北钉螺种群中,以云南大理湖北钉螺个体间的平均距离最大,为1.90,但方差和极差以江苏宜兴的最大,分别为0.55和4.46。不同湖北钉螺种群内形态性状变异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肋壳湖北钉螺种群内的形态性状变异程度普遍高于光壳湖北钉螺种群内的变异程度。 相似文献
14.
千层塔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简要测定了千层塔植株的根系活力 ,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 ,以及植物各部位的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脯氨酸、丙二醛含量 ,旨在从植物生理学角度对千层塔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余甘子天然居群果实形态变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从数量性状上分析余甘子天然居群果实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的变异,在云南省选取了6个余甘子天然居群,分别测量了其8个果实表型性状并作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余甘子果实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存在着较丰富的变异,8个果实性状在居群间的F值为20.17~35.21,部分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居群内的F值为1.27~3.07,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2)余甘子居群内的平均表型变异接近90%,是余甘子果实表型遗传变异的主要来源。(3)余甘子表型性状的变化与生态和地理因子显著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单果重、果实横径、外果皮重、果核宽、果核重等5个表型性状指标是反映滇西北余甘子果实表型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以来源于大洋洲原生种源区、亚洲原生种源区、亚洲引种次生区以及非洲引种次生区4个区域的20个种源短枝木麻黄种子和当年生幼苗为材料,通过种子千粒重以及幼苗苗高、地径、一级侧枝粗度、一级侧枝长度等7个性状对短枝木麻黄表型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以探讨种群苗期表型遗传差异,为短枝木麻黄早期遗传选择和遗传改良提供基本资料。结果表明:(1)短枝木麻黄种子千粒重在区域间和区域内种源间差异极显著,且千粒重具有显著的地理变异模式,随经度的增大而降低。(2)当年生幼苗苗高、地径在不同区域间及区域内种源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泰国干东港种源幼苗生长最好(苗高76.6cm,地径4.64mm),而种源汤加的幼苗生长最差(苗高28.3cm,地径2.58mm)。(3)当年生幼苗一级侧枝粗度、一级侧枝长度、二级侧枝长度、每小枝节数和齿叶数在不同区域间及区域内种源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齿叶数在区域间的变异系数最大(82.15%)。(4)通径分析表明,一级侧枝长度对苗高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而一级侧枝粗度和二级侧枝长度对地径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作用,它们可作为短枝木麻黄优良新品种筛选的参考因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