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裸小鼠又名无毛小鼠或无胸腺小鼠,一般都称为裸小鼠(nude mice)。1966年Fla-nagan首次描述了裸小鼠的起源及其特征。1968年,Pantelouris发现裸小鼠缺乏胸腺,它是一种先天性胸腺缺陷的变异种。不少作者相继研究了裸小鼠胸腺区域的组织学结构Wortis et al.(1971)、Halub et al.(1975)和超微结构Cordier(1974)。为了了解裸小鼠胸腺残遗器官在动物发育过程中的变化和它与淋巴系统发育中的关系,以及皮肤毛发缺损在发育中的变化,进行了以下实验。  相似文献   

2.
草鱼肾脏和脾脏血细胞发育过程的观察   总被引:33,自引:7,他引:33  
鱼类肾脏、脾脏是机体造血的主要器官。印迹涂片显示:草鱼肾脏和脾脏内血细胞的发育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原始阶段、幼稚阶段、成熟阶段。本文着重描述了各阶段细胞的形态特征井对草鱼血细胞的发育及命名等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天麻胚内含有丰富的脂肪及总蛋白质,少量的碱性蛋白质,胚体萌动时还显示出明显的多酚氧化酶,酯酶及ATP酶的活性。在营养生长期,顶端分生组织,叶原基,维管束薄壁细胞,外皮层细胞以及大型维管柱细胞内含有丰富的总蛋白质,其分布与贮存多糖的分布相反。脂肪及碱性蛋白含量不明显。顶端分生组织,表皮层及维管束薄壁细胞内呈现出酸性磷酸酶,酯酶,ATP酶,多酚氧化酶及过氧化物酶较高的活性。开花期,球茎内这几种酶的活性均较高,在花序轴内ATP酶及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比水解酶类的活性稍高些。球茎中央薄壁组织细胞由于贮存的多糖和蛋白质被逐渐消耗而形成空腔。果实成熟后,球茎内贮存的营养物质耗尽,酶类的活性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30只成年雄性小鼠,分为实验和对照两组。实验组每日灌服虫草液一次,共7日。对照组每日灌服生理盐水一次。按时将动物处死,取其脾脏进行组织化学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显示:(1)虫草组小鼠脾脏白髓成份增加,生发中心明显,嗜派罗宁细胞增多。显微分光光度计检测结果显示虫草组脾脏内DNA含量高于对照组,表明虫草能促进小鼠脾脏RNA和DNA的合成。(2)虫草组脾内IgG+和IgM+浆细胞明显增加,边缘区变宽,可能虫草有促进抗体形成的作用。此外本实验还证明,两组小鼠脾内巨噬细胞数量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5.
在肿瘤病因研究中,霉菌与肿瘤发生的关系,近十多年来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已知约有10种真菌的毒素有致癌作用,能诱发出大、小鼠不同器官的肿瘤,如黄曲霉毒素与肝癌的关系为人们所共知(徐达道1973;孟昭赫,1973;严瑞琪,1978;Lancaster,1961;Schoental,1961)。自国内有关白地霉(Geotrichum candidum Link)致瘤与促癌作用实验研究等文章发表以来(杨简、高进,1980),引起了工、农、医有关部门极大的关注。早在1958年上海即利用废泔脚水做原料,发酵培养白地霉制咸蛋白质的补充食料“人造肉精”,初步试用饲养猪、鸡作为蛋白质饲料,更进而利用白地霉菌体提取核酸及  相似文献   

6.
日本血吸虫童虫在移行和发育过程中体形发生了明显的演变,并形成了口吸盘和排泄孔,同时也伴随着许多细微结构的改变。这些改变包括:体褶和体嵴数量及高度的增加、体棘数目和位置的改变、感觉器数量和分布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蚕豆胚珠发育过程中淀粉动态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蚕豆胚珠发育过程中淀粉动态变化如下:1.发育早期,整个胚珠中未见淀粉粒。其后首先在合点区出现淀粉,而后从合点向珠孔逐渐扩大分布范围。2.珠心和内、外珠被中均含有淀粉粒,尤以内珠被的淀粉增长迅速,数量多、个体大。受精后,内珠被解体,淀粉出现在外珠被细胞中,推测营养物质可通过整个胚囊表面进入其中。3.合点与胚囊之间的珠心细胞特化或长形。可能有助于营养物质进入胚囊。4.功能大孢子中贮存丰富的淀粉粒,它和珠心细胞一起是胚囊发育时的营养来源。5.卵细胞受精后,所含淀粉粒的数量和大小明显增长,随着合子和胚细胞的分裂,其中贮存的淀粉逐渐被消耗,到多细胞球形胚时完全消失。6.胚乳核周围始终未出现淀粉粒。7.胚器官分化之后,子叶和胚轴等处逐渐出现淀粉粒,其中生长活跃的结构如生长点、维管束等不贮存淀粉。8.子叶中的淀粉粒含量迅速增加,颗粒特大,是种子内营养物质的最终贮存场所。  相似文献   

8.
蒋敏  方静  陈正礼  唐丽 《动物学杂志》2016,51(4):599-605
凋亡相关因子(Fas)、凋亡相关因子配体(FasL)和磷蛋白53(P53)是细胞发生凋亡的重要调控因素。本文研究了天府肉鸭(Anas platyrhynchos domestica)胸腺发育过程中Fas、FasL和P53蛋白的动态表达,旨在更深入地认识胸腺细胞自然凋亡的调控机制。将65羽天府肉鸭分为13组,即22、24、26天胚龄,胚后0(新生雏)、3、5、8、14、17、20、26、29、32周龄。分别采取各组鸭的胸腺组织,4%多聚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切片,Fas、Fas L及P53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镜检并进行阳性细胞计量分析。结果显示,Fas阳性反应见于胸腺淋巴细胞,其阳性率在22~26天胚龄无明显变化;新生雏显著升高,随后趋于恒定,直到17周龄,20周龄以后呈上升趋势。Fas L阳性反应见于胸腺淋巴细胞及上皮细胞,在胚胎及胚后发育过程中,其淋巴细胞阳性率无明显变化。P53阳性反应见于胸腺皮质淋巴细胞和胸腺上皮细胞,其淋巴细胞阳性率在各组中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说明Fas,Fas L和P53蛋白在天府肉鸭胸腺发育中呈现出不同表达规律。  相似文献   

9.
油松茎次生木质部中树脂道的发育过程和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组织化学方法对油松茎次生木质部树脂道发育过程中上皮细胞内树脂滴和淀粉粒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发现在树脂道原始细胞阶段,每个原始细胞含淀粉粒较少,含树脂滴稀少。在树脂道形成阶段,淀粉粒数目较多,体积增大,树脂滴也呈递增趋势。在树脂道成熟阶段,淀粉粒数目变化不大,而体积明显变小,树脂滴的体积增大,数目减少。  相似文献   

10.
泡球蚴病(Alveococcosis,又称多房棘球蚴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病。在我国流行于甘肃、宁夏、新疆、青海及四川西部等地区。病原为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 Leuckart,1863),并已先后在四川野犬(朱依柏等,1983)与宁夏红狐(李维新等,1983)肠内查到成虫。1984年8月,作者又在四川甘孜县大塘坝区剖杀野犬16只,其中4只查到多房棘球绦虫,除1犬仅发现7条成虫外,其余3只均达数千条。为了解本病发生过程,探索化疗药物筛选与疗效考核指标,作者等取成虫孕卵节片口饲感染小鼠,建立了动物模型。本文报告泡球蚴在小鼠肝内由…  相似文献   

11.
12.
小白鼠发育过程中胃和大肠蛋白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活性电泳方法对小白鼠发育过程中胃和大肠蛋白酶活尾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出生前、胃和大肠蛋白酶种类少、活性弱,出生后,胃和大肠蛋白酶的种类多,活性增加;(2)胃肠蛋白酶可能与其结构的构建和功能建立有密切关系;(3)食物 刺激可能对胃肠蛋白酶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IL-2对感染旋毛虫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旋毛虫在小鼠体内的发育。方法小鼠感染旋毛虫后,分别采用ELISA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不同时期外周血中IL-2含量、CD4^+及CD8^+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取小鼠不同部位肌肉观察旋毛虫的发育和分布。结果小鼠感染旋毛虫后1~5周IL-2的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增加。小鼠感染旋毛虫后1~6周,CD4^+T细胞较正常组明显减少,CD8^+T淋巴细胞明显增多,CD4^+/CD8^+比值明显下降。旋毛虫幼虫主要分布在小鼠的膈肌,其次为咬肌,舌肌最少。结论IL-2对感染旋毛虫小鼠早期具有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小鼠感染旋毛虫后21d即可检出旋毛虫,35~42d密度达最高。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空篷和正常板栗果实发育过程中的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变化,并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两者的变化规律及其差异.结果表明:在板栗不同发育时期,子房内氨基酸和淀粉含量变化具有规律性,并得到相关极显著的回归方程,空篷与正常栗具明显示的差异;总苞内除正常栗氨基酸含量得到相关极显著的回归方程外,其它的含量变化回归分析均未得到显著水平,空篷栗与正常栗的差异亦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李兆英  奚耕思 《昆虫学报》2011,54(6):657-663
蕈形体是昆虫学习和其他复杂行为的整合中心。本研究通过形态解剖、BrdU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UNEL)细胞凋亡检测等技术, 对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蕈形体胚后发育过程中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中华蜜蜂的蕈形体起源自幼虫早期脑背侧的几个大型的成神经细胞, 它们通过不对称的细胞分裂产生成神经细胞, 随后这些细胞经过多次对称分裂形成中增殖细胞群和侧增殖细胞群, 最终生成了所有的Kenyon细胞。蕈形体的蕈体柄出现在3龄幼虫; 蕈体冠体积的迅速增加发生在蛹期。蕈形体发育过程中, 细胞凋亡主要集中在蛹发育期的3-6 d内, 细胞凋亡的开始和细胞增殖的终止在时间和空间上非常一致。本研究为蜜蜂学习记忆等行为学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马国泰 《动物学杂志》2009,44(5):124-127
为了解暗腹雪鸡(Tetraogallus himalayensis)食管和胃的形态及组织结构特征,利用生物显微技术对暗腹雪鸡的食管和胃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暗腹雪鸡嗉囊发达.食管壁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组成,黏膜层较厚,黏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固有膜内食管腺丰富,由腺细胞围成的腺管直接开口于黏膜上皮,食管肌层发达,由内环、外纵平滑肌组成.胃壁由黏膜层、肌层和外膜组成,胃的黏膜下层不发达或缺无,胃肌层的排列则为内纵外环.表明暗腹雪鸡食管和胃的结构可能与其消化功能及其生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细胞因子在小鼠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分布与损伤时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不同损伤时间(生前伤0h~2w)小鼠皮肤切创组织中VEGF、TGF-β1、bFGF、的表达。结果VEGF在表皮及皮脂腺呈持续性阳性表达,TGF-β1、bFCF于伤后3h在表皮表达增强,并分别持续至伤后12h和48h。三种细胞因子在炎性细胞和修复细胞中的表达变化规律相似,伤后6h主要在部分中性粒细胞表达,12h后则主要在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阳性细胞数量随损伤时间的延长而增多,于伤后96h达峰值,伤后1w和2w仍见少量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表达阳性。结论TGF-β1、bFGF在小鼠皮肤表皮的表达强度和损伤时间有关,VEGF、TGF-β1、bFGF在炎性细胞和修复细胞的表达在量上和细胞分布上均和损伤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8.
本实验室在成年小鼠线粒体DNA(mtDNA)D环上发现了一个新颖的轻链RNA转录本,这个RNA能够同DNA双链结合,形成一个稳定的DNA-RNA杂合结构(R环)。在此基础上,利用RT-PCR和Northern印迹法检测了小鼠线粒体基因组中R环的时空表达的特点。发现R环在小鼠不同组织、不同发育阶段中的表达水平有差异,其表达模式具有分化的位相性和时序性,提示R环有可能作为参与调控线粒体基因表达的分子,因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研究用NSEE作为诱变剂建立NIH小鼠前胃癌病变(即小鼠食管的膨大部分)模型,探讨HSP70、PCNA和ALP、ACP在前胃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分别在给药后14 d、28 d、42 d、56 d、70 d、84 d分六批处死小鼠,取其前胃,采用H.E染色、免疫组化ABC法和同工酶电泳法对小鼠前胃癌变过程中细胞形态的改变、HSP70、PCNA、ALP和ACP的表达进行了跟踪研究.结果:在诱发NIH小鼠前胃癌变过程中,HSP70、PCNA、ALP和ACP的表达均呈现升高趋势,且成正相关关系.结论:食管癌中HSP70、PCNA、ALP和ACP的表达可反映食管癌变程度,尤其是ALP和PCNA在癌变早期就明显高于正常,推测其可能是食管癌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检测更为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