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埃及蟾蜍(Bufo regularis Reuss)从早期幼虫到变态结束,光和暗对视网膜的影响。所观察到的对光和暗反应的变化限于色素上皮和光感受细胞。实验动物分四组:1)在亮处固定的对照(CL);2)在暗处固定的对照(CD);3)连续养在暗处的动物(DD);4)连续受光照的动物(LL)。在CD和DD组动物,黑色素颗粒在色素上皮细胞突起(PEP)中的分布限于光感受细胞顶部间之外周区(巩膜方位)。与此相反。在CL和LL组动物,大量黑色素颗粒则分散在视觉细胞外节段和椭球段间色素上皮细胞突起之向心端位置(玻璃体方位)。在这种动物,上皮细胞色素对光和暗反应发生的光机械运动出现在肢芽期以前。新变态小蟾蜍DD组眼球,与其他三组比较起来,色素上皮层相当厚并含有大的脂肪滴。在较晚期,只有DD组动物的一些杆细胞外节段呈现退化现象。其次,这一组中,由于连续缺少光照的结果,眼球之锥细胞数目有明显减少。四组动物的视网膜上也观察到锥细胞的细胞核位置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黑色素是否为Fonsecaea monophora的一个重要毒力因子。方法从Fonsecaea monophora的分生孢子突变株(CBS122845)传代接种产生白色突变株(CBS 125149)。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下观察到黑色素是位于分生孢子细胞壁表面上的电子致密颗粒。通过碱-酸法提取来自两个不同菌株的细胞壁色素颗粒。建立不同菌株或色素颗粒与活化巨噬细胞(RAW264.7)共培养体系,通过实时荧光相对定量PCR检测i-NOS基因的表达,格里斯法检测一氧化氮(NO)的表达结果,ELISA检测IL-12、TNF-α、IL-10的表达结果。结果色素型分生孢子和其色素颗粒能够降低巨噬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基因的表达和抑制一氧化氮的合成(P<0.05)。提高Th2细胞因子表达,同时抑制Th1细胞因子表达(P<0.05)。结论黑色素可能是Fonsecaea monophora逃避巨噬细胞对其氧化应激的重要机制。同时黑色素下调Th1免疫应答,可能利于真菌的持续感染。  相似文献   

3.
现阶段有关研究脂褐素和黑色素的较好方法,以(Lillie,1956)的尼罗蓝方法为最常用。由于色素对染料在一定酸碱度内的不同亲和力,脂褐素呈现蓝色,黑色素显示暗绿而区分,可是从分辨的效果看来,蓝和绿同属冷色,是调和色,视觉容易模糊,从照相的角度而言,反差亦不够明显。我们根据对黑色素有高度特异性的亚铁反应,以及脂褐素对脂肪染料着色的特性,综合亚铁检验法(Lillie,1957)和染中性脂肪的油红○方法(Lillie,1944),设计了一种染色技术,以猕猴的大脑、小脑、脊髓、脊神经节和交感神经节为材料,用10%福马林固定,常规脱水透明,石蜡切片8微米厚,试验效果良好,操作步骤如下:  相似文献   

4.
Mich.  MI El-M.  DA 《实验生物学报》1994,27(2):225-239
本文研究了埃及蟾蜍从早期幼虫到变态结束,光和暗对视网膜的影响。所观察到的对光和暗反应的变化限于色素上皮和光感受细胞。实验动物分四组:1)在亮处固定对照;2)在暗处固定的对照;3)连续养在暗处的动物;4)连续受光照的动物。在CD和DD组动物,黑色素颗粒在色素上皮细胞突起中的分布限于光感受细胞顶部间之外周区(巩膜方位)。与此相反。在CL和LL组动物,大量黑色素颗粒则分散视觉细胞外节段和椭球段间色素上皮  相似文献   

5.
黑色素是一种广泛分布于生物体中的酚类聚合物疏水色素,分为1,8-间苯二酚(1,8-dihydroxynaphthalene,DHN)黑色素和3,4-二羟基苯丙氨酸(3,4-dihydroxyphenylalanine,L-DOPA)黑色素两种,其中DHN黑色素多存在于子囊菌门的植物病原真菌中。基因组和转录组技术的发展及功能基因组研究的深入,使DHN黑色素合成途径上关键基因在不同病原真菌中被鉴定,而且黑色素与真菌抗逆、发育和致病的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阐述了DHN黑色素合成途径及其在真菌抗辐射与抗极端温度中的作用,以及黑色素对真菌侵染和细胞发育的影响,旨在加深人们对黑色素介导真菌与环境和寄主协同进化的认识,这对黑色素的基础研究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野生Bc菌株产黑色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c58是一株野生蜡状芽孢杆菌菌株,经L-酪氨酸诱导后可产生红棕色色素。通过红外光谱及各种化学测定证明该色素与S igm a公司标准黑色素(M elan in)的性质相似。生测结果显示添加Bc58黑色素的B t制剂经紫外照射5 h后的LC50为16.1μg/mL,与未经紫外照射的B t制剂的LC5015.2μg/mL基本相同,而比未添加黑色素的B t制剂经紫外照射后的杀虫毒力高出近1倍。经SDS-PAGE检测表明该黑色素可保护苏云金杆菌晶体蛋白在紫外光下基本不降解,表明Bc58黑色素  相似文献   

7.
本文观察比较了体色正常及体色异常褐牙鲆 (Paralichthysolivaceus)皮肤中黑色素胞和鳞片的发生及演变过程。结果显示仔鱼鱼体两侧皮肤中最先出现星状幼体型黑色素胞 ,随着变态发育 ,有眼侧皮肤中成体型黑色素胞逐渐替代幼体型黑色素胞 ;而无眼侧皮肤中 ,幼体型黑色素胞逐渐退化崩解 ,成体型黑色素胞不出现 ,无眼侧皮肤逐渐失去色素变为白色。体色异常现象出现于变态后期 ,白化和黑化现象几乎同时发生。白化个体有眼侧皮肤中成体型黑色素胞不能正常替代幼体型黑色素胞 ,逐渐失去色素形成白色斑块。黑化个体无眼侧皮肤中成体型黑色素胞则非正常地出现 ,逐渐替代幼体黑色素胞形成黑斑。约 30日龄变态完成时 ,体色异常现象已经显著 ,已能明显区分体色正常和异常个体。 6 0日龄左右 ,幼鱼皮肤开始长出形态较为原始的圆鳞。体色正常个体有眼侧皮肤上的圆鳞会逐渐发育成栉鳞 ,无眼侧则维持圆鳞。对比分析体色异常个体的鳞片形态 ,发现有眼侧白化部位的鳞片仍为圆鳞 ,而无眼侧黑化部位的鳞片则发育为栉鳞。同时 ,通过对体色正在恢复中的白化牙鲆的鳞片观察表明 ,伴随着白化部位色素的恢复 ,该部位的圆鳞会逐渐转变为栉鳞。由此推断色素的发生与鳞片的发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浅谈动物的生理性色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新慧 《生物学通报》1997,32(12):13-15
早在2000多年前,人们就开始了对动物生理色变的观察和记录,进一步的观察和实验证明,许多动物,从头足类到爬行类都存在着生理的色变,并且皮肤色素分布的变化发生在对条件和刺激的反应中。l动物的颜色当光照射到动物体上时,某些光波被吸收,某些光波被利用,被反射的光线作用于我们的眼睛,在神经中枢形成色觉。动物体颜色的成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动物机体含有各种色素。动物组织中常见的色素有:黑色素,在动物体内呈黑色、棕色或黄色;类胡萝卜素,呈黄色、橙色或红色;蝶陡,呈浅黄色、橙色、红色或无色;其它的色素还有眼色素、黄…  相似文献   

9.
动物的色素     
动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婚姻色,都是卟啉(porphyrin)色素、多烯色素、吲哚色素三者在机体內按不同的生理机能相互配合,而表現于体外。 (一)色素细胞的分布动物色素細胞一般位于真皮內,在无脊椎动物中,三种色素細胞的位置多系并行排列;在脊椎动物內,三种色素細胞的位置多系上下排列的:含有吲哚色素的黑色素細胞在最上层,含有多烯色素的紅色与黄色細胞在中间层,含有多烯色素的青色細胞在最下层。含有卟啉色素的无色細胞位于黑色細胞与青色細胞之間并散在于紅、黄二色細胞的周围。  相似文献   

10.
白化病(albinism)是一种遗传性皮肤及其附属器色素缺乏的疾患,是由于黑色素的代谢障碍或缺陷所引起的遗传性疾病。它使皮肤、毛发、眼的色素减少或消失,呈现出白化性状。正常时,体内黑色素由黑素细胞合成,黑素细胞中含有一种特殊的细胞器,称为黑素小体(melansome),它且有含铜的酚氧化酶(即酪氨酸酶)。这种酶能催化酪氨酸羟化为多巴。多巴脱氢变成多巴醌。经一系列非酶促反应,最终生成吲哚醌。细胞内的多巴醌、吲哚  相似文献   

11.
徐静  吴少杰  阎斌伦  魏威 《微生物学通报》2012,39(12):1711-1719
【目的】从连云港高公岛沿岸海底泥样中分离筛选到一株产黑色素的海洋放线菌。【方法】对筛选得到的菌株HT-18所产的色素进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光谱分析。通过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测定以及16S rRNA序列的系统发育学分析确定菌株HT-18的分类学地位。采用单因素对产色素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菌株HT-18所产色素为黑色素。鉴定该菌株属链霉菌属(Streptomyces)。最佳产色素条件为:初始pH7.0,装液量为70/250 mL,温度31°C,发酵时间为3 d。【结论】海洋链霉菌HT-18是一株具有研究和应用潜力的产黑色素菌株。  相似文献   

12.
彭瑶  芦晨阳  白林泉 《微生物学报》2016,56(11):1719-1729
【目的】通过缺失井冈霉素高产菌株TL01中4个典型的色素合成基因簇来考察其对井冈霉素产量、菌体生长和发酵液颜色的影响。【方法】通过同源重组双交换对4个色素合成基因簇进行逐个同框缺失,HPLC检测突变株井冈霉素产量的变化,q RT-PCR检测突变株中井冈霉素合成基因转录变化,通过称量菌丝体干重来绘制其生长曲线。【结果】和出发菌株TL01相比,多巴类黑色素基因簇缺失株PY06中井冈霉素的发酵产量由原来的20.6 g/L上升至23.1 g/L,提高了12%;III型聚酮合酶编码的黑色素基因簇缺失株PY07产量无明显变化;II型聚酮合酶编码的孢子色素基因簇缺失和褐黄素基因簇缺失分别导致井冈霉素产量下降11.7%和17.2%。所有缺失突变株中井冈霉素基因簇转录水平和发酵液颜色均没有明显变化。【结论】不同色素基因的缺失对井冈霉素产量和菌株生物量积累具有不同的影响。多巴类黑色素与井冈霉素的生物合成过程竞争共同前体,将其中断后使前体流向井冈霉素生物合成,达到了进一步提高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鉴别无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色素及少色素性恶黑鉴别诊断时,(1)组织化学铁反应,褪色素和黑色素银染对证实瘤细胞中黑色素是有帮助的,但不能从无色素性恶黑中检出黑色素。因此对无黑色素恶黑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帮助不大。网状纤维染色良性病均有增加,而恶黑几乎没有增加或仅极少增加。因此网状纤维染色有助于良恶性的鉴别。(2)免疫组化S-10018例恶黑及6例良性痣均显示阳性,这对无色素恶黑的诊断是有价值的,但对色素痣的恶变帮助不大。16例恶黑中14例色素性与10例无色素性恶黑HMB45均显示阳性,证明两者有共同抗原,总阳性率87.5%,6例良性痣均为阴性,证明无HMB45抗原。结果提示HMB45免疫组化检测不仅对无色素及少色素性恶黑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实用性大,还可以用于对恶黑与良性痣、良性痣恶变的鉴别。(3)本组4例无色素性恶黑电镜下均找到前黑色素小体。因此在其他方法诊断困难时,应用电镜检查对确诊具有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王斌  陈瑜  李春花  叶尤松  代解杰 《四川动物》2006,25(4):730-735,F0004
目的 对一例不同寻常的白变猕猴进行病因研究,以探讨其色素病变的分子机理。方法 利用DH—PLC分析及测序技术对酪氨酸酶基因进行突变研究。并检测了毛发黑色素含量、微量元素含量等;结果 白猴血液指标无异常变化,酪氨酸酶基因发生多处杂合突变。白猴黑色素含量仅为正常猴的67%,同时Fe元素含量高于正常值。结论 白猴色素变化与酪氨酶基因的多态杂合突变有关,又与血液中Fe元素含量升高有关,但二者之间是否有联系,有何种联系却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乌贼墨汁黑色素(Sepia ink melanin,SIM)对糖尿病模型小鼠糖脂代谢的调节作用,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小鼠模型,随机分为4组即正常组,模型组和乌贼墨汁黑色素组(120,480 mg/kg),每组10只,其中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等量的生理盐水。实验期间测定小鼠空腹血糖值,进食、进水量,体重变化量,葡萄糖耐受性;连续给药4周后,分别检测小鼠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糖化血清蛋白(GSP)、空腹血清胰岛素(INS)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脂相关指标。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乌贼墨汁黑色素组可明显改善糖尿病模型小鼠的糖代谢水平,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血脂相关指标显著下降,且作用强度与黑色素浓度呈正相关。综合分析可见,乌贼墨黑色素可以通过控制糖尿病模型小鼠血糖浓度和胰岛素抵抗途径,抑制血脂代谢异常,起到改善糖尿病相关指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鱼类体色发育在生物进化、生理生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豹纹鳃棘鲈是一种体色变异丰富的珊瑚礁鱼类,在不同环境中呈现出显著差异的体色。本文选取了豹纹鳃棘鲈体色差异个体,并对不同部位的皮肤颜色、色素分布和相关色素酶含量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显示,鱼体表皮分布着大量黑色素细胞和红色素细胞。黑色个体的黑色素细胞密度较大、黑色素含量较高,黑色素酶含量较低;而红色个体的红色素细胞密度更大、胡萝卜素与类胡萝卜素含量更高,黑色素酶的含量也更高。实验结果表明,豹纹鳃棘鲈的体色差异与黑色素颗粒的聚集、分散程度以及黑色素代谢酶的含量相关,体色鲜艳程度与红色素细胞数量以及胡萝卜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相关。本文解释了红黑豹纹鳃棘鲈体色在色素和酶含量方面的差异,为进一步研究其体色变异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从海州湾筛选产黑色素的真菌,确定其分类地位,并对其所产色素的性质进行研究。对海州湾海域采集的海水、海葵、海泥等样品进行富集培养,筛选具有产色素能力的真菌。利用摇瓶发酵进行复筛,筛选得到产黑色素的菌株,对筛选得到的菌株进行鉴定,然后对其所产色素进行粗提,并对性质进行测定。通过筛选获得一株产黑色素丝状真菌菌株CXPF01,结合形态学观察和ITS分子序列分析将CXPF01鉴定为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所产黑色素在220 nm处具有最大吸收值。光照对色素的稳定性影响不显著,高温和酸碱对黑色素稳定性具有显著影响。该色素对Staphylococcus aureus和Escherichia coli具有抑制作用。该真菌所产黑色素对在光照条件下有较好的稳定性并具有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8.
皮肤的颜色因人种、光照环境、健康状况、年龄及表皮的厚薄、真皮内血管床血液供应的不同而不同。人体皮肤的颜色不仅不同的人颜色不同,就是同一个人在木同的情况下皮肤的颜色也有变化,但是总的说来,人体皮肤的颜色主要决定干表皮内黑色素含量的多少。此外,皮肤内其它色素,如胡萝卜素的含量也影响皮肤的颜色。黑色素是表皮内的黑色素细胞产生的,它是一种黑色或棕色的生物色素;胡萝卜素以及由胡萝卜素转变而成的维生素A(即视黄醇)存在于表皮角化层和皮下组织中,使正常皮肤呈天然的黄色;皮肤血管床血液中的氧合血红蛋白使皮肤呈红…  相似文献   

19.
α-黑素细胞刺激素(α-MSH)和lpa-miR-nov-66在羊驼黑色素细胞产生黑色素过程中均起重要的调控作用,但二者之间的关系尚未报道.本研究在体外培养的羊驼黑色素细胞中通过转染lpamiR-nov-66和添加α-MSH处理,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黑色素细胞内基因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c AMP和cGMP的产量,RTCA实时无标记细胞功能分析黑色素细胞增殖以及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黑色素产量,证实二者在调控羊驼黑色素细胞产生黑色素颗粒过程中的关系.结果显示,与单纯α-MSH处理相比,lpa-miR-nov-66转染结合α-MSH处理组中,小眼转录因子(MITF)和酪氨酸酶(TYR)在转录水平和翻译水平的表达均降低,而酪氨酸酶相关蛋白2(TYRP2)在转录和翻译水平的表达均升高;cGMP的产量升高,cAMP的产量下降;黑色素细胞增殖没有显著变化;黑色素细胞内黑色素产量下降.与单纯转染lpa-miR-nov-66相比,lpa-miR-nov-66转染结合α-MSH处理组中,MITF、TYR和TYRP2在转录水平和翻译水平的表达均升高;cGMP的产量下降,cAMP的产量升高;黑色素细胞增殖没有显著变化;黑色素细胞内黑色素产量升高.上述结果证明,lpa-miR-nov-66通过调控羊驼黑色素细胞中毛色形成的c AMP路径,抑制α-MSH对黑色素细胞产生黑色素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运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对以酪氨酸为底物酶法合成的黑色素进行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该黑色素的最大吸收峰为212 nm,不溶于水和酸,易溶于碱,在碱性条件下颜色稳定。热、自然光、紫外光、蔗糖、葡萄糖对色素稳定性无影响;氧化剂H2O2和还原剂Na2SO3对其影响不大;几种金属离子(除Fe2+)对黑色素吸光值及颜色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