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以螅状独缩虫(Carchesium polypinum Linne,1785)为研究对象,利用RAPD技术对武汉市南湖、沙湖和东湖3个湖区的螅状独缩虫样本进行了DNA多态性比较分析,以确认种群并期望促进微型生物种群生态学研究.结果如下:(1)从12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到31条有清晰扩增条带的,其中20条引物扩增出172条条带清晰、多态性高的条带,片段大小为100~1600bp,而其余11个引物扩增出59条相对多态性差的清晰条带,片段大小为100~1500bp;(2)扩增产物经SPSS12.0与RAPDistance 1.04分析显示,东湖世纪钟(Z)、水果湖(H)和南湖(N)3个样点构成一个分支,而东湖风光村样点(F)或独自形成一支,或与沙湖样点(S)构成相对的姊妹分支.东湖3个样点样本被其它湖泊样本所分隔,表明:东湖水体中螅状独缩虫个体集合为多个种群.这一发现不仅将推动同一水体中微型生物种群生态学研究,更有意义的是可启动关于水体微型生物种群间过渡区本质及物种扩散行为的研究,以期为阐明种群分化和物种形成的机制积累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
钟形钟虫形态学及表膜下纤维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利用活体观察及蛋白银染色技术对钟形钟虫的形态学及表膜下纤维系统进行了研究,分别给出活体及蛋白银制片后标本的鉴别特征及表膜下纤维系统。本种活体鉴定主要特征为虫体呈宽钟状,细胞质不透明,镜下明显银制片后标本的鉴别特征及表膜下纤维系统,本种活体鉴定主要特征为虫体呈宽钟状,细胞质不透明,镜下明显可见有散布的脂滴存在,蛋白银制片特征为口器明显呈横位,第1(P1)和2咽膜(P2)汇合后形成的短咽膜弯曲程度较甚。纵向纤维粗壮而稀疏,40-50条;口围盘纤维网粗壮,呈轮辐状排布,相邻两轮辐外部末端多呈闭合态。第3咽膜(P3)由3排毛基索组成,其靠近P2侧的一列毛基索在P1与P3的汇合处终止,其长度只及另外两条毛基索长度的一半,故由P1和P3汇合后所组成的咽膜共由5排毛基索构成,对以上特征在分类学上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利用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技术,对采自武汉沙湖螅状独缩虫自然种群的酯酶(EST)、苹果酸脱氢酶(MDH)、乳酸脱氢酶(LDH)和酸性磷酸酶(ACP)四种同工酶酶系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EST同工酶酶系由六个基因座位(Est1-Est6)控制,其中Est1、Est2、Est3和Est5为杂合基因座位,而Est4和Est6为纯合基因座位。螅状独缩虫物种中EST同工酶四级结构既有单体也有二聚体;MDH同工酶酶系由五个基因座位(Mdh1-Mdh5)控制,其中Mdh2和Mdh3为杂合基因座位,而Mdh1、Mdh4和Mdh5为纯合基因座位。螅状独缩虫苹果酸脱氢酶存在明显的上清液型(sMDH)和线粒体型(mMDH)酶带;LDH同工酶酶系较其他原生动物发达,由5条明显酶带组成。与高等动物研究结果比较分析认为,螅状独缩虫乳酸脱氢酶同工酶酶系可能为一个杂合基因座位AB控制;ACP同工酶酶系简单,为一个纯合基因座位编码。取得的结果为揭示螅状独缩虫酶学特征及其自然种群的遗传特征等问题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螅状独缩虫(Cachesium polypinum)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对武汉的汉口(CP-1)、汉阳(CP-2)和武昌(CP-3)三个地区缘毛类的螅状独缩虫(Cachesium polypinum)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这种动物存在广泛的变异,三个地域群体之间的遗传相似度为0.6522-0.7385(平均值为0.6921),各群体之间遗传相似度大小依次为:CP-2-CP-3〉CP-1-CP-2〉CP-1-CP-3。本文对 相似文献
6.
7.
利用活体观察及蛋白银染色技术对灰盔累枝虫(Epistylisgalea)的形态学及表膜下纤维系进行了研究。该种主要鉴别特征为:活体个员的表膜柔软,虫体充分伸展时呈倒长锥形,体长200—300μm,体宽70—90μm;大核“J”字形,呈纵位。单一伸缩泡,直径21—25μm,背位。纵向纤维细密。口围盘纤维呈网状,与纵向纤维直接相连,并在整体上呈兜网状。与本属其他相近种相比,本种第3咽膜(P3)明显要长,其后1/3超出第1咽膜后继续向下呈弧形弯曲。本文对该种上述特征在分类学上的意义及其与相近种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肾形纲的代表属肾形虫属是土壤间隙生境中最为重要的纤毛虫类群之一,其中的某些种类也常见于湖泊、池塘等淡水水体中[1—7]。Foissner 1993年修订后的肾形虫属(包括30个种),其将迅捷(快速)肾形虫Colpoda fastigataKahl,1931,固囊肾形虫C·matritensisOcariz,et al·,1965和莫氏拟肾形虫Paracolpoda maupasi(Enriques,1908)Lynn,1975等纤毛虫作为莫氏肾形虫C·maupasiEnriques,1908的同物异名[2]。之后,Foissner又报道了2新种和1新亚种[3,8]。因为原生动物现代研究技术是始于近几十年,所以不少纤毛虫种类的形态分类特征还未被详细地研究… 相似文献
9.
报道了采自青岛沿海的聚缩虫两新种,倪氏聚缩虫Zoothamnium nii sp.nov.和王氏聚缩虫Z.wangi sp.nov..两者分别以下列组合的性状区别于所有已知种:倪氏聚缩虫为双层口围缘、交替式分枝、69~88环的总银线数以及口区小膜3由3条平行等长的动基列组成.王氏聚缩虫为单层口围缘、交替式分枝、108~135环的总银线数以及口区小膜3由两条错位排列的动基列组成. 相似文献
10.
11.
野生纤毛虫同工酶微量等电聚焦分析探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微量电泳是用来分离和表征提取于少量生物材料中的核酸和蛋白质的分析技术。作者以缘毛目螅状独缩虫(Carchesium polypinum Linne,1758)为材料,用微量等电聚焦(Microisoelectric focussing)探索了分析野生纤毛虫同工酶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1) 样品量小至两个群体螅状独缩虫(约200个个体)即可进行酯酶同工酶微量等电聚焦分析;(2) 自野外采集材料中立即分离制备的螅状独缩虫匀浆上清液的酯酶同工酶酶谱与实验室内放置10h后分离制备的酶谱几乎一致。因此,野生纤毛虫同工酶可用微量等电聚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利用蛋白银染色法研究了毛尾刺虫的形态及无性生殖周期中的形态发生,其过程为:(1)后仔虫口原基出现在左缘棘毛内侧深层,其内的毛基体组装成整齐排列的小膜并分化成新AZM1,AZM2和口侧膜,(2)前仔虫口原基出现在老仔虫AZM2之前方深处,其随后发育成前仔虫的AZM2口侧膜及AZM1的一部分,并更新老结构的AZM1中第7-11片小膜,(3)额腹横棘毛原基为5列,分别以3:3:2:2:3方式分化最终产出 相似文献
13.
利用蛋白银法对采自山东胶州育虾池的一种海洋盾纤类纤毛虫,水滴伪康纤虫(Pseudocohnilembus persalinus Evans&Thompson,1964)的口器发生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研究,并对其形态学做了补足性描述。文章通过对该青岛种群发生过程的研究,认为前人所报道的种群(Evans&Thompson,1964;Pomp&Wilbert,1988)缺乏对某个发生关键时期的观察而存在着错误,即:后仔虫的小膜2明确来自老的口侧膜,而不是前人报道的盾片。此外,文章还发现该种的发生与本属另一哈氏伪康纤虫的发生过程几乎完全相同。主要细胞发生过程为:盾片最先增殖,形成初级原基区,然后分裂成前后两部分,前部分最终消失,而后部分最终形成后仔虫的小膜3。继盾片增殖之后口侧膜的锯齿状结构沿细胞纵轴方向分裂成两列,右侧的一列增殖形成次级原基区,之后分裂成前后两部分,前部分迁移形成后仔虫的口侧膜和盾片,后部分形成后仔虫的小膜1和小膜2;老口侧膜的残余部分形成前仔虫的口侧膜及盾片。老的小膜1、小膜2和小膜3则完全为前仔虫所继承。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在天津市发现并鉴定的扉门虫属二新种。波缘扉门虫,Thuricola limbata sp.nov.鞘呈花瓶形,鞘口边缘呈较大波浪形.歪扉门虫,Thuricola anomola sp. nov.,鞘形不规则,中部膨大。鞘前端1/4为一歪斜的颈部。 相似文献
15.
16.
17.
寄生于重庆地区鲢、鳙及草鱼五种外寄生车轮虫的描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采自重庆地区寄生于鲢、鳙及草鱼鳃上的5种外寄生车轮虫进行了形态学及分类学研究,其分别隶属于:车轮虫属、小车轮虫属及三分虫属,其中包含1新种和中国2新纪录。即钝圆车轮虫Trichodina obtusiformis sp.nov.,急尖车轮虫T.acuta Lom,1961,显著车轮虫T.nobilis Chen,1963,周丛小车轮虫Trichodinella epizootica(Rabbe,1950)Sramek-Husek,1953和大型三分虫Tripartiella macrosoma Basson & Van As,1987。文中对新种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提供了新种及已知种的附着盘银染标本之显微照片及齿体线条图。 相似文献
18.
对钩刺目-土壤纤毛虫-多核前裂虫的超微结构做了透射电镜观察。该种表现了与其他钩刺目种类相似的特征,包括体表分布的粘泡以及扁平的表膜泡,其主要细胞结构特征为:(1)-一层连续的支状内质网将虫体细胞质分成内外两部分;(2)线粒体仅密集于内层细胞质;(3)平行唇突表面的特殊的前列横微管敕纱由胞口发出,沿唇突表层向体后发出并纵行环绕于胞咽外侧,此前列横微管束明显地呈片层状构造;(4)射出体包括位于口区的两 相似文献